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唐、明,宦官干政最严重的三个王朝,皇帝为何要重用宦官?

 风尘讲历史 2022-06-27 发布于江苏

宦官是我国古代王朝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根据现有的史料推测,早在夏商时期宫廷之中就有宦官的存在,不过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以后宦官才全由阉人担任。由于宦官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皇帝为了图方便也为了制衡大臣往往会将君权分一部分给身边信任的宦官,这极易导致宦官专权干政。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唐朝、明朝这三个王朝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王朝,那么这三个王朝的皇帝为何要重用宦官以至于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呢?

东汉:皇帝为了制衡外戚而重用宦官

东汉享国195年,历经14帝,皇帝登基时普遍年幼,在皇帝亲政前朝政往往由外戚把控,所以东汉外戚干政现象十分严重。然而皇帝总有长大成人的时候,但外戚不会那么容易归政,势单力薄的皇帝除了能依靠身边的宦官也没有别的亲信了,这就是东汉宦官专权严重的一大原因。

东汉皇帝的年纪究竟有多小呢,除了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这前三位皇帝登基时已经成年外,其余十一位皇帝登基时均不超过14岁,汉和帝刘肇登基时9岁、汉殇帝刘隆登基时刚满百天、汉安帝刘祜登基时13岁、前少帝刘懿生卒年不详,但阎太后是为了把持朝政才迎立刘懿为帝,所以刘懿登基时肯定年幼、汉顺帝刘保登基时10岁、汉冲帝刘炳登基时1岁、汉质帝刘缵登基时7岁、汉桓帝刘志登基时14岁、汉灵帝刘宏登基时11岁、后少帝刘辩登基时13岁、汉献帝刘协登基时8岁。

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刘肇是东汉第一位登基时年幼的皇帝,登基之初由窦太后临朝,结果导致以窦宪为首的窦氏外戚迅速进入东汉权力中心,皇权被彻底架空。永元四年(92年)13岁的汉和帝与宦官郑众等设计捕杀窦氏及其党羽后亲政。郑众凭借着诛杀窦氏之功开始参与政事,这是东汉宦官干政的先例。此后汉和帝还封郑众为鄛乡侯,开了宦官封侯的先例。为了稳固皇权,汉和帝还增设中常侍为十人,小黄门为二十人,扩大宦官规模。自此之后东汉宦官的权势开始持续扩大。

到了汉冲帝时期,梁氏外戚迅速崛起,梁冀长期把控朝政,先后拥立了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三位皇帝。但是随着汉桓帝慢慢长大,开始越来越不满梁冀把持朝政,为了收回权力,汉桓帝与唐衡、单超、徐璜等五个宦官歃血为盟,最后逼迫梁冀与其妻自尽。汉桓帝虽然收回了皇权,但也不得不封唐衡、单超、徐璜等五人为侯,这五人在朝堂上任人唯亲、排除异己,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综上所述,东汉宦官专权最大的原因就是皇帝无法把握外戚与宦官势力之间的平衡,往往是此消彼长,总之皇权很难握在自己手上。

唐朝:“安史之乱”后皇帝不再信任大臣,开始宠信宦官

唐朝立国之初对于宦官的限制是十分严格的,唐太宗就曾规定内侍“不任以事,惟门阁守御、廷内扫除、禀食而已”,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宫廷内都延续着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

然而在“安史之乱”后,皇帝对大臣们在平定叛乱中的表现失望透顶,反而是宦官集团展现出了忠心,太子李亨在宦官李辅国的协助下平定后方百姓,与御前将军陈玄礼在马嵬驿发动兵变。等到李亨登基后便加大了对鱼朝恩、李辅国等宦官的宠信,还派宦官去监视朝廷官员。《旧唐书》也有记载“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谐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无敢异议者”,可见宦官李辅国的权力有多大。

而鱼朝恩在掌权后也迅速的发展自己领导的神策军,此后神策军也一直由宦官管理,用于巩固皇权。唐德宗在位时看到了宦官专权的危害,想要重新整编神策军,让大臣白志贞管理。可当唐德宗削藩引起“奉天之难”后,在被叛军包围一个月的情况下竟然没有一个神策军的人前来护驾,反而是宦官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这让唐德宗重新信任起宦官,并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神策中尉,形成宦官执掌禁军的定制。

到了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形势越来越严峻,神策军已经成为了维护皇权和保护皇帝的最后保障,掌握神策军的宦官因此权势大增,甚至到了可以干扰皇权统治、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

综上所述,唐朝宦官干政完全是因为大臣让皇帝太失望了,为了巩固皇权,既然大臣靠不住,就只能靠宦官了。

明朝:制衡文官集团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改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和五军都督府,这势必会增加皇帝的工作量。对于朱元璋这种工作狂来讲,没有丞相当然是好事,可以让自己不被下属蒙蔽,可对于后世皇帝来说没有丞相可苦了他们了。为了缓解理政压力,明朝于建文四年成立了内阁,作为皇帝的咨政机构。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是作为皇帝的顾问,并没有决定权,但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内阁地位日益受尊崇,权力也日益增大。对于朝中大小事务,往往由内阁拟定处理意见,然后呈送皇帝决策,这就是“票拟”制度。宦官在其中担任的是呈送和转交奏折的角色。但是明宣宗为了降低自己的工作量,设立了“内书堂”,教授宦官读书识字,后设立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协助自己处理政务,秉笔太监负责代替皇帝行“批红”,掌印太监负责最终的审核盖印。这等同于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宦官势力开始逐渐坐大。

随着皇帝的怠政,不仅宦官势力在逐渐坐大,内阁的权力也在不断扩大,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就是事实上的丞相,内阁也成为明朝文官集团的领袖。所以历朝历代君权与相权之争到了明朝就变成了君权与文官集团之争。作为皇帝,当然是不想被文官所左右的,那么能够依靠的又只有宦官集团了。因此直到明末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仍然斗得不可开交,皇帝也乐得看两方互相争斗,文官集团落下风了就支持文官集团,宦官集团落下风了就支持宦官集团,保证双方平衡。

所以明朝宦官专权是离不开皇帝的支持的,换句话说就是皇帝让你专政你才能专政,皇帝要收你的权力也是立刻就能收,这也是为什么崇祯帝登基之初立足未稳时就能说铲除阉党就铲除阉党。比较下来,还是东汉和唐朝的宦官专权更为严重,已经到了皇帝控制不住局面的地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