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拥有真爱和自由”的生活

 民谣鱼干铺 2022-06-27 发布于云南
“ 你迟到了许多年,可我依然为你的到来而高兴”
      l    k       M    u    s    i    c
2022.06.26 天气晴  |  民谣鱼干铺第797

我 以 前 从 未 觉 得 人 间 美 好
直 到 你 来 了
你 来 了 真 好

今天聊聊我自己的生活


01 那年高考

这几天高考成绩公布,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填报志愿了。首先来说说我当年是怎么报的吧。

开始之前可以先看两篇往期文章——

戳☞【民谣音乐人都是学什么专业的】

戳☞滚圈乐队都是学什么专业的

时隔这么多年再谈起这个话题,也许是因为最近工作与此有关。现在我之所以生活在昆明,都是源于18岁时做的那个决定。(我写过一篇关于为什么留在这个城市的文章,结果莫名其妙被删除了,至今我都不知道违反了哪条规定,只字未提李某人,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我也浅谈过为什么选择昆明这座城市,其中谈到了关于高考报志愿的经历,今天就再来详细说说,不做任何建议,仅谈个人经历,因为我也不是什么专家。希望每个18岁的你都能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高考成绩出来后,比我平时的成绩要好一点(超了一本线几分,平时的水平也就是个普通二本),也算是超常发挥了吧。理科的分数线向来比文科要低一些,我选理科是因为听别人说理科好找工作,而且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理科,虽然男孩偏多,但我觉得女孩也不是学不明白理科(然而我确实学不明白物理,一上课就犯困,脑子也转不过来,也提不起兴趣,最差的时候考过30分)。

报志愿的时候,家里人也不太懂,毕竟亲戚里面也没什么考上正经大学的。也没有专业人士给我指导,我也没有明确想选择的专业,但我很确定想要去一个南方的城市,那时的我没见过外面的世界,看着墙上挂着的中国地图,只觉得有些城市光听名字就很好听。

厚厚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书基本包含了国内所有的主流院校,我并没有把选择范围界定在某几个城市中,而是根据理科性质和自己的分数选出了一些国内排名靠前的院校,再从中剔除自己不想去的城市,然后再剔除专业设置不感兴趣的。(我还特意查了查几个有意向的学校的面积,和清华北大做了对比,我就想选个面积大点的,最终倒是如愿以偿了,就是平时走起来太累了

那时候我还不具备那么丰富的信息收集渠道,只能靠综合排名来判断院校实力。筛选出来的学校按照排名依次排列,从高到低开始报,这其中包含成都、南京、杭州等各个城市,但最终,排在第二的昆明,我就报名成功了,一个男女比例当时是1:7的理工科院校。(很惭愧,不是211也不是985,在云南只有一所211院校

于是,我如愿以偿来到了南方。

我也报了一个名字听起来很好听的专业,那时候还没改名,叫“景观学”,然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才发现是五年制,比别人多读一年大学,也并不遗憾毕业没有从事相关行业,虽然在考编考公上专业成了一个很大的障碍,但是我很感谢这五年的学习在思维、审美、眼界上对我的熏陶和培养,也学了一些设计技能,这对后来的工作也很有帮助。

其实考公考编的时候,文科类的专业相对来说选择范围更广一些,而理科、工科类的属于技术型,就业面也更广一些。抛开这些不说,其实选择自己擅长的,才更容易学好。

以上所述,大家应该能看出来我是个感性的人,做选择的时候并不那么严肃,眼界是一方面,我更在乎自己的情绪感受而不是理性客观的思考问题也是一方面,也许我更适合文科。但理科确实能够培养人的逻辑思维方式,让人更有条理性。

总的来说,报志愿无外乎三个选择:选学校、选专业、选城市,三个我都选的比较满意。

至于首选哪个,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学校当然是尽量选择211/985之类的名校,专业和城市不要仅依靠喜好来选择,因为十八九岁还没真正走出社会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前些天看到有人留言说要报XX城市因为音乐节多,如果是戏言就算了,如果当真只因为这一个原因,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对自己的人生有点儿戏。

现在考研的人越来越多,学历提升是趋势,这都是后话了,只有选择一个风气和文化能给你良好熏陶的大学,你往上走才更容易。

当时我不知道我想去哪个具体的城市也不知道想读哪个具体的专业,但我知道我不喜欢什么。学习是这样,生活、感情也是如此。也许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一定要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02 大学毕业

接下来谈谈我的工作经历吧,这是第一次在公众号上说这个话题。

毕业之后,我做过平面设计、文案、美术老师。这几个职业跨度有点大,现在我在学校里工作(工作地点和当时读大学的时候还有些瓜葛,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篇幅有限日后再讲吧)。之前发过一张照片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竟然有粉丝认出来这是她大学的母校,还有粉丝和我是一个学校的。一直觉得自己的这个账号也没什么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是粉丝里能有自己的校友和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联的人,还是感到很庆幸。

至于我为什么不想从事自己的专业,原因很简单,学设计的都知道,加班熬夜是常态,而我不是工作狂,我最反感的就是加班,大学里常常熬夜甚至通宵,学院的教学楼常常灯火通明,从晚上亮到早上,宿舍专门为学院安排了通宵自习室供我们画图,年轻时还能熬的动,而且别无选择,既然就业可以自主选择,为什么不让自己轻松一点。

但是,设计类这几个专业在我看来都是很有趣的,尤其建筑、城市规划这些虽然属于工科,但是兼顾艺术的特质,不同于土木、机械、电力等完全需要很严谨的思维,设计类专业可以任由你天马行空,当你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你会很有成就感。虽然我没机会成为一个拥有真实作品的设计师,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不适合做设计。

做过一年美术培训教师,从没怎么接触过小孩不子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到知道自己也很招小孩子喜欢,从打小就喜欢画画家里却没条件支撑我学习一技之长,到大学浅学了一下美术(和周围有功底的同学比起来真的自愧不如),再到能够跨行业从事这份工作,对我来说算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虽然老板挺奇葩的,但是认识了很可爱又善良的朋友,我还是很感谢这份工作经历的。

你们能看到我现在这个公众号,多亏我的第一份工作,当时公司新建立的公众号交由我打理,从一窍不通到自己琢磨明白,闲来无事我就自己也开了个账号,分享民谣和网易云的emo评论,一直坚持到现在。

截至今天,这个号已经群发了1348次,原创文章531篇,字数粗略统计已经超过100万字。

做公众号这个技能其实也不算什么,任何人基本都能一学就会,但是这个技能也为我后来跨行工作提供了经验支持。

我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写东西,公众号只是一个发布工具,让文字版面看起来更美观。所以公众号不算什么技能,写文章才真正能考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公众号谁都能做,文章不是谁都能写好,包括我自己,也只是写些没什么水准的平铺直叙的琐事分享,因为上班不能写自己喜欢的,下班就随意一点了,不用考虑文采也不用考虑领导的意见,完全由我自己做主。

工作时,我时常写不出来东西,或者说写不进去,因为我的知识储备太浅薄了,想表达的想法根本无法转变成文字。大白话谁都会写,但是有时连稍加修饰我都很艰难做到,因为读的少看的少见识少,正如我们与人交谈时,从谈吐中你就能判断这个人几斤几两了,这是很难伪装出来的。

除了自己创作外,我还要负责修改他人提交的稿件,这个过程比自己写还要痛苦。因为你明知道那句话读不通,语言逻辑有问题,就是不能摆脱原来的框架想到更好的表达方法,你会跟着原作者的思维走,被干扰被限制。就像教别人唱歌,别人没教会,反而把自己带跑偏了。

当我改稿的时候,没有见过本人的情况下,我就能基本判断这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其学业/职业发展高度。写作是最需要逻辑能力的,因为你要让文字牵着读着的思绪走,如果自己都逻辑不清思维混乱,绝对没有几个人能读下去。有考上985/211研究生的提交的稿件就逻辑清晰,文采飞扬,拿到这样的稿子我就偷着乐了,基本不用做多大的改动,而有些应该是属于技术型人才,平时不需要写什么东西,他们提交的稿件对我来说就是痛苦的开始。

所以我常常感叹,无论什么行业什么阶段,写作能力对一个来说真的很重要啊。

周围的同事转行的也不少,但是同学就比较少了,因为专业性确实很强,大多数人会觉得转行很可惜。在这里做个小小的调查吧——

03 留在昆明

小时候,大人们总说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出息。

什么叫有出息呢?

是财富、地位、体面的工作......很难衡量。

现在我长大了,也不算多有出息,也许因为我还不够努力,但我很珍惜也很满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曾经,我一直羡慕那些不用努力读书也不用担心未来同学们。考上一个好大学并不是我努力学习的动力,脱离原生家庭改变生活环境才是我的目标,十几岁的我,也只有读书这一条途径可以实现目标了,别无选择。

现在我做到了,能留在昆明,过上自由的生活,我很庆幸。

正如这两张旗帜——



自从搬进新家,回来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0天,今天终于把窗帘、宽带和对讲安上了。

还说布置家呢,笑死,只顾着工作了,根本没啥时间回来。不过快要放假了,有点期待~

前面提到有粉丝认出来我照片上的地点,这几天又发现认识的一个摇滚公众号的编辑小姐姐竟然升学考到了我工作的学校,莫名觉得世界很小。还有些巧合的事,比如现同事与前同事是大学校友,上个单位的现同事与前同事是大学室友,上上个单位的现同事与大学室友是一个社团的(不同学校),现在学校的学生是曾经的同事(兼职)。这种事如果在自己成长的家乡可能很常见,但是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其实是很难得的。你觉得完全没有交集的人,当然发现他们在朋友圈里互相点赞,你会觉得真奇妙,原来他们认识啊~

我也说过,不但人与人是有缘分的,人与城市也是有缘分的。

最后,愿你们都能去想去的城市,读想读的大学,学习热爱的专业,认识有趣的人,爱想爱的人,过上想要的生活。

推荐一个宝藏公众号——


作者:鱼姐,生于北方,居于云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