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珍稀家谱丛刊:广东家谱|古氏|中国家谱总目|族谱

 love趣味对联 2022-06-26 发布于广东




主编: 王強 王富海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书号:978-7-5402-5958 -7

出版时间:202104

册数:65册

中图法分类号:K820.9-55


中國譜系之學源遠流長,一般稱之为家譜、族譜、譜牒的此類文獻,與中國文化的發展、社會的變遷、歷史的演進息息相關。 家譜發展到宋代,進入新的階段,宋元文集譜序跋文大量增加,歐蘇譜學流行天下,傳播後世。 明中葉之後,隨著宗族組織化,族規家訓與有關宗族制度性規定進入族譜,同時族譜大量收入碑銘志傳等家族文獻,使得族譜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内容更加豐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印刷業的繁榮,修譜逐漸普及,數量大增。 清代宗族制度進一步發展,修譜繼續普及,譜牒學得到了發展。 即使到了民國時期,社會文化發生巨變,族譜作为傳統社會文化的標志,因應形勢,與時俱進,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文化的活力。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學術的需要,人們對於族譜的出版非常重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不斷出版了大型的族譜叢刊,約有十種。但這只是巨量族譜之中的極小部分,不能滿足各方面的需要。

北京采薇閣書店,多年來活躍在京津的高校以及研究單位,致力於为學界服務,为學人服務,關注族譜有年。他們敬業、勤勞,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現在采薇閣决定影印明代家譜、抄稿本家譜、總目未收家譜、稀見姓氏家譜,以叢刊的形式出版。王强先生索序,我也願意在此强調族譜的價值,以引人注目。

存世的明、清、民國族譜數量巨大,然而主要是清朝與民國的,明代的稀少,就是幾百種,而且多有殘破。因此,明代族譜自然十分珍貴。在出版的族譜叢刊中,雖有一些明譜,但是尚無專門的叢刊集中出版。《明代家譜叢刊》的出版自然有必要,道理不必多言。

抄稿本家譜的稀缺與原始性,在内容與版本上的珍貴性,众所周知。以往雖有個别族譜抄稿本出版,亦無專門的叢刊。出版《抄稿本家譜叢刊》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王鶴鳴先生主編的《中國家譜總目》是目前收譜條目最多的書目,但是還有民間大量家譜未能入目。《總目未收家譜叢刊》的出版多少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此为采薇閣的獨到之處。

譜牒學也是姓氏之學,以姓氏來談族譜的存世數量,众寡不一。張王李趙遍地劉,這些大姓的族譜众多,進入百家姓的族譜也不算稀缺,小姓的族譜則相對難覓。采薇閣出版《稀見姓氏家譜叢刊》,收録二○一○年十一月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姓氏排名二百位以後的姓氏,不能不説是有創意的想法。稀見姓氏族譜的稀見,很多情况下是特殊社會歷史的産物,耐人尋味的東西自多,使其别具價值。

采薇閣書店出版家譜叢刊的設想很好,所選家譜内容如何,還需讀者的鑒别與利用。是为序。

常建華

癸巳正月於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前 言

梁任公在二十世紀初説: 『集天下之家譜,俾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業。 』當代學林,以譜牒文獻为研究基礎的著作,既有陳支平教授《福建族譜》這類專著,也有卞孝萱先生《家譜叢考》一類的小品。 受這些情况的啓發,徵詢了相關學人的意見,我們編輯出版了這套《中國珍稀家譜叢刊》。

由於資料众多,《叢刊》分成多種系列。目前在出版計劃中且正在編輯的有《明代家譜》、《總目未收家譜》、《稀見姓氏家譜》、《抄稿本家譜》等數種。叢刊收録家譜的時間下限为一九四九年,即王鶴鳴先生《中國家譜通論》中的『古籍家譜』類。具體家譜在各《叢刊》系列中不重複收録。有數種由於卷帙浩繁(原始裝訂在五十册以上),編目各從其類,出版則單行。編纂細節見各輯『凡例』。《叢刊》命名之『珍稀』體現在年代、姓氏、版本、地域等各方面,使數百年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原始資料,拂塵而出,化身千萬,發揮其對學術文化研究和尋根問祖的作用。我們自信,這是一件有功於學林與社會的大業。

我國现存的大量家譜,为『史界瑰寶』,却很少为收藏家所重視,明清以迄民國,没有以收藏家譜聞名的藏書家。出於敬宗收族目的的家譜,原則上只給本族人看。印量極少:有的只印兩部,多的也不過幾十部。抄稿本家譜幾乎只有一部。與家譜文獻的珍稀形成對照的流通環節却是另外的情形,浙江嵊州及其附近地區的家譜,祖先像多为手繪設色,頗具美術價值。書商逐利,將彩繪祖先像與原譜分離,稍事裝裱,單張索值。十餘年前,單張可值數百元,一譜多則百幅、少則數十幅彩像,這固然比單賣家譜有利,然而破壞文獻亦莫此为甚。家譜作为民間文獻,與傳統家族社會的結構密切相關,本为日用不離之施設,所以屢經世變還可以保存下來。然而今天時移事易,如果没有出版、博物館等外力的介入,民間众多家譜可能真要自生自滅了。本編《叢刊》的出版,希望能为改變這種情况盡一分微力。

《叢刊》卷帙浩繁,出版遇到很多困難,巴蜀書社大力支持,讓我們從側面感受到《叢刊》出版的文化價值。

最後,要感謝許多單位和個人。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常建華老師欣然賜序,相關圖書單位、家族、個人提供了有關資料,編纂團隊查找《中國家譜總目》、拍攝、掃描、修復,凡此緣起諸端,此并致謝忱。

王强

癸巳正月識於采薇閣

出版説明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在中國傳統的宗法社會中,家譜一直是用譜牒形式記載以血緣關係爲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文獻。 中国的牒譜源遠流長,在商周二代,已出現某些家族世系的零星記載,司馬遷撰寫《史記》即參考了春秋以前的譜牒資料,《太史公自序》云: 『 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 』 ,可見家譜文獻在保存上古史方面曾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漢朝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度,爲適應王侯世襲需要,出現大量官修譜牒;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占統治地位,門閥制度提升了家譜纂修的政治意涵與受重視程度; 隋唐時期官修譜牒更已成爲劃分官階的政治工具,而私修家譜直到兩宋時期,在歐陽修、蘇洵、鄭樵等人的倡導與實踐下,才以另一種面目逐步走向新的繁榮。 沿革及於明清兩代,家譜纂修臻於鼎盛,不僅體例成熟,而且數量豐富。

清代學術一枝獨放,在經史實學與文獻考訂方面有絕大的成績,學者對於譜牒的認識水平與重視程度也遠過前代,涌現了一批譜學專家。清代著名譜學家朱次琦,廣東南海人,從史學的角度審視譜學,提倡『信而有徵』,其所著《南海九江朱氏家譜》序例對廣東其後的修譜者產生重要影響。廣東古屬百越之地中的南越,秦漢以後,置郡設縣,歷經漫長歲月,與中原漢族移民融合,生息繁衍至今。廣東地區舊時尊崇先祖,修族譜,立族規,世代相傳,修譜活動十分活躍。據《中國家譜總目》海内外各地區收藏中國家譜統計所示,廣東地區家譜條目近四千條,名列前茅。且地處沿海,毗鄰港澳,較早受到西方影響,民國時期廣東家譜編印多爲鉛印。雖然家譜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不再發生作用,但家譜的意義轉移到敬宗法祖、和親睦族上,因有較長的海岸線,外出謀生者甚眾,宗法家族觀念反而愈加强烈。

中國家譜源遠流長,追其端緒,較方志、正史更爲久遠。家譜富含的歷史文獻價值誠如章學誠所言:『家有譜,州縣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章氏遺書》卷十四《爲張吉甫司馬撰大名縣志序》)以國而言,世家譜牒乃是歷史興衰的時代見證,以家而言,世系家傳則是慎終追遠的基本憑藉,皆爲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由於政府的提倡,家風傳承尤其受到廣泛的重視,這使得家譜蘊涵的精神文化價值被認識發掘,在新時代煥發出了生機和光彩。

廣東因地理位置之勢,秦漢時期已有繁榮的商業,漢唐以來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同時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是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廣東家譜中呈現的諸如西學東漸、圖表統計、條規格式、商人興起等社會變遷最具有時代的典型意義。因而廣東家譜在文化研究和發掘中就有了更深層和廣闊的研究價值。爲此我們收集整理了清同治至民國間的十八種廣東家譜,影印出版,希望對地方乃至全國的社會歷史文化研究有所助益,使当代的研究工作有更加稳固的基础。

《中國珍稀家譜叢刊·廣東家譜》總目録

第一册

古氏續修族譜(一)五卷 古傳縉等 纂修 清光緒十九年新安堂刻本一

第二册

古氏續修族譜(二)五卷 古傳縉等 纂修 清光緒十九年新安堂刻本一

第三册

古氏續修族譜(三)五卷 古傳縉等 纂修 清光緒十九年新安堂刻本一

第四册

贛邑葛氏重修族譜 三卷 葛明道等 纂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清河堂刻本一

第五册

賀氏家譜 不分卷 賀啟藩等 纂修 民國十六年世德堂鉛印本一

第六册

侯氏第四修族譜(一)十七卷 侯宗傑等 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七册

侯氏第四修族譜(二)十七卷 侯宗傑等 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八册

侯氏第四修族譜(三)十七卷 侯宗傑等 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九册

侯氏第四修族譜(四)十七卷 侯宗傑等 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十册

侯氏第四修族譜(五)十七卷 侯宗傑等 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十一册

侯氏第四修族譜(六)十七卷 侯宗傑等 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十二册

侯氏第四修族譜(七)十七卷 侯宗傑等 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十三册

侯氏第四修族譜(八)十七卷 侯宗傑等 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十四册

粵東簡氏大同譜(一) 十三卷 首一卷 簡竹居 主修 民國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十五册

粵東簡氏大同譜(二) 十三卷 首一卷 簡竹居 主修 民國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十六册

粵東簡氏大同譜(三) 十三卷 首一卷 簡竹居 主修 民國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十七册

粵東簡氏大同譜(四) 十三卷 首一卷 簡竹居 主修 民國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十八册

粵東簡氏大同譜(五) 十三卷 首一卷 簡竹居 主修 民國十七年鉛印本一

第十九册

河源鄺氏桃溪公祠堂族譜(一)四卷 鄺迺理等 纂修 清光緒二十八年廣州珍藏閣刻本一

第二十册

河源鄺氏桃溪公祠堂族譜(二)四卷 鄺迺理等 纂修 清光緒二十八年廣州珍藏閣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番禺小龍孔氏家譜(一)十二卷 首一卷 孔昭湘等 纂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玉書堂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番禺小龍孔氏家譜(二)十二卷 首一卷 孔昭湘等 纂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玉書堂刻本一

第二十三册

番禺小龍孔氏家譜(三)十二卷 首一卷 孔昭湘等 纂修 清光緒二十三年玉書堂刻本一

第二十四册

番禺潭溪淩氏族譜(一)十二卷 淩煜勳等 纂修 民國九年廣州怡安印務局鉛印本一

第二十五册

番禺潭溪淩氏族譜(二)十二卷 淩煜勳等 纂修 民國九年廣州怡安印務局鉛印本一

第二十六册

番禺潭溪淩氏族譜(三)十二卷 淩煜勳等 纂修 民國九年廣州怡安印務局鉛印本一

第二十七册

源潭黎氏宗譜(一)七卷 黎熙等 纂修 民國十七年萃慶堂刻本一

第二十八册

源潭黎氏宗譜(二)七卷 黎熙等 纂修 民國十七年萃慶堂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源潭黎氏宗譜(三)七卷 黎熙等 纂修 民國十七年萃慶堂刻本一

第三十册

源潭黎氏宗譜(四)七卷 黎熙等 纂修 民國十七年萃慶堂刻本一

第三十一册

新會潮連蘆鞭盧氏族譜(一)六卷 首一卷 盧子駿 纂修 清宣統三年鉛印本一

第三十二册

新會潮連蘆鞭盧氏族譜(二)六卷 首一卷 盧子駿 纂修 清宣統三年鉛印本一

第三十三册

長邑石碣廖氏族譜(一)不分卷 廖永芳等 纂修 清光緒九年武威堂刻本一

第三十四册

長邑石碣廖氏族譜(二)不分卷 廖永芳等 纂修 清光緒九年武威堂刻本一

第三十五册

開越陸氏世德記 六卷 陸世彥等 纂修 清光緒元年刻本一

第三十六册

欖溪麥氏族譜(一)十二卷 麥祈 纂修 清光緒十九年詩禮堂刻本一

第三十七册

欖溪麥氏族譜(二)十二卷 麥祈 纂修 清光緒十九年詩禮堂刻本一

第三十八册

欖溪麥氏族譜(三)十二卷 麥祈 纂修 清光緒十九年詩禮堂刻本一

第三十九册

欖溪麥氏族譜(四)十二卷 麥祈 纂修 清光緒十九年詩禮堂刻本一

第四十册

龐氏族譜(一)十二卷 龐世高等 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一

第四十一册

龐氏族譜(二)十二卷 龐世高等 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一

第四十二册

龐氏族譜(三)十二卷 龐世高等 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一

第四十三册

龐氏族譜(四)十二卷 龐世高等 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一

第四十四册

龐氏族譜(五)十二卷 龐世高等 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一

第四十五册

茶陽饒氏族譜(一)八卷 饒桐陰 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六册

茶陽饒氏族譜(二)八卷 饒桐陰 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七册

茶陽饒氏族譜(三)八卷 饒桐陰 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刻本一

第四十八册

蘇氏族譜(一)六卷 蘇子昌等 纂修 清道光十一年武功堂刻本一

第四十九册

蘇氏族譜(二)六卷 蘇子昌等 纂修 清道光十一年武功堂刻本一

第五十册

嶺南冼氏宗譜(一)九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冼寶榦等 纂修 清宣統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一册

嶺南冼氏宗譜(二)九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冼寶榦等 纂修 清宣統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二册

嶺南冼氏宗譜(三)九卷 首一卷 末一卷 冼寶榦等 纂修 清宣統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三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一)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四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二)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三)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四)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七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五)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八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六)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五十九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七)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六十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八)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六十一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九)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六十二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十)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六十三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十一)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六十四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十二)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第六十五册

新會玉橋易氏族譜(十三)二十三卷 易道藩等 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