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不少关于与灵澈上人的诗,尤其以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为最。 坐落在竹林之中的寺院,傍晚的时候传来杳杳的钟声,宁静悠远。灵澈上人带着斗笠,在青山中渐行渐远。一代高僧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作为能与众诗人,名人往来赠诗的灵澈上人是何许人呢?灵澈上人又有什么佳作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今天的分享吧,关于灵澈上人的一些生平过往和诗词佳作。 ![]() 01 灵澈上人的生平灵澈(746~816),本姓汤氏,字源澄,越州会稽(今绍兴)人。云门寺律僧,驻锡衡岳寺。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 灵澈上人自小出家,性聪慧,敏好学。早年向诗人严维学习写诗,游历山川,结交诗僧皎然。 在皎然的举荐下,灵澈上人来到长安,与包佶、李纾、刘长卿、柳宗元、刘禹锡、权德舆、吕温等名士结识,唱和酬别,结下深厚的友谊。后在僧徒的诬陷下获罪,宪宗元和初年遇赦,辗转居住湖州。 灵澈上人早年漂泊,晚年才安定下来,心怀感慰,吟诗寄情。著有诗集十卷,酬唱集(大历至元和中人)十卷,(均《新唐书艺文志》)并传于世。 ![]() 02 灵澈上人相关诗作01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02 《归湖南作》 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 03 《西林寄杨公》 日日爱山归已迟,闲闲空度少年时。 04 《道边古坟》 松树有死枝,冢上唯莓苔。 石门无人入,古木花不开。 05 《初到汀州》 初放到沧洲,前心讵解愁。 旧交容不拜,临老学梳头。 禅室白云去,故山明月秋。 几年犹在此,北户水南流。 ![]() 06 《简寂观》 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 07 《送婆罗门》 雪岭金河独向东,吴山楚泽意无穷。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08 《雪浪斋日记》 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 窗风枯砚水,山雨慢琴弦。 09 《闻李处士亡》 时时闻说故人死,日日自悲随老身。 10 《答徐广叔四问》 童子出家无第行,随师乞食遣称名。 长沙岂敢论年几,绛老惟知甲子生。 ![]() 03 文末碎碎念写的时候忍不住跟之前的白玉蟾和皎然两位禅师进行一个对比,诗词方面,白玉蟾不愧是道宗第一文笔,确实在诗词方面写作更佳。 对于诗文,灵澈上人也算是笔耕不缀,时常以文会友,在诗人好友中也算是颇有才名。戴叔伦《与友人过山寺》云:“谈诗访灵澈,入社愧陶公”。 皎然又有《答权从事德舆书》云:“灵澈上人,足下素识。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 权德舆也有《送灵澈上人回归沃洲序》云“吴兴长老昼公,掇六义之清英,首冠方外。入其室者,有沃州灵澈上人。上人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其变也,如风松相韵,冰玉相扣,层峰千仞,下有金碧,耸鄙夫之目,初不敢视。三伏则淡然天和,晦于其中,故睹其容、览其词者,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 可见唐时名士诗人也是十分欣赏灵澈上人的。只可惜时至今日,著作凋零,遗诗不多,以仅存的作品来看,个人觉得灵澈上人对比与众多诗文大家,文采方面有些黯淡。但诗意颇见佛学心境,阔达通透。 余才疏学浅,仅凭好奇心搜集上人文集。品读诗词,见仁见智,不知各位诗友有何见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