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病例回顾 患儿,男,11岁;因咽痛4天,发热2天就诊,患儿家属诉患儿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伴鼻阻、打鼾,无流涕、咳嗽,无呕吐、腹泻,2天前患儿出现发热,热峰38℃,发热时伴头晕、腹痛,无抽搐、畏寒、寒颤。 查体:急性热病容,精神差,右侧颈部触及1枚肿大淋巴结,约1*0.5cm,压痛,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无黏连。双侧扁桃体II-III°肿大,见乳白色脓性分泌物 超声检查 肝左叶厚约5.4cm,右叶斜后径约13.2cm,肝脏体积增大,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肝内管道结构显示清晰,未见明显异常回声。CDFI:肝内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脾脏厚约3.7cm,长约11.7cm,脾脏轮廓饱满,包膜光滑,实质回声细小均匀,脾门血管无扩张。CDFI:脾脏内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检查过程发现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左侧最大约26.6×12.0mm、右侧最大约30.4×13.9mm,L/T>2,被膜清晰,部分未见淋巴们,髓质区内可见灶状低回声区,CDFI:淋巴结内见星点状血流信号显示。 ![]() ![]() ![]() ![]() 超声诊断: 1.肝脏体积增大声像 2.脾脏轻度肿大声像 3.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声像 --上述超声表现(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出院诊断: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性热] 2.肝脾淋巴结肿大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 是一种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是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为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不化脓。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 超声表现:①肝大,肝肋下可达5cm,肝脏实质回声无明显改变。②脾大。③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门区淋巴结肿大,可达2cm,颈部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结很少肿大。肿大明显的淋巴结髓质范围扩大,且回声不均,高回声的髓质区内可见到灶状的低回声区,无液化及钙化。淋巴结门结构无明显异常,与结核性及肿瘤性淋巴结不同。[1] 传单淋巴结的超声表现有哪些特殊性? ·几乎所有病例双侧分布(占96%) ·融合且呈双侧融合(结核更多表现为单侧融合) ·边界模糊占多数(淋巴瘤更多表现为边界锐利) ·65%淋巴门回声消失(与其它反应性区分)·35%淋巴门存在(但有特殊性),传单的淋巴门回声特殊性表现为:①淋巴门回声明显减低(淋巴瘤残存的淋巴门回声为强回声)②淋巴门结构与“皮质”界限模糊(与结核相似,与淋巴瘤不同)③淋巴门呈不均质,常有回声减低区。[2] 结核淋巴结特征为单侧融合、囊性变和钙化。边界模糊及髓质回声减低对于传单区别于其它良性淋巴结具有诊断意义。传单的症状与很多其它疾病重叠,相当病例缺乏特异性。该患儿以发热就诊,入院常规做腹部超声检查,在发现肝脾肿大后检查颈部淋巴结,后经临床确诊为传单腺热型,出院嘱继续口服阿昔洛韦0.5g q8h。 参考文献: 1.贾立群,王晓曼,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 2.傅先水. 传单淋巴结病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C].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13:522. ![]() ![]() 审核:晓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