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那不会称赞的父母该怎么办?

 lenbercong 2022-06-26 发布于浙江
最近在写一个家庭教育的课件,梳理整合内容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家长,我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后我发现所有优秀品质都需要同一个根基:健康的自尊。
 
幸福课上讲过,自尊是幸福的基础,它是一种“感觉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的基本挑战以及自己值得拥有快乐”的心理状态。
 
科学研究也表明,孩子人生最初几年的经历,对他们未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有些孩子拥有强烈的自尊,而有些孩子终其一生都在痛苦中寻找自我价值。
 


培养孩子自尊最重要的一点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认可。也就是常说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然而,道理虽懂,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自然顺手。尤其是像我这种天生“预期阀值”很高的人,让我面对“不值一提”的小事进行大惊小怪地赞美,实在做不到啊。
 
但缺少认可的孩子注定会影响自我价值的建立,那么“不喜欢夸孩子”的父母该怎样学会称赞,又不至于太勉强自己呢?
 


通过多年的反思和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关注正确的事
 
也许是传统使然,中国的父母都习惯于发现并纠正孩子的缺点。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水弄洒了?”
“这道题又做错了?上次不是已经错过了吗,怎么还没记住?”
 
我们很容易对孩子犯的错,闯的祸特别关注,但是对于孩子表现正向的方面,反而容易忽视,因为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本就是他应该做到的事。
 
但实际上这种关注错误和缺点的养育方法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将关注点集中于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我们希望发生的事情。所以很多缺少关注的孩子会用故意犯错来博得存在感。
 
相反,鼓励认可孩子正确、负责任的行为,才能培养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做不到“夸奖”“赞美”,至少可以关注和指出他们的正向行为。让他们知道“做这件事是对的。”
 
当孩子经常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就会有自信,而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会让他们更愿意做正确的事。
 

客观描述现象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优秀阀值“很高的人,觉得很多事情没有达到“值得夸奖”的程度,不妨用陈述事实的方式来代替表扬。
 
这样既不会勉强自己说出“虚伪”的话,也能达到关注和认可对方优点的目的。
 
举个非育儿的例子:

一天,一个朋友穿了一件新衣服,和以往很不同。
习惯称赞的人会说:哇,你穿这件衣服真漂亮,整个人看起来都不一样了。
而我则会实事求是地说:这件衣服很适合你啊。

虽然后者听起来没有前者那么有情绪,但同样表达出了在意和欣赏。
 
对于孩子,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说出他身上你看到的优点。
 
“今天放学你帮小伙伴拿书包了呢。”
“你现在写字比上学期有进步呀,这个横写得很平。”
 
如果可以,在事实陈述后面加上自己的感受效果会更好。

因为这样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带来了好的影响,这种潜在的价值感和能力感正是自尊的配方。
 
“今天放学你帮小伙伴拿书包了呢。你愿意帮助别人我觉得很欣慰。”
“你现在写字比上学期有进步呀,这个横写得很平。看到你越写越好,我很开心。”
 
当然,实在没有感受,不说也没有问题。
 
主旨就是让娃感觉到:我做得好被人看到了,他们也觉得我做得好。所以我有能力做得好。做得好也很有价值。
 

有意识去执行

 
“懂得称赞别人”其实是种能力,它包含两个方面:发现别人优点的敏感和不吝于表达的勇气。
 
有些人天生具备这两个特质,所以他们可以很容易地把称赞说出,还有些人则需要刻意培养,甚至还要克服一点心理障碍。
 
就像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积极生活一样,但天性悲观的人需要比乐观的人花费更多的力气提醒自己,用积极心理学这样的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把正向的思考模式转化为习惯。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学习称赞”作为自己的实践任务。从孩子开始,每天发现一项他的优点/进步/正向行为,并用真诚的表达告诉他。

如同培养习惯一样,最后称赞就会变成很自然的事。
 


我们这一代大都是被父母用打击教育长大的。虽然“打击”并不会影响爱的感受,我们甚至也默认了那些“打击”是他们“爱的表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其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的自信,以及对失败的恐惧。
 
虽然我们无法保证自己肯定不会用同样扎心的话去打击孩子,但这不影响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尽力去向好的方向努力。
 
 
发现并认可孩子的优点,不仅仅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也能帮助我们自己重塑自尊。

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做到欣赏和赞美美,对身边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心怀感恩。
 
自尊就像温暖的阳光,从内心生发,辐射到周围的人。
它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值得被关注,被认可,还有被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