分享

【真相与错觉系列Ⅰ】三个知识盲点,提升洞察力的方法

 小播读书 2022-06-25 发布于广东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本畅销书《真相与错觉》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们来讲一个故事,这是这本书的作者的一次亲身经历,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领导力培训教练,有一次他受邀去帮助一家陷入危机的建筑公司,这一天他去拜访这家公司的一位高管史蒂夫,史蒂夫是一个典型的职场高管,充满自信,精力充沛,强势,甚至有点咄咄逼,他声称自己具备制定目标、鼓舞士气、严厉却不失公平等优秀领导力,他很清楚公司已经陷入困境,但是他充满自信说,他知道如何让下属发挥出最佳状态。

总之,史蒂夫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力超群,才华过人,很有领导力的高管,并且他还坚信同事们也是这么看自己的。

01

“史蒂夫病”

但是当作者去调查他们公司的其他同事的时候才发现,情况和史蒂夫说的完全相反,在同事眼里,史蒂夫是一个蛮横、自大,并且缺乏领导力的人,史蒂夫最擅长的做法就是咆哮着发号施令,并质疑其他同事的能力,经管这些同事大部分都经验丰富,而史蒂夫对他们嗤之以鼻,对公司来说,史蒂夫的管理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他上任数周,已经有多名核心员工离职,甚至有一位同事还在复用降压药。

可能我们大多数职场人都应该经历这样的领导或者同事,作者称之为“史蒂夫病”。可别小看这种现象,“史蒂夫病”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有研究发现,在工作中,缺乏自我意识的员工会拉低团队整体水平,使决策质量下降36%,合作受损的概率为46%,冲突增加的概率为30%。总的来说,拥有大量没有自知之明的员工的公司,财务状况更糟糕:一项基于几百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那些财务收益差的公司,有79%的可能性雇用了大量缺乏自我意识的员工。

02

自我意识包括哪两个方面

为什么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有如此之大的差距?这真是这本书《真相与错觉》要探讨的话题。如果问你了解自己吗?你当然会认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

关于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意识。

其实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实际上大部分人这两方面的能力都很差。

行为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看来,人类拥有一种“近乎无限的能力来忽略自己的无知”。

研究表明,与真实客观的自己相比,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更聪明、更风趣、更好看、社交能力更强、更擅长运动。科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优于平均效应”。

盲目自大或者说过度自信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一项对1000名工程师的研究显示,超过33%的人认为自己的表现可以跻身行业的5%,只有一个人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表现低于平均水平;一项对100多万名高中生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能排进1%,而只有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交水平低于平均值。

盲目自信或者说过度自信是我们普遍的心理特征,也是缺乏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作者说,导致盲目自信主要有是三个盲点导致的:认知盲点、情感盲点和行动盲点。

03

三个盲点导致盲目自信

第一个是认知盲点。我们的认知盲点,其实是由我们习以为常的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导致的。

有研究发现,人们在具体评价自我的能力时,并不是以自己的表现为基础,而是以其对自身的潜在能力的总体信仰为基础。

也就是说,当我们认识和评价自我时,我们以心目中那个心目中比较完美的自己为基础的,而不是现在的自我。

比如说,认为自己擅长地理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在地理考试中有优异表现,而实际上,他们的考试分数并不比其他人高多少。

而且,往往专业能力越强的人,认知盲点的危害就越大。

第二个是情感盲点。如果问你“你最近几个月过得幸福吗?”,你会怎么回答?是凭直觉呢,还是理性分析呢?你肯定认为自己的回答是理性的,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不是。

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就指出,人的大脑有两套思维和决策系统,一套是凭直觉的偏感性的决策,一套是逻辑分析偏理性的决策,但我们大脑大部分决策都是第一套做出的。

当问你“你最近几个月过得幸福吗?”你的大脑实际上悄悄地把问题转化成为了一个更加简单的问题,比如“你现在的心情如何?”你可能会觉得惊讶,我明明是理性思考的呀?

04

理性是且只是情绪的奴隶

让我们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

一位德国心理学家施瓦茨,在调查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时,他让一半的受试者在调查前,去实验室外的复印件旁边找10美分硬币,而另外一半的受试者则没有。

而实验结果表明,那些找到了10美分硬币的人后来都说,总体上感觉自己更快乐,对生活更加满意。

显然这10美分和你生活的幸福感没有任何关系,但实际上“这10美分”左右了你对生活的看法。

情感盲点的危险在于,我们往往以为自己是根据理性思考做的决定,但实际上是情感起到主要作用,就像哲学家大卫休谟说:理性是且只是情绪的奴隶。

第三个是行动盲点。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自己感觉做了一次非常糟糕的汇报,但是意外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但有时候情况正好相反,你感觉自己做了一次很好的演讲,但实际上听众的反馈却是非常糟糕。

行为盲点的意思是说,我们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认知是非常不准确的。

05

如何避免三个盲点

总之,认知盲点导致我们过度自信;情感盲点会让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决策;行动盲点会让我们无法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

那你可能会问,我们如何避免这三个盲点,提升自我洞察呢?

作者提到了三个方法,坚持学习、重视外部反馈、养成反思的习惯。

这里重点分享一下,如何养成反思的习惯。

当然这并不容易,但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养成将从前的预测与真实的结果做对比的习惯。

这其实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方法,他每次在做出决策时,都会写下来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情,然后,一旦结果并不如意,他便会把真实的情况,与当初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异常实用。

比如你要选择一份新工作时,你可以将你对新工作的期望写下来,这不仅代表你的一种预测和期望,而且这个过程,也是你自我思维整理的过程。

然后过一段时间后,你再将真实的情况和当时的预测进行对比。这是一种非常最简单有效的培养自己反思习惯的方法。

一 End 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