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越中怀想:上虞陶朱公庙

 昵称45109175 2022-06-27 发布于浙江

传说
你曾于此垂钓隐栖
而我
在六月的三溪
觅石壁下
你遗落的足迹
日前,我徜徉在丰惠三溪村口的古樟前,放眼望去,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上虞陶朱公庙,似一位素衣儒雅、满腹经纶的老先生,正襟危坐在石壁高台处,凝神静思。

水乡古镇的寺院庙舍,大多建筑在地势平坦处,像这样,坐落于断崖石壁之上的庙址,实属少见。史料上曾有记载一二。

明代永乐年间,作为《永乐大典》编辑之一的上虞人叶砥,为当时重修后的陶朱公庙撰文:“上虞西南不十里,而近有山曰坤山。山之北麓,有分注于东西者,曰西溪、东溪。溪之右涯有坡突起,若狮豹蹲踞,俯首却顾。其上有陶朱公庙在焉。”


据《万历上虞县志》记载:“上虞坤山下之西溪湖,诸峰映带,颇为绝胜,五湖之一派也,为范蠡徙入五湖处。”范氏后人就地立祠建庙祀文,此祠即为“陶朱庙”,始建于宋,明代作过修缮,后屡毁屡建,直至2019年旧址上焕然一新。

另外,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称范蠡后裔的范仲淹,亦称“范蠡……尝寄迹于虞。虞西溪阴有槎,大十围,公时乘之垂钓。公去,槎坠水不复浮。名其山曰钓台。就此地祠以祀公,迄今不衰。”

由此可见,庙的渊源,始于范蠡徙入上虞丰惠西溪湖垂钓的传说。

高台下,有双溪环绕。两溪交汇处,一株高瘦的古樟,伸枝吐叶,俨然又春。它,树身合二为一,同根双分,犹如红尘秦晋,于天地间,朝昔相伴,同生共死。

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范蠡与西施,这一双传说千年的情侣。《史记》载,越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弃官携西施,出三江,入五湖,三转而至陶……。《越绝书》亦记:“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传说是美丽的,如同眼前,围绕着古樟,这闹腾在丝瓜架上热烈的花事。


通往高台祠庙,有石砌庙桥,古朴典雅,引援而上。两侧宫灯簇拥下,上书“陶朱公廟”的烫金雕花横匾,高悬山门之上。

进入山门,雕有镂花“福”字的中式照壁墙,迎面而立。其背面,是整墙的陶朱公商训。

看到这商训“十二法则”,便想到了范蠡所著的《计然书》。当年,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复仇灭吴,成就霸业后,决然隐退,泛舟湖海,于陶地以“朱公”名号商旅,富甲天下,被人尊称“陶朱公”。这《计然书》,便是陶朱公参以自己的见解与经商实践,辑录老师计然的七策之言,向后人传授的致富术。可见,“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于形容范蠡是名副其实,恰如其分。

步入正殿,硕大的“商圣”二字,醒目堂上。殿中央,范蠡与西施坐像,双双并排,栩栩如生。一瞬间,我竟有泪目的冲动。历尽劫难,隐退江湖,一双有情人终成眷属。人世间最美好的寄愿,大抵如此。

相传,范蠡当年为勾践督造“越王剑”时,发现一种集青铜剑的王者之气与水晶阴柔之气的物质,于是连同铸成的“王者之剑”,一并进献给越王,得越王赐名“蠡”而归还于他。对西施一往情深的范蠡,把“蠡”作为信物赠送给了美人。西施前往吴国和亲时,回赠信物,泪滴“蠡”上。后人遂称之为“流蠡”,即琉璃的由来。

时光荏苒。千年传说于红尘中,弹拨着世人心弦,乃余音袅袅。

大殿东侧,一块落款于已亥年仲春的“重修陶朱公碑记”,向游人过客昭告着陶朱公庙的过去,与现在。而大殿之上,被后人奉作“财神”的范蠡,其预测行情、贱买贵卖、质高货真、薄利多销、旱资舟水资车、加速周转等,一系列经商思想,不仅影响了春秋列国,且一直延续至今,具有现实意义与宝贵的时代参考价值。


此刻,绕过东厢房,见到守庙之人,我便上前攀聊起来。其间,饶有兴趣地听他讲了一个民间小故事。

当年陶朱公造秤,红木嵌金里,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宣告云:缺一两折福,却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因此,制约了当时经商买卖中的短斤缺两劣习。

“天地之间有秆秤,那铊是老百姓,秤秆子呦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财神范蠡,对当代社会的最大启迪,莫过于呼唤“富好行其德”的仁信精神,莫过于呼唤“财聚而裕民”的社会责任。

翠峰高耸白云处,我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声犹未坠,子孙常解爱青山。归来,我把范仲淹的《题寓宅诗》,工工整整地写在日记本的末了。内心有一个声音在震荡:范蠡,中华商圣,慈善鼻祖!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