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郎织女都分居了,为什么还要结婚

 lenbercong 2022-06-26 发布于浙江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今日七夕,

如果没有提前的信息轰炸,

估计没多少人记得。

相比西方情人节,

七夕给人的感觉少了些浪漫,多了分质朴,

除了中西风格的差异,

也许还跟传说故事的基调有关:

瓦伦丁在临刑前谈了段刻骨铭心段恋爱;

牛郎织女则是已婚夫妇被迫分居。

虽然都是歌颂爱情,

恋爱和婚姻却是两个不同质的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

婚恋观念和大众意识也在潜移默化地转变。

父母那一辈的婚恋,核心是婚,

恋的比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高。

在认识的长辈中,自由恋爱结婚的人很少,

更多的人是因为年纪到了,有人来介绍对象,

见面相处一段时间,

觉得人还可以,就把事情定下来。

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决定权甚至大于自己。

至于婚后二人性格是否合适,

则属于信天由命的范畴。

磨合成功,一生幸福;

磨合失败,痛苦到底。

反正没有特别的理由,至死都不会离婚。

每次听到这样轻率的婚姻履历,

我都非常不解:

为什么要用买彩票的方式做出选择?

自己的婚姻为什么要让父母来决定?

可得到的回复却轻描淡写:

“当时大家都这样。”

 

婚恋虽是个人的事,

实际上却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左右。

相比封建时代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不见面”的风俗,

上一辈熟人介绍,短暂相处的模式已算进步。

而“大多数人都如是”的状态,

则让个体心甘情愿地接受现实。

如今,大众自我意识的提升

改变了很多原有思想,

恋爱成为比婚姻更重要的部分,

我们也有机会爱上更多的人。

这一点顺应了人性,

却带来一些看起来不如从前的结果:

比如:长时间恋爱磨损掉对婚姻的渴望,

诱惑更多直接导致婚姻解体更加轻易。

这或许是自由与道德之间无法弥合的裂缝,

整个社会都需要不断调整,保持动态的平衡。

 

而父辈们原有的婚恋观虽被颠覆,

却还在产生影响。

“催婚”就是其中之一。

“到年龄就应该结婚。”

是他们仅剩的唯一坚持。

这也是中国社会保留到现在

都难以撼动的一种意识。

不过到了我们的下一代,它应该会更淡化。

因为接纳不同意识,接受不同选择,

是文明良性发展的方向。


无论哪个年代,无论婚恋意识如何变化,

关于婚姻的真相都一样:

降低预期,心怀感恩。

和一个人生活越久越了解,

就越容易对他好的方面视而不见,

不足的部分更刺眼。

不和别人比较,不和从前比较,

是降低预期的基本守则。

如果说恋爱时两个人是彼此欣赏,

婚姻中就逐渐变成了彼此需要。

倘若需要的同时还能保留欣赏,

那就为这份关系加持了更深的保护。

 

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

只有共同努力在一起的心。

当在婚姻中忍受不了的时候,

想想在一起的好,

如果它能唤起你的温柔,

燃起你的斗志,就请继续;

如果它抵消不了带来的痛苦,则不如放弃。


后记:
明天是领证十五周年。
没有纪念,也没有仪式。
谨以此文感谢两个人一路同行中的容忍与坚持。
愿此后,依旧共同成长,彼此需要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