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巨星陨落!近千万遗产曝光震惊国人......

 华人星光 2022-06-27 发布于陕西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2022年7月1日,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
国家统一,百姓和乐,
可有一个人,
却再也看不到更好的香港了.....
他是最值得我们记住的香港巨星,
患上癌症后,
突然拿出近千万人民币,
干了一件事令举世皆惊!

他,就是卢永根。


1930年12月,
卢永根出生于香港一个富人家庭,
读小学时,香港沦陷,
日寇累累暴行,
激起他无限民族义愤。
因一家人不肯向日本低头,
他家道中落,辗转广州等地农村,
东躲西藏的逃难。

多年离苦、恨别,
直到16岁重新踏上香港土地,
父亲对他说了三句话:
既买锄头又买书,
田可耕兮书可读,
半为儒者半为农。
没想到,
这话成了他灿烂一生的“预言”。

考高中那年,以卢永根的成绩,

本可以上香港的“贵族英文学校”,

可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让他甘愿放弃了顺风顺水的人生,

选择被英国人“歧视”的中文学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卢永根激动万分,

他迫不及待加入共产党,

那天他对着党旗、国旗庄严宣誓,

那天,他终于不再是“无根浪子”,

而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年后,

再也不愿看英国人脸色的卢永根,

考入代表广东最高教育水平的,

华南农学院。

他是个与众不同的学生,

凡事都很有自己的主见,

甚至和比他大40多岁的校长、

也是水稻专家丁颖,

成了忘年交!

他俩亦师亦友,

在23岁的卢永根鼓励下,

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在广州知识分子中,

那可是破天荒头一遭啊。

而在丁颖影响下,

卢永根开始涉足水稻研究,

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

他和丁颖一起研发的,

“中国水稻光温条件特性”开创性成果,

引起国内外一片哗然,

尤其让国外惊奇的是,

年仅27岁的卢永根,

没有出国留过学,

却完成了这一世界性成就!

从农学院到水稻,半儒半农,

父亲当年的话,

好像不断应验了......

卢永根(左四),丁颖(左三)在宁夏考察水稻。

1964年,是卢永根最痛的日子,

好友、恩师丁颖,

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从此,他孤独地扛起丁颖的职责,

在水稻事业上步履维艰,

开创了一项项重大成果:

总结编写各类水稻权威书籍,

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收集一万多份野生稻种,

成为我国水稻资源的重要宝库;

53岁,卢永根成为教授,

并当选为华南农大校长,

他从来,都不会让“丁颖”失望。

卢永根的优秀,不光国内看重,

国外同样十分欣赏。

很少有人知道,

卢永根曾拒绝过美国高薪。

卢永根(中)在水稻试验地指导博士研究生(资料照片)。

那是在改革开放后,

他以公派学者身份,

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
在美期间,美国导师,在美的亲戚,
竭力说服他留下来,
但他坚决拒绝了。
众人不理解,美国当时条件多优越啊,
生活条件超国内更是十几倍,
为啥非得回去?
卢永根坚定地说,
“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他还改编了一首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

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


让美国人郁闷的是,
他不光自己回国,还公开发表文章,
劝更多留美学生一起回国:
“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
都应扎根祖国。

外国实验室再先进,

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

在他感召下,

一大批留学人才选择回国,

他们一起在水稻育种上,

推着中国好几项研究超过美国,

到了世界领先级别!

而成为华南校长后,

卢永根一点都没放松水稻研究,

为中国第一次建立起,

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

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

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卢永根(后排右一)在室内指导学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他是个与众不同的校长,

笔记本上写着四个“一点”:
多干一点;少拿一点;
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不西装革履,不坐办公室,

一个堂堂“211”重点大学校长,

成天像农民一样,挽起裤腿,

赤脚走在田野里找野生稻,

野生稻对提高人工水稻产量,

有着极重要作用,

而水稻产值高低,

这可直接关乎到十几亿人吃饭,

卢永根十分看重,

每次一定要亲自外出寻找。

可野生稻要么在山区,

要么在荒芜的沼泽地,

卢永根70多岁了啊,白发苍苍的老人,

每一次翻山越岭,对他来说都是“拿命拼”。

2001年,71岁的卢永根,

听说在佛冈县山顶上长有野生稻,

那里悬崖峭壁,山上没路布满荆棘,

卢永根咬牙撑到了半山腰,

最后,是学生把他架到了山顶!

他找到野生稻后如获至宝,

高兴地对学生们说:

“作为农业科学家,

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

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

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细节。”

2001年,卢永根在广东省佛冈县龙山镇湴镇村考察。

几十年里,为了这个国家,

为了这份事业,

他太拼了,老了也病了。

2017年他住进了医院,不能起来走动,

就坐在病床上回复邮件,

拿着放大镜看论文,

他吃力地、

颤抖着手批改论文的模样,

看哭了护士和学生.......

直到他坐也坐不起来,只能躺着.....

他还要工作:“我起码还能说话。”

卢永根在病房里与学校师生交流(2018年5月4日摄)。

2019年8月,香港事件爆发,

他在病床上看新闻,

看着看着两眼闪烁起了泪花,

他是香港出生的孩子,

他不愿看到香港现在这个模样,

他病重到完整的话说不出来,

老伴懂他的心,

一遍遍安慰他:“会好的,会好的啊.......”

可他走了,带着遗憾,

没能等到光明的今天!

2019年8月12日,

卢永根逝世,走的那天举世皆惊!

因为他走的那天,遗孀徐雪宾,

将一万元钱交给学校党委,

这是卢永根生前嘱托转交的党费。

因为他走的那天,
人们才知道,病重之际,
他拿出自己的毕生积蓄880万元,

全部捐给了国家!

你知道这些钱,
是这位老人怎么积攒下来的吗?
他在学校,本可以受最好的待遇,
可他每天中午,
拿着一个用了十几年的很旧的铁饭盒,
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
一个荤菜、一个素菜,
他在饭堂吃完,
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

这样的日子,从他当校长到退休,

一过就是13年。

他住在老旧的楼里,没有电梯,
80多岁,每天爬五楼。
在他家,
一张简易铁架子床锈迹斑斑,
挂蚊帐用的是竹竿,
几张铁丝缠的破椅子,
这些简易家当,
已经陪伴他走过50年风雨。

卢永根的家

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家具
收音机、台灯、快要散架的木柜,
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模样,
很难想象,一个堂堂大校长,
生活在这样简陋的房子里。

有一次下着大雨,

学生突然看到卢永根一手拎着包、

一手提着皮鞋冒雨往学校跑。

后来才知道,卢永根只有这一双皮鞋,

是特殊场合才穿的,

那天他在省里开完会,怕皮鞋沾水弄坏,

于是拎着鞋赤脚奔跑。

还有一次,学校给教工发了运动鞋,

他好几年没有买过新鞋了,

这双鞋竟成为他日常生活的“标配”,

他穿到脱胶、掉线,

还修修补补好几回,

最后底都掉了才扔掉。

卢永根常说:
“公家的钱,能省就省。
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
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

在卢永根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的照片里,他竟穿着同一件绿色毛衣

2015年5月,

他看到罗洞小学缺少教育经费,

祖辈传下来的两家商铺,

他直接捐给了罗洞小学,

所得租金收入也全都成了奖学金。

2017年他病重之际,

和老伴说起对存款的处置,

只说了一个字:“捐!”

880多万元全部捐给华南农业大学,

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这是华农建校109年来,

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他病重在床,

这笔钱没有拿去寻找更好的医疗,

反而全部捐给了国家......

他说:“党培养了我,

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

是作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院士在银行,手里的牛皮纸信封里装着存折。

钱,捐光了,人,也要捐!

他很早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

将遗体无偿捐献给科研和医学事业。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啊,

他为祖国水稻事业奋战了一辈子,

被誉为广州的“袁隆平”,

可他操劳了一辈子,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没有享过一天清福,

他全部的积蓄,

他的所有,全归祖国和人民!

风雨飘摇,上天带走了他,

带着对香港对祖国的忧心,他走了......

种得桃李满天下,

心唯大我育青禾,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是春风,是春蚕,更是护花春泥,

他是卢永根,他的故事,

会永远扎根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7月1日,

是香港回归25周年,

国家统一,香港重回太平,

魑魅魍魉无所遁形!

卢永根老校长,

您在天上可看到了吗?

您生前所希冀的祖国,

正带着香港一天天往好里去呢......

今日,缅怀这位国之巨星!

卢永根最后的视频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