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自己和解

 李怡楚 2022-06-26 发布于上海

公元872年,四十岁的罗隐路过江西钟陵,遇见了故人,一位名叫云英的歌女。

十二年前,罗隐以寒士之身进京赴考,于乐营邂逅豆蔻之年的云英。

盘桓数日,罗隐满怀信心奔赴远大前程,云英也有自己的打算,脱籍放良嫁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两人再逢,云英还是营妓,罗隐依旧是布衣。

罗隐由是感慨道,“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本名叫罗横,“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从弱冠之年开始应考,考了十几次,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考了那么多次,皆不中,于是死心了,不考了,名字也改成了罗隐。

再往后写的诗,画风从“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转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从牢骚变成坦然,心态迥异。

“不如人”这句话,通常是说他人容易,说自己难。

一旦出自己口,其实需要莫大的勇气与深刻的自省。

更深的意思是,放弃了无所不能的幻想,承认了自己的不足,进而渴求达成一种情绪与现状之间的动态平衡。

最终堆砌出一种痛切的真实感,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泯然众人矣。

“不如人”的反思后,下一个境界便是,不再与人比较。

杨绛先生说过,无论人生上到哪个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最真实的自己。

岁月是一把文火,终会将愚勇熬成温柔,从争变为不争。

幸福的主观体验,从来都是通过比较而得到的。

比较,有二个维度。

一种是横向,拿自己去和他人比较。

用他人的不幸,衬托出自己的好来,这无疑是一种病态的、低级趣味的价值观。

处处与他人对比,继而产生的幸福或是不幸,都是空中楼阁,缥缈无意义。 

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于纵向,与过往的自己比较。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一点点进步。

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继而产生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同时,又不刻意苛求,积极与自己和解。

不压抑,也不冒进,进退有据。

每个人终究都会老去,而老去又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年少求学,青年发奋,中年事业小成,身边充斥着很多热闹的人群。

然后是退休,离开工作,回到家庭,朋友们渐渐少了,儿女飞走,妻子离世,最后便只有孤零零一个人。

所有依附于身体之上的事物,都将脱离得干干净净。

唯一存在于自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才能更长久地保存,才可以让我们体面地走向终点。

从这个意义来说,幸福唯一的、真正的源泉,便是我们自身所拥有的东西。

那么,什么才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我的爱好,我的兴趣,我独立的思考,我能为之热泪盈眶的事物。

它可能很细微,很普通,可能不那么出色,不被外界所认同,也不能够变换成金钱和财富。

但它可以让我感到充实饱满,让我在一个人独处时安然若素,让我能感知到我存在的价值,让我意识到我虽然平凡但我很独特。

以及,它能真正地让我快乐,发自内心的愉悦。

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与自己和解,从取悦他人进化为取悦自己。

罗隐写出“不如人”时,正是四十岁的不惑之年。

心态上一个重要的变化便是,从渴望外界认同,渐渐转为追求自我认同。

照顾自己情绪的意识开始觉醒,不再刻意在乎世俗的看法,渐渐能够直面“被人讨厌”,以及坦然接受“我做不到”。

很多事情,不用去纠结是否能做到极致,因为有可能永远都做不到极致。

若真有做不成的事情,放不下的心结,也就别想了,别太为难自己。

罗隐才深似海,云英色艺双全,又怎么能真地说不如人呢?

只不过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此后便不再强求。

从而跟自己和解,跟生活和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