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持彩练当空舞(上)

 宜昌石头书屋 2022-06-27 发布于湖北
▲封面

▲宣传画
       每年的“五一”,绝大多数国人都在尽享悠闲惬意的假期时光之时,各行各业还有不少劳动者却默默地依然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宣传画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应该都记得那首《劳动最光荣》: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

▲共同的五一节
       今年的五一节,在各自岗位上继续坚持工作的劳动者中,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经济专委会在宜的部分老师在一起用参观学习、调研考察度过了这个节日,因此,这就是我们共同的五一劳动节!

▲赤土垭上
       上午集合出发,过至喜大桥,过点军大道,走虎周公路,还是从土城街上穿过。过了车溪和王家坝就开始上坡。

▲弯连弯
       点军与长阳界点赤土垭还是有那么多的Z字形转弯,到了山顶垭口,看长阳高家堰方向,还是群峰林立,云雾缭绕,还是山上人家,青山依旧。

▲高家堰街景
       高家堰一掠而过,

▲丹水河
       被称为“后河”的丹水河倒是和很多年前一样伴着上聂线(318国道)延伸了好远,只不过我们的车很快就从高家堰互通上了沪渝高速(G50)。

▲堵车的高速
       可是没想到刚跑过了贺家坪,却在那个著名的金龙隧道前遭遇堵车,好在太阳出来了,山清水秀,天空湛蓝,老师们就下车站在高速公路上看风景。

▲车辆很快就堵成长龙
       节日堵车很正常,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金龙隧道作为长阳段重点安全管控路段实行分段放行很有必要。

▲金龙隧道
       金龙隧道全长8.6公里,海拔落差将近1公里,该路段桥隧相连,路况复杂,事故多发地段。加上建成时独头掘进里程全国第一、湖北最长、全国第三,很有些名气的。

▲榔坪互通出口
       从榔坪互通下了高速,

▲请刷码
       就遇上了登车检查绿码和行程码的,人家这也是节日仍然坚守岗位。

▲山路弯弯
    沿着榔(坪)水(步垭)线从三车道的榔坪街左转进入两车道的乐园路,然后旅行车就开始一个劲地爬山。

▲盘山公路
       据说从这里到乐园沿途有12道拐,有些U字形的拐弯处太惊险,方向盘打满,车在路上即便是像表演原地漂移,也不能顺利拐过弯。

▲乐园美景
       车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的林海中穿行,山势越来越高,道路越来越窄,急弯处越来越多,路边农户的建筑越来越少。

▲树大遮日
       但车在满目绿色中穿行,还时而有参天大树和清澈的小河、潺潺的溪流从眼前掠过,也是步步是风景,处处是图画了。

▲李医生家
       李明义老师联系的长阳县委办公室调研员李茂清主任已经在乐园卫生室李医生的家里等我们很久了。见面寒暄后,他开着自己的小车给我们带路,把我们领到不远处的康家湾。

▲康家湾古树
       康家湾不大,几十家农户散布,如果不是抢修道路的工人,很少看见人。倒是有一棵200年的栓皮栎,不知是否看见过当年来过这里的那个洋鬼子?

▲尚未竣工的纪念广场
       那里就是被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的英国植物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1876-1930)发现珙桐的地方,

▲老屋旧照
       也是威尔逊团队的当地采集人康远德的家所在地。

▲《洋人旧事》封面
       李明义老师在他的《洋人旧事》里详细的介绍了威尔逊在1900-1911年在大宜昌寻找搜集植物的情况。

▲威尔逊拍摄的1909年的宜昌商埠区
       时年24岁的威尔逊1900年第一次到中国,就是受英国丘园之托,到这个神秘的国度充当“植物猎人”。

▲1910年宜昌附近的农家院落
       他是根据既是宜昌海关医官又是植物爱好者的奥古斯丁·亨利(Augustine Henry 中文名韩尔礼1857-1930)的提示,想找到与大熊猫同时期遗存的古老物种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威尔逊的团队
       拿着丰厚的聘金,威尔逊在宜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团队,有采集人、挑夫、轿夫、向导、仆人和翻译。这张照片就有大家熟悉的“宜昌小哥”。

▲1909年1月20日,威尔逊在宜昌南部乡村
       在威尔逊的《中国——园林之母》一书中,他回忆自己是在巴东遭遇失败以后辗转进入长阳境内的。

▲满树鸽子花
       那一天是1900年5月19日,在潮湿的树林里,威尔逊被一根横着的树杈绊倒,当他爬起来抬头看时,惊喜地发现眼前这株枝叶茂密的植物,似有白鸽栖息枝头。

▲满树花开
       揉揉眼睛仔细观瞧,原来是叶片之间绽开的花朵。

▲鸽子花开
       手掌般大小的苞片,成双成对,托着球状的花序,随着微风轻轻舞动。原来这正是威尔逊苦苦寻觅的珙桐啊!用一句中国成语形容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英国丘园
       很少有人知道,法国诞生的玫瑰,其实源自中国的月季;新西兰的奇异果,其实脱胎于中国的猕猴桃,2019年5月,华师大教授刘胜祥在英国邱园植物园的“岩石园”里,找到的正值花期的珙桐树也来自中国。

▲想意画 大航海
       让植物实现地理跨越,丰富全球植物的多样性的就是有目的的进行搜寻,并将所寻觅到的他国珍稀植物通过大航海完成全球旅行的被称为“植物猎人”。

▲原始森林中
       他们大多以买卖或掠夺的姿态出现,却有意无意的充当了挽救濒危植物的力量,如果不是他们冒着危险、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就会有许多珍稀植物或许早就不复存在。

▲绘画 《南京条约》签订
       植物猎人的身份可谓是毁誉参半。先说在中国被“毁”的那一个。19世纪,《南京条约》不仅为英国提供了深入中国腹地的机会,也为他们的植物猎人获得了打开中国植物宝藏之门的钥匙。

▲罗伯特·福琼的书
       罗伯特·福琼拿着每年550英镑的报酬,前往中国寻找最好的茶叶种子。他装扮成中国商人,非法越过《南京条约》划定的港口,在江苏、福建和广东一带寻找茶叶。

▲乔装的福琼
       1849年秋,福琼从上海通过海运,将2000多株福建武夷山大红袍茶树苗、1.7万粒茶籽、各种制茶工具和出自制茶世家,掌握红茶生产的全部技艺的8名制茶工匠启程前往印度。

▲中国茶叶的产生过程
       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而到1903年时,这个数字已上升到了59%。

▲大吉岭红茶
       经过数十年的栽培,1880年,印度茶叶种植面积达到843平方公里,八年之后,大吉岭红茶总产量达到了8600万英镑,这个惊人的数目,基本覆盖了英国人对中国茶叶的需要。

▲中国茶叶的种植
       从此,中国茶叶总出口暴跌,仅占英国茶叶消费总量的10%,而价格也暴跌到只有从前的20%。

▲中国茶叶的制作
       1840年,中国出口茶叶1.3万吨,占世界茶叶出口的93.9%;到1870年,茶叶出口量达到了惊人的10万吨。然而,这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20年后的1890年,印度茶叶出口超过中国。1893年,印度茶叶出口是中国的三倍。1903年,中国占世界茶叶出口降至33.09%。1921年,跌至8.79%。

▲印度茶叶的出口
       就和美国作家萨拉·罗斯在《茶叶大盗》里直言的那样:“福琼从中国成功盗走茶种及其相关技术,制造了迄今为止世人所知的最大一起盗窃商业机密的事件”。

▲威尔逊 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
       而在中国被“誉”、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无疑就是近代著名的被称作“第一个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的植物猎人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

▲宜昌二马路码头
       1900年英伦园艺公司派遣植物学家威尔逊到中国搜集珙桐种子,1903年至1904年,威尔逊几次将所采集的种子寄回英国繁殖。来自中国的种子发了芽,不仅在异邦的土地上发芽,生长良好,并开花结果。

▲珙桐在欧洲
       于是,珙桐种植风摩一时,珙桐不仅在一些著名植物园中扎下了根,而且很快出现在欧美的许多城市和街头,以后又陆续进入了普通居民的庭院,成了闻名中外的园林观赏树之一。

▲周 总 理在日内瓦
据传,1954年4月,周 恩 来 总 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主人向他介绍庭院中那洁白的“鸽子”花是来自“中国鸽子树”(珙桐)开放的。

▲白鸽展翅
       开 国 总 理对这种奇特美丽的花十分赞赏,当即指示有关人员,一定要对珙桐的研究加以重视,让我们在城市和花圃中出现“白鸽展翅”,也要有这象征和平友好的“鸽子”花。
       “鸽子花”成了象征和平友好的友谊使者。

▲威尔逊
       李茂清主任向我们介绍,威尔逊当年闻讯赶到韩尔礼介绍的巴东的那家客栈,却发现韩尔礼向他提到的那棵珙桐树已经被当地人砍去建了房子。致使他那天晚上沮丧得“彻夜未眠”。

▲左立者康远德
       不过,他的采集团队中有人告诉他,像这样的珙桐树在他的家乡森林里也有,于是才有了柳暗花明,威尔逊才能如愿以偿地在长阳乐园的康家湾见到了他所朝思暮想的开满鸽子花的珙桐树。而那个当地采集人就是康家湾的本地青年康远德。

▲威尔逊《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第2卷43页
       李主任介绍说,威尔逊在乐园康家湾发现光叶珙桐正是花开茂盛之时,在远离人迹的鄂西深山老林中发现这种来自于距今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的参天大树,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在日记里用植物学专业语言和有节制的审美笔调描述说:

▲鸽子花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我们陶醉于这种特殊树种的美丽。珙桐特别漂亮之处在于它那两片承托花序的雪白苞片。苞片不等大,较大的一片通常长6英寸,宽3英寸,小的一片长3.5英寸,宽2.5英寸,其变化的幅度分别为8英寸×4英寸×5英寸×3英寸,初时带绿色,发育成熟时变为纯白色,最后变为褐色。

▲翩翩起舞
       花序及其苞片下垂于一相当长的柄上,每当微风吹过,就像一群大蝴蝶飞翔于大树间。苞片略呈船形,质地薄,常被树叶遮蔽一部分,但从近处看,它们完全显露出来,树上犹如满布积雪。每当阴天、清晨和傍晚,苞片最为明显。”

▲罗洪波老师与李明义老师观赏鸽子花
       据李明义老师证实,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来,这应该是外国人对珙桐的第一次完整描述。在威尔逊眼里,他认为“珙桐是北温带植物中最有趣、最美丽的树种。”

▲尚未竣工的欧美珙桐原产地乐园博物馆
       虽然在此之前,也有洋人发现过珙桐并进行过引种,但只有经过威尔逊这位“植物猎人”的引种,珙桐才得以成为欧美乃至各国人民喜爱的名贵观赏树种。所以,乐园珙桐博物馆定位于“欧美珙桐原产地”是恰如其分,十分到位的。

▲植物学家张家勋
       而在“中国珙桐之父”、植物学家张家勋的笔下,珙桐树盛开时节的“鸽子花”同样美丽动人:

▲刘思沪老师的长炮筒
       “珙桐树姿优美婆娑,叶片嫩绿宽大,尤以花朵奇特……开花初期花蕾直立向上,两个苞片上着一层黄绿色绒毛,颜色为鸭蛋青色,花蕊部分呈浅棕色,好象小鸽子的'脑袋’,一朵花宛如刚刚破壳的雏鸽。

▲酷似鸽子
       两个苞片生长到中期,颜色变为雪青色,生长到后期时,颜色变为洁白,像是白鸽的一对翅膀,在阳光照射下能闪闪发光……

▲满树鸽子花
       每当清风徐来,朵朵白花在绿海中浮动,似群鸽起舞。风停树静则似群鸽栖止,那种洁白如玉的风姿,使观看者流连忘返。”

▲队伍向上
       我们去的时候,那条坡度很大、从山脚的康家湾通向山腰康家老屋的道路尚未完工,好在出了太阳,路基不那么泥泞。

▲给施工让路
       施工队还在抓紧时间对通往“欧美珙桐原产地乐园博物馆”的道路进行最后的路基整理和水泥铺设。

▲身后就是那株珙桐
       对通往那株树干高大、树形优美、鸽子花盛开的珙桐树的便道刚刚完成,

▲一览众山小
       山头上的观景平台和纪念小亭也正在加紧施工。

▲听取介绍
       李主任介绍说,这里就是二墩岩珙桐自然保护区。多年前,有关专家攀山越岭,终于查明了在保护区内有野生珙桐群落,有百年以上珙桐25株。

▲两个李主任的交流
       那所位于山腰的不大的博物馆据说就是当年威尔逊团队里的采集人之一康远德的故居。

▲广场尚未完工
       老师们在“中国鸽子花盛开的地方康家湾”石碑前合影

▲博物馆内
       我们一行人参观了那所由著名中国生态学家印开蒲题写馆名的博物馆,

▲李明义签名
       并签名留念,

▲李主任的介绍
       大家认真听取了李茂清主任对百年前威尔逊那个重大发现的回顾。

▲博物馆入口展台
       据李主任介绍,威尔逊曾经前后三次到过康家湾,

▲两位李主任的合影
       一次就是那次亲眼看到了珙桐这种“北温带植物中最有趣、最美丽的树种”在野生状态下、而且是在盛花期的美丽风姿;

▲1909年2月9日,将种籽和植物装箱运往英国
       第二次是来为了采集10548粒珙桐种子,连同一些活体插苗寄回英国;

▲威尔逊在长阳拍摄的珙桐照片仅此一张
       而在康家湾的所有的照片,都是威尔逊第三次来的时候拍下的。而李明义老师提供的威尔逊拍摄的珙桐的时间为1909年1月30日的长阳。


▲上东下西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定位发现珙桐的位置,威尔逊还站在“观包”向东方和西方分别拍摄了上面这两张照片,

▲印开蒲老师
       据说,百年之后,“重走威尔逊之路”开拓者印开蒲研究员就是根据这些照片的地形定位找到康家湾的。

▲山路弯弯
       登上那座还未完工的小亭极目远眺,想起了李主任介绍的122年前的那段历史,也想起了威尔逊的肺腑之言:“当然,没有先前来自中国花园的这些花卉植物,今天我们温室和花园里的花卉植物就会十分贫瘠”。


▲站在威尔逊左侧、红圈之人就是康远德
       望着高耸入云、铜墙铁壁般屹立的二墩岩,不禁想起了印开蒲老师的一番感慨:“作为一个100年前的欧洲人来到中国,道路的艰险,语言的障碍,也没能够阻拦他翻山越岭。单纯从科研角度看,这种探索精神实在值得敬佩。”

▲纪念馆展板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122年前的康家湾,能持彩练当空舞的无疑就是威尔逊和康远德;而在122年后的五一节,能持彩练当空舞的自然是远道而来的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的老师们和不辞辛劳、认真介绍、热情款待的李茂清主任。

▲欢迎光临
       感谢长阳县委县政府对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的支持;感谢李茂清主任一路陪伴和如数家珍的介绍;感谢宜昌经济专委会的刘思沪、李明义、张永久伉俪、罗洪波、王念时、陈军娥、余红、曹竟斌伉俪的一路相随。也感谢印开蒲、温新阶、李明义对本文史实的审阅和提示。

▲当年的医疗箱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本考察报告共分三部分,这是第一部分,精彩继续,敬请期待。感谢各位阅读和转载。本篇图文属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所有,未经许可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202205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