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盐汤探吐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盐汤探吐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功用] 开关催吐。 [主治] 1.中风闭证 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气闭不通,心神瞀闷,四肢不收,或倒 仆不省,或口角似歪,脉象滑实有力。 2。喉痹 组成;食盐(若干) 水2000克 加减; 1.食厥可加姜汁,以其辛辣之性,豁痰通神; 2.干霍乱可加姜汁、童便,以祛痰降火; 3.癃闭可加防风以助肺气宣发,进而通利水道。 盐汤探吐方 (《金匮要略》) . [异名] 盐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1)、独圣散(《世医得效方》卷6)、盐汤探 吐法(《医方考》卷4)、烧盐探吐法(《医方集解.涌吐之剂》)。 [组成] 盐一升(30g) 水三升(600m1) [用法] 上二味,煮令盐消,热饮一升(200m1),刺口,令吐宿食使尽,不吐更 服,吐迄复饮,三吐乃止(现代用法:用开水调成饱和盐汤,每服2—3碗,服后用洁 净翎毛或手指探喉助吐)。 [功用] 涌吐宿食。 [主治] 1.宿食停滞上脘,脘腹痛连胸膈,痞闷不通。 2。干霍乱,脘腹胀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 3.误食毒物,毒物尚停留在胃中者。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为宿食、秽浊、毒物所致,病在上脘。因宿食停滞不 化,或感受秽浊之气,使气机升降受阻,上下不得宣通,或毒物尚在胃中,故见脘腹胀 痛,吐泻不得诸症。 [配伍意义] 本方为宿食、毒物停滞上脘,或秽浊之气中阻,气机不利之证而设。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引而越之”和《素问.至真要大论》“咸味涌泄为 阴”的治疗原则,采用吐法,因势利导,引邪外出。食盐味咸涌泄,单用即可“令人 吐”(《神农本草经》卷2),用其制成极咸的饱和溶液,藉其极咸之味激起呕吐,使宿 食、毒物等随吐而出,则气机得以通畅,胀痛可止。 因本方涌吐之力较缓,服后须探喉助吐,故以“盐汤探吐方”命名。 [类方比较] 本方及瓜蒂散、救急稀涎散均属涌吐剂,瓜蒂散善于涌吐痰食,涌吐 作用较强,且瓜蒂苦寒有毒,以体质壮实者方为适宜;救急稀涎散侧重于通窍开关,涌 吐之力较弱,只是微微令涎出,具有稀涎的作用;盐汤探吐方涌吐之力虽不及瓜蒂散, 但取材方便,药性平和,使用便利,故较瓜蒂散常用。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涌吐宿食、毒物及干霍乱之良方。临床以脘腹胀痛不舒,欲 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食厥可加姜汁,以其辛辣之性,豁痰通神;干霍乱可加姜汁、童便, 以祛痰降火;癃闭可加防风以助肺气宣发,进而通利水道 3.本方现代常用于暴食暴饮所致的急性胃扩张、食物中毒早期,以及食厥、气厥、 干霍乱、癃闭等证。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在《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 十五》载:“治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盐一升,水三升,上二味,煮令 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便瘥。”用盐汤涌吐,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卷2有“大 盐,令人吐”的记载;春秋时,“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肘后方》卷1)。仲 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杂病论》),将其继承发扬,配制成方。本方原无方 名,方名始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u,当代习称为盐汤探吐方(《中医方剂学讲 义》,南京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主编)。 由于本方取材容易,配制简单,取效迅速,故常用作救急之方,历代常用不衰。如 《肘后方》用治卒得鬼击、卒魇寐不寤、卒心痛、卒腹痛、中风腹中切痛,以及霍乱心 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等证,《备急千金要方》卷25用治卒忤等。宋.陈言对本 方极为赞赏,说:“此法大胜诸治,俗人以为田舍浅近,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 病,即先用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n)。陈氏用本方配合“刺口”探吐,使其涌 吐作用更加迅捷,“盐汤探吐方”自此名符其实。本方至今仍为较常用的催吐方之一。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出处和来源 《备急千金要方》卷25和《金匮要略.果实菜 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均载本方。《备急千金要方》为唐代孙思邈所撰,《金匮要略》为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由于仲景原著早已散佚,宋代在 残简蠹遗中重新发现,虽经林忆等校正,但其中残缺错误之处仍多,历代注家都认为原 本只有22篇,“杂疗方第二十三”至“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最后3篇,系后人 增注,不是仲景原文。由于《金匮要略》早于《备急千金要方》,目前又难以确定《金 匮要略》最后3篇是否系后人增人,于何时增人,故本方的出处暂定为《金匮要略》。 《肘后方》卷1载:“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恐非庸世所能,故不载。”《备 急千金要方》卷25载:“治卒忤方,盐八合,以水三升,煮一升半,分二服,得吐即 愈。”结合《神农本草经》卷2“大盐,令人吐”的记载分析,最早使用盐汤涌吐的可 能是扁鹊。 。 [方论选录] . 1.吴昆:“木,肝木也,有垂枝布叶之象,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膈间有停痰宿食, 抑其肝气,不得上达,则肝木自实,两胁大痛;脉来代者,痛盛而脉止也。得吐则生, 不吐则死,故主盐汤探吐。盐取润下,吐取肝木之宣畅而已。 《经》曰:木郁则达之, 此之谓也。”(《医方考》卷4) 2。汪昂:“食填太阴,抑遏肝胆之气不得上升,两实相搏,故痛连胸膈;阳气不舒, 故手足逆冷;下焦宣绝,故尺脉不至。咸润下而软坚,能破积聚,又能宣涌,使不化之 食,从上而出,则塞者通矣,亦木郁达之也。”(《医方集解。涌吐之剂》) 3.冉先德:“霍乱一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与上 吐下泻水湿偏盛者异,故曰:干霍乱。此由宿食中阻,气机不利,所以胸腹胀痛,上下 不通,用本方吐之,使宿食从上而出,则塞者可通,胀痛自止。宿食停滞不消者,亦吐 泻不得,也适用本方,异病同治。”(《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4.上海中医学院中药系方剂学、中药学教研组:“方用食盐一味泡饮,取其极咸之 味,刺激引起呕吐,前人谓'咸能下气,过咸则引涎水聚于膈上,涌吐以泄之也’。对 暴伤饮食,或误食毒物,用此吐之,取材方便,又有捷效,.确是一种好方法。”(《中方剂临床手册》) 5.湖北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本方以食盐一味调浓汤探吐,是取其极咸之味,以 激起呕吐。盖味咸则能润下软坚,既能破积聚,又能宣涌,使不化之食,从上而出。故 《本经》食盐条下有'令人吐,之语。本方性极平和,为涌吐宿食及治疗干霍乱的常用 方。故不拘体质之强弱,皆可用之。同时,对饱食填胃而致的食厥,肝气郁极面致的气 厥,有时亦可采用此方,以得吐则气机通畅,阴阳调和,厥逆自复。”(《古今名方发微》) [评议] 本方作为涌吐剂使用,历史久远,尽管食盐味咸能“润下而软坚,能破积 聚,又能宣涌”(《医方集解》),但本方主要取其涌吐作用。注家对本方涌吐痰食的作用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吴氏、汪氏认为:“吐取肝木之宣畅”,“亦木郁达之”;湖北中医学 院方剂教研室认为:“得吐则气机通畅,阴阳调和”,都指出其调理气机的作用,宜合而 参之。对本方的适应证,注家所论各有侧重,湖北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则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临床可资参照。 [验案举例] , 1.急性胃扩张 《中医杂志》(1987,11:18)l某男,29岁,农民,1983年4月12 日诊。因腹胀、腹痛、欲吐求治。追问病史,自述平时身体健康,饭量大,1小时前与 人打赌吃了2斤馒头、2斤红薯(未全吃完),即感到胃胀得难受而认输。现自觉上腹 胀满疼痛,暖气恶心,欲吐但吐不出。检视患者,痛苦焦急,腹胀如鼓,全腹有轻度压 痛,按之有水荡声,不能弯腰,呼吸稍浅而短促,苔白微厚,脉滑小数。诊断为急性胃 扩张,立即施用吐法,以食盐30g,炒黄煎汤300ml,服lOOml后探吐,遂吐出大量酸 腐食物,5分钟后,又服lOOml,再探吐,如此3次,基本将胃内食物吐净,腹胀大减, 随即输入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ml调理,继服保和丸2剂痊愈。 2.停食感寒 《续名医类案》卷9:一侍婢停食腹痛,先用消导药略加发散,一剂 而痛未减,因用炒盐汤服二碗,吐之,其痛减半,又用发散为主加消导,一剂其痛立止。 按语:患者停食感寒,两用消散之剂而结果不同。首用不效,因消导不足以速除食 积,发散则又因宿食阻滞气机而难以宣散;吐后再用而得效,因食已去八九,气机通 畅,则事半功倍。 3。食厥 (1)《名医类案》卷1:王节斋治一壮年人,忽得暴疾如中风,口不能言,目不识 人,四肢不举,急投苏合香丸,不效。王偶过,闻之,因询其由,曰:适方陪客饮食后 忽得此症。遂教以煎生姜淡盐汤,多饮探吐之,吐出饮食数碗而愈。 (2)《回春录新诠》:丁酉中秋夜,牙行张鉴录,年逾花甲,猝仆于地。急延孟英, 脉之弦滑而大,曰:痰、气、食相并而逆于上也。先以乌梅擦开牙关,横一竹箸于口, 灌以淡盐姜汤,随以鹅翎探之,太息一声而苏,次与调气和中而愈。 (3)《续名医类案》卷2:陆养愚治许省南忽得暴疾,如中风状,口不能言,目不 识人,四肢不举,服苏合牛黄丸不效;或与小续命汤,反增喘急,壮热,手足厥逆;或 以六脉沉微,拟用附子理中汤。诊之两寸似有似无,两关尺难以求索,此由气壅逆而 然,非不足而欲脱也;按其胸即眉为之皱,按其腹即体为之举。询其由,因日间烦冗无 暇吃饭,至晚陪客毕即病发。曰:饥极过饱,此食中也。昏愦不语,脉伏,皆饮食填塞 清道所致;四肢不举, 《经》谓:土太过之病也。初时一吐即已,今已三日,上、中、 下俱受病,当吐、下、消导并行,以分杀其势。乃先以生姜淡盐汤探之,涌痰涎汤水数 碗。少顷,神思少清,诊之寸关逼逼而来,又以棱、莪、槟、枳、橘、曲、木香、白豆 蔻仁、莱菔子,煎送润字丸五钱,下三四行,势大减。再诊关尺俱见,且沉实有力,第 胸腹按之犹痛,再以前方煎送润字丸二钱。四日后方与稀粥,改用二陈少佐归、芍以养 荣血,参、术以扶胃气,木香、豆仁以宽其未尽之痞,旬日而安。 按语:案(1)一(3)均因食积为患,案(1)症轻,一吐即愈;案(2)为兼有 痰、气上逆,故吐后予调气和中;案(3)停食后已3日,上、中、下俱病,故吐、下、 消导次第而行,终以健脾化湿为主收功。对饱食填胃而致的食厥,本方可通过涌吐宿 食,使气机宣畅,厥逆得复。应予指出的是,食厥尽管有卒病昏仆,四肢不举,状如中 风,但其发病和暴食有关,一旦苏醒,无偏瘫等后遗症,临床须与中风鉴别。 4.呃逆不止 《山西中医》(1991,6:9):某男,12岁,1986年6月17日诊。患 儿突发呃逆l天,连连作声,无有休止,呃声响亮,闻有食臭,烦渴喜饮。诊见面部红 赤,呃声不止,胸脘痞硬不舒,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取盐汤探吐方。 令服极咸热盐汤一碗,并以筷探其喉,旋即吐出黄绿水、未消化糯米等物,顿觉胸宽胃 舒,呃声亦止,更无复发。 。按:呃逆不止,通常予降逆止呃治之。然本案为食积化热,致胃气上冲所致,用本 方涌吐宿食,通因通用,实为治本之策。 5.邪祟 《格致余论》:外弟发一日醉饱后,乱言、妄语、妄见。询之系伊亡兄附 体,言生前事甚的。乃叔在边叱之,曰:非邪,食腥与酒太过,痰所为耳。灌盐汤一大 碗,吐痰一二升,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安。 按语:《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言:“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 致十二官各失其职,视听言动皆有虚妄。”以本方吐出痰食,则气机升降复常,神明得 主,邪祟自除。 6.干霍乱 《浙江中医杂志》(1985,6:273):某男,25岁。其人身体一般,秋收 时突感上腹疼难忍,回家后腹疼阵阵加剧,恶心欲吐而不能出,脉沉弦,舌淡苔微白。 此由过劳中气疲惫,又适遇秽浊之气,证属于霍乱,急需吐之。即用食盐30g,捣碎炒、 焦,以白开水约1000ml溶化,用2大碗交替互倒使冷急服。服后恶心加剧,即用鸡毛 翎探吐,吐出未消化的残食恶物若干,症状随之大减而安。 按语:《问斋医案》卷2言:“干霍乱本是危疴,昔柳子厚病此,服炒盐、童便而 愈。”本方治疗干霍乱吐泻不得者,加用姜汁、童便则效果更佳。 7.喜笑不止 《儒门事亲》卷6:戴人路经古毫,逢一妇,病喜笑不止已半年矣。 众医治者,皆无药术矣,求治于戴人。戴人曰:此易治也。以沧盐成块者二两,用火烧 令通赤,放冷研细,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以钗探于咽中, 吐出热痰五升。次服大剂黄连解毒汤,不数日而笑定矣。 按语: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有余者,为心火痰热并皆为患,用浓盐汤探 吐,寓咸寒清热于涌吐痰涎之中,使火随痰而出,则病可愈。 8.瘰疬 《儒门事亲》卷6:一妇人病瘰疬,延及胸臆,皆成大疮,相连无好皮肉, 求戴人疗之。戴人曰:火淫所胜,治以咸寒::命以沧盐吐之。一吐而着痂,次用凉膈 散、解毒汤等剂,皮肉乃复如初。 按语:瘰疬本属痰湿,今酿成大疮,当责之痰郁化火,因病在上焦,故以咸寒之沧 盐涌吐。本案与案7病虽不同,而治法相同,均用盐汤探吐以清热祛痰。 9:不食五谷 《皇汉医学丛书。生生堂治验》卷上:上立卖室街西小泉源五之妹, 十七岁,特食果实,、不近五谷者月余,皆以为妊娠,计之先生。先生诊之,切其腹胁 满,心下悸,其余百举无异,恒曰非妊也,’食盐三匕,以温汤吞之,忽涌粘痰升余,其夜既就晡饭云。 按语:心下有伏痰留饮,脾胃运化受阻,故腹胁满,心下悸,不食五谷。吐后痰饮 得出,则脾胃无碍,而饮食复常0 10。噎膈 《皇汉医学丛书。生生堂治验》卷上:伏见农人利兵卫,年五十,患噎 膈,诸治无寸效。先生诊之,脉涩,按之有力,其心下至脐上坚如石,身惫颜色黧黑。 先生叮咛之曰:是非医药之所能济,有一术于此,每旦食前,食盐二三匕,以新汲水送 下。乃应,呕出粘胶者。其人固信先生,故守其法如教,累月不懈。数月来谢曰:自初 奉教,不数日,食既得下,其身体壮实。 、 按语:噎膈为内科四大症之一,治疗棘手。食盐能润下软坚,能破积聚,用盐汤探 吐,寓软坚破积于涌吐痰涎之中。吐法反应剧烈,人多畏之,今以盐汤令吐,每日早饭 前一次,得吐便止,峻法缓用,累月不懈,竟使病愈。可见方不在大小,贵在对证;法 难分高下,妙在善用。 11.癃闭 《浙江中医杂志》(1985,11、12:546):某女,38岁,农民,工卵0年冬 诊。因丧子迎风悲泣,遂感尿闭不通,下腹胀满难受,用针灸、按摩以及中西药均无效 应。惟赖导尿,病延1周,脉弦而滑,舌苔薄白腻。嘱拔除导管,待下腹(膀胱区)急 胀之时,即煎服青盐15g、防风6go药后涌吐甚剧,而小便亦随之而通。 按语:肺位在上,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膀胱在下,藏津液,气化乃出。肺因 悲伤失其宣降之能,故致膀胱难启而成尿闭。吐法可开上宣肺,助膀胱气化,水道通 利。诚如吴昆所言:“上窍通,则下窍自利。此用吐之意也”(《医方考》卷4)。 [临床报道] 梭子蟹中毒 以食盐15g,加水至800ml,温服催吐,治疗食梭子蟹 中毒40例,吐后病情好转,在1—1.5天内康复川。 参考文献 1.胡泉林.吐法古今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8):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