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届湖北省名校联盟新高三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6-27 发布于山东

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内卷”一词成为风靡一时的“时髦”词汇,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当下,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泛指这些领域中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

近日,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流量已超过500万,回答超过1000条,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回答:一种情况是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内部人浮于事,没有业务,员工在大量表面工作上浪费时间,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状态里循环往复的样貌。另一种情况是本来某团队每天工作八小时,准点下班,然而其中有一人因想多赚点钱,开始加班一小时。每月都能涨工资的梦想计划使得大家都开始效仿加班一小时、两小时,由此便诞生了所谓的“996”(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工作制。分析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员工每天看似忙于复杂化、精细化的工作,实则没有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没有带来收入的大幅上涨。所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妥协,表现了青年群体中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有学者提出“过度竞争造成了产业内的生产能力大面积闲置,阻碍了稀缺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转移。”过度竞争影响了有效竞争的效率,打破了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从而造成生产力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低下,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青年“内卷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并具有“过度竞争化”的本质特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认为:“这群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普遍的困境: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筋疲力尽。”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大学生的泪点,道破了高校大学生的生存困境。青年大学生为追求短期功利的高绩点,而沦陷在无休止的竞争中。他们整天忙于各种竞赛、评比、实习、保研又或是出国,看似忙碌而充实,却无长远规划。总之,部分青年群体把自我需要的满足作为一切行动的最高宗旨与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争抢式的努力之中。

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首先,因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部分青年追求一种通过否定他人来成全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其次,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他们利用多媒体,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视频等表达集体焦虑的情绪。加之,青年群体由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只能用自嘲、调侃的语言表达不满,这也是强压之下的一种反抗。

处在人生发展期与社会转型期叠合的新时代青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

(摘编自卢晓雯《壁垒与破壁:当代青年“内卷”现象的现实表征与规避之道》)

材料二:

在三十而立、成功学等思维模式的鞭策下,大家紧绷着,心累却不敢停,也因为害怕下坠,只能在抱怨内卷中继续内卷。而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正如作家弗洛克所说:“有意义的交谈、深思熟虑的思考、无拘无束的笑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少发生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之中。”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不是放纵与偷懒,而应是生活之必需。

作家梁文道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中曾说过:“农民的累,更多是体力上的劳累,不是被虚无感、空虚感驾驭的累。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

相反,也有人可以“007”(从0点到0点,每周工作7天)却不觉得卷,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赛道,即使累也乐在其中。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的人,盘算过需要为此付出多少努力之后,更能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非随波逐流地内卷。

其实,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在这个信息量庞杂的时代,很容易被外界的噪声淹没而迷失方向。拒绝噪声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地与这个世界连接,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

(摘自耗耗子《都在说反卷,你却还不知道为什么被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年群体的“内卷”是由消耗性竞争和过度竞争等因素造成的,体现了青年对社会环境等的妥协。

B. 青年群体价值观处于不稳定期,部分青年容易形成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相反的价值取向。

C. 成功学等思维模式助推青年陷入“内卷”,而部分“内卷”青年已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D. 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样态,体现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

B. 部分“内卷”青年一切以自我满足为先,和他人处于不断争抢的状态中,对自己的人生缺乏长远规划。

C. 部分“内卷”青年利用多媒体,表达在现实生存状态下的集体焦虑,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

D. 梁文道认为,农民的累更多是身体上的累,而现在年轻人的累则是充斥着空虚感的精神上的累。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反卷”的一项是(   )

A. 2021年12月6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出炉,不出所料,“躺平”一词上榜。

B. 某中学一名高三学子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

C. 蔡志忠面对漫画行业的激烈竞争,转换思路,创作内涵丰富的哲学漫画,最终脱颖而出。

D. 多位“反卷”人士给在校大学生做《编制你的梦,大学生活“心”适应》的心理健康讲座。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该如何缓解青年“内卷”?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B   

4.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①首先由“内卷”一词的风靡现象,引出“内卷”的宽泛概念。
②然后具体阐述“内卷”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③最后为新时代青年避免“内卷”提出两方面建议。   

5. (1)国家和社会层面:
①为青年营造高效有序、良性竞争的成长环境。
②加强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使青年将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等主流价值观自觉内化。
(2)青年自身层面:
①提高科学认知,学会理性思考,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抗逆力。
②善于接纳自己,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③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并坚持付诸行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和第二段“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不是放纵与偷懒,而应是生活之必需”可知,文中只提到了“让人松弛舒适的细碎日常与休闲是人们的生活必需”,而“青年只有找到自身方向才能满足这一需要”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生活样态”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所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可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是在形式上的一种表现,只是属于青年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属于以偏概全。

C.“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可知,应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而不是“对主流文化的逃避”。

D.“而现在年轻人的累则是充斥着空虚感的精神上的累”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现在年轻人的累除了赚钱之外,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寻求什么”可知,青年的累既包括身体上的累,也包括精神上的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平躺”属于以消极的方式来反抗“内卷”;

B.这名学生的思维停留于考大学,进城工作,拱白菜的层面上,这种拼尽全力过独木桥单一的人生规划容易陷入一个死循环,属于“内卷”,不能体现“反卷”;

C.蔡志忠转换思维的做法属于正面突破“内卷”;

D.叙述了“反卷”的具体事例。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1)总说:第一段提出话题“内卷”,并对其下定义,即“泛指这些领域中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

(2)分说:第二段首先通过“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所给予的两种答案,具体阐述了“内卷”的特征,即“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妥协,表现了青年群体中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第三段具体分析“内卷”形成的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其二是“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

(3)总说:第四段给出新时代青年避免“内卷”提出两方面建议,即“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条理清晰,收束全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国家和社会层面:

(1)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一方面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可知,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使其顺应新时代的召唤,扛起时代之重任”可知,要增强青年的创造力和抗逆力,推进青年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内化。

青年自身层面:

(1)依据材料一第四段“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可知,青年要提高科学认知,学会理性思考,勇敢面对现实;

(2)依据材料二第一段“而受够了在成功学指导下内卷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成功’的定义,接纳自己成为不一定要'冒尖’的普通人,也更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可知,青年要接纳自己成为普通人,要乐于发现和欣赏细碎的日常生活;

(3)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拒绝噪声的影响,忠于内心的理想,健康地与这个世界连接,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才是反卷之根本”可知,青年要有理想,并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且坚定地付出行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

冯骥才

我今年75岁了,人的年龄就像大自然的四季一样,往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下一个季节。你还觉得自己是中年人,可年龄上你已经是老年人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总结自己,我们要活得明白。

尤其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天生背负着使命到这世界上来的。他就得追求纯粹,他就得洁身自好,他就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也是唯美主义者。我觉得这就是知识分子。到了这个年龄一定要总结自己。

我的文学,我所写的这几百万字究竟怎样?五年前,我在北京办了一个展览,叫作“四驾马车”,它是我从事的四个方面的工作: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我说,不是四匹马拉着我,是我拉着四驾马车。这四驾马车,哪一驾马车我到今天都没有放手,因为它们都走进了我的生命,我放不开。我知道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给它画上句号,我没有权力画句号。

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今年我到西安去,想沿着丝路,从西安走到麦积山,再走到河西走廊。我想看希腊化的健陀罗佛教造像,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道北道,穿过河西走廊,再进入中原的一个渐变的中国化的过程。

我必须要去一趟麦积山,但是我走到彬县的唐代大佛寺,去年被评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我发现一个问题,高的台阶我上不去了。我的同行者说,冯骥才,照这么看,麦积山你绝对上不去。

是的,近两年我跑田野的时间少了,不知不觉在书斋的时间长了,于是我的文学冒出来了。

所以我这两年写了四部非虚构的作品,包括我写韩美林的一部口述史。我还写了一部文化随笔《意大利读画记》,一部小说《俗世奇人·贰》,总共六部文学作品。媒体说了,冯骥才转型了,调头回到了文学。是不是我真要回到文学了?我不知道。文学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孰轻孰重,我希望大家帮着我思考。

文化遗产抢救不是冯骥才一个人做的,是我们一代人做的。我们在90年代抢救天津地方的城市文化;进入新世纪初,我们这一批学者发誓要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的一切民间文化进行地毯式的、盘清家底的普查。

这第一批学者当时很年轻,现在都有点老了,潘鲁生、乔晓光、樊宇、曹保明、刘铁梁,这批专家都有点老了。乌丙安老师今年90岁了,他来了我很感动,我们十几年前一起爬到了晋中后沟村的山顶上。2015年我邀请了这些专家,重新在后沟村聚一聚,我们聚一聚干什么,只是重温昨天吗?不是,我们要找回当年的状态。

我希望找到80年代对文学的激情,我希望找到世纪初我们对文化的那种心中的圣火,找出知识分子的那种纯粹感,找出我们内心的纯洁。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我说:“人最有力量的是背上的脊梁,知识分子是脊梁中间那块骨头。”

我们做的事情是前无古人的。我们的精英文化有《四库全书》做过整理。但是,我们七千年以上农耕文明历史的大地上的创造的多彩灿烂的文化从来没做过整理。这些文化大多数我们不知道。在普查时我说过一句话:“对大地上的民间文化,我们不知道的远远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无论你是多大的一个学者,都是一样。”

可是我们在做这样的文化调查的时候,没有任何依据。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经验,在世界上也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方法,没有一个国家做过这样的事情。只有法国人,马尔罗做文化部长的时候,他做过法国的文化普查,但不是民间文化普查,他基本是文物普查。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是没有依据的,全要靠我们创造的。概念要创造,方法要创造,标准要创造,理论要创造,思想要创造,尤其是思想。

支持我们的是思想。我特别觉得这三个词儿好:先觉、先倡、先行。这三个概念里边都有先。你凭什么先觉?你凭思想先觉。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

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

(摘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虽已75岁,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内心深处依然蕴藏着一种不服老的精神。

B. 作者对自身的身份和工作职业有着准确的定位,他在总结自己时,颇有功成名就之感。

C. 作者计划走丝绸之路,探索异域文化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但因上不去高台阶而作罢。

D.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文学的激情渐退,于是招聚曾经共事的朋友,为要找回初心。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话题,第二段进一步延伸,强调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定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 文章语言朴素自然,简洁流畅,娓娓道来,不刻意雕琢,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C.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引用自己的原话,清晰地表明了特定的立场和观点,直观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深化了文章主题。

D. 文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使读者领略不同的地域风物,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8.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冯骥才先生的演讲能给当下知识分子以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D   

8. 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卒章显志,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虽已步入老年,但将继续在文化事业上前行。
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9. ①知识分子需自觉自身的使命,追求纯粹,洁身自好,拥有理想和热忱,自觉承担起中国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
②知识分子需具备不惧困难、开拓创新的能力,从事文化工作即使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世上没有方法可以参考,也当勇往直前。
③知识分子要有思想,反思过去、思辨现在、思考未来,反思工作也反思自己,做到先觉、先倡、先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对自身的身份和工作职业有着准确的定位”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文学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孰轻孰重,我希望大家帮着我思考”可知,作者对于自身的定位并不那么准确。

C.“但因上不去高台阶而作罢”说法有误。根据后文“是的,近两年我跑田野的时间少了,不知不觉在书斋的时间长了,于是我的文学冒出来了”可知,作者写上不去台阶并不是为了说明停止计划走丝绸之路,而是为了说明自己将实地研究更多地转换成写作实践。

D.“作者对文学的激情消退”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我们聚一聚干什么,只是重温昨天吗?不是,我们要找回当年的状态”“我希望找到80年代对文学的激情,我希望找到世纪初我们对文化的那种心中的圣火,找出知识分子的那种纯粹感,找出我们内心的纯洁”以及文章结尾“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可知,作者的激情并未消退。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能够扩大读者的视野,使读者领略不同的地域风物”说法有误。原文中涉及地域特色较多的是“今年我到西安去,想沿着丝路,从西安走到麦积山,再走到河西走廊。我想看希腊化的健陀罗佛教造像,经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道北道,穿过河西走廊,再进入中原的一个渐变的中国化的过程”,但作者写这些一方面只是列举了地名,并没有具体描绘不同的地域风物,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出下文自己在方向上的转变。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作者演讲的标题是“我已经75岁了,我还有理想”,因此作者在全文结尾描述同样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能照应标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作者在文中写“我知道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给它画上句号,我没有权力画句号”“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表达了自己想要一直为文化遗产和文学奋斗下去的信念。而文章最后一段,以言简意赅的“我还有理想”结束,则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虽已步入老年,但将继续在文化事业上前行

“我还有梦想”,作者老骥伏枥,却仍志在千里。“梦想”一词,引发读者思考作者有什么梦想,还会为梦想做些什么,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梦想的思考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尤其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天生背负着使命到这世界上来的。他就得追求纯粹,他就得洁身自好,他就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也是唯美主义者。我觉得这就是知识分子”中的“纯粹”“洁身自好”“理想”等关键词可归纳出:知识分子需自觉自身的使命,追求纯粹,洁身自好,拥有理想和热忱,自觉承担起中国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

根据原文“可是我们在做这样的文化调查的时候,没有任何依据。……所以我们做的事情是没有依据的,全要靠我们创造的”中的“创造”这一关键词以及作者在前后文描述的相关经历可归纳出:知识分子需具备不惧困难、开拓创新的能力,从事文化工作即使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世上没有方法可以参考,也当勇往直前。

原文“支持我们的是思想。我特别觉得这三个词儿好:先觉、先倡、先行。这三个概念里边都有先。你凭什么先觉?你凭思想先觉。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反思我们的工作,也反思自己”中,“支持我们的是思想”可知知识分子要有思想,根据“先觉、先倡、先行”“思考未来,思辨现在,反思过去”等关键词可归纳出:知识分子要有思想,反思过去、思辨现在、思考未来,反思工作也反思自己,做到先觉、先倡、先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宣宗大中年间,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既视事,豪贵敛手。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澳曰:“欲置于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殢我不置,卿与痛杖,贷其死,可乎?”对曰:“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上曰:“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归府,即杖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光。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上正色谓之曰:“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邪!”自是疏之。会其子坐赃,杖死,流汉贞于天德军。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曰:“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上曰:“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宾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惰容。每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曰:“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整容日:“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再相见。”乃起入宫。令狐绹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图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

B. 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

C. 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

D. 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B. 租税,旧时指农民向国家租借土地耕种时,需要缴纳给国家的地租。

C. 畿甸,畿,靠近国都的地方;甸,郊外;“畿甸”指京都及其附近地区。

D. 教坊,我国唐代开始设置的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戏曲等的官署。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宣宗从谏如流,只要谏官的谏言合乎道理,他大都虚心接受。如谏官劝阻他去华清宫游玩,他就依从了谏言没有去。

B. 唐宣宗坚持原则。乐工罗程犯法,诸乐工虽可惜罗程图片琵琶绝艺,但认为他罪该万死,唐宣宗最后顺从诸乐工之意用杖刑处死了他。

C. 唐宣宗礼遇群臣,为政勤勉。他临朝听政时接待应对群臣犹如接待宾客,即使是左右近侍,也不曾见过他有倦怠的面色。

D. 唐宣宗富有威严。他上一刻还和颜悦色地与宰相聊闲话,下一刻就会严肃地告诫他们不可辜负皇恩,令狐绹每次奏对都会汗流沾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

(2)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邪!

14. 请结合文本概括韦澳的形象特征,并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如果郑光的庄吏多年为蠹害,却能得到宽宥免于死刑,这样陛下所制定的法律只是施行于穷困的民户身上,我不敢奉陛下的诏命去办事。

(2)我养你们(这群乐工),只是要你们提供戏笑而已,怎么能任意干预朝政呢!   

14. ①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②国舅郑光的庄吏犯法,他也敢于逮捕,即使有皇帝求情,也判其杖刑,令其交足租税才放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宫廷乐工罗程善于弹奏琵琶,从唐武宗时就已经得到宠幸;皇帝一向通晓音律,对罗程更加宠爱。罗程依恃皇帝的恩宠暴虐专横,因为极小的仇恨而杀人,被京兆府逮捕入狱。

“自武宗朝”是“得幸”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上”是“素晓音律”的主语,应在“上”前断句,排除D;“程”是“恃恩暴横”的主语,应在“程”前断句,排除B。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租税,旧时指农民向国家租借土地耕种时,需要缴纳给国家的地租”错误。租税,旧时指国家强制征收的田赋和各种税款的总称。农民一般向地主租借土地,然后给地主缴纳地租。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最后顺从诸乐工之意用杖刑处死了他”错误,诸乐工为罗程求情,唐宣宗认为祖宗之法更为重要拒绝了他们,将罗程杖杀。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积年”,多年;“重辟”,极刑、死罪;“是”,这。

(2)得分点:“尔曹”,你们;“辄预”,任意干预;“岂得辄预朝政邪”,反问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意思是国舅郑光庄园掌管田租的人放纵骄横,多年不向官府交纳租税,韦澳将他逮捕并戴上刑具。即使是皇帝说情,韦澳也要坚持依法行事,“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意思是:我不敢不听从陛下的诏令,希望陛下让我暂时关押着,等到他租税交足之后再释放他。

由此可见其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形象。

参考译文:

唐宣宗大中年间,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韦澳到京兆府上任办公后,豪门贵戚有所收敛。国舅郑光庄园掌管田租的人放纵骄横,多年不向官府交纳租税,韦澳将他逮捕并戴上刑具。唐宣宗在延英殿问韦澳,韦澳把具体情况向皇帝陈奏,皇帝说:“你怎么处置他呢?”韦澳回答说:“将依照法律处置。”皇帝说:“国舅郑光特别喜爱这个庄吏,怎么办?”韦澳回答说:“陛下从宫禁内庭调任我为京兆尹,希望我清扫京畿地区多年的积弊;如果郑光的庄吏多年为蠹害,却能得到宽宥免于死刑,这样陛下所制定的法律只是施行于穷困的民户身上,我不敢奉陛下的诏命去办事。”皇帝说:“事情的确是这样。但是国舅郑光纠缠我不罢休,你用棍杖狠狠地处罚他,免他一死,可以吗?”韦澳回答说:“我不敢不听从陛下的诏令,希望陛下让我暂时关押着,等到他租税交足之后再释放他。”皇帝说:“很明显这样可行。我为国舅郑光的缘故阻挠你依法行事,很是感到惭愧。”韦澳回到京兆府,随即重重杖责庄吏;督促他交满数百斛租税后,才将他交还郑光。皇帝想去华清宫,谏官们极力上言加以劝阻,皇帝为此打消了去华清宫的念头。皇帝高兴听到规劝进谏的话,凡是谏官们论事、门下省封还皇帝失宜诏令,只要合乎道理,皇帝大都能虚心接受并依从;得到大臣的章表奏疏,一定要焚香洗手后再阅读。教坊里有一个叫祝汉贞的人,滑稽敏捷,皇帝有时指着某一物件,让祝汉贞表演口戏,祝汉贞摹拟颂咏好像是早已编好了一样,于是他在优人中最受皇帝喜爱。有一天,祝汉贞在皇帝面前拍着手掌说笑话逗乐,所说内容涉及到许多外朝政事,皇帝严肃地对他说:“我养你们(这群乐工),只是要你们提供戏笑而已,怎么能任意干预朝政呢!”从此以后就疏远了祝汉贞。正值祝汉贞的儿子因贪赃被用杖刑处死,祝汉贞也被流放到天德军。宫廷乐工罗程善于弹奏琵琶,从唐武宗时就已经得到宠幸;皇帝一向通晓音律,对罗程更加宠爱。罗程依恃皇帝的恩宠暴虐专横,因为极小的仇恨而杀人,被京兆府逮捕入狱。宫廷诸乐工想为他向皇帝请求免罪,说:“罗程辜负了陛下的恩情,罪该万死,但我们可惜罗程的琵琶演奏是天下奇绝的技艺,不能再在宴游中侍奉了!”皇帝说:“你们可惜的是罗程的技艺,我所珍惜的是高祖、太宗制定的国法。”最后,还是把罗程用杖刑处死了。皇帝临朝听政,接待应对群臣犹如对待宾客,即使是他的左右近侍,也不曾见过他有倦怠的面色。每当宰相奏对政事时,近旁没有一人站立,皇帝威严的神态令人不敢抬头看。宰相奏事完毕后,皇帝忽然和颜悦色地说:“现在可以说说闲话了!”接着就问宰相街道闾巷的细微事,有时谈论宫禁中游宴的事,什么事都可以说。大约过了一刻钟,皇帝又用严肃的面容说:“你们应当好自为之,我常常担心你们会辜负我,使以后我们不再能相见。”于是起身回宫。令狐绹对人说:“我当了十年宰相掌管朝政,最得皇帝的恩遇;但每次在延英殿奏对政事,没有不汗流沾衣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

范成大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①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②远,题红片叶③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④。

【注】①杜若,一种香草。②缄素,古人用帛写信,因称书信为缄素;双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用双鱼指代书信。③题红片叶,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试,偶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娶得一宫女,恰是当年题红叶之人。此以“题红叶”表示书信。④“欲寄”二句见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下阕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起笔,两阕遥相呼应,如叹如诉,抒发离情别绪。

B.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二句描摹男主人公遥望远方的情态,表现了他的惆怅之情。

C. 下阕前两句中“远”“秋”二字点出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音讯断绝的愁绪,平添悲凉意味。

D. 全词未用“思”字,却充满思念之情,既凸显了离愁主旨,又保持了词作朴实自然的特点。

16.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5. D    16. ①多处运用典故、化用名句,如“双鱼”“题红叶”的典故。最后两句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的心情。②想象,想象之中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与情人通信,把思念寄托于江水,但江水却往东流,表达了女主人公思念到近乎绝望的心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朴实自然的特点”错误,从创作风格看,此词抒写游子思归的相思之情,虽未用“思”字,却道出了思念的真切,情韵悠长,具有清远空灵的特点。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双鱼”“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往来的典故,原意都形容书信传情,平安抵达对方手中,而作者却以“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颇有新意。“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化用白居易诗句“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写焦虑而痛苦的姑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伴着情人远行的江水,但愿它能带去她的思念,然而,那不肯回头的流水和着姑娘的失望、抱怨,最终使这段爱情以悲剧作结。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为想象,作者想象女主人公想用缄帛写信,想借助江水寄托离愁别绪,但是江水却往东流,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绝望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一天到晚地苦思冥想,还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描写树木肃穆萧杀,江水奔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④.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寄蜉蝣于天地    ⑥.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终”“臾”“萧”“滚”“寄”“蜉”“渺”“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      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中国历史虽然      ,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      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所取代。

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食客们在      、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林林总总   源远流长   津津乐道   觥筹交错

B. 琳琅满目   渊远流长   津津有味   杯盘狼籍

C. 林林总总   源远流长   津津有味   杯盘狼籍

D. 琳琅满目   渊远流长   津津乐道   觥筹交错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悟。

B.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动。

C.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D.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

20. 文中画横线句可以改写成“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国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厚积新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A    19. C   

20. 改句只是直接地把中华美食和中国美食文化的特性给罗列出来,节奏较为急促压抑。原句中第一个分句先是点明了中华美食的外在特点,再进一步阐述了中华美食的内在特点;第二个分句再更深层次地说明了中华美食文化的特性。原句表达内涵、逻辑层层递进,且节奏上更为明快优雅,故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林林总总,形容众多纷繁。琳琅满目,比喻充满了美好珍贵的事物。原文强调小吃店数量种类之多,选用“林林总总”更恰当。

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的行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渊远流长,一般指事物的内在有很深的积蕴。结合语境,“中国历史”是指时间长久,选用“源远流长“更合适。

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津津有味,兴趣浓厚的样子。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结合语境,大盘鸡、螺蛳粉是人们常谈论的美食,选用“津津乐道”更合适。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相聚宴饮的欢乐。杯盘狼籍,形容宴会时或宴会后筵席上的杂乱情景。结合语境“推杯换盏”等,选择“觥筹交错"更合适。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三处语病:

其一介宾短语残缺,“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作状语,应该补齐介宾短语,即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前加“在”,构成介宾短语“在……里”;

其二,主客颠倒,“食客们”是施动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是受动者,应该是“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其三,用词不当,“感悟”主要强调心理上的妙觉、顿悟,而“感动”是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这里选用“感悟”更合适。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比较原句与改句的区别,原句是“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改句是“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国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厚积新成”。

原句采用了“中华美食是……也是……”的句式,能起到强调作用;且前句“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既阐述了中华美食外形的华丽、精致,又解释了其内在的坚韧、顽强、隐忍;后句用“古老悠远”“厚积新成”阐释了中华美食的文化特性。既做到了句式的整齐,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节奏明快优雅。

而改句则只是简单的词语罗列,体现不出句式整齐、意思递进的特点,且节奏较为急促压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国家好,   ①   。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   ②   ,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中国青年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在人生选择上,从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到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   ③   ;在政策保障上,从全面构筑保障青年受教育权的完备法治环境,到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可以说,(   )。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群进步的青年

B. 这个时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这群青年在不懈努力成长

C. 中国青年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健康成长

D. 这个伟大时代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厚馈赠和丰富滋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D    22. ①青年才会好
②在物质条件上
③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材料从几个重点阐述了这个时代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更利于青年人的成长,这个时代为青年人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这是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括号里文字应是承接句、总结句、主题句,主语为“时代”,排除C项;

AB项不合主题图片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上句“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说的是时代和青年之间的关系,所以“国家好”是青年好的前提条件,可填:青年才会好。

第二处,根据分号后的“在人生选择上,从……到……”可知,此处句式应与此相同,“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这是讲物质条件,可填:在物质条件上。

第三处,此处与“中国青年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为并列关系,故句式应相同,“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是说人生舞台更广阔,可填: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搭乘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进入太空,开辟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这也是长征火箭的第1次发射。那个晚上,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在庆祝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引用毛泽东的话勉励大家——“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从那天起,直至2007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火箭历经37年,实现了第一个100发的里程碑;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用了7年时间,实现了第二个100发;2019年3月1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中星6C卫星,仅仅四年多的时间里,长征火箭实现了从200发向300发的跨越。而最新的“100”发,在2021年12月10日伴随长征四号乙发射实践六号05组卫星而圆满完成,仅用2年零9个月。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叙述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时间为序,回顾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轨迹,歌颂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分析这则材料,可从如下角度写作:

角度一:古有万户制火箭,今有“长征”入星河。不服输的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把“中国”镌刻在太空中。在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中,需要我们怀揣梦想,让梦想与探索结合,勇攀高峰,克服艰难险阻,在九天星河上书写中国飞天梦的华章。

角度二:长征精神是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无穷挑战,我们要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在取得成绩骄傲自喜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值得骄傲的还在未来等着我们探索前进。

角度三:从空白到绚烂,从单薄到宏大,从一到百。当第400发火箭冲上云霄,当蔚蓝星空中再添一抹中国红,中国前进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一步。在航天事业的长征里,我们继承了先辈红色的精神,无畏地披荆斩棘。伟大的事业需要不渝的意志,中国的事业,在日夜不懈的奋斗中,在挥斥方道的激情中。如同红军长征般气势昂扬,中国的新时代,将是一幅更加灿烂盛大的多彩图景。

写作时建议写成议论文。开头概述材料,提出观点:发扬长征精神,筑就大国航天梦。首先由屈原的《天问》引出中国人为探求真理而不断探索;接着写中国航天成就,“嫦娥”奔月、“玉兔”落月、“祝融号”登火、空间站建成、神舟十三、十四成功发射……然后分析为何 中国航天的脚步能走得这样稳,这样快,引出“长征精神”;然后写航天人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如何一步步探索、挑战不可能,让中国航天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最后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结束,论述青年应继承长征精神,继续筑就大国航天梦。

立意:

1. 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实现飞天梦。

2. 弘扬长征精神,实现科技强国。

3. 科技发展迅猛,科研时不我待。

4. 征万里寰宇,筑强国之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