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第二十九章 足财加爱
2022-06-27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第二十九章足财加爱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有重刑与轻刑的好坏,告诉君主轻刑乱国
伤民,而重刑国治利民。韩非子先讲了一个古老的谚语“不踬于山,而踬于垤。”人们不会被大山绊倒,而会被小土堆绊倒。这是生活常识,面对大
山要么翻过去,要么绕过去,绝不会被绊倒,绊倒人的只有不起眼的小土堆,韩非子用大山形象重刑,用小土堆形容轻刑,当世学者主张仁爱轻刑,
犹如在人们行走的路上堆了一个小土堆,相当于设了一个陷井。这样的政策实质是乱国害民。为什么说轻刑是仁爱治国论者给民众设置的一个陷井呢
?还是要从人性民情说起。小时候妈妈告诉孩子烧水壶很烫不能摸,但没有体验过的孩子就是不信,结果被烫伤,从此孩子知道了烧水壶不能摸,他
长大了一样会告诉自己的孩子烧水壶不能摸,但他的孩子也会犯他一样的错误。这就是人的特质决定了只有实事才能教训人。对于轻刑者而言,没有
“痛”到刻骨铭心,是不会轻易接受教诲的。皮毛的疼痛很快就会忘记,根本没有教训可言,所以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轻刑的处罚,
只会让民众更容易违法。君主执行轻刑,实质是将民众抛弃,原因就是前面讲的轻刑就是一个陷井,当民众纷纷掉进这个陷井,失去自由与生命,这
不是抛弃是什么?如果君主爱民如子,就不应该设置“轻刑”这一陷井,而是执行重刑这一高山,让民众不绊倒。我们常说“阴沟里翻船”比喻在有
把握的地方出了问题。看似一个无所谓小土堆却绊倒了自己,看似一座大山却没有奈何得了自己。轻刑者很容易让人产生无所谓的错觉与意识,就会
犯错违法。韩非子在这一章引用当世时学者的话继续批驳轻刑,他说:今学者皆道书策之颂语,不察当世之实事,曰:“上不爱民,赋敛常重,则用
不足而下恐上,故天下大乱。”意思是:现在的学者都称引典籍中歌功颂德的话,而不考察当代的实际情况,说什么:“君主不爱民众,赋税总是很
重,于是民众因用度不足而怨恨君主,所以导致天下大乱。”首先,韩非子一开头先给当世学者的言论设定为臆想,因为当世学者既不调查研究,又
不与时俱进,只是靠称引典籍中称颂先王的话再加上自己的臆想妄断说出这样的话。基础是虚伪的,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当学者将天下混乱的原因归
咎于君主欺民,税赋过重,民众生活用度不足而生心怨恨,故而为利生乱。韩非子明白当世学者所言的意思,并反向说明了这句话的言下之意。韩非
子说“此以为足其财用以加爱焉,虽轻刑罚,可以治也。”意思是:这是认为使百姓财用富足并施加仁受,即使减轻刑罚,国家也可以治理好。当世
学者说君欺重赋,民众用度不足是社会混乱的原因,那么君主爱民,财用富足,轻刑处罚,国家就能治理好。对当世学者“轻刑财足则国治”的提法
,韩非了很坚决的回答“此言不然矣。”意思是:这话就不对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有君主的关爱,富足的财用,仁爱般的轻刑,这样的国家应该
能够治理好,可为什么韩非子说不行呢?下章我们分析。【今学者皆道书策之颂语,不察当世之实事,曰:“上不爱民,赋敛常重,则用不足而下恐
上,故天下大乱。”此以为足其财用以加爱焉,虽轻刑罚,可以治也。此言不然矣。】一切脱离了人性民情的思想与政策,都是臆想。当世学者的“
轻刑财足则国治”的说法,本就是建立在人性自觉守法的基础上,而“自觉”的原因是轻刑财足,而这本身是违背了人性的说法。我们常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轻刑,多轻才是轻,财足,多少才能足?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A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