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充分开发和挖掘基地研学价值?

 渐华 2022-06-26 发布于山东

国家级研学基地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研学旅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多,时空差异大,实施伊始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应直面问题,分析弄清问题的实质,才能提出有效对策。


1

混淆文旅资源与研学课程

资源的性质和功能

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旅游资源丰富,研学课程资源就丰富。即便是适合中小学生研学的资源,也要考虑如何将档案中文字形态的文化资源转变成为可考察、可调研、可探究的研学资源。研学基地的规划设计应当考虑如何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等文件精神,而不能只考虑一般的旅游或一般的游学需要。


2

缺乏研学课程设计与学生探究目标的设定

研学基地建设不是简单的旅游开发,而是深刻实践课程的研发。旅游资源开发与目的性很强的研学旅行的研发目的差异巨大,研学是研究性学习,是深度学习,文旅资源的课程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育部提出我国旅游界做研学中存在缺乏教育情怀、不懂课程教学等问题,可谓一针见血,这是目前一些旅游区转型为研学基地时某些乱象发生的根源。

3

基地建设方向不够明确

设施不齐全

当前,不少研学基地建设方向不够明确,制约着基地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和研学旅行的科学健康发展。

建设方向不够明确,难以兼顾文旅活动与研学活动的需求。设施建设存在盲目性,甚至有可能出现“建设性破坏”,简单化的“教育+旅游”“讲解+参观”“景点+课本”等形式凑合。将导致研学旅行走向旅游化、形式化、碎片化、肤浅化、功利化的误区。研学设施严重短缺,场馆、教室多,实际操作和活动的场所、设施少,难以满足成建制(年级)大规模研学团队需求。


4

基地项目供给单一

不能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当前,原为文旅景区的研学旅行基地普遍存在规划方向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开发研学资源。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活动同质化、表象化,形式重于内容。

小学生如果只是组织集体参观浏览,走马观花,难以维持参与研学的兴趣。高中生如果缺乏深度体验、问题探究、创意物化等研学情境和机会,则难以达成价值认同、责任担当、能力提升等研学目标。

国家级研学基地资源开发的思路:

针对研学旅行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考虑研学旅行的刚性需求和迫切要求,研学旅行相关方应当以国家级研学基地为典型案例,深度思考研学基地资源的课程化开发。

1

将文旅资源转化成为研学资源

研学课程是实现研学目标的手段,是提高研学旅行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多种资源转化为研学资源的具体化。国家级研学基地可持续高品质发展,首要任务是做好研学基地资源的课程化开发,体现研学专业性,保证研学活动的专业化,以专业化引领、提升研学基地内涵式发展。

因此,参照中小学各学段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参考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纲要严格规范地制定提纲挈领的研学课程标准。指导筛选、提炼、转化文旅资源,使其成为可以利用的研学资源是研学基地建设的当务之急。

2

善于发掘文旅资源的研学价值

研学基地资源课程化开发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各学段学情特点,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方案定位和课程目标,研学课程应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乃至劳动教育课程统筹考虑。

因地制宜地将基地各种原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研学实践课程资源。促进研学旅行与思政教育体验、社会实践以及学科课程的相互衔接、有机融合。


3

尽量扩展研学活动空间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因此,并非所有的景区内的文旅资源都是课程资源,也并非只有景区现有的文旅资源才是研学资源的源泉。只要能够真正进入课程,并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就是研学可用的课程资源。

4

综合系统研究资源以凸显研学功能

目前,研学基地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盲目无序、混搭肤浅。资源开发存在偏重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而轻知识性、学术性等研学功能;或偏重知识性和学术性,而轻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研学功能等问题。即便将知识性、学术性、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功能整合在一起,却缺乏研学课程标准对研学的指导。

研学资源课程化的研发,应融合知识性、学术性、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符合中小学各学段课程标准要求,与课堂教学相衔接。

国家级研学基地资源课程化开发的策略:

明确了研学基地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出研学基地资源课程化开发的对策。

1

分析资源价值,制定课程标准

在对研学基地资源进行开发时,首先要对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如资源的性质、内涵、功能、所处的位置,以及资源的教育价值。教育内容与学校的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情境的内在联系,以及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的目的和意义等。其设计要考虑与校内课程资源的统筹衔接,构建跨学科资源融合的综合实践育人体系。

其次,围绕要开发的资源,需要考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根据研学的需要设计指导性的课程方案,考虑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等。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科、学生特点和实际研学需要,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设计跨学科主题单元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

最后,要考虑如何将系列研学活动加以梳理,进行分学段、分类的设计。例如,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考虑,明确要实现怎样的课程目标。主要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及如何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等。


2

把握资源重点,精选主题切入

要想让基地资源真正融入研学课程当中,需要对研学资源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此,首先要围绕基地资源研发开展研发人员专题培训。使研发者明确研学资源的地位、主要价值取向、优势特点、研发难点等重点问题。从顶层设计上制定研学资源课程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方法和途径等,做到胸有成竹,从源头上避免陷入各种误区,杜绝思想性、方向性错误。

其次,要确定研学资源各维度、各层面的主题。要通过对基地资源的深入分析评价,并通过综合比较,从整体上把握基地研学资源的核心价值,为精选资源课程化的切入口奠定基础。

现场考察既要仔细聆听相关人员的介绍和解说、讲解,更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通过师生的实地调研和实地体验,找准研学主题的切入点,以围绕基地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和实施。

3

筛选资源内容,注重内在关联

研学旅行对于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系统性要求比较高。独特性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里的“特”,一定要从教育的角度体现其独特性,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针对研学旅行,有些资源虽然具备较为独特的一面,但资源的内容与表现不适合中小学生,或者超出了中小学生学习的范围。虽然有些资源很有特色,可能也有很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其所呈现的内容与学生的校内课堂所学教材无法统一、无法衔接,就不适合进入这个学段的研学课程。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并非都能转化为研学资源,必须仔细分析中小学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来甄别、遴选,以跨学科的综合资源为上乘。

系统性指资源的不同层次、不同环节、不同要素围绕一个或若干主题进行有机的衔接与整合。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又可以分作很多种。在资源与资源之间,要有一个主线来贯穿,要有共同的主题来引领,资源与资源之间要有有机的内在关联,而这个主线、主题、内在关联,就是无形资源。既要重视开发基地的有形资源,更要注重梳理、提炼其无形资源,要充分体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4

挖掘资源内涵,优化活动设计

研学旅行非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而是一种教育形式,被纳入中小学校的教学计划,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旅行必须首先体现其教育性,重在“研学”。因此,研学资源的开发、应用,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基于问题式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要求,深度融合研究性学习与实践体验活动。

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育差别较为明显,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开发课程时要注意把握学情特点,对接不同学段,精心挖掘相关资源的教育价值,优化设计不同特点的研学活动内容、形式与评价方式。校内教育主要是书本上的教育,是从书本上学习间接的知识,更多的也是被动接受。校外的研学基地多是现场实景,甚至很多基地可以作为学生校内课本的印证或延续。通过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类触觉,可以全方位、全身心感知研学对象,获取直接的知识与体验,这是研学旅行“具身化”学习的重要特点。所以,设计研学时要创造对于“六触”都要有所引导、有所涉及的活动,呈现给学生鲜活而全面的研学活动体验。要让学生用眼睛去分辨,用耳朵去倾听,用鼻舌去感受,用发肤去触动,用心灵去感悟。

来源智慧营地

地址: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铁西赛罕公馆东门75号
电话:0482-8812301/400-086-0482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及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及图片推送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