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山-祖庙

 hsgzlgg 2022-06-26 发布于山东

佛山祖庙,又名“北帝庙”“灵应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21号。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始建;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至清代初年逐渐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

从地铁祖庙站上来向北,沿祖庙路前行不远,首先看到的是佛山著名的“泥模岗”铸铁遗址公园,而祖庙在泥模岗之北。“佛山”石牌坊立于泥模岗公园南入口平台上,是按照唐太宗贞观二年所刻匾额复制的。

从泥模岗公园出来,前行不远就是“佛山祖庙景区”的西门,也是“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大门。门前是祖庙广场。

铜雕“舞龙”

铜雕“迎亲”。

门前石狮。

 “佛山祖庙景区”的西门

 “祖庙”牌坊并非祖庙原建。这座始建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的牌坊,本是当地“李参军祠”中两座相同的牌坊之一。1960年“李参军祠”被拆时,其中一座牌坊移置此处,成为了祖庙公园的正门。 该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石混合结构,为适应岭南多雨潮湿的气候,台基、抱鼓石及柱子均用灰沉积岩,所雕纹饰简练古朴;梁、枋、驼墩及斗拱等均以硬木制作,具明代特征;楼为绿琉璃庑殿顶,以三层如意斗拱承托,明代古风犹存;屋顶上还有龙珠、鳌鱼及陶塑花鸟瓦脊等装饰。

背面匾额:“古祠艺宫”。祖庙的建筑除本身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外,其陶塑人物瓦脊、木雕、石雕、砖雕、灰雕等建筑装饰,琳琅满目,栩栩栩如生,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有“古祠艺宫”之美誉。 

祖庙平面图

  


  

孔圣园。“孔庙”的主殿“孔圣殿”则位于孔圣园中,是一座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建筑,是上世纪初的1911年,佛山本地人士为崇祀、纪念孔子所建的。

铜铸三头鹤香炉。是仿制北京故宫养心殿的三头鹤香炉,传说鹤是仙禽,“鹤寿千年”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古洛芷兰牌坊原立于社亭铺(现佛山市禅城区省元巷)梁氏祠堂内,为梁氏百岁族人梁持璞所建,原名“升平人瑞”牌坊。20世纪80年代,孔庙重修,牌坊迁建于孔圣园内,并以新的坊额替换已损的“升平人瑞”。牌坊为四柱三门楼式石牌坊,明间宽2.2米,次间宽0.8米,小巧精致,极具岭南古建特色。坊檐以石雕斗拱承托,坊额正面题“古洛芷兰”、背面为“季华留芳”,上下透雕龙凤,雀鸟,雕工精细。孔庙一带旧属祖庙铺古洛社,历史上佛山又称季华乡,"古洛芷兰”,“季华留芳”均为对佛山的赞美之词。

石雕牌坊背面,坊额:“季华留芳”。

走过牌坊,下三步台阶,有一座砖砌照壁,中央嵌有红砂岩浮雕的麒麟像,故称“麒麟照壁”。

 “麒麟照壁”的后面,为烧瓷壁画《孔子授课图》,壁画前是一尊青铜铸造的孔子立像。

孔子塑像右侧的鱼池和小亭。

亭上方的小花园中大榕树即“许愿树”。后面是许愿廊。

如意吉祥福音。廊内悬挂若干铜铃。

钟廊。

许个愿

佛山这座孔庙,是我见到的规模最小的文庙,仅有一座大殿。没有正统的文庙中应有的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戟门、大成殿等建筑。

侧面

孔圣殿的神龛上方悬挂“孔圣殿”木牌匾,龛前是神案,材质大理石,浮雕双龙戏珠,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所造。殿内神龛中,有一尊刻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孔子石刻像,是按曲阜孔庙的孔子石刻像拓本重刻的。

内柱楹联:“是道德家,是政治家,是参赞化育家,万古此人师,共仰宗风齐頫首;开尊敬会,开砥砺会,开提倡劝导会,五洲皆我类,任沦异教独何心”。

柱楹联:“圣泽溯尼山,痛藏壁丝竹,易湮且,将芜秽芟除,尧阶舜牆择壤,何嫌邺垤小;儒风被洛社,观对岸,树云低护恍,与杏坛瞻拜,由琴点瑟同堂,仍觉诵紘多”。

孔子石刻像和五供。

这是石雕香案前陈列的“万钱迷砚”,又称“国粹三号砚”,重450公斤,墨堂广平,墨池深宽,周边底面高浮雕,按原形精刻古钱币图像3131种,集历代古钱于一身,林林总总,凡一万余件,可谓“钱海”之大观。此砚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陈日荣先生雕刻的,曾入选吉尼斯记录,堪称“中华一绝”、“国之瑰宝”。

两侧有钟、鼓。

  

孔圣殿内的两侧墙上,镶嵌有砖雕。

  

  

  

  

从小亭右侧的台阶上行,是一小花园,院内只有一树一亭一廊。这是位于小花园角落处的六角亭。亭额:“榕荫”, 对联:“倾情倒意无所惜 转海移山不做难”。

岭南圣域,陈列佛山祖庙历史文化的展馆,展厅面积近800平方米。

经堂寺铁塔,位于祖庙西南角处,塔身四面开有佛龛,内供“释迦文佛”坐像。

“释迦文佛”坐像。

珍藏阁展览馆。

祖庙是一组建筑艺术高超,装饰工艺精美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群,主体建筑占地三千六百平方米。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疏密有致,亭台廊榭的设置严格遵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原则,以藏和露的巧妙辩证让游客觉得其内部空间含蓄、内敛、复杂、神秘继而产生肃然起敬之感。

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原名“华封台”,是华南地区最著名的古戏台。万福台与祖庙正殿遥相呼应,据说其建造目的是上演粤剧(大戏)给对面的北帝观看,以酬谢北帝的保佑之恩。后台东、西、南面均有墙,东、西墙上各开一窗、一门。屋顶为歇山式卷棚顶,不用斗拱,显得轻巧玲珑。戏台高2.07米,向前伸出,台面至檐前的高度为6.25米,整座戏台远远高于观众席,这样设计据说是为了使远处的北帝看得清楚。

  

万福台面宽四柱三间,宽12.73米,进深11.78米。分前台、后台两部分, 中间用一装饰以大量金漆木雕的隔板分开。隔板两侧有四门,明间的“出将”、 “人相”两门供演员出入。前台演戏,后台化妆,演戏在明间,奏乐在次间。前台三面敞开,可供观众三面看戏。

次间的“蹈和”、“履仁”两门供奏乐人员和舞台工作人员使用。

  

中间隔板上雕刻着四组六幅金漆木雕作品,使整座建筑显得金碧辉煌、精美华丽。

降龙罗汉

伏虎罗汉

八仙


曹操大宴铜雀台

三星拱照

隔板中间的金木雕两侧悬着一副木刻篆书对联“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彻紫霄”,正是万福台的真实写照。

  

万福台顶两边灰塑。


万福台西边建筑,大门上有一组精美的灰塑。

这是布根泉师傅的灰塑作品。  

侧面墙壁的灰塑。

灰塑:鹦鹉和老鹰

灵应牌坊,是祖庙古建筑群中轴线之南端第二道建筑,除旌表功德外,还起到组织空间、点缀景观的作用。牌坊为明代景泰皇帝赐建于1451年,是目前广东现存最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牌坊。牌坊建筑为三楼三层式,威严耸立,檐柱间大量施用斗拱,飞檐叠翠,飘逸凌云。

正面顶层正中有竖书“圣旨”二字匾。下层横书“ 灵应 ”二字。

在明代,灵应牌坊曾是佛山祖庙的大门,人们先穿过牌坊,跨越锦香池石桥,然后进入三门庙内。

顶层竖书“ 谕祭 ”二字匾,下层横书“ 圣域 ”二字。朱红的木结构映衬着贴金大字。配以绿色琉璃瓦上盖,使整座牌坊显得辉煌夺目。

香炉。

锦香池。开凿于明正德八年(1513),原作防火之用,现已成为放生池。池中两株五百年的九里香和龟蛇石雕是最为耀眼的焦点。

据传池中的石雕龟蛇原是蛇精、龟精,由六天魔王所放出的坎、离二气所化。龟精和蛇精在下界打得不可开交时,被北帝收服,成为北帝座下的先锋将士,替北帝降妖伏魔,护佑世人。它们的出现预示着北帝将圣显降临。道教中北帝是福神,能驱魔伏妖,解难泽恩。因此来祖庙游览的人喜用硬币投掷池中石雕龟蛇,以求为自己带来福气。而佛山人民在新春期间则形成了“逛祖庙、投硬币、拜龟蛇”的信俗,取敲神祈愿、鸿运当头的美意。


锦香池西侧墙

锦香池东侧墙

墙上的灰塑。

  

  

  

  

  

  

鼓楼和端肃门位于灵应祠三门之西。

钟鼓楼建在2.6米高的青砖平台上。长3.63米,宽2.84米,高4.1米,梁架式结构,四柱有青石柱础。屋顶是卷棚式结构,四角均有灰塑动物造型的吉祥图案,栩栩如生。

鼓楼里陈列的圆鼓,表面上画有龙凤呈祥图案,画工精美,色彩艳丽。

屋顶处雕刻的是色彩明丽的图案,“声韵”的字样与灰雕融为一体。

匾额:“端肃门”。匾额上方塑有一组灰塑:“唐明皇游月宫”。匾额南面墙上的砖雕为“海瑞大红袍”。匾额北侧是月神。

端肃门门楼上方塑有一组灰塑——“唐明皇游月宫”。它是由出身灰塑世家的布根泉师傅于1942年制作,为多层立体浮雕,塑有唐明皇、月宫仙女及卫士等五人。端肃门上的这组灰塑在构图中突出游之美景,游之怡然:前有月宫仙女引导,后有臣子跟随,唐明皇悠然自得地欣赏月宫仙景,两旁古树仙草掩影,鸟兽和鸣,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

砖雕“海瑞大红袍”。由砖雕艺人郭连川、郭道生合作雕刻的。该砖雕是壁龛式多层雕,高1.4米,宽283米,整个画面以人物题材为主,四周以花鸟图案作装饰。该故事出自清代长篇章回小说《海公大红袍全传》。该砖雕共雕刻二十五个人物,人物形态均刻画得惟妙惟肖。前右一的文官人物就是海瑞,他那刚正不阿的形象是如此高大,而坐在中后部、有两仕女打着御扇的嘉靖帝及前左的文官(奸臣)雕刻得十分矮小,对比之下,更突出了忠臣海瑞的崇高形象。

海瑞对母亲非常孝顺。一次,他携母亲同游武夷山住在天心岩的永乐禅寺。夜间,海瑞的老母亲睡不安宁,上厕所频繁。寺里的住持对海瑞的人品和为官的官声特别敬佩,他知道了此事后,带人去九龙窠崖壁上采摘了数片茶叶,回寺煎后为海瑞老母亲送上。海瑞母亲服用几次后,夜间上厕所不再频繁,睡眠也安宁,心情格外舒畅了,对永乐禅寺住持万分感激。海瑞惊喜地问住持:“长老,此茶何名?生长在何地?有这样疗效!”住持对海瑞的为人和为官从心里敬慕,敬重海瑞为老百姓理事办案,为民解忧。他见海瑞身上穿的大红袍,回答说:“此茶名大红袍,生长在这武夷山九龙窠悬壁上。”

月神身穿五彩羽衣,左手搭在腰间,右手举象征太阴的铜镜,端庄高贵,妩媚秀丽。

钟楼和崇敬门位于灵应祠三门之东。

大铜钟铸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造型古朴,线条简练,是佛山现存年代最早的古钟之一,见证了佛山铸造业的辉煌。钟呈喇叭形,高1.5米,直径1.07米,厚0.07米,重量为1700余斤。 钟体以泥范法铸造,钟纽则为失蜡法铸造,龙形钟纽,龙身饰有云纹,制作精细。钟肩一周饰有莲删纹,钟身下方有四个圆形撞击点。钟身刻有铭文: “广东广州府南海县西淋都佛山堡合乡善信,舍财买铜壹千栾百斤,铸造洪钟壹口,在于本乡灵应祠永远供奉。大明成化二十二年岁次丙午季春吉旦识。” 过去,每当祖庙举行祭祀典礼时,便用木槌撞击此钟,声音洪亮,传扬悠远。

匾额:“崇敬门”。匾额上方塑有一组灰塑:“桃园三结义”。匾额南面墙上的砖雕为“牛皋守房州”。匾额北侧是日神。

灰塑“桃园三结义”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祖庙修缮时,由佛山著名灰塑艺人布根泉制作。作品为多层式立体雕塑,表现的是刘、关、张三人于桃园结拜时焚香拜祭后举杯畅饮的情景,刘备居中,关羽居左,张飞居右,两仆童侍奉在后,背景装饰有美艳的桃花,苍郁的古柏。工匠利用灰塑材质可塑性强的特点,以纯熟的手法,对人物衣饰、造型、布局处理得准确适度,更能把握人物面部表情的典型性,刘备的仁慈宽厚、关羽的忠义仁勇、张飞的骁勇善战的人物个性特征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所敷色彩和谐协调,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充分体现了佛山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艺水平,是佛山为数不多的灰塑精品。

砖雕“牛皋守房州”。展现南宋名将牛皋抵御金兵,战守房州的场景。砖雕高1.4米,宽2.83米,为壁龛式多层高浮雕,制作于1899年。画面人物众多,场面热闹,主题突出,人物戏剧功架造型,明显受到了粤剧舞台艺术的影响。壁龛四周以寓意吉祥的瓜果、花卉、动物图案作边饰。 

特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左侧有“郭惠川、郭道生合作”字样

日神头戴博冠,身披绘有祥云和腾龙的长袍,左手举象征太阳的铜镜,右手撩起战袍,器宇轩昂,老而弥坚。

所谓的祖庙三门,就是指崇正社学、灵应祠、忠义流芳祠三座建筑物的正门联建在一起,中间的三个拱门就是灵应祠的大门。三门建于明景泰初年(1450年),是整座祖庙的门面。

在祖庙三门屋脊之上,雄踞着一条长31.7米、高1.78米(含以灰批艺术 作基座的高度)、被喻为“花脊之王”的石湾陶塑人物瓦脊。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祖庙进行大修时,三门屋脊上安装了这条由石湾文如璧店制作的陶塑瓦脊,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更为雄伟壮观。正、背两面共塑各式人物约300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瓦脊正中第一层置一颗铜宝珠,宝珠的左右有相对的鳌鱼,鳌鱼气势非凡,有如翱翔在蓝天白云中。第二层是“姜子牙封神”。第三层正中是醒狮,两侧是花鸟。

正面东段是“舌战群儒”

正面西段是“甘露寺”。

明间门楣上所悬“灵应祠”金漆木雕龙匾由明景帝题写,当中的“敕封”二字格外显眼。明间门联“凤形涌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初看不明就里,请教旁边的工作人员方知其中语意。原来上联中的“凤形”指佛山,因为有堪舆家说佛山地势如凤,而“三尊地”则是说唐贞观二年(628年)在佛山塔坡岗曾经出土过三尊晋代的小铜佛,佛山之名由此而得。下联比较好理解,“龙势”是说皇帝敕封祖庙,“一洞天”则是说祖庙为道教著名宫观。据说这副对联出自明末户部尚书李待问和他的一位佃户,相关故事见于清乾隆年间东莞人欧苏的笔记《霭楼逸志》。

东侧门对联“莊嚴冠禪山群廟,靈應為福墜奠祠”。西侧门对联:“廿七鋪奉此為祖,億萬年惟我獨奠”。

花檐板:金漆木雕六国封相。

  

三门内保存有两通古碑,东侧一通为“世济忠义记”碑,西侧一通为“佛山真武祖庙灵应记”碑。前者刻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记述了佛山民众抗击黄萧养义军的义举;后者刻立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记载了祖庙得封灵应祠的经过。

殿周三面围墙,南面敞开,面宽进深各三间,柱子十六根,殿前左右两侧有廊,与前殿相连,中间有天井。

天井中部是石柱香亭前殿正中斗拱上匾额“国朝祀典”,为明景泰皇帝所赐。匾额上方的“玉音”二字告诉我们这可是皇上说的话,或者说是皇上的意思。石柱香亭内有铸造于清嘉庆时期的大型尊兽足铁鼎,高2.7米,代表了当时佛山冶铁业的最高水平。

前殿内顶中央还悬挂三块大匾,分别写着“会其有极”、“钦德流辉”、“道则高矣”雄劲大字。铁鼎两鼎耳上有铭文,分为:“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鼎身有铭文:“夏鼎商肄,上古法物,朝有攸重,庙亦宜然。我镇灵应祠奉祀真武上帝,神明赫濯,享祀多年。先人子万历戊子岁(1588年)重修,有大香炉一座,置子殿阶永远供奉。至国朝康熙庚戌岁(1670年),其子孙踵前事而重铸之。今经日久,又复废坏,我等广集同人,敬抒葵悃,爰铸重新。仍将捐修人名,用铸于后,并为之铭,以成鼎峙。”

两侧廊棚上部的正脊。正脊装饰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祖庙大修时制造,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层为灰塑,高0.62米,灰塑之上为陶塑,最高处高达2.2米。灰塑部分与垂脊同高,整体被竖向分为主次分明的三段。灰塑之上即为屋顶装饰最精彩的部分——陶塑瓦脊。陶塑也由两部分构成,中间主体为人物故事题材,上部点缀宝珠、鳌鱼,整个陶塑主次分明,色彩协调,雕刻繁简有序。

另一侧。

主体部分以蓝、绿色为主,主题为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刘备过江招亲”,整幅场景包含14座建筑与36个人物。

人物雕刻姿态、服饰各有不同。

  

  

前殿为山歇顶式建筑,檐下为如意斗拱,层层相叠雄伟壮观。

前殿摆放着金漆木雕神案。图案上层为“荆轲刺秦王”,下层为“李元霸伏龙驹”。木雕正中的小牌匾“金銮殿”下方竟暗刻有“大明江山”四个字,明目张胆的“反清复明”主张,这在当年可是灭九组的大罪,如此滔天大案,在满清统治下,众目睽睽十多年,而没有穿帮,很是值得玩味。

荆轲刺秦王

李元霸伏龙驹。画面中的李元霸暗指鸦片战争后加入反清义军的粤剧演员李文茂。几个深目高鼻的洋人,有的作献表状、有的跪地求饶、有的被打翻在地,充分反映了清朝佛山人对帝国主义入侵的痛恨。

1958年,工匠对这幅牌匾进行维修,修到第二层的时候,不小心把写着“金銮殿”的纸给擦掉了,纸后竟然露出了“大明江山”四个字。一块清朝牌匾雕着“大明江山”四个字,可是赤裸裸的“反清复明”思想啊!要是当时被人发现,那雕刻牌匾的工匠可是要被砍头的,被诛九族也有可能!这块木雕表面上看是木雕,暗里可是含着未被人发现的惊涛骇浪。

前殿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大致呈方形,里面供奉的是真武玄天上帝的文臣武将。内侧东西四位分别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赵元帅、陈元帅、周元帅和温元帅。

前殿两侧漆朴武士像。是岭南地区现存极少的古代漆扑工艺造像之一,殊为珍贵。漆扑工艺比较复杂,首先要塑泥像,接着外敷苎麻布,反复涂漆八、九层,再在漆面上绘图案,贴塑衣饰、配饰,最后贴上金箔。那神像看似很沉重,实际上都是空心的,一个人就可以将其扛起来,这正是禅城独到的“漆扑”工艺艺术。

  

这二十位神将都是北帝统辖部将,他们神态各异,手持不同法器,各司其职。

前殿入口的清代狮子滚绣球贴金双面镂空木雕座屏。此座屏为樟木雕制,长291cm,宽106cm,厚11cm,屏风主体画面由三块樟木板合拼,双面镂空雕饰而成,中心圆形开光内雕三狮戏球,一头雄狮威武雄壮,两头幼狮灵动可爱,开光外上部雕饰孔雀开屏,两侧以“高官进爵”人物图案寄寓主题,开光下方则雕饰对弈人物等。座屏的下部横枨接绦环板,开12圆孔并雕以花草装饰,再安八字形的披水牙子,浮雕变形回纹。两侧座脚墩子作高台形状,前后接四片镂雕吉祥云纹花卉站牙。座屏的主体画面、绦环板和装饰牙板均加以贴金装饰,装饰手法相互呼应,整体效果豪华富丽。

匾额:“辰居端拱”。

过天井,又进一殿。见栏杆围着一个屏风和青石。看说明方知:这一面大铜镜,直径1.31米,背铸有“嘉靖庚子年孟夏吉旦立”几个字。地上正中有一块长方型的大青石,石纹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条条暗红色的痕迹,这便是有名的拜石(又名血印石、劏仔石)。

拜石本为一件深灰色云石,表面平滑,石质细结,镶嵌在佛山祖庙灵应祠前殿中部地面上,供历史上春秋二季地方官员前来祭祀时跪拜之用。民国《佛山忠义乡志杂志》记载:拜石“质坚而亮,遇雨无潮气,亦数百年物。相传有疟疾卧此可愈,值事以其亵狎庙地禁止之,亦无敢尝试者”。由该拜石衍生出来的劏仔石的故事流传久远。

殿内两侧靠墙处陈列着北帝出巡时的金漆木雕官扇型高脚牌,共八对十六件  

  

到达正殿,殿前也有一座清代狮子滚绣球贴金双面镂空木雕座屏。匾额:“泽普安定”。

前殿与正殿之间的天井里也筑有一座香亭,此座香亭与前述香亭均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增建,在对诸殿堂采光影响不大的情况下,把前后殿堂连为一体,亦更好地保护了内中设施及器物。亭内所悬匾额“忠义鸿名重地”,书写着佛山镇的历史。东西次间檐下分悬“位居其所”和“辰居式焕”匾额。

亭内放置的“狮纽盖铜鼎炉”是祖庙的重要祭祀彝器之一,由佛山著名中药铺“阮时和堂”出资铸造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镂空狮纽盖、刻花炉身、云龙纹炉垫三部分组成,通高2.3米,重约一吨。

盖纽为狮子滚球,球体以金钱囹案作镂雕,球体可转动,盖身正面饰镂空福寿纹,左右两侧饰镂空花卉纹,背面是一道活动的门,可以方便投放燃烧的金银元宝之类,其余部位饰花卉、双喜、寿字纹。

炉身造型为折沿、直颈、鼓腹、三足,肩部左右立耳与口沿部位相接,耳端蹲一小狮。

鼎炉下腹以三狮首含胫为足,并以云龙纹炉垫承载炉身,炉垫正中铸云水龙一条,龙体像出水腾云,栩栩如生。

寿字云幅纹铁磬。

正殿灵霄宫是祖庙建筑群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筑。重建于明洪武1372年,采用宋代建筑法式,营选施用大量斗拱,使之大幅度向外延伸,保护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浸蚀,形体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

正殿前的金漆木雕神案。案上为锡五供。这张神案与“狮纽盖铜鼎炉”同年打造,由当时的粮油业行会“平码行”出资制作。神案通体雕刻了两组内容,上部为“竹林七贤”,下部为“薛刚反唐”。“薛刚反唐”在粤剧剧目中又叫《偷祭铁丘坟》,而著名粤剧艺人李文茂率领众多弟子追随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惨遭杀害的艺人集中埋葬地亦被称作“铁丘坟”。如此一来,神案选用“薛刚反唐”故事来借古喻今的用意就不言自明了。

五供上方巨大的吊屏木雕。

正殿。

正殿(紫霄宫)内置真武大帝(北帝)铜造像,披发端座,清静庄严,彩绘龙袍,金光闪耀。铜像铸造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重达2500公斤,表面贴金彩绘,高9尺5寸,暗合“九五之尊”之意。据传此北帝像是模仿明朝短命皇帝景泰帝朱祁玉,与台北故宫藏明景泰皇帝画像十分相似。神龛前柱上的对联:“北极炤临南土东渐西被忠义赫奕乎四方海国长资保障;大明崇报玄功春禘秋尝灵应馨传于万祀佛山普拜凭依”

正殿西侧神龛中供奉着又一尊北帝“武神”铜像,与正中大铜像同年铸造。高0.8米,通体贴金,身披铠甲,足踏龟蛇,形态威严。明清以来,佛山历次举行北帝巡游,都恭请此像,在浩浩荡荡的仪仗、旌旗、鼓乐喧天中外出巡游一番。那座大铜像由于太重,不便出巡,寸步不离地坐守紫霄宫,被称为“坐宫”,这座小号铜像则有幸时常外出散心,被称为“行宫”。

紫霄宫北帝东侧神龛中供奉着观世音菩萨。

真武玄天上帝像上方悬“紫霄宫”金字匾额,题写者是前文提及的李待问。神龛东西粱枋上各悬一块匾额,东侧为“联藉鸿恩”,西侧为“北极昭明”。

正殿两侧摆放的兵器仪仗皆为铜制,由佛山中成药老字号“马百良”出资打造于清光绪年间。这套兵器仪仗原有37对74件,“文革”中有一件散失。

正殿后是祖庙的最后一进庆真楼,也就是俗称的父母殿。庆真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在祖庙诸多建筑中出现最晚,为面阔三间硬山顶楼阁,前有出廊。前廊明间石柱上的对联“德耀元天帝心还有欲报之德;尊居北极众志尤当敬其所尊”。佛山籍著名书法家林君选题写匾额:“庆真楼”。

庆真楼底层的14扇隔扇门均以木雕花鸟鱼虫装饰,雕工精湛,华美异常。

  

  

  

庆真楼底层明间神龛内供奉着真武玄天上帝的父亲“静乐天君明真大帝”和母亲“善胜太后琼真上仙”,神龛上的对联“德育玄天圣父母;功垂造物大乾坤”源自武当山金顶父母殿。

底层东西两山各有一幅长6.68米,高3.88米的木雕壁画,总称为《真武灵应木雕组画》,壁画内容为真武玄天上帝出生、修道、成仙和灵应故事。

向北直奔黄飞鸿纪念馆。

演武厅。

黄飞鸿像。

十三姨的原型-黄飞鸿夫人莫桂兰。

演艺厅

  

  

大名鼎鼎的林芝宝。

看舞狮表演。

  

  

  

向南返回,“节孝流芳”牌坊在佛山市区祖庙路祖庙大院庆真楼旁,原在顺德县龙江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旌表尹廖氏节孝所建,龙凤板额题“节孝流芳”,故称。清朝沿历代惯例,凡妇女丧夫后守节至终,即可由皇帝赐建贞节牌坊。该牌坊于1972年由博物馆征集,1990年建于现址。为歇山顶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石材有花岗岩和灰沉积岩两种,通面宽7.96米。各楼檐下的斗拱以至额枋、雀替等构件均为灰沉积岩。

龙凤板额题“节孝流芳”。

其上有高浮雕及园雕的多种图案纹饰,尤其是所刻划的众多故事人物,其中有"琴棋书画"、"八仙"及历史故事等多套,精巧细腻,匠心独运,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982年,佛山市博物馆把在城区收集到的碑刻,选择了其中较完整的23块,在孔庙南侧设立碑廊陈列。

  

乾隆五十五年《奉宪严禁示碑》

出口

褒宠牌坊因石质的龙凤板上刻有“褒宠”二字,故名。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礼部主事梁焯奉旨升授承德郎时所建。原立于佛山仙涌街郡马梁祠,牌坊上刻有皇帝的圣旨和纪年。庑殿顶,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通面宽7.15米,以灰沉积岩为梁柱,各楼均雕砖仿木,施如意斗拱。其建筑构件制作工艺精巧,既用龙凤祥云、鱼跃龙门、麒麟玉书、宝鸭穿莲、牡丹萱草、宝鼎宝剑等喻意图案的单块砖雕,又有用多块砖雕组成的二龙戏珠和仙佛罗汉的浮雕,是集当时建筑砖雕装饰技艺大成之作。

  

  

  

  

  

大炮和武士石像。

大门北侧的“叶问堂”。

叶问,咏春拳一代宗师,原名叶继问,1893年出生于佛山,先后跟随陈华顺、梁璧学习咏春拳,技艺日益精湛。1941年在佛山招收第一批门徒。1949年定居香港后继续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与普及,并对教学方式、训练器械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吸引了海内外各个阶层人士跟随其习武。

叶氏门徒桃李满天下,至今人数已多达三百多万人。而蜚声国际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就是叶问最为杰出的弟子之一。佛山市于2002年在叶问后人的鼎力支持下设立叶问堂,收集和陈列了大量关于叶问宗师的珍贵资料与相片,以纪念詠春拳一代宗师叶问先生,弘扬佛山武术精粹。

咏春拳学徒习武时使用的木人桩。

叶问塑像塑像后面的匾额:“一代宗師”。楹联:“詠春傳正統 華夏振雄風”

叶问大事年表。

叶问与爱徒李小龙。

叶问演式的咏春八斩刀。

詠春祖训。

叶问师傅用过的拐杖和书法家伍蕃书写的“咏春绝技”。

石雕云龙柱。

  



醒狮台,所有的狮子均为清代佛山本地建筑使用过的古物,红色砂岩基座也是佛山成凤里清代建筑遗物雕制的。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佛山醒狮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佛山重要的文化标签,是佛山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无醒狮,不佛山”。

  



“双龙壁”,原壁是石湾陶塑艺人梁华甫、劳直、邓辉、廖坚、吴宝、谭垣等人合作制作的,1958年9月30日首次安置在祖庙,后于“文革”期间被毁,现双龙壁是 1981年由石湾建陶厂按原壁形制烧造的,同年8月24日,安装回原位。这个琉璃双龙壁,长12米,高3米,汇聚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佛山石湾陶艺家的心血,是石湾陶塑中少有的大型陶塑佳作。此陶塑壁上的两条巨龙遨游于蓝天碧水之间,呈二龙争珠之势;龙的釉色浑厚,跃然灵动,祥云波涛,洋洒壮阔。

清代道光年间的石雕梁枋

石雕洋人柱础,是清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后,佛山人民为表达对其仇恨和蔑视而雕刻的。

石湾陶塑“爱国诗人屈原”。加玻璃罩,可悲!

终于参观完毕,时间有限,许多专题展览没有仔细观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