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沐汐 朗读┃沐汐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前几天,一则父亲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视频又上了热搜,被各大新闻媒体争相转载。 隔着屏幕,网友们就能感受到爸爸的崩溃与儿子的无奈。 起初,爸爸嫌妈妈辅导儿子作业太凶。 他觉得应该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解,不应该对孩子大吼大叫。 于是,爸爸亲自上阵辅导。 “20加8等于28,20加9等于29,20加5等于好多?” “我讲了好多遍喽,你怎么回事?” “20……加5……等于……” 爸爸几乎列举并讲解了20加任何一个个位数的加法运算,只差把答案告诉儿子。 可是,儿子依旧不会。 对于辅导儿子作业,爸爸也并没有做到想象中的“父慈子孝”,而是上演了一幕“鸡飞狗跳”。 现实中的很多场景,都会让父母对孩子逐渐失去耐心,不自觉地变成了“大嗓门”的家长。 虽然,父母吼叫是想要提高音量,引起孩子的重视,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但其实,这只不过是父母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有时候你越吼,孩子反而越抵抗。 ![]() 一 父母一有事冲孩子吼 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 哈佛大学团队曾对长期遭受吼叫的孩子的大脑进行过分析,结果显示: “吼叫,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懦弱,孤僻,没主见,甚至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疾病。” 知乎上有个女孩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小父母就经常吼骂她: “你这么笨,以后怎么跟别人竞争啊!” “光长肉,不长脑子,你有什么用?” 在父母的吼叫和嘲讽下,这个女孩极其不自信,越来越沉默,也越来越不爱学习,甚至连高中都没考上。 长大成人后,女孩也因为不自信,在工作中总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而频频出错,导致她几次三番丢失了工作; 婚姻里,女孩因为自卑心态总是患得患失,经常担心自己配不上老公而经常冷战,导致她结婚不到半年便离了婚。 她自暴自弃道:“骂我笨,骂我懒,骂我乱花钱,骂我自私不懂感恩,在父母眼里我干什么都不行,既然我这么一无是处,是不是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 那些被父母吼着长大的孩子,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 他们接受到的,只有父母的愤怒不满和自我能力的否定。 父母这样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正逐渐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有人说:“吼叫是一剂慢性毒药,会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孩子心头。” 吼叫式教育,虽然会让孩子暂时性听话,但与此同时,对孩子也是一种摧毁。 为人父母,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当下是否听话,而是要关心孩子内心能否健康地成长。 父母说话的方式,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唯有对孩子保持一定的耐心,才能够与孩子共情。 ![]() 二 父母说话的音量 决定了孩子成长的质量 樊登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孩子出了问题,那么在他的父母身上一定找得到原因。” 前几天,带儿子在小区里玩耍,“小魔女”安安让我印象深刻。 她任性刁蛮、性格强势,不是抢别人的玩具、就是欺负其他小朋友,不管是不是她自己的,她都要抢过来,还不许其他小朋友玩公共滑梯。 最后孩子们不是向她妈妈告状,就是远离她。 安安妈妈无奈地说:“她在哪里都是这个样子,吼她骂她,一点用也没有,有时候反而更加肆无忌惮,现在,她的声音比我的还大。” 相信不少父母和安安妈妈一样,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吼叫并没有让孩子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反而越来越远。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说:“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不用游戏和贪玩,只要父母常年吼骂他。” 看过一则新闻。 12岁的男孩小亮在儿时,父亲虽对自己省吃俭用,但从来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过他,更没有动手打过他。 唯一的缺点就是易怒,爱发脾气,喜欢大吼大叫。 不管儿子是说错话还是做错事,父亲都会以“吼”来斥责他。 甚至有些时候,小亮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父亲就要冲他发火。 再后来,他开始逃学、沉迷网络、结交不良少年。 父亲的音量越大,他越叛逆。 一次,因为打游戏小亮跟朋友发生摩擦,被朋友吼骂,便勾起他总被父亲吼叫的痛苦回忆。 于是,他愤怒地拿起水果刀,对着朋友就是痛捅三下。 眼看着小亮被少管所带走后,父亲才意识到:“儿时对儿子的吼叫竟然对他伤害这么大”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度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大多数孩子表面对父母的吼叫,都是静默地呆坐着,他们表面不反抗,甚至沉默,但是心理却会产生抵触、逆反的情绪,即使父母是对的,他们也不会接受。 教育专家陈鹤琴说:“孩子幼小的心灵极易受到挫伤,任何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只有用温和的方式,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有理不在声高,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说话的音量,决定孩子的成长质量。 有时候,不妨将说话的音量降低,父母的声音温柔,才具有亲和力,孩子才越愿意配合。 三 不吼不叫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正面管教》一书里曾说到:“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骄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交给孩子。” 孩子犯了错,我们可能很难控制住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但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宣泄的对象。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希望通过说教和训斥,让孩子顺从,但如果孩子的心灵已经封闭了,我们再多的说教也只是徒劳。 真正聪明的父母,从不会随意对孩子大喊小叫。 接纳坏情绪孩子不是情感出气筒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父母首先一定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坏情绪,不能借由孩子的不听话而借题发挥。 “吼叫”仅仅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换位思考下,当我们在工作中犯错时,是喜欢有人耐心指出不足并讲解解决方法,还是喜欢别人一味地指责和抱怨? 成年人,尚且不喜欢被语言暴力,更何况是个孩子? 所以,多一些平静,消化我们自己的坏情绪;多一些耐心,引导我们的孩子改正不足。 没忍住吼叫了 请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带着负面情绪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如果我们真的没忍住,大声吼叫了孩子,请第一时间真诚地向孩子道歉。不要觉得道歉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它是修复亲子关系最好的粘合剂。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适时放低姿态,将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 我们的道歉不仅有助于修复亲子关系,而且更是言传身教告诉孩子“知错就改”。 学会说话,正确运用语气和措辞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通过说教和训斥,让孩子顺从,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 聪明的父母善于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言教育孩子。 温和就是即使是孩子错了,我们不要对其大声吼叫。 比如“为什么你总是屡教不改?”这种语气,会让孩子本能的厌烦并且反抗:“我就是不改。” 你可以说:“宝贝,这件事你觉得你做对了吗”,换一种语气也许就能避免很多的不愉快。 坚定就是坚持原则,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发脾气就妥协让步。 比如,孩子因为想要某个东西,在大庭广众之下撒泼打滚,你就妥协答应。相反,我们出门前就要做好约定,什么可以要,什么不可以要,按约定办事。 ![]() 四 给孩子温情呵护 吼叫式教育,就像“北风”一样,或许当时有效,但会破坏亲子关系,使父母与孩子渐行渐远。 不吼不叫,如同“南风”般温暖,给孩子温情呵护,在无形之中滋养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督导,孩子的言行也都在映射着父母。 不吼不叫,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尊重,更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愿父母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沐汐,追逐自由成长的在职宝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