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今日七夕, 如果没有提前的信息轰炸, 估计没多少人记得。 相比西方情人节, 七夕给人的感觉少了些浪漫,多了分质朴, 除了中西风格的差异, 也许还跟传说故事的基调有关: 瓦伦丁在临刑前谈了段刻骨铭心段恋爱; 牛郎织女则是已婚夫妇被迫分居。 虽然都是歌颂爱情, 恋爱和婚姻却是两个不同质的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 婚恋观念和大众意识也在潜移默化地转变。 父母那一辈的婚恋,核心是婚, 恋的比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高。 在认识的长辈中,自由恋爱结婚的人很少, 更多的人是因为年纪到了,有人来介绍对象, 见面相处一段时间, 觉得人还可以,就把事情定下来。 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决定权甚至大于自己。 至于婚后二人性格是否合适, 则属于信天由命的范畴。 磨合成功,一生幸福; 磨合失败,痛苦到底。 反正没有特别的理由,至死都不会离婚。 每次听到这样轻率的婚姻履历, 我都非常不解: 为什么要用买彩票的方式做出选择? 自己的婚姻为什么要让父母来决定? 可得到的回复却轻描淡写: “当时大家都这样。” 婚恋虽是个人的事, 实际上却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左右。 相比封建时代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不见面”的风俗, 上一辈熟人介绍,短暂相处的模式已算进步。 而“大多数人都如是”的状态, 则让个体心甘情愿地接受现实。 如今,大众自我意识的提升 改变了很多原有思想, 恋爱成为比婚姻更重要的部分, 我们也有机会爱上更多的人。 这一点顺应了人性, 却带来一些看起来不如从前的结果: 比如:长时间恋爱磨损掉对婚姻的渴望, 诱惑更多直接导致婚姻解体更加轻易。 这或许是自由与道德之间无法弥合的裂缝, 整个社会都需要不断调整,保持动态的平衡。 而父辈们原有的婚恋观虽被颠覆, 却还在产生影响。 “催婚”就是其中之一。 “到年龄就应该结婚。” 是他们仅剩的唯一坚持。 这也是中国社会保留到现在 都难以撼动的一种意识。 不过到了我们的下一代,它应该会更淡化。 因为接纳不同意识,接受不同选择, 是文明良性发展的方向。 无论哪个年代,无论婚恋意识如何变化, 关于婚姻的真相都一样: 降低预期,心怀感恩。 和一个人生活越久越了解, 就越容易对他好的方面视而不见, 不足的部分更刺眼。 不和别人比较,不和从前比较, 是降低预期的基本守则。 如果说恋爱时两个人是彼此欣赏, 婚姻中就逐渐变成了彼此需要。 倘若需要的同时还能保留欣赏, 那就为这份关系加持了更深的保护。 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 只有共同努力在一起的心。 当在婚姻中忍受不了的时候, 想想在一起的好, 如果它能唤起你的温柔, 燃起你的斗志,就请继续; 如果它抵消不了带来的痛苦,则不如放弃。 |
|
来自: lenbercong > 《人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