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要知道,没有人会来 —— 如何才能更幸福1

 lenbercong 2022-06-26 发布于浙江

三月底,我异常高调地在公众号宣称,这个月我过得很快乐,并剖析了这份幸福感的来源:我快乐一整个月的秘密都在这儿了

新一月开始,我想把三月里学到的知识更详细地总结出来与你分享,以此复习巩固,加深强化对幸福的认知,同时也希望可以带给同样正在寻求幸福的人一点帮助与启发。

 



首先要了解的一个概念是每个人的幸福感都是随时间波动的,它围绕着相对固定的基线上下起伏。

即便经历幸运的好事比如中彩票,考上梦想中的大学,追到所爱的人,升职加薪等,幸福感极速上升后,过段时间还是会回落到基准水平;

如果遭遇打击,经受失败,比如考试挂科,失业裁员,分手离异等,亲人去世,幸福感也的确会下降,但还是能渐渐恢复到基准线附近。

所以想要更幸福的关键不是提升某个时刻的幸福值,而是改变baseline,让起落曲线的基准变高,这样才能提升生活的整体幸福感。

 


每个人的幸福基准线都不一样,影响它的因素有50%由基因决定,10%为外部环境,40%则是我们自己的意向活动,即面对生活的种种如何思考,如何应对。

那些性格乐观,天生积极的人在基因上就占了很大优势,因为他们不需要刻意努力或改变,便能拥有正向的思维习惯。

而外部环境对于幸福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在满足基本自由和温饱的前提下,外在环境(比如居住地、理想大学、收入等)对幸福影响非常小。即使是遇到极端情况,过了一段时间也会回到之前的水平。

那么天性悲观,遇事容易沮丧,环境也很一般的普通人(比如我)是不是就只能拥有比较低的幸福感呢?幸好我们还有40%的意向活动可以由自己决定。


 

如何通过改变这40%的决定因素来提升幸福感就是哈佛幸福课所关注的内容。它有几个前提:

       

允许自己为人


人类有许多固有天性,不论好坏都现实存在,无可避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理解、引导它,使之更加完善。

对于不能改变的本性,请接受。比如嫉妒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不要因为它们的产生而自责惊讶。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那不过就是人性。

我们要做的是去改变能够改变的部分,比如不屈从于负面情绪所带来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和认知(对痛苦的反复沉浸)。


在这一点上我是比较反面的例子。每次负面情绪出现时,除了它本身带来的不愉快,还会附加第二层的自责:为什么我会这样?对这件事就不该生气啊。于是又陷入到更深一步的愧疚与失望之中。

其实这种上帝视角的自我否定就是违背人的本性,用完美标准要求自我,反而会深陷痛苦且更加难以自拔。

正确的做法是,先接受情绪(无论对己还是对人),再改变行为。因为认知到情绪的合理,在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客观,审慎与包容。

     

相信能够改变


神经的可塑性决定了人类的大脑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喜欢一致性,如果外在表现和内在图式(inside schema)存在不一致,它就会进行重建,使之保持一致:要么修改内在图式,要么创造新现实,改变外部表现。

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塑造了现实。

比如你认为一个人不友善,就不会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对待他,而他觉得不被尊重也会表现得不友善,最终内部认知与外部现实达成统一。

反之如果用积极的方式对待他,最后发现对方与自己预先设想的并不一样,从而更新认知,实现新的内外统一。

在培养新习惯时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我们觉得应该做某事(比如早睡),便形成了一个新的内在图式,但外在现实是你并不能按时睡觉,次数一多,大脑就放弃掉这个图式,习惯养成失败;反之,改变行动去对标期待,就创造了新现实,达到内外一致。

 

相信改变是可能的,我们才能通过行为认知的变化去提升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流,摆脱痛苦并不会出现幸福,因为它不能自发而来。能否从一段经历中获益,从根本上来说只取决于我们自己。

 


“没有人会来。”
我们终要面对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负责。

  

后记

第一篇写得有些艰难,

因为内容都是细碎而庞杂的概念和铺垫,

如何取舍让人纠结。

另外缺少恰如其分的例子,

读起来还是有些干巴。

Anyway,再难也要试着做下去。

因为一旦开始,最痛苦的部分就已完成。

继续加油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