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4.温胆汤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6-27 发布于山东

284.温胆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温胆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半夏6克 陈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生姜15克 红枣1枚   
加减;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本方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妊娠呕吐等 屑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1。湿痰惊搐  2.呕吐绿痰  3.春温夹痰热   4.脑鸣   5.小儿厌食症   6.味觉失常  7.病态眨眼症   8。时疟  9.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l0.嗜睡   11.脱发   12。哮证  13。流行性出血热 14.舌麻后缩  15.病毒性心肌炎   16.唾液过多症   一、内科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冠心病心绞痛   2.病毒性心肌炎   3.高血压病   4.室性早搏  5。心脏神经综合征 (二)消化系统疾病 1.胆汁反流性胃炎   2.胃脘痛   3.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4.十二指肠球部炎  (三)神经系统疾病 1。中风   2.中风后遗症   3.眩晕  4.癫狂   5.神经官能症   6。郁症  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8.重症精神病   9.老年性脑动脉硬化症  10.颅脑损伤 11。失眠症   12.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四)呼吸系统疾病 1.百日咳 2。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五)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功能衰竭 二、妇科 妊娠恶阻 三、五官科  1。声带息肉  2.咽异感症  四、其他 1.有机磷中毒后遗症   2。习惯性痉挛  
 [主治]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眩悸呕恶, 或癫痫。 本方所治痰热之证为湿痰而有化热之象,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为证治要点。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    .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  陈皮三两(15g)甘草炙一两(3g)  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  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
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枣l枚,水煎服)。
    [功用]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眩悸呕恶,或癫痫。
    [病机分析]  其证由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胆为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
喜柔和,恶抑郁。张介宾云:“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类经.藏金类》卷
3)。倘若寒热有偏,或七情所伤,损及少阳冲和之气,令胆郁气滞,则疏泄失职,影响
脾胃运化,脾为生痰之源,痰湿由生;若病后或饮食劳倦等亦致脾胃失运,疏泄悖常,
气机不畅,水湿停聚为痰为饮。痰浊内阻,致土壅木郁,少阳失其生发之令,故令胆
热,而成胆胃不和之证。是证之成,终不离乎痰湿胆热及气机郁滞。痰热上扰神明,则
心烦不寐或夜多异梦;胆受其病,失于决断,则触事易惊;痰浊上蒙清窍,则作头眩,
甚者发为癫痫;痰湿内阻,胃气上逆,发为呕恶。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治宜祛痰理气,清胆和胃。方中
以半夏为君,其性辛温,长于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因证为胆热,又与痰热相兼,故臣
以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该药甘而微寒,归肺、胃、胆经,故《本草思辨录》卷4
谓:“黄芩为少阳脏热之药,竹茹为少阳腑热之药,古方疗胆热多用竹茹,而后人无知其
为胆药者。”二药相合,既化其痰浊,又清其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
和,呕烦自止。治痰当理气,气顺则痰消,故佐以枳实,苦辛微寒,取其破气清痰,使
痰随气下,以通痞塞之功。枳实与半夏相配,则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陈皮
辛苦而温,燥湿化痰,既可助半夏祛痰,又可健脾,尚能增枳实行气之功。正如《本草
纲目.果部》卷30所云:“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
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
乃摄气之龠,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痰之所成,邪之本在
湿,脏之本在脾。故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效。陈念祖曰:
“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时方歌括》
卷下)。以上均为佐药。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煎加生姜,既可助君臣祛痰
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大枣之用,一者与甘草、茯苓为伍,健脾补土以治湿,二者与
生姜相配,调和脾胃,使中州健运。诸药相合,化痰而不过燥,清热而不过寒,使痰热
得化,胆热得清,胃气和降,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所治痰热之证为湿痰而有化热之象,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
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本方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妊娠呕吐等
屑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使用注意]  本方适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但其热象较轻者。若痰热重
者,本方力有不逮,当随证化裁。
    [源流发展]  温胆汤之名,首见于北周。姚僧垣《集验方》。该书已佚,但其部分内
容为《外台秘要》所收载。孙兆在校正《外台秘要》序中云:“古之如张仲景、《集验》、
《小品方》最为名家,今多亡逸。虽载诸方中,亦不能别白。王氏编次,各题名号,使
后之学者,皆知所出。”姚氏之温胆汤,现收载于《外台秘要》卷17病后不得眠条下。
书曰:“《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其组成为生
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方
中重用生姜,且有半夏、陈皮温性之助,故其方以“温胆”为主。《备急千金要方》卷
12所载之温胆汤,其主治与《集验方》温胆汤相同,唯组成将“枳实二枚”改为“枳
实二两”,故其亦属“温胆”之方。上述两方除生姜用量较重,性略偏温之外,余药及
其相互间配伍关系均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之温胆汤相近,或可谓其组方立法之源。
    考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共载温胆汤3首。其一,为卷8之温胆汤。主治
胆虚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摇,臂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虚劳烦扰,因惊胆
慑,奔气在胸,喘满,浮肿,不睡。方用半夏、麦冬、茯苓、酸枣仁、炙甘草、桂心、
远志、黄芩、萆藓、人参、糯米。其药物组成与《备急千金要方》治虚烦不得眠之千里
流水汤基本相同,而与卷9之温胆汤相去甚远。其二,为卷9之温胆汤,即今所论之
方。其三,为卷10之温胆汤。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眩惑,
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
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组成与卷9之温胆汤相同,即《集验方》温胆汤减
生姜为五片,另加大枣一枚、.茯苓一两半,将枳实二枚改为二两。虽卷9云此方治“胆
寒”,但主治后亦云:“又治惊悸”,而卷10治惊悸之温胆汤则未言其治“胆寒”,陈氏认
为其病机乃“心胆虚怯”,“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表明温
胆之名,是因其承袭《集验方》之故,然减生姜之量,则主治心胆虚怯,痰涎为患之证。
    后世医家减生姜用量,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诸证,继而又
发展为治疗胆郁痰热之胆胃不和诸疾,不断扩展其适应范围,成为化痰理气,调和肝胆
脾胃之方。临证凡遇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致肝胆之气疏泄不利,津液不布,聚而成
痰,或兼肝(胆)脾(胃)不和,而见不寐、惊悸、呕吐、呃逆、眩晕、耳聋、耳鸣及
癫、狂、痫等均以本方加减治之。如《直指小儿方》卷1之温胆汤,加酸枣仁一味,以
安心神,治“小儿惊悸顽痰”,用法中有竹茹少许,盖其热象不显。《医方类聚》卷23
引《经验秘方》之温胆汤,功在“定心志”,去竹茹、大枣,加远志、酸枣仁,其理略
同。《明医杂著》卷6之温胆汤方亦去竹茹,主治“胆气怯弱,惊悸少寐”等症。《世医
得效方》卷9载温胆汤,加用人参以补虚,功在“补虚除烦,化痰和胃”,以治“大病
后虚烦不得眠”等症,如未效,加用远志、五味子、酸枣仁以增敛汗安神之功。《证治
准绳.类方》卷5之十味温胆汤,去竹茹之清胆和胃,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之人参、
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治心惊胆怯,气郁诸证。妇科方面,《陈素庵妇科补解》
卷1用温胆汤治“妇女经行,卒遇惊恐,因而胆怯,神志失守,经血忽闭,面青筋搐,
口吐涎沫,”方以安神志、调气血、燥痰湿为功,有“温胆汤”之名,而其方中只用
“半夏、广皮、甘草、茯苓”。《万病回春》卷4所载温胆汤,组成较为复杂,加用黄连、
栀子以清热泻火,酸枣仁、茯神、辰砂等定惊安神,而突出补气养血之品如参、术、
归、地等,合半夏\,枳实、竹茹等化痰清热,治疗“内有痰火,惊惕不眠”之证,可谓
“扶正达邪”之妙剂。《活人方》卷6之温胆汤组成上多黄连、黄芩、天麻、厚朴、苏子
等,用以治“痰气火并结于中宫”之眩晕,干呕作酸,腹痛便燥诸症。《增补万病回春》
卷2的加减温胆汤,主治“痰火烦躁,惊惕失志,神不守舍”之证,加用炒栀子、黄连
清热泻火,人参、麦门冬、当归、白术补虚扶正,朱砂、酸枣仁以安神魂,竹沥临服加
入,以益清热化痰之功。全方功似《万病回春》之温胆汤,而药力大于前者。李中梓
《医宗必读》将温胆汤列入惊、不眠证两门,认为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
心惊胆怯,气郁生涎,或短气,或自汗。又认为不眠原因有五:气虚、阴虚、痰滞、水
停、胃不和。如由痰滞不得卧眠则用温胆汤加南星、枣仁、雄黄末。《医宗金鉴.妇科心
法要诀》卷46加味温胆汤,方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
麦门冬、芦根组成,水煎时加生姜。功在清热除烦,和胃化痰,用于孕妇恶阻。《医宗
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5加味温胆汤,较前方少黄芩、芦根,加灯心,水煎服。功用
略同,而药力稍逊。用治小儿胃热,食人即吐,口渴饮冷,呕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
色赤。《杂病源流犀烛》卷6温胆汤治“怔忡,包络动者”,其组成比《摄生秘剖》之天
王补心丹少丹参、元参、桔梗、天门冬、当归身,而多金石斛、甘草二味,盖宗滋阴养
血,补心安神之法,其名温胆者,似因主治“怔忡”,与胆怯有关。《杂病源流犀烛》卷
6之加味温胆汤,又名参胡温胆汤,在《三因》温胆汤基础上,增香附、陈皮、人参、
柴胡、麦门冬、桔梗、大枣,共奏“补心养肝,理气化痰”之功,用治“心肝两虚而善
悲”。《古今医彻》卷1之温胆汤,系《三因》温胆汤加钩藤组成,取钩藤清热平肝,熄
风止痉之功,而主治“伤寒挟惊”之症,当为广义伤寒挟惊,必见痰热内扰为患。《笔
花医镜》卷2之温胆汤,去竹茹之寒,加人参、熟地、炒枣仁等益气养血安神之品,用
治男科病,主治“胆气虚寒,梦遗滑精”之证。《六因条辨》卷上在本方基础上加黄连
一味,名黄连温胆汤,重在清热除烦,化痰和胃,以治痰热内扰,失眠、眩晕、心烦、
口苦、舌苔黄腻诸证。王海洲等(《河南中医》1985,3:24)在临证中对温胆汤随症加
味,衍化运用,分别名为参芪温胆汤、生脉温胆汤、芩连温胆汤、五子温胆汤、四君温
胆汤、建中温胆汤、三黄温胆汤、柴芩温胆汤、桃红温胆汤、血府温胆汤等,使温胆汤
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现代医学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等临床各科,涉及祖国医学数十种证候,多个脏腑。可见,《三因》之温胆汤是以《集
验方》温胆汤为源创立,后世灵活变通,不断拓宽其适应证,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科
等多种肝(胆)脾(胃)不和之痰证。
    [疑难阐释]  关于方名“温胆”的涵义  有关温胆汤究竟是“温胆”,还是“清
胆”,曾有争议,见仁见智。考姚氏之温胆汤,其性温者为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
三两,甘草一两,共十两;其性凉者竹茹二两,枳实二枚(二两),共四两。方之药性
以温为主,且主治亦明言“此胆寒故也”,故云此方是“温胆”,似无异议,然陈氏之温
胆汤,减生姜四两为五片,则方中温性之力大减,相对而言其凉性有增,可谓其具有
“清胆”之效。因其组方立法源于姚氏,遂沿用“温胆”之名。
    胆者,中正之官,主决断,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胆之生理特点正如罗美所谓:“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
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2)。故治胆之方,
多以“温和”为要。如姚氏之方欲温其胆寒,组成重用生姜,虽温而不刚燥;而陈氏之
方意欲清胆,通过减生姜之量,而突出竹茹“甘而微寒,又与胆喜温和相宜,”(《本草
思辨录》卷4)。因此,温胆与清胆之方,均应兼顾胆喜静恶扰及“以温为常候”(《医方考》卷2)之生理特点,总以和顺胆气为主。
    [方论选录]
    1.吴昆:“胆热呕痰,气逆吐苦,梦中惊悸者,此方主之。胆,甲木也,为阳中之
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曰温胆。竹茹之清,所以去热;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枳实
所以破实,陈皮所以消滞,生姜所以平呕,甘草所以缓逆。伤寒解后,多有此证,是方
恒用之。”(《医方考》卷2)
    2.汪昂:“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
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
甲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经》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又曰:阳气满
不得人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故《内经》用治不眠。二陈非
特温胆,亦以和胃也。”(《医方集解.和解之剂》)    。
    3.罗美:“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
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大病后,或久病,或寒热甫退,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伤
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熵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净之
腑,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热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是者首当清热,
及解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谓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陈,
下以枳实,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平渗,致中焦之清气。且以驱邪,且以养正,三焦平
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而和者乎?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
胆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乙癸同源而治矣。”  (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2)
    4.王子接:“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热人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
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
寒而温之也。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治三焦而
不及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5.张璐:“胆之不温,由于胃热不清,停蓄痰饮,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
畅,而失温和之性,故用二陈之辛温以温胆涤涎,涎聚则痰郁,故加枳实、竹茹以化胃
热也。”(《张氏医通》卷16)
    6。陈念祖:“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
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寒而怯,宜用龙牡桂
枝汤加附子之类。(《时方歌括》卷下)
    7.张秉成:“治胆虚痰扰,惊悸不眠等证。夫人之六腑,皆泻而不藏,惟胆为清净
之腑,无出无人,寄附于肝,又与肝相为表里。肝藏魂,夜卧则魂归于肝,胆有邪,岂
有不波及于肝哉!且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即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得
木而达者,因木郁而不达矣。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
之处,故有惊悸之状。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
中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成方便读》卷3)
    8.秦伯未:“本方以和胃、化痰、清热为目的,亦非肝病方。因胆附于肝,其性温
而主升发之气。肝气郁滞,则胆气不舒,从而不能疏土,出现胸闷、呕恶等胃症状。胃
气愈逆则胆气愈郁,用和降胃气治标,间接使胆气舒展,肝气亦得缓和。所以本方称为
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的温字,意义完全不
同”。(《谦斋医学讲稿》)
    [评议]  诸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本方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除张秉
成外,皆主张痰热所致,胆胃不和为患,用药均重视竹茹之清胆胃之热,“二陈”之燥
湿化痰。罗氏首先阐述胆腑的生理特性,指出“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
烦扰”,并详论胆胃不和的病理机制,法拟清热及解利三焦,通过驱邪与养正并用,达
“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之效,侧重竹茹之清胃热为君,生姜、甘草为臣
和胃的扶正方面。吴氏所论亦同。王氏认为二陈和中焦,竹茹清上焦,枳实泄下焦,以
治三焦,而退胆热,复胆温和之体。汪氏则指出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
金即所以平甲木也”,似颇有见地,然不免有不知“竹茹为疗少阳腑热之药”之嫌(《本
草思辨录》卷4)。张璐亦以枳实、竹茹为化胃热之用,并言“胆之不温,由于胃热不
清,停蓄痰涎,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畅,而失温和之性”,指出“胆胃不和”
由胃及胆的病机。陈氏强调温胆汤“温之者,实凉之也”,并与龙牡桂枝汤加附子所主
之证相区别。秦氏注重“本方以和胃、化痰、清热为目的”,复胆气之舒,期升发之常,
与温脾、温肾之大温大热相去甚远。张秉成言及肝胆的生理、病理联系,认为胆虚即木
郁而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有惊悸之状,推
温胆汤“温和”之义,认为“二陈”加味诸品奏“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功,无温胆
之药而复胆腑“温和”之性。总之,诸家之论各有侧重,尤对温胆之涵义各圆其说,而
无不与胆腑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
    [验案举例]
    1。湿痰惊搐  《名医验案类编》卷7:某男,4岁。因跌仆坠水,受惊致昏厥不省,
口开眼闭,喉间痰响,手足抽搐。面舌俱白,指纹滞黑,脉动滑,乃跌仆坠水受惊受
湿,痰热阻塞气机所致。以温胆汤开达上下以治之。处方:广陈皮钱半,半夏钱半,菖
蒲钱半,茯苓二钱,枳实一钱,贝母三钱,黄连一钱,钩藤一钱,竹叶一钱,竹油二
钱,姜汁一分,甘草五分。前方甫灌一匙,呕出痰涎而苏,尽剂而瘥。
    按语:此案用药以豁痰透络为主,避去呆滞之品,是深得此中之味者。
    2.呕吐绿痰  《名医验案类编》卷6:某男,18岁。先日头痛,忽恶寒发热。证候
见吐出痰涎,纯是深绿色,一昼夜不息,饮食进口即吐出,口苦心烦不安,小便短涩,
脉左搏指有力,舌苔黑而干,是肝胆两经风火郁结所致。先宜苦温降痰,继宜安胃和
脾。处方:炒竹茹二钱(姜汁炒),炒枳壳一钱,制半夏一钱,广陈皮一钱,云茯苓三
钱,炒山栀一钱,吴茱萸五分,黄连五分。次诊,两剂呕吐即止,舌苔稍滑,左脉软,
热退,心仍烦。处方:法半夏一钱,广橘皮一钱,云茯苓三钱,川黄连八分,炮干姜一
钱,乌梅三枚。三诊,两剂身热退清,心亦不烦,舌苔转白,脉和缓,拟扶脾以进食。
处方:潞党参二钱,焦白术一钱,云茯苓三钱,制半夏一钱,广橘皮八分,炮干姜八
分,缩砂仁八分。二剂食量大进。按肝胆两经治法,古人每寒温并施,以厥阴之寒,少
阳之火,相为倚伏,故用山栀、黄连清少阳胆经之火,吴萸、干姜温厥阴肝经之寒,惟
呕多伤脾,终以扶脾收功。
    按语:此案说明肝胆治法,足开后学心胸,且可与仲景泻心诸方相发明,学者隅反可也。
    3.春温夹痰热  《名医验案类编续编》卷6:某男,40岁。素因嗜食厚味,内积痰
热,又外感时邪而起。证候为头痛身热,胸脘痞闷,烦躁不安,舌苔黄且渴已延一候。
诊脉浮滑且数,浮脉主表,滑脉主痰,数脉主热,以脉合症,此春温夹痰热内蕴,又值
时令温暖,腠理开泄,外感时邪,肺先受病,故见头痛身热,胸脘痞闷,烦躁不安等
症。前医进辛凉解表之剂,如荆芥、豆豉、薄荷、牛蒡、银、翘、甘、桔等味,服后胸
烦如故,而表热亦未尽解。考《临证指南医案.温热门》结论云,此病夹有痰热者,用
温胆汤。盖夹有痰热之人,痰热熏蒸于外,亦足以致身热而有余,必须清其痰热则身热
胸烦始解,其理甚明。用蒌贝温胆汤加味以清其痰热,兼宣通气分,则诸病自除。处
方:瓜蒌霜钱半、皮三钱,法半夏钱半,粉丹皮钱半,小枳实钱半,川通草一钱,川贝
母三钱,茯神、茯苓各三钱,焦山栀三钱,淡竹茹钱半,六一散四钱,广橘红一钱,冬
桑叶三钱,广郁金钱半,射干钱半。服两帖,身热胸烦尽解,更用清养胃阴之药调理数日而愈。
    按语:辨证既明,方亦轻稳,是得力于叶法者。
    4.脑鸣  《甘肃中医》  (1993,5:22):某女,38岁,已婚。1986年4月5日诊。
患者自觉头颅内隆隆作响,左侧尤甚,已半年之久,经中西医治疗未效,而来就诊。经
详询,半年前因邻居纠纷郁闷在胸,继则出现左侧脑鸣,常常因此导致失眠多梦,胆小
易惊,烦闷易动,舌质红,脉弦滑。方用温胆汤加味治之,半夏lOg,云苓12g,陈皮
12g,竹茹lOg,生姜lOg,甘草6g,柴胡8g,香附12g,菖蒲lOg,4剂。
    二诊(4月9日):症状大有好转,其失眠、烦闷等亦大轻之,又宗上方续服4剂,患者欣喜告之,诸症皆愈。
    按语:本证之作,因情志不调,气机不畅,郁久成痰,痰热与郁气搏击,上扰清窍
所致。故以温胆汤清热化痰为主,佐以柴胡、香附以条达气机,使郁开气畅,痰不自
生,再伍以石菖蒲开窍。诸药共熔一炉,相得益彰,使郁结开,痰热清,上窍利,脑鸣愈o
    5.小儿厌食症  《四川中医》(1992,2:27):某男,9岁。1988年5月5日诊。患
儿不思饮食近半年,口不干,大便结,喜食糖果冷饮,活动如常,小便可。舌质淡红,
苔白厚腻,脉濡滑。治以理气调中,健脾燥湿,消导开胃。予温胆汤加味:陈皮lOg,
半夏、茯苓、枳实各12g,竹茹9g,甘草3g,焦三仙、鸡内金、鱼鳅串各15g。服3剂
后,食欲大振。但苔仍白厚,继以原方加白蔻、砂仁各5g,干姜3g。再服2剂,病愈。
    按语:小儿厌食病例的共同特点,多有恣食肥甘,生痰蕴湿。痰湿阻遏脾之运化,
则出现胃不受纳,脾胃之气重浊,则苔生厚腻,痰湿郁而化热,则出现口苦、大便结,
若胃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呕。温胆汤中含有二陈汤以燥湿祛痰、理气和胃,枳实取其降
气逆、消导积滞;少佐竹茹以轻清其郁积之热,加鱼鳅串、焦三仙、鸡内金,均为开胃健脾消食之品。
    6.味觉失常  《中医杂志》  (1964,10:27):某女,44岁,教师。门诊号98400,
1963年8月7日初诊。据述每至夏季则失去味觉,两月前突然又作,由医院反复检查,
原因未明。服药1月余,并配合针灸治疗,均无效,脉濡,舌苔薄腻,与温胆汤祛痰法
治本,佐以和胃开窍治标。处方:姜夏、茯苓各三钱,炒陈皮、炒枳壳各一钱半,清炙
草一钱,炒竹茹二钱,乌梅三钱,干石菖蒲一钱。
    服上方三剂后,食西瓜略知甜味,再与原方续进,至8月24日味觉完全恢复正常。
    按语:《难经.三十七难》云:“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五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
知五味矣”。如痰在胆经,逆于脾胃,沃于心窍,故口舌为之不和,味觉因之不辨。方
用温胆汤清净胆气,胆清则心脾气和,窍开而味觉灵敏矣。方中加乌梅,乃《局方》二
陈汤合乌梅同煎,主要取其和胃化痰之功。
    7.病态眨眼症  《中成药研究》  (1982,10:37):某男,9岁,小学生,1979年3
月5日初诊。患不自主眨眼症3年余,最近1周余加剧。经诊为“病态眨眼症”,患儿
眨眼频繁不能自制,经常头晕,精神呆滞,遗尿,纳呆,恶心,脉细数,舌苔薄腻。治
拟化痰理气,佐以补肾。予温胆汤加味,处方:制半夏12g,陈皮9g,茯苓12g,甘草
9g,枳壳9g,姜竹茹9g,远志9g,陈胆星9g,生牡蛎30g,夜交藤30g,仙灵脾20g。
连服14剂,眨眼症消失,遗尿亦愈。
    按语:本案诸症皆责之痰湿上扰,肾虚不固。痰浊中阻而见舌苔薄腻,纳呆,恶
心;痰浊上扰则头晕,精神呆滞;又因痰阻气滞,郁气上窜双目致眨眼不止。《医学入
门。杂治赋》曰:“怪病多痰”,故用温胆汤加陈胆星、远志,化痰理气,调和肝胃,配牡
蛎、夜交藤以安神,合仙灵脾以补肾,数年顽疾归从“痰”治而愈。
    8。时疟  《黑龙江中医药》(1985,6:21):某男,45岁,干部。于1966年7月中
旬患外感,治之旬日不解,且寒热典型,休作时不规则。体若燔炭,冷则厚被重裘,身
重头如裹,胸闷咳痰难出,食欲贫乏,肌肉消瘦,经某医院寻找疟原虫阴性,诊断:“发
热待查”。用青、链霉素等效微。患者另延某中医,遂按正疟投方更正。于7月31日延
予往诊,见症同上,脉滑兼数,舌苔白而厚腻,小溲如油汁,大便稀溏。疏温胆汤去姜
加黄连,服三剂,寒热罢而诸症失。复诊舌苔未净除,食欲精神未振,继投夏、苓、
朴、陈皮、苡仁、扁豆、木瓜、黄连、滑石等调理而安。
    按语:,时疟为病,与湿、热、痰有关,湿热犯人,以夏令多见。夏天之阳热下行,
地之湿气上蒸,人在气交中,有感之发病。湿为阴邪,得热熏蒸,可化痰浊。若三者互
为因果,粘滞胶结,症必缠绵。以温胆汤去姜加黄连,令痰湿得化,邪热得清,则病瘥人安。
    9.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辽宁中医杂志》(1987,6:9):某女,46岁,干部。
于1986年2月6日因晨起酱油色尿就诊。述1年前曾因晨起酱油色尿住某医院内科,
诊为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经治半月酱油色尿消失出院。1年来每于情绪波动或劳累后晨
起发病,近2日酱油色尿加重而求治。诊见患者精神委靡,倦怠无力,腹胀痛,面白少
华,舌质淡苔白略厚,脉沉细而数。检查:体温37.5℃,脉搏114次份。血常规:血
红蛋白8.5g。白细胞5400,红细胞380万。溶血试验:阳性。尿含铁血黄素:阳性。
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此乃胆胃失和,脾阳受损,痰湿内生,交阻中焦化热
所致。予温胆汤加味。半夏、竹茹、枳实各9g,陈皮12g,茯苓9g,甘草6g,滑石
18g,黄芪12g,3剂。2月8日复诊:酱油色血尿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腹胀痛亦减
轻。但患者仍有乏力,面色少华。将方中黄芪加至18g,更加附片5g,先后调治12天,
血尿消失,诸证悉除。又进3剂巩固,追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的血尿颜色深暗,非热邪下注膀胱所致,乃胆之疏泄不利,脾胃升
降功能失司,痰湿内生,滞留于中焦。以温胆汤调和胆胃,祛湿化浊,更加附片、黄芪扶助脾胃之阳。药证合拍,故能奏效。
    lo.嗜睡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89,1:27):某女,45岁。于1988年4月初
诊。患者体胖,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欲睡,伴有神疲乏力,胸闷不舒,食欲不
振,舌苔白腻,脉细。前医曾投平胃散、补中益气汤,疗效欠佳。据舌、脉、症合参,
诊为痰湿内阻,升降失调所致,改用温胆汤调治。方药:半夏lOg,橘红lOg,茯苓
lOg,枳实lOg,竹茹lOg,冬枣3枚,甘草3g。3剂后病愈大半,再以六君子汤5剂调养而愈。
    按语:《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瞠目,阴气盛则瞑目。99《血证论》卷6谓:
“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本例系湿留日久,寒凝成积,痰湿留滞三焦,阻遏中阳,
故令其瞑目嗜卧,投以温胆清其痰湿,用竹茹、生姜、甘草和胃补脾,令痰湿去而三焦
畅,浊阴降而清阳升,故睡眠随之复常。    。
    n.脱发  《国医论坛》(1993,6:30):某男,35岁,司机。1987年6月25日初
诊。患者平素嗜好饮酒,近一周来头发成把脱落,头晕头沉,心烦急躁,失眠多梦,恶
心纳呆,身困乏力,小便黄赤。查其头发稀疏,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治宜温胆汤
加味:半夏lOg,陈皮lOg,青蒿20g,黄芩15g,枳壳12g,茯苓15g,丹参30g,菊花lOg,竹茹lOg,甘草3g。
    服药2剂,恶心除,饮食稍增,余症亦轻。守上方再服3剂,寝安神佳,脱发明显
减轻,手抓仅有几根脱落。此痰热已清,守上方去蒿、芩加杞果15g,旱莲草15g,女
贞子12g,黑芝麻15g,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以善后。3个月后随访,脱发已停,新发已生。
    按语:本例因患者平素酷嗜饮酒,日久导致痰热内蕴,脾运失常,气血化源不足,
血虚风盛,发失所养而引起。又肾藏精,其华在发,发的生长全靠精血的濡养;肝藏
血,发为血之余,血能生发、荣发。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首选清化痰热,活血祛
风之剂先止脱发,待痰热清化,血活风祛,再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以固本收功。
    12。哮证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3:19):某男,54岁。1988年7月21日
住院。患者1981年夏季南方出差得支气管哮喘,以后历年夏季复作。四天前因天气炎
热又发作,因服西药疗效不佳,故住中医科治疗。症见:气促胸高,喉间痰鸣,咳痰白
而胶粘,咳出不利,胸闷气短不得卧,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两肺呼吸音粗糙,
并有哮鸣音,右下肺有湿哕音。胸片报告右下肺炎。证属热哮,方用温胆汤加味:陈
皮、半夏、枳实、杏仁、蝉蜕、炙杷叶各9g,全瓜蒌、鱼腥草各30g,炙桑皮、茯苓、
炒葶苈各15g,胆星、猪牙皂各6g。水煎服,每曰一剂。药服三剂,咳嗽胸闷减轻,喉
间无痰鸣声,肺部哮鸣音消失,但右下肺仍有细湿性哕音。前方去蝉蜕,加知母9g,
续进9剂,病愈出院。愈后未再复发。  .
    按语:本例患者系肺有宿痰,又感风热之邪,以致痰热互结,阻塞气道,痰气交
阻,互相搏击,故呼吸困难,喉间痰鸣。用温胆汤加宣肺解痉之蝉蜕,通窍消痰之皂
角,功在清热化痰,宣肺利气,解其痰壅气闭,故效果颇佳。
    13。流行性出血热  《中医研究》(1994,2:34):某男,51岁。因发热、头痛、腰
痛5天,少尿、眼睑浮肿1天,于1993年3月1日人院。人院诊断:EHF(重型),少
尿期。辨证:肾阴耗伤,湿毒犯胃。西药补液、利尿等常规治疗;中药滋肾生津,育阴
利湿,方用猪苓汤合左归饮加减,治疗4天后,小便量增多,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但由
于受到惊吓,该患者出现阵发性心慌,触事易惊,目瞑惊悸不安,伴口苦,食少,舌质
红,苔黄腻,证属热病之后,余热未清,痰浊不净,痰热相搏,气机不利,加之病中热
毒内伤,心胆亏虚,故表现为多恐善惊。治疗以清热化痰为先,兼以镇惊安神。处方:
半夏10g,陈皮10g,竹茹10g,枳实10g,黄连6g,茯苓15g,焦栀子10g,炒枣仁
20g,龙齿30g,生牡蛎30g。服3剂后,失眠,心悸消失,舌苔渐化,仍口苦,食少。继进3剂,痊愈出院。
    按语:流行性出血热属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余师愚《疫病篇》云:“瘥后触事易惊,
梦寐不安,乃有余热挟痰也,痰与气搏,故恐惧。”
    温胆汤方中半夏辛温通阳,和胃降逆,燥湿化痰,为治呕祛痰之专药;竹茹味甘微
寒,降胃气,清痰热,除烦止呕;枳实味苦微寒,行气宽中,破气消积;陈皮辛散苦
降,理气燥湿,调中化痰;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宁心,化痰利水,甘草和中健脾;加入
黄连、栀子以助竹茹清热,枣仁、龙齿、牡蛎以养心安神,药证相合,故收佳效。
    工4.舌麻后缩  《甘肃中医》(1995,3:25):某男,工7岁。1985年7月2日初诊。
患者3个月前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而住院,经用西药而解。出院后10日,即见舌麻,
舌往后缩,稍欠灵活,未治。现证同前,尚有胸脘痞闷,厌油纳少,心烦口苦,苔白稍
黄厚,舌质淡,脉缓。药用竹茹、半夏、茯苓、陈皮各12g,远志、石菖蒲、桔梗各
9g,枳实18g,甘草3g。2剂。二诊见苔渐转黄,湿渐化热,遂守上方加黄连6g,令服
2剂。三诊见舌麻消失,舌缩好转,舌质变红。湿热未尽,心火外露也。守二诊方,黄连加至12g,2剂而愈。
    按语:本例初诊为胆热挟痰,上扰心窍之候,故用温胆汤加桔梗、远志、石菖蒲,
二诊痰湿已渐化热,故加黄连6g,三诊重加黄连者,心火外露也。由于药对其证,故收效捷。
    15.病毒性心肌炎  《陕西中医》(1996,8:367):某女,7岁。1992年u月10日
诊。患儿1个月前曾因发热、咽痛、心慌、胸闷等症状,.某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而住院治疗,经西药治疗诸症好转而出院。近2天又因感冒而感胸闷憋气,心慌乏力,
脘痞纳呆,有时头昏,夜寐不安,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滑,心电图示“心肌炎”。中医
证属痰湿内蕴,心阳不振。治宜化痰燥湿,温通心脉。方选温胆汤加减:陈皮、半夏、
枳实、丹参各9g,茯苓、瓜蒌各12g,川芎6g,甘草3g,水煎服。连服6剂。心慌,
胸闷憋气递减,续以上方调治月余,诸症俱失,脉转平缓。复查心电图为正常心律。
    按语:本例子素体质较差,脾胃虚弱,脾为生痰之源,脾气不升,则停湿成痰,痰
湿内蕴,阴浊凝聚,阻于中焦,则碍脾运故纳呆乏力;阻碍清阳上升则头昏;阻碍胸阳
则心慌胸闷憋气。方用温胆汤理气化痰燥湿,热象不明显去竹茹,加丹参、JIlg养血活
血以通心脉,瓜蒌通胸阳,散痰结,药证相合,切中病情,故收效显著。
    16.唾液过多症  《新中医》(1996,9:2):某男,47岁,教师。1994年8月6日
初诊。半年来口中唾液分泌过多,逐渐加重,以致羞于与人交谈,曾在多家医院就诊,
均未见效。刻诊:症如上述,伴见咽喉部梗阻不适,咽痒作咳,口干思饮,大便偏干,
睡眠差,纳可,舌红嫩,苔少,脉细滑。确属气阴两虚,痰热郁遏,治宜补益肺脾,清
热化痰。处方:西党参、生黄芪、白术、茯苓各15g,麦门冬、五味子、法半夏、陈
皮、竹茹、炒枳实各lOg,淮山药20g,炙甘草6g,5剂。药后口中唾液明显减少,诸
症好转,精神振奋,继宗原法守方再进10剂,基本痊愈,复以5剂以巩固其效。
    按语:脾主涎,唾液过多症,显系脾虚不运,致津为饮,积饮成痰,而为气阴两虚
夹痰饮之证,故用温胆汤健脾化痰泄热,合生脉散补益肺阴,生黄芪、淮山药、白术补
益脾气,药证相符,而获佳效。
    [临床报道]
    一、内科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冠心病心绞痛  用温胆汤加远志、石菖蒲、淫羊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5例,其
中显效8例,好转14例,无效3例。25例病人在治疗前均作休息时心电图检查,不正
常者20例,治疗后心电图显效者5例,改善者6例川。    '
    以本方加参三七、制南星、厚朴、郁金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40例,其中痊愈13
例,好转22例,无效5例。加减法:心绞痛明显者加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胸闷显
著者,加全瓜蒌、薤白;血压高者加怀牛膝、生杜仲、茺蔚子;胆固醇增高者,加山楂、决明子。
    以生脉温胆汤治此病235例,随症加减:心前区胀痛,胸闷短气,痰多不得卧,舌
淡、苔白腻,脉沉滑者,加瓜蒌、薤白、桂枝、细辛;头痛烦躁,下肢胀痛,舌黯有瘀
点,脉沉涩或结代者,加桃仁、红花、赤芍、蒲黄、川芎、丹参;失眠心悸、胸闷乏
力,舌淡红或发紫,脉细弱者,加白术、酸枣仁、首乌、远志、黄芪、当归;腰酸乏
力,畏寒肢冷,唇青,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微欲绝者,加附子、生龙牡,重用
人参;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腰酸遗泄,舌质红,脉细数者,加枸杞子、女贞子、山萸
肉、黄精;头晕舌麻,两颧发红,舌质红,脉弦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生牡蛎;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者,加参三七、泽泻,重用山楂;血压高者,加牛膝、茺蔚子。
总有效率84%,最短有效时间为5天,最长为60天。
    从中医“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理论出发,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从痰论治之
法,以加减温胆汤(全瓜蒌、石菖蒲、郁金、竹茹、枳壳、陈皮、云苓等)治疗30例,
并与活血化瘀的冠心Ⅱ号方作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缓解显效率66.7%,总
有效率86。7%;中医证候显效率76。6%,总有效率93。3%;心电图显效率16.7%,总
有效率为46.7%,与对照组比较,其对心绞痛及中医证候的疗效明显好于后者。
    应用温胆汤加味治疗冠心病31例,基本方药:枳实10一12g,竹茹10—15g,陈皮
10—15g,半夏6—10g,云苓lO一15g,甘草3—10g,生姜3—6g,大枣3—5枚。加减
法:心绞痛明显,伴唇舌色暗,脉涩兼有心脉瘀阻症状,加丹参、红花、三七以化瘀止
痛;气短,气喘,下肢水肿明显者加人参、黄芪、防己以补气利水;痰多胸闷甚者,加
瓜蒌、桔梗以宽胸理气祛痰;胸胁胀痛,情志不畅者,加郁金、香附以理气解郁。结果
提示,温胆汤加味治疗痰浊郁阻型冠心病,可以明显缓解胸闷、心绞痛等症状,改善心
电图缺血型S7-了改变,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血脂、血粘度。  .
    2.病毒性心肌炎  以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火(热)交结,扰动心神型病毒性心
肌炎,方组:黄连、姜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竹茹、枳实、大枣(生姜)。计治疗
15例,3个月治愈率约为66%,6个月治愈率约为84%。
  .将20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经本院或外院确证为病毒性心
肌炎。治疗组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泻火解毒,泄胆化痰,宁心安神。嘱患者卧床休息。
对照组:卧床休息、吸氧,给予口服维生素E 20mg每日3次,辅酶Q1010mg每日3
次,维生素C 0.2g每日3次,静脉滴注二磷酸果糖50ml每日1次,1o%葡萄糖水
500ml+胰岛素8U+10%氯化钾10ml每日1次,两周为1疗程。治疗组158例,3个
月治愈率约为60%,6个月治愈率为75%。对照组50例,3个月治愈率为52%,6个月治愈率约为62%。
    3.高血压病  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病u例,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竹
茹、枳实、甘草。形体胖,嗜睡乏力者,加佩兰、胆星、菊花;形体瘦,失眠,多梦
者,加磁石、远志、菊花。服药最少6剂,最多20剂。结果治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
    4.室性早搏  运用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治疗67例室性早搏,方组:陈皮10g,半
夏12g,茯苓18g,枳实6g,胆南星6g,黄连9g,甘草6g。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
15~30g,党参15—30g,黄精12—30g;失眠多梦,加炒枣仁15—40g;瘀血症状明
显,加丹参15—30g;气滞者,加柴胡6—15g,香附9—15g,佛手9—15g;阳虚者,
加仙灵脾15~30g,附子6—9g,补骨脂15~30g;手足发胀者,加泽泻15~30g;下肢
浮肿者,加泽泻15~30g,泽兰15~30g,冬瓜皮30g。结果治愈51例,好转9例,无
效7例。对功能性早搏疗效最好,16例患者全部有效,对风心病早搏疗效最差,6例患
者治愈3例,好转1例。
    5。心脏神经综合征  对确诊为心脏神经综合征的35例患者,许氏认为其病机乃胆
虚痰热内扰,用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的温胆汤加减治疗。方药用:陈皮10—12g,茯苓
15~20g,枳实、竹茹、制胆南星、石菖蒲各10g,制远志、煅龙骨、煅牡蛎、全瓜蒌、
法半夏各lO~20g,炙甘草、黄连各6g,琥珀末(冲服)4g。水煎服,每日1剂,15
天为1疗程,共观察2疗程。结果治愈29例,治愈率83%;.好转6例,占17%。
    (二)消化系统疾病
    1.胆汁反流性胃炎  以温胆汤加昧为基本方(陈皮lOg,半夏12g,茯苓15g,
枳实12g,竹茹9g,甘草6g,生姜3片)治疗2l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兼郁热者,
加黄芩、黄连;胃痛者,加元胡、五灵脂;腹胀者,加川朴、莱菔子;呕吐者,加
代赭石、旋覆花;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嗳气者,加香附、苏梗;湿重者,
加苍术、白蔻仁;胃寒者,加吴萸;便秘者,加大黄;脾虚者,加党参、白术;胃
阴亏,加白芍、乌梅;纳呆者,加山楂、焦曲。治疗1个月后,疗前中等或大量胆
汁反流者15例,治疗后胆汁反流消失8例,显著减少4例;大量转至中度2例,
无变化1例。少量胆汁反流者6例,治疗后5例消失,1例好转。其合并症亦有不同程度好转。
    2.胃脘痛  采用黄连温胆汤为主,治疗胃脘痛50例。加减法:伴有呃逆者,加旋
覆花、代赭石;吐酸者,加煅瓦楞、乌贼骨;纳呆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便溏者,加
苡仁、山药;脘痞者,加黄芩、干姜;脘部灼热者,加黄芩、蒲公英;腹胀者,加厚
朴、大腹皮;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脘腹喜暖者,加干姜、砂仁;舌质紫暗或有
瘀点瘀斑者,加丹参、三七粉。临床治愈3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
92%。并附验案1则。    .
    3.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王氏认为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或由情志不调,或由寒
温不适,或由饮食不节,或因虫积等因素,引起气血郁积胆腑,致湿热瘀积中焦,使中
焦传导失司,气机不畅而为病,且因病程日久,体力不支,不耐峻烈攻下,故用温胆汤
化裁治疗,方可达到疏肝利胆,理气和胃,化痰浊,平肝火的作用。共治66例,平均
36岁,总有效率98。5%,疗程平均9天。
    4.十二指肠球部炎  用自拟“栀连温胆汤”治疗十二指肠球部炎70例,结果治愈
74.3%,有效17.1%,无效8.6%。总有效率91.4%。方组:栀子、黄连各7g,陈皮
15g,半夏lOg,茯苓12g,炙甘草3g,竹茹lOg,枳壳、金银花各15g,黄芩lOg,砂
仁7g,沙参12g,石斛15g,麦冬7g,珍珠母30g。
    (三)神经系统疾病
    1。中风  以芩连温胆汤加减作为基本方,若肢体疼痛或麻木明显,舌质暗红或有
瘀斑者,去川贝、牛膝、橘皮,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阴虚明显者,加白芍、生
地、石斛、玉竹、玄参;便秘者,加瓜蒌、火麻仁,改枳实为风化硝、炒枳壳;睡眠差
者,加酸枣仁、远志、夜交藤。治48例中风,基本痊愈25例,显效19例,无效4例CtsJ。
    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葛根、川芎、水蛭、地龙、丹参、石菖蒲组成温胆抗栓汤,具
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活血化瘀之功,治疗痰郁实热所致的中风(脑血栓形成)30
例,均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手足麻木,肌肤不仁,体胖或舌
胖,苔腻,脉滑等症,平均治疗时间为62.4天。痊愈14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3例。
    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中风急性期者35例,其证均属痰湿壅滞脉络,治以燥湿化痰,
清热通络为主,加减法为:兼有神疲倦怠,气短,懒言,脉细者,加太子参等;兼有瘀
血症状见舌强言謇,舌黯红或有瘀斑者,加丹参:稀莶草、田三七等;兼有肝风内动,
时有抽搐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兼有阴虚症状者,加生地、麦冬等;兼有腹
胀,便秘者,加火麻仁、大黄、芒硝等;如昏迷,不省人事者,加安宫牛黄丸、苏合香
丸等。总有效率为91%。
    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中风76例,基本痊愈率为46.1%,总有效率96。1%。
加减法:伴头痛头晕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夏枯草;语言謇涩者,加石菖蒲、远
志、郁金、胆南星;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舌暗有瘀斑者,加黄芪、赤芍、当
归、.丹参、地龙、桃仁、红花;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
磁石、珍珠母;上肢瘫痪重者,加片姜黄、桑枝;下肢瘫痪重者,加牛膝、杜仲;口角
歪斜重者,加白附子、僵蚕;血压高者,加泽泻、山楂;血糖增高者,加葛根、天花
粉,并据病情对症治疗。此乃抓住中风为火、痰、虚等因素为引起肝风内动的关键,取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之功。
    2.中风后遗症  采用温胆汤合解语丹加减治疗痰浊阻滞型失语症工0例,处方:白
附子lOg,全蝎6g,菖蒲IOg,茯苓lOg,胆南星lOg,郁金lOg,广地龙15g,天麻
lOg,陈皮lOg,枳实lOg,制半夏lOg,竹茹lOg,丹参20g,川芎12g。结果显效5
例,有效5例。治疗前后语言功能积分比较,差异显著(P<O.01)cuj。
    将黄连温胆汤加黄芪组成芪连温胆汤,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痰热痹阻,络脉空虚者
62例,总有效率为98%。药用:黄芪30g,黄连12g,半夏15g,茯苓lOg,陈皮12g,
枳实、胆星、竹茹各log,郁金20g,厚朴12g,菖蒲30g。随症加减:烦躁不安,加莲
子心lOg,栀子12g;大便秘结,加大黄6g;肢体肿胀疼痛,加泽兰30g,防己24gLmj。
    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34例,认为中风后遗症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病因
不外痰、湿、瘀、热、风、虚等,且湿、热、瘀、风、虚俱可化为痰证,故选祛痰之温
胆汤加味;清半夏12g,陈皮6—9g,茯苓24g,生甘草、竹茹、枳实(或佛手)各6g,
生黄芪15~45g,三七粉(冲)2—5g,地龙10一15g。伴高血压者,加草决明30g,菊
花15g,同时服复方降压胶囊,另配合体育锻炼。结果: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94.10/61213。    .
    3.眩晕  应用温胆汤加葛根、丹参、钩藤、生磁石为主,治疗梅尼埃病62例,分
别服药工一3剂,诸症迅即缓解<其中5例因呕吐不止而配合输液)。缓解后继续治疗者
23例,追访16例,结果1年未发者8例,2年未发者5例,3年以上未发者3例。又用
本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良而致眩晕者6例,一般服药3—5剂,发作间隔时间明显
延长,6—8剂后变动体位即不再发作Lxj。
    以温胆汤加减,其方药组成为:制半夏、陈皮、黄芩、竹茹、白术各lOg,泽泻、
钩藤各15g。计治内耳眩晕症52例。结果:痊愈48例,好转3例,无效1例L2“。
    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梅尼埃病86例,其中男35例,女5l例。年龄30—40岁16
例,41—50岁43例,51岁以上者27例。病程7天一半年。方药组成:半夏、陈皮、
竹茹、枳壳、僵蚕各lOg,茯苓、地龙各15g,谷精草20一30g,甘草6g,生姜3片。
每日1剂,经6一工5剂治疗,治愈52例,好转33例,无效1例[24j。
    以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18例,基本方组成:法夏lOg,云苓lOg,枳实lOg,
竹茹15g,陈皮lOg,炙甘草5g,大枣3枚,生姜4g,钩藤12g,天麻lOg,僵蚕lOg,
麦谷芽各12g,风寒诱发者,加荆芥lOg,防风lOg;耳鸣甚者,加磁石12g;呕吐甚
者,加代赭石15—30g;因情绪不佳诱发者,加郁金lOg。结果:痊愈10例,显效6
例,进步2例。
    4.癫狂  安化县中医院用温胆汤加酸枣仁、铁包金治疗癫狂病30例,患者神志不
清,苔黄舌红,脉弦缓者,配合小承气汤加黄连、栀子、香附、珍珠母;初起语言错
乱,精神失常,脉弦小者,加龙齿、珍珠母、菖蒲、远志。结果:痊愈18例(其中1
例复发),好转11例(复发3例),无效1例L2“。
    以行气泻火,除痰安神之法,用本方加酸枣仁、远志、天竺黄为主,治疗癫证10
例,狂证16例,均为成人患者,病程在14—40天之间,结果痊愈19例,好转5例,
无效2例。其加减法:心火炽盛,神明错乱,加万氏牛黄清心丸;火盛痰壅,兼阳明实
热,加用礞石滚痰丸,或加大黄、芒硝各30g;气郁痰结,阻塞窍络,合苏合香丸C27j。
    以温胆汤加减治疗26例癫症,4例狂证,总有效率达87%。其基本方药为:竹茹、
陈皮、姜半夏、茯苓、甘草、枳壳、炙远志、菖蒲、炒枣仁、生龙牡、珍珠母、麦冬。
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胆南星、明矾、礞石滚痰丸等;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
郁金、川芎等;痰热伤阴者,加南沙参、生地、白芍等;躁扰不安者,加莲子心、朱
砂、琥珀等;热盛心烦者,加黄连、黄芩、栀子、大黄、龙胆草、生石膏等;躁狂奔走
者,加生石决明、生铁落等。平均疗程78。7天。
    5.神经官能症  有报道对更年期综合征及妇女结扎后神经官能症:,应用温胆汤有
一定效果。共治疗77例,结果痊愈56例,好转2l例。
    亦有运用温胆汤加减(竹茹lOg、炒枳实lOg、陈皮lOg、姜半夏lOg、茯苓log、
甘草6s.生姜3片、大枣3枚为基础),胁痛加香附lOg,元胡lOg;欲哭心烦,加小麦
30g,大枣加至15枚;失眠多梦,加炒枣仁30g;心悸,加龙骨、牡蛎各30g;食滞,
加焦三仙各15g;气虚,加党参16g,黄芪15g;血虚,加当归15g,首乌15g。12天为
1疗程,服药1—2个疗程。结果治愈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4%。
    6。郁症  采用黄连菖蒲温胆汤治疗因情志不舒,气郁所引起的郁证32例。基本
方:黄连3g,菖蒲、竹茹、枳实、陈皮、半夏、柴胡、甘草、厚朴、茯苓各lOg,生姜
引。临症加减:心烦失眠,加莲子、炒枣仁、夜交藤各30g,远志lOg;气血虚者,加
黄芪30g,当归15g;呃逆者,加代赭石30g,木香lOg;月经不调者,加香附lOg,益
母草30g。治疗结果:32例经半月至1月服药后症状消失,均痊愈,随访1年内未见复发。
    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65例,结果显
效者119例(72。1%),好转43例(26。1%),无效3例(1.8%)。提示此方能治疗多
方面的疾病,其原理之一可能是通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来完成的。
    8.重症精神病  用温胆汤辨证加减,并酌情配用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礞石
滚痰丸,治疗重症精神病149例.,发病原因有遗传因素者64例,其余均因忧虑刺激而
引起,病程以3—5月为多见。其中以精神分裂症最多,为101例,躁狂忧郁症工3例,
反应性精神病工3例,更年期精神病10例,其他12例。治疗结果,痊愈117例
(78.53%),基本治愈2例(1.34%),好转24例(16.10%),无效6例(4.03%)C333。
    以温胆汤加味,治疗精神分裂症30例,服药16—38天者居多,'结果痊愈16例,
好转工2例,无效2例。加味方如下:法夏、陈皮、枳实、竹茹、菖蒲、黄芩、胆星各
9g,茯苓、瓜蒌各12g,黄连6g,生铁落30g(先煎),生姜4片,甘草4.5g。加减法:
心悸不宁,加朱砂3g(冲服),龙骨、牡蛎各30g;不寐,加琥珀3g(冲服),远志9g;
大便燥结不下,加大黄10--30g,玄明粉10—15g;血瘀,加丹参24g;桃仁、红花各
9g;痰涎壅盛,加天竺黄9g;纳少,加焦三仙各9g。少数病例配合冬眠灵lOOmg,一日三次。
    9.老年性脑动脉硬化症  周氏从1988年9月一1992年4月采用温胆汤合天麻钩藤
汤加减治疗30例,结果显效2l例,有效9例,疗程均为两个月以内。加减法:阴虚
者,加太子参15g或党参15g;胸闷瘀浊者,加瓜蒌lOg,薤白lOg;心烦失眠甚者,加
柏子仁6g,酸枣仁15g;头痛,加白芷lOg或蔓荆子lOg。其治是以补肾滋肝,育阴潜阳为法.。  、    '
    10.颅脑损伤  以脑外伤病人舌象变化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自拟活血温胆汤治
疗颅脑损伤工5例,结果9例缓解,5例有效,无效1例。基本方+丹参、桃仁、远志、
菖蒲、枳实各12g,制香附、红花、竹茹、半夏、陈皮各9g,茯苓15g,木通、厚朴各
15g,车前子30g。便秘者,加大黄12g;痰多者,加胆星、竺黄各9g;胸闷胁疼者,
加青皮、川楝子各lOg,瓜蒌15g;头疼重或伴血压高者,加黄芩、丹皮各12g,夏枯
草18g;食欲不振者,加神曲、山楂各lOg。
    u。失眠症  以温胆汤随症加减治疗失眠症276例,多梦易醒,酌加生龙齿、柏子
仁;因情志刺激,肝气郁结,酌加柴胡、香附;心悸易惊,酌加黄连、远志等。每日1
剂,早晚各1次温服,10剂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 Et,服药3个疗程病情无明显改
善为无效。276例中,痊愈198例,占71.74%;显效46例,占工6.67%;有效25例,
占9.06%;无效7例,占2。3%;总有效率94.47%。
    “心胆虚怯”,是导致失眠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并不少见。其表现失眠的伴随症状:
恍惚惊怖,心虚胆怯,心悸善恐,精神紧张,神魂不宁,筋惕肉困,遇事怯弱,多恶
梦,目眩,口苦,舌苔薄白,脉细弦等。王氏以温胆汤为主(橘皮、半夏、茯苓、炙
草、竹茹、枳实)。治疗心阳虚怯型失眠50例,全部治愈。病例选择多在发病30天以
内,服药3--20剂。有阴虚(虚中夹实)兼证者,如心烦、多汗、手足心热、口干或睡
中恍惚多梦,虚烦不寐,脉细数,舌质赤等,加生地、鳖甲、牡蛎、珍珠母、百合;有
心脾两虚兼证者,如心慌气短,神疲乏力,食少体弱,面色不泽,夜寐不熟,脉弱,舌
苔淡白等,加党参、炒白术、熟地;有心肾不交兼证者,如心悸健忘,虚烦少眠,头晕
目花,遗精,.脉细数,舌红少苔等,加五味子、生地、麦冬、山药;多痰者,加菖蒲、
远志、天冬;气滞不畅者,加元胡、郁金;胃气不和者,加厚朴、神曲;血瘀内阻者,
加当归、桃仁、赤芍、红花。    .    .
    12.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运用温胆汤加丹参治疗此病62例,取其理气化痰,活血
化瘀之功。加减:腰酸,加仙茅、淫羊藿、女贞子、墨旱莲;耳鸣,加杞子、灵磁石3
面浮肿,眩晕,加黄芪、天麻、泽泻、车前子;头痛,加钩藤、蔓荆子、川芎;心烦失
眠,加黄连、肉桂、夜交藤;痰热盛,加天竺黄、陈胆星;惊悸,加珍珠母、浮小麦;
腹胀,去甘草,加大腹皮。15剂为1疗程,并积极配合心理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
4l例(66。工3%),有效18例(29。03%),无效3例(4.84%),总有效率为95。16%C393。
    (四)呼吸系统疾病
    1.百日咳  有人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百日咳26例,无论开始痉咳或已进入痉咳发作
期,连服5剂,痉咳完全消失。处方用法为:百部4.5g,竹茹3g,枳实3g,莱菔子
3g,稻香陈6g,款冬花4.5g,云苓4.5g,橘络2。1g,半夏3g。炙甘草2.1g,、藕片4.5g,川贝3g。    .
    2。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以黄连温胆汤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各30g为基本
方。胸痛甚者,加郁金、丝瓜络各lOg;口渴,加麦冬、北沙参各30g;咳血甚,加黄
芩炭、藕节炭各lOg,白茅根30g;便秘,加栝蒌仁、郁李仁各lOg。治疗24例。、结果
痊愈2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
    以温胆汤加味:枳实、竹茹、半夏、茯苓各lOg,陈皮12g,生姜、大枣、甘草各
6g,治疗10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胸痛、咳吐脓血痰者,加郁金lOg,金银
花、蒲公英、、败酱草、白茅根各30g;口渴甚者,加麦冬、沙参各30g;便秘者,加栝
蒌仁、郁李仁各lOgo结果痊愈8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
    (五)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功能衰竭  运用加味温胆汤治疗7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辨证指标为恶
心呕吐,脘痞纳差,口粘苔腻等湿浊中阻见症。法宗化湿泄浊,健脾和胃。方组:半
夏、陈皮、竹茹、枳实、苍白术各lOg,茯苓12g,生姜5片,焦楂曲各15g,制大黄
6—15g,甘草3g。煎汤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以1周为1疗程,最长治疗4
个疗程。结果显示加味温胆汤对改善临床症状,纠正酸中毒和改善临床肾功能均有显著
疗效,因而有利于延缓病程进展,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
    二、妇科
    妊娠恶阻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按照“六腑有病,以通为补”的原则,采
用“苦辛通降”之法并根据其他脉证,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妊娠恶阻15例,结果痊
愈l0例,进步6例,无效1例(其中有2例为再人院患者)。
    三、五官科  .  、
    1。声带息肉  王氏治由气机郁滞、痰湿蕴热、气滞血瘀所致的声带息肉,用温胆
汤加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行气利咽。药用:竹茹15g,法半夏15g,黄芩12g,陈
皮lOg,茯苓15g,枳实lOg,茵陈15g,杏仁lOg,桔梗lOg,降香lOg,甘草5g。8例
屑痰热积滞者,单纯用温胆汤加减而治愈。
  2.咽异感症  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咽异感症145例,方组:半夏lOg,陈皮lOg,
茯苓12g,竹茹lOg,枳实lOg,甘草lOg,紫苏lOg,射干lOg,每日1剂,5天为1疗
程,最多用药3个疗程。加减:咽干咽痛,加胖大海、青果;心悸失眠,加黄精、远
志;咳嗽痰多,加桔梗、百部;病久乏力,加黄芪、党参。结果治愈75例(51。7%),
有效68例(46.9%),无效2例(1。4%)。总有效率98。6%。并指出此病相当于中医“梅核气”。
    四、其他
    1.有机磷中毒后遗症  对42例不同严重程度的有机磷中毒后遗症患者,以温胆汤
为基本方。头痛眩晕,加白蒺藜、蔓荆子、菊花、天麻;腹胀纳呆,加藿香、厚朴、槟
榔、广木香;恶心呕吐,加砂仁、白蔻仁、佩兰;失眠惊悸,加柏子仁、酸枣仁、夜交
藤、珍珠母、磁石;胸闷抑郁,加柴胡、郁金、菖蒲、全瓜蒌;痰热盛,加黄连、黄
芩、胆南星、天竺黄;便秘,加生大黄。治愈率80.9%,总有效率100%,平均治疗
14。5天,文中附2例病案介绍L47j。'
    2。习惯性痉挛  以温胆汤加味,药用半夏、竹茹、枳实、僵蚕各6g,陈皮、钩藤
各9g,甘草3g,茯苓5g,生姜2片,大枣2枚;对照组采用安定0.12mg/kg.d,分2
次服。疗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1个月。治疗结果:治疗组47例,治愈40例,显效4
例,有效3例。对照组20例,治愈17例,显效3例。两组比较P>0.05。其副作用比
较,治疗组所有病例均无倦怠、嗜睡等症,且21例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增进,占治疗总
数的44.7%。对照组8例有精神不振,占治疗总数的35%[48J。    .
    [实验研究]
    1.止呕作用  朱氏等以温胆汤为基础,加黄连、西洋参、薄荷等组成具有化痰清
热,和胃降逆作用的参连温胆合剂,临床观察120例患者,观察组对呕吐控制率在
70%,胃复安组为61.9%,单纯化疗组为33。3%。其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及全身反
应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与单纯化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动物
实验证实本合剂既能对抗阿扑吗啡所引起的呕吐,又能对抗CuS04引起的呕吐,对抗
顺铂引起的胃肠平滑肌兴奋致吐作用L49J。
    2.镇静作用  朱氏等发现,温胆合剂可缩短异戊巴比妥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时
间,并可协调小鼠的运动。国外研究同样表明,加味温胆汤有抑制小鼠自发活动作
用,抑制咖啡因所致运动亢进作用,延长硫喷妥钠睡眠时间和轻度肌肉松弛作用,但无
抗戊四唑惊厥作用,抗最大电刺激惊厥作用和驯化作用,与安定作用同L0j。
    3.双向调节血压  国外研究示,加味温胆汤对呼吸循环系统静注30mg/kg以下剂
量几乎无影响,静注lOOmg/kg呈一过性升压,尔后降压的双重作用;抑肝散(对照)
静注lOOmg/kg呈一过性降压作用L50J。
    4.抗应激溃疡  国外报道加味温胆汤腹腔注射50~400mg/kg对出血性胃溃疡有与
给药量呈线性的抑制效果。从溃疡抑制率与给药量所作的图上,根据最/b-乘法求出腹
注ED50为53(34~72)mg/kg,口饲2000mg/kg,有抑制倾向,8000mg/kg,有明显作
用(P<0.01),同时测定,加味温胆汤腹注25mg及lOOmg/kg可明显减少胃液量(P
<0.01),对游离酸度和总酸度亦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与抑肝散作对照L50:)。
    5.预防心肌缺血  高氏等以加减温胆汤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实验性急性心肌缺
血影响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加减温胆汤可预防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急性心肌缺血,与冠心Ⅱ号及消心痛作用类似L4j。
[附方]十味温胆汤       
半夏15克 枳实15克 白茯苓7.5克 炒酸枣仁3克 远志3克(甘草炒) 北五味子3克 熟地黄3克 党参3克 甘草1.5克   
主治;化痰宁心。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心悸。
[附方]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卷8)  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去瓤、切、炒  陈
皮去白各三两(各15g)  白茯苓去皮一两半(7。5g)  酸枣仁微炒  大远志去心,甘草水
煮,姜汁炒各一两(各3g)  北五味子  熟地黄切、酒炒  条参各一两(各3g)  粉草五
钱(1.5g)  上锉散,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
用: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等。
    本方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减去清胆和胃之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
神之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故虽无清热之功,但增补养心神之力,
遂成化痰宁心之剂,适用于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诸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