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原本是连续流动,毫无中断的一体,人们却把它划分成不同的单元,还用自身滤镜给每一段时间带上不同属性。 每当一年/月过得不顺利,人们就会特别盼望下一年/月的到来,仿佛新的时间会像闸门一样阻断掉糟糕的过去。尽管这一切只是幻想,但它带来“也许会不一样”的期待却在心灵上给人以安慰。在上海生活的人们对于今年五月就是这样寄予厚望。所幸它并没有辜负这么多热望,终于让人看到希望的曙光。 这些天来,大家讨论最多的是小区变为防范区后要去哪里逛,却发现当盼望已久的解封真的来临时,自己似乎并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拖箱骑马去超市采购,物业用三轮车接驳,荒诞剧情以另一种场景续写。 这个城市像久病初愈的患者,在康复期里行动缓慢,举步维艰,生怕动作太大牵扯到伤口。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一想到解封的日子就要到了,心里竟会有点不舍。因为能够如此独处,做自己的事情并不容易。这种慢节奏的生活虽然有焦虑和不快乐,但这样的时光越过越少,就觉得没什么值得难受。每个人因为经历和特质不同,感受也有很大差别。于我来说,这个月似乎打开了自己关闭已久的情绪开关,让我变得易愁善感。上次如此强烈的emotional似乎还是十五年前。站在五月,回望过去的一个多月,有种不可思议的苍茫感:我们居然就这样挺过来了。那些跟着数据起起落落的心情,那些在失望与焦虑中的苦苦挣扎,都成为标记在那段日子上的情绪符号,真切却已经有了距离。原来时光的温柔和残酷都源于它沉默向前的本质:再糟糕的日子都会翻篇,再幸福的美好也会逝去。 昨天,年初生娃的闺蜜问我有没有在观观四五个月时写的文章,她想读读。我的第一反应是:那会儿就没写过育儿相关的东西吧,毕竟一岁之前自己都处于抓狂状态中。不过我还是去翻了资料。14年自己还在用新浪博客,全年发的文寥寥几篇,都是影评书评。再看微信朋友圈,基本都是带娃的吐槽段子,比如练出一只手抱娃,另一只手同时按出“Ctrl+shift+delete”的神技。 然后我想到电脑里还有一个为娃创建的生活档案,里面按月记录了观观的成长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态状况。话说这个月正好是他出生后的第一百个月,我也坚持记录了一百个月。借此机会重温了孩子出生头一年的生活,和我印象中差不多:新手妈妈的忙乱,睡眠不足的痛苦,丧失自由的不适,看不到未来的迷茫,以及因为没能迅速适应母亲角色的愧疚感,都是那时的情绪底色。那会儿根本没有精力去想怎么教育孩子,能把自己的心情安顿好就已经谢天谢地。找到当妈的感觉似乎是在娃两岁之后,随着互动的增加,情感愈加深厚,随着经历的丰富,终于能够把母亲的身份与自我融为一体。而多年之后再看刚升级时那段身心俱疲的日子,也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虽然它的主基调并不快乐,但记得的痛苦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幸福甜蜜的瞬间却可以反复回味。 我们会淡化养育过程中的辛苦,也会稀释封控岁月里的伤痛。时过境迁之后,那些曾经占据心智的焦虑、无从排解的憋闷都会化为“当时好难”的感慨,但那些经历过的温柔和善意却会在生命中留存下来。再见,被封印的四月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躺在家里上课,梦想成真还是一语成谶? 自救模式下的普通人 封控期里的结绳记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