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乃百业之本,粮食安全事关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全局。在和平时期,粮食的安全重要性往往被人们所低估,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兴衰都系于粮食安全这一问题上。
现在的非洲和中东地区还在为粮食安全问题发愁。知名的国际战略大师基辛格就有一句名言:谁拿捏了石油,就拿捏了所有国家;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人类的命运;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
粮食
正是因为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三大粮商(指美国的三大粮食公司,分别是ADM,邦吉和嘉吉),掌握了世界粮食大宗商品价格的霸权,才加速了苏联的灭亡时间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使得绊子只是外部因素之一,一个庞大国家的解体必然是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苏联74年,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病症就从未根除过。
苏联
从梦想到现实的差距:苏联冷战前期的农业政策
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党取得了国家政权。列宁随后亲手缔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权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结束乱世之后,列宁面对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要防范残余俄国沙皇贵族和外国势力的卷土重来,另一方面要立即着手解决眼前的乱摊子。
于是列宁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关于农业方面的尤为惹人瞩目。
列宁
农业生产的先天不足
在介绍新经济政策前,首先要搞明白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的农业的现实基础。在自然条件这一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俄国大部分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温暖而短暂。
这就从源头上限制了俄国不可能在农业上有着种类繁多的农作物,只能耕作一些诸如小麦、大麦、土豆、玉米等耐寒作物。这种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这也是俄国农业长期停滞的一个客观因素。
其次就是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既然叫做改革,而不是革命,就表明其改革政策必然有一定程度的妥协性,这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性质。
列宁
在《列宁全集》一书中,列宁就有过解释:此次改革只能具有农奴制形式,实质上是对农奴的又一次残酷掠夺,只是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为了生存下去又不得不委身于大地主的庇护。
列宁所言意味着原有的农奴因为苛重的赎金、土地的地租和背负的赋税,而不得不外出谋生。
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农村里劳动力严重短缺,没人从事田间地头的劳作,土地大片的荒芜就成了必然。
而且当时俄国大地主仍然广泛存在,据统计,在1905年,30000个大地主占有7000万俄亩土地,而1000多万底层农户却只有7500万俄亩,户均相差比例达到2300:7。这两种因素“双管齐下”阻碍了俄国农业的发展。
苏联农业
农业领域的曙光初现:新经济政策
有感于先天不足的农业现实条件,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农业改革成为了重头戏。
1921年,正式改造农业,措施主要有两条。
一是从税收政策来看,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农民直接上交粮食税,留下的余粮可以拿到集市上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物品,这条政策给了农民一定的自由度,符合客观的市场经济规律。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除了交给国家的,余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业
二是从农村组织形式上看,采用了以农村合作社去代替共同耕作制度。
“共耕制”是战时不得已而为之所遗留的一项农业制度。当时的苏联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国内也没有数量众多的拖拉机和机器,客观的科技条件尚不成熟。
列宁和其他领导人都发现了这个弊端,于是采用合作社的方式,而且是先从农作物的运输流通领域逐步扩展到粮食的生产领域,农民也喜闻乐见这种耕种方式。
可以说新经济政策较好的将国家长远的利益和农民生活迫切的现实需求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是一项成果显著的政策,动员了农民的积极性,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苏联农业
潘多拉的盒子:全盘集体农庄
每一项苏联政府制定的农业生产政策都和最高领导人脱不开关系,列宁的早逝让苏共内部就新经济政策是否继续执行产生了分歧。
一派以布哈林为主的理论家为首,想要继续执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他的角度不是从意识形态的对立出发,而是以单纯的经济方面出发,反对禁止农业贸易,关闭市场。
另一派则是以托洛茨基主张优先完成苏联的工业化,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也就是俗称的“剪刀差“。
后来成功上位的斯大林则站在了托洛茨基这一边,实行”全盘集体化“。
顾名思义,全盘集体化就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众多的农庄,斯大林固执地认为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采用科学技术,无法满足制造工业品和苏联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斯大林
1927年,斯大林在苏共第15次代表大会上肯定了五年计划的在工业领域的成果,提出了农业生产落后的问题。
并对这一问题开出了药方: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大农庄,就在于转变到以高度的新技术为基础的集体耕种制,这一点出自《斯大林全集》。
斯大林没有听从布哈林的正确意见,1929年,斯大林在苏共中央四月会议上取得了对布哈林的胜利。
从此集体农庄的号角吹起,起初规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农庄必须达到500万户,后来增加到3000万户,简单算笔账,一户如果有4-6人,3000万户就是1.2亿到1.8亿人。
在1930年,苏联一共只有2亿多人,这极大限制了人员的流动性和自由性。 而且为了加紧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并没有下令减少粮食的收购计划。
农业
在1928年到1930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从7.33亿公担降到6.99亿公担,而国家的粮食储备则在1928-1935年间从1150万吨谷物提高到2600万吨。
集体农庄为了完成上级领导派发的任务,强迫农民交出余粮,有的地区甚至连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口粮都没有留下。
集体农庄可以说是整个苏联在农业粮食方面的弊端源泉,不过这有点事后诸葛亮,因为当时苏联所面临的外患太大。
日本法西斯已经占据朝鲜半岛和东北三省,西班牙国内打起来了内战,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已经上台,德国国内风起云涌。这些外界因素让斯大林不得不赶紧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农业政策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妥协。
而斯大林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导致了后来的恶果——在1951年到1953年,苏联人均粮食为450公斤,还不如1913年的540公斤。
苏联工业
想要扭转乾坤却无力回天:苏联冷战后的农业改革
朝令夕改的赫鲁晓夫
集体农庄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在农业理论上的误区大大伤害了农民的朴素感情,降低了苏共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赫鲁晓夫上台后曾经雄心勃勃,想改变这一情况,却是落得满地鸡毛。
1953年,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投入重金,降低了在重工业方面的投入。增加了农业投资,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在管理方面松绑了一些政策,比如免除农户对国家的欠账。
有一说一,前五年的改革虽然没有彻底根除集体农庄这一顽疾,却也改善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总比不改好。
赫鲁晓夫
可好景不长,从1958年后,农业政策走了个圈,又回到原来的起点。赫鲁晓夫盲目发展国营农场,集体农庄从93256个合并到69129个。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恐怕就是流传甚广的手持玉米的图片,这是赫鲁晓夫钟情畜牧业的结果,在许多不适应种植玉米的地方大规模种植玉米。
到了1957年赫鲁晓夫给自己脸上贴金,说农产品的不足已经有了改观,这还不算,还禁止农民发展副业。
1963年,粮食和上一年相比减产了23%,甚至出现了粮食定量配给制,这也标志着赫鲁晓夫的改革彻底失败。
赫鲁晓夫
昙花一现的你滴勋宗
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掌牛耳后,纠正了一些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做法,宣布实行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方针。
改变了农产品的收购制度,加强了农业生产管理、兴办农田水利建设开发黑土地等等。
一系列的科学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按照人均粮食产量,在1976-到1980年间谷物的产量为785公斤,比赫鲁晓夫时期提高了210公斤。
勃列日涅夫
可是这改革的层次依旧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到根本的集体农庄这一组织形式上。只能是在旧框框里打转。
虽然人均粮食产量上去了,但是工业所需要的粮食还要从外界进口,达到每年几百万吨。后续继任者戈尔巴乔夫没有在农业领域上再有新的建树,他把重心放到政治体制上,农业改革停滞不前。
1900年后,财政赤字达到1400亿元,在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以上的供应是经常性的短缺,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政局更加动荡,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的必然。
戈尔巴乔夫
粮食上的博弈:美苏斗法
美苏斗法在冷战时期是全方位的,以基辛格为代表的美国外交决策者敏锐地洞察到苏联在粮食上的困境,提出了“粮食-石油战略”、“粮食-阿富汗”战略。
这二大战略涵盖面积广、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危害程度深。美国在一定程度上给苏联设计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深深打击了苏联的软肋。
粮食-石油战略。即以美国的粮食换取苏联的石油,当时正值中东战争,石油危机也应运而生。
美国为了照顾到欧洲本土西方国家的现实考量,提出购买苏联所生产的石油,向苏联出口粮食。
基辛格
当时苏联的石油产量已经借着石油危机的东风超过了阿拉伯国家的总和,可由于1974-1975这两年间,苏联内部出现了粮食歉收的情况,苏联从美国购买的粮食达到了外界购买粮食份额的85.5%。
所以美国希望与苏联签订长期的粮食贸易协定,同时购买苏联的石油来充实美国的石油储备。
美国和苏联在谈判过程中,苏联方面坚持不退让,坚持粮食和石油不能直接挂钩,貌似占到了便宜。
可是石油危机总有结束的一天,而苏联没有在这个时间段内,改善自己国家内部的农业政策,当然苏联自己也根本改变不了。
当到了里根执政时,开始实施“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迫使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大幅提高石油产量,国际上石油价格猛跌,从三十美元下降到十二美元,这让苏联的经济受到进一步的打击。
里根
“粮食-阿富汗”战略。这是基辛格等谋士提出的又一条毒计,是“粮食-石油”战略的进一步衍生计策,粮食作为武器,用到阿富汗战场上。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行为在国际社会上引发强烈的反应,美国可算是逮到有一个上天给予的机会,肯定要大做文章。在众多的经济制裁项目中,粮食禁运占到相当重要的位置。
1980年1月,美国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等一众西方盟友,对苏联进行粮食禁运,卡特总统还取消了1700万吨的对苏联粮食的出口合同。
卡特政府将目标瞄准了苏联的畜牧业,认为基于苏联对美国粮食的巨大需求,会迫使苏联让步,停止阿富汗战争,并从阿富汗撤出。
基辛格
而且苏联的侵略行径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谁知苏联并没有如卡特所料想的那样,而是继续进行军事行动。
这让苏联内部的反对派的声音愈发愤怒,想想看一个国家有相当一部分人民连温饱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却要花费大笔的资金到别的国家去进行军事侵略,搁谁谁都不能接受。
这一连串的招数使得苏联的粮食危机愈发严重,最后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虽然卡特政府的“粮食-阿富汗战略在当时起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可是这加速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立。
粮食危机
苏联一步一步陷入到粮食短缺的怪圈中而无法自拔。美国则一步步在全球形成了粮食霸权。
这两大粮食战略在80年代开始发挥作用,就像是布好的棋子。
因为石油价格的不断下降,苏联的外汇收入每年都在下降,国内的财政危机开始显露,政治势力也分裂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为了维持生存需要,苏联到了不得不向西方需求贷款和粮食援助,以至于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满足西方国家的附加条件。最终走向了自由化改革,乃至解体。
苏联解体
结语
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保障,粮袋子一定要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不然就会被人捏住七寸。
中国一定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是重视粮食的自给自足,坚定不移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二是要将农业产品推销到全球各地,提高中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并且参与到粮食价格规则制定和管理中,改变美国一家独大的居面。
参考资料
《俄罗斯道路:历史与现实》 主编:
《苏联农业问题考察》 曹志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