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装本用匠心拯救审美,拯救阅读,何乐而不为?

 shineboy1 2022-06-27 发布于加拿大


顾名思义,特装书是经过特别装帧设计,是特别的版本,别出心裁。特装本起源于何时?可能很难有一个确切的考据,搜索相关信息,中国古代很多线装书即有相当的工艺讲究,装潢与图书本身的书法、雕版等一起构成了书籍的艺术性元素。在西方,特装书几百年来更是日臻成熟,已经成为一个门类,很多西方名著都有特装本的制作。


就个人购书经历,早年的图书特装本设计还比较单一,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营销多限于毛边本加藏书票。但随着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入场,特装本,以甲骨文品牌为代表,已经掀起一股风潮,特装本也越来越为读者所熟知。


从最开始的书口刷边、喷绘、毛边,到镭射、金卡、藏书票,再到毛边+刷边、镭射+金卡、毛边+刷边+洒金的复合工艺,品类繁复,读者的选择也多。而且,特装本的言外之意,是限量收藏本,很多特装本都会明明白白写着印数:1—500册。装帧、书口设计精美,唯一编号,数量有限,将一本普通的图书升格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作为读者的自己,自然喜闻乐见。


但质疑之声也从未间断,看到不少帖子吐露心声,最核心的是价格的争议。就价格而言,特装比精装书都贵几十到几百不等,身边也有书友非议,难道仅仅就是书口设计与编号就能让一本书的价值提高这么多吗?这些设计比书内的文字还要值钱吗?


这是自己万难苟同的,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纸质书与电子书的直观区别。作为纸质书拥趸的一员,纸质书的阅读体验是电子书无法给予的,翻书时的手感对阅读感受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将纸质书苦心造诣进行特别装帧,也是一种精进的阅读体验。


何况,书本身就附有各种属性,匠心与工艺加持,也增加了图书的情感价值与温度。更不可忽视的,在内容爆炸的时代,是日益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通过价格战来吸引读者回归纸质书阅读,是否有效?个人看来,价格战最终消耗的是图书品质本身。如果能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其中一部分人对价格宽容度也会更高。


特装美重在审美,审美不仅事关艺术,也是一桩道德事件——图书的终极目标难道不是为了取悦读者吗?阅读又何尝不是取悦自己?书做得越精致,图书市场的门槛越高,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感的践行,对读者负责。


聊这么多,从江苏人民社与社科文献的官网,下载了特装本的展陈设计,可谓美不胜收,自己是心动的。小文一篇,也欢迎书友指正更多意见与建议。


(图片来源于江苏人民社与社科文献官网)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