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杰出代表,新文学的先驱,是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人物,更因其刚健不挠的性格被誉为“民族魂”。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涉及教育、出版、文学、美术、文博、翻译等多个领域。他的思想和文章,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想要更加全面的了解鲁迅,小编推荐《鲁迅年谱》、《鲁迅像传(修订版)》这两本书。两个最——最全面的年谱最丰富的照片。(以下照片都源自《鲁迅像传》)鲁迅身穿自己设计的服装照片(一),摄于1911年。鲁迅为《活的中国》所摄,摄于1933年5月26日。 
鲁迅先生晚年演讲 《鲁迅年谱》以呈现鲁迅之文学创作、文艺思想、文学组织、文学编辑等成就为重点,其相关背景呈示多侧重其与文学的关联性;并涉及鲁迅在中国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成就与贡献,充分展示鲁迅在建构我国20世纪新文化中的特殊贡献。年谱在一级标题下,以条目形式列出本年度与鲁迅的文学(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若干条“年度大事记”。书中的鲁迅家世简表,以及从1881年出生到1936年逝世期间每个时间段都有详细的记载及详尽的备注。顺着年谱的时间轴阅读鲁迅生平的同时翻开《鲁迅像传(修订版)》,会看到鲁迅青年时期的风华正茂,丰神俊朗,中年时期的成熟睿智,身体健康,晚年时期的苍老慈祥,亦柔亦刚。这是一部本真的鲁迅形象史,我们可以通过现在发现、保存的114帧鲁迅照片,辅以整理者详细的文字解说,来研究、欣赏先生自早年到晚年的形象演变。作者黄乔生先生是专业的鲁迅研究工作者,也是有成就的鲁迅研究专家,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每一张鲁迅照片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背景资料,对读者了解各时期鲁迅的个人情况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还要了解他的作品,说到鲁迅的作品,引发反响最广泛就是《阿Q正传》了,《阿Q正传》是唯一一篇鲁迅自身对其不断阐释,还留下了一套自注材料的小说。鲁迅写出这部作品,是希望中国民族消除那种令人憎恶却又普遍存在的阿Q精神。而且,如茅盾所说,“'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阿Q的某些性格特征也具有广泛的世界性。鉴于此,本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笺注,不但援引鲁迅本人的创作心得和意图阐释,而且引述作品发表后学界文坛的重要评论。通过笺注,在鲁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既尊重鲁迅的创作原意,也重视当下读者的阅读感受,让今天的大众充分领略文学经典《阿Q正传》的意义与魅力。《〈阿Q正传〉笺注》的另一大创新之处是插图,不但使用中国画家丰子恺、刘建庵和郭士奇等人的木刻和漫画,而且选取了《阿Q正传》外文译本的封面图和插图。 这些不同时代和国别的图片的穿插使用,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小说的世界传播,也增添了趣味性,正如笺注者在后记中所说,这些图片“不但分南北,而且有中外,更无论素描漫画、国画版画等专业技术上的分别”,都对读者理解原著有所帮助。黄乔生,河南南阳人,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南京大学,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研究馆员,《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