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灌再多育儿鸡汤,也不如有个好娃?

 lenbercong 2022-06-26 发布于浙江
在观观两岁左右的时候,我看过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是著名的教育专家尹建莉,她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了十六年来的教子日常。
 


她的女儿十六岁参加高考,被内陆和香港两所名校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

书中引用的都是作者和女儿经历过的小事,以及自己实践的家庭教育方法。

看完之后我却有种酸意:说是教育案例分享,更像是女儿成长秀,这么优秀的个例根本不具备普遍性。

如果不是有本质完美的孩子保底,那些放手的、理想的、甚至反常规的教育方式不一定能取得好效果。
 


果然,育儿鸡汤并不是每一勺都适合自己。
 
看着当时还处于terrible two状态下的熊娃,我对未来充满疑虑。
 

其实我从小就觉得教育这件事,作为客体的孩子比作为主体的家长更重要。
 
小时候,我和尹建莉的女儿一样,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妈也经常被人恭维“启蒙做得好”“懂得教育孩子”。
 
但大言不惭地讲,我心里一直觉得是我妈运气好,遇到了凡事省心的我。
 
在我看来,如果父母够幸运,抓阄遇到一个天资聪慧,心智完善的孩子,几乎不用操什么心就能看着他独立成长得很好;
 
如果运气差,碰巧得了个调皮捣蛋又油盐不进的娃,费再多心力也难以逆天改命。
 
同样的父母,同样的教育方式,兄弟姐妹的表现也会差异很大。


所以娃的本性才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像我坚信婆媳关系的好坏大多由婆婆的素质决定一样。
 

不过这种认知在这几年悄然发生了改变。
 
随着观观的长大,尤其是上学之后,我自己付出了更多的心力。联想到当年父母对我的教育点滴,才真切体会到:其实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成长前期,起着很强的主导作用。
 
此外,现代各种育儿知识、心理学理论都传达出同样的观念:孩子的表现其实是家长行为的投射。
 
没有天生作恶的孩子,他们的各种行为问题只是现象,背后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安全感的缺失,不健全的自尊,人格同一性的混乱等等。
 
身为陪伴其成长的父母,如果把这些问题都归咎于孩子本身,其实是逃避责任的做法。
 


都说父母无法挑选孩子,其实孩子也一样无法选择父母。原生家庭和童年会给人的一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也许有些人能够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自我疗愈,找到幸福的意义,但曾经的缺失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那么如果家长足够在意家庭教育,掌握了很多教育方法,是不是面对什么样的孩子都能教育好呢?
 
我一度以为大概率可以,但被现实狠狠地打了脸。
 
虽然我娃如我所愿老实本分,不爱惹事,但我在养宠时抓阄抓到了一只调皮捣蛋的喵。
 


半年多来,偷摸跑酷、上蹿下跳、屡教不改的小猫咪不断挑战着我的忍耐底线,我把那些指导作业没上的头、没发的吼也全都给了它。
 
每次看到它犯错偷跑的样子,我都怒火中烧,忍不住揪住它狠狠教育,生气过后常常被自己的表现吓到。
 
它只是只不懂事的小猫,好奇好动是天性。我明明知道这些,为什么还会如此震怒?
 
倘若我遇到同样调皮使坏的孩子,性情里不愿被忤逆的一面会不会就被暴露了出来?所谓的家庭教育理念在盛怒之下是否就全都作了废?
 
我忽然有点拿不准了。
 

那日和老爸通电话,我问了他自己一直以来的疑惑:对于教育来说,究竟是孩子本身的素质更重要,还是家长的做法更重要?
 
他沉吟片刻说:两个都重要,它们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是哦,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其实就像凤凰与火一样,同时诞生,循环往复。没有哪一方面能够对教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更多时候是共同作用。
 
育儿本身就是一次小马过河的体验,在共性的理论之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正解。
 
所以别管娃是边牧还是二哈,完全接纳是前提,至于如何应对更多的应该来源于自身实践,而非他人相授的方法。
 
但做好自己总归没错。
 


好嘛,我今年的目标之一就是对卡农减少咆哮次数,尝试用宽容和耐心感化这只逆子。
 
娃好还是妈好,咱们走着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