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疏天然|情溢山海 梦筑中国

 文乡枞阳 2022-06-27 发布于安徽


情溢山海  梦筑中国

——以《山海情》为例探讨主旋律文化对民族自豪感、归属感的承载作用

作者|疏天然


现实题材电视剧《山海情》自开播起,其收视率和观众口碑均稳健增长,其出色的艺术性编剧构思完美地贴合了大众生活情境,有网友表示自己也代入了角色,体验做了一把“精神农民”;微博网友也说:“我都想钻到屏幕里帮村民卖蘑菇”,“如果主旋律电视剧都是这么好看,我宣布我爱看主旋律。”这反映出优秀的文创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是极强的。在当今地球村时代,文化输出正是一种软实力竞争,如美国创造出的超级英雄让人们默认只有美国“英雄”才能拯救世界的设定。实际上中国的扶贫历程何尝不是为世界提供了榜样,哪怕一个像闽宁镇小地区脱贫也是被赋予了浓浓的民族团结情感与经验借鉴意义,以一斑而窥全豹,以局部而窥整体,整个扶贫项目的实施即是一项浩荡的惠民工程,为减少世界贫困人口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人文关怀精神也变相“拯救”了世界——这里最大的“敌人”反派便是贫穷。《山海情》把握了主旋律文化的可塑性及其承载民族自豪感、归属感的作用,没有灌输口号或将人物进行某些模范化处理,而是进行实地考察,切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理念,将主旋律加工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主旋律文化传播优势,从而促成强有力的文化输出。以下本文将从人物塑造、剧情架构、思想内涵三方面来分析它是如何把握市场、承载民族自信的。
(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共性与个性相融合
一片地区生活的人总是在生活特性以及整体气质、风格上呈现出部分相似性,该剧创造人物参考真实人物模型,并根据剧情需要合理改造,塑造出的角色既具备中西部人坚强、务实、淳朴的共性,又保留了自身独特的性格特色。例如凌教授,研究菌草几天不洗头,拒绝任何表彰或上台发言弘扬荣誉的场合;村民李大有具有农民的狡猾小自私特性,移民新区通电困难他喜欢在其中煽风点火,蘑菇滞销,他更是偏激地烧毁菇棚,但他同时深谙农村风土人情,而且具有中国农民天生的良心感。他种出的枸杞成色不鲜艳销量不高,他虽然知道熏硫磺能使枸杞变红,但知道硫磺有毒便坚持道:“枸杞可以不红,人心不能黑,不能熏硫磺”。主角马得福为人沉稳踏实,正直清明,从移民安置到解决供水供电问题、号召种植作物再到协助整村搬迁,一直尽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在村民遭遇卖菇危机时麻县长却执意要开现场会供领导验收参观,他也经历了道德考验:究竟是维护上级“面子”保住自己的职称还是道出实情帮助村民求助去卖滞销蘑菇,他通知布置现场会时村民质疑他想附和官场,但他坚守原则,大胆协调,在现场会汇报了实情。由此可见,马得福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始终从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马得福有很多机会可以走“高速公路”,在外面闯荡,但他心系故乡,想为乡亲们做贡献,独自过“独木桥”,架设起连接着故乡与脱贫致富的桥梁。
区别于部分主旋律文艺作品过分夸大道德而隐匿缺陷、个性的“神化”正面角色的做法——这种方式的确可以强烈地渲染浪漫主义英雄色彩,但由于其塑造模式的单调性和由标准化产生的疏离感,让受众没有充分产生对角色亲近之感。《山海情》在这方面打磨得很成功,不光是主角,村民、领导、教授等角色也都活灵活现,观众每追随一位人物的生活轨迹线索,都能挖掘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活成各自的主角,又或者说,导演把他们打造为各自的主角。每个人物形象都因其自身缺点而显得特别真实生动,但是他们在脱贫致富中又体现出共同为人民群众着想的崇高品质。这正是人物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
(二)情谊联结,共赴山海:书写着的人为奇
《山海情》的情节构思安排可谓紧凑巧妙,节奏不拖沓,剧集跨度从1991年记录至2016年有26年之久,23集便如数讲清,可见其凝练的叙事能抓住要点。多条线索并行不乱,主线自然围绕剧名“山海情”开展,“山”指宁夏,“海”指福建,山海情谊联结,在国家对口扶贫政策下催生的系列帮扶行动,观众随主角得福这一基层干部的视角见证西海固的发展;副线有得宝的成长与弟兄和解、水花与得福感情线转变、白老师的教学生涯等,每条线都很精彩,同时副线还有时会丰富、带动发展主线,诠释了几乎所有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邻里情、“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新式现代情感。
得宝和小伙伴想坐火车逃出大山摆脱一日三餐洋芋的状况,水花姐的无知老爹收点微薄彩礼就让女儿出嫁,她为了逃婚也上了火车,这是两线交汇。得宝小时候逃跑未果为后面他寻找兄弟再次外出闯堂埋下伏笔,编剧以此设计他的成长轨迹:得宝打工遇矿难选择回归家乡,凭借其聪慧灵活的思维,带头造棚学习种菇,取得第一桶金;他收起桀骜不驯的锋芒,潜心努力,又创立了建筑公司,在工程上有所收获;然而他支持哥哥得福工作为拓宽金滩村街道工程垫资却没收到第一批补贴工程款从而与哥哥产生嫌隙,在了解到哥哥留给自己一个指标中标了都被停职调查,他理解了哥哥的大公无私以及难处,兄弟情更深厚了。得宝年少出逃这条副线的一部分也成了老支书呼吁吊庄移民工程的素材:“几个娃娃逃出大山想活命,又给抓回来了,我们咋就不如几个娃娃胆正?”,回归了重要主线。水花姐和得福青梅竹马,两人互生暧昧情愫,逃婚之日得福却没有条件给予水花承诺,两人就这么错过。水花牵挂老爹安危,下了火车回村赴婚,开启了自己未曾选择的道路,丈夫永富意外致残,她走七天七夜拖车主动移民,得福多方面给予她明里暗里的照顾,两人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始终保持着礼节,释然并各自祝福彼此。这些编排让观众看到乐观坚强的力量、新时代女性的姿态,同时又有着对“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新型现代情感的走向产生思考。
白老师在三尺讲台鞠躬尽瘁,为传播知识极尽奉献,不惜牺牲礼节拦下劳务输出公交,阻止未满岁数就被父母催去打工的女孩。他进行系列家访希望孩子们能多汲取一点知识,争取他们能完成小学课程和义务教育,当上校长后,白老师卖掉扶贫物资电脑来让孩子们参与合唱比赛,被撤职后依然是人们心目中令人尊敬的白校长。他的事迹引申出了教育更深远的意义——丰富人的心灵。此外,蘑菇滞销时,凌教授冒着打架受伤风险也要和那些低价收菇的人相抗衡,主动补差价收菇,一心想着村民利益,临走还不希望村民知道,怕麻烦他们,但各位村民还是团结地通过各种方式打探到了,纷纷送上自己家最好的土特产,让人感受到了深切的温暖、热情淳朴的民族节气。还有雷厉风行的杨县长、帮扶劳务输出的干部吴月娟、聪颖好强终与得宝相守的白麦苗等等人物,各位人物情谊联结起来,共同奔赴宁夏福建的美好未来,这项工程就是书写着的人为奇迹。主线与副线的紧密结合,各种人物错综复杂的交汇,复杂却不纷乱,丰富而各具特色,这是《山海情》剧情架构的成功之处。
(三)此心安处是吾乡:传承与归属的探讨
《山海情》独具一格的人文底蕴体现在比较明显的地方就是本土特色食物、方言表达、服饰居所,每一点都深有考究。首先是吃食,洋芋(土豆)是当地主食。张主任和得福庆祝工作有新进展的饭局出现滩羊,羊肉也随着经济建设区开发的希望变得更加美味;羊往往用在比较盛大的场合,凌教授临行得宝特意用一整只羊来招待自己的师傅。食物从饱腹主体变为一种精神寄托,具体还体现在面条对人的慰藉:麦苗去福建打工归来水花姐煮了一碗面,得宝闯荡未果归来想吃妈妈做的面,得福工作忙发高烧醒来第一眼瞧见的便是一碗热乎乎的面,大家都被一份根植舌根的记忆而治愈。所谓的传统文化正是体现在这种有独特风味的食物、方言、服饰等民俗风物中,它们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从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和方言土语中,可以辨别出一个人的乡土文化与精神归属。
中国安土重迁的传统既包含对先祖崇敬的思想,又有对故乡的眷恋之感。但这样的传统在实施整村搬迁时造成巨大阻碍,由此不免引发起对传承与归属的探讨。马得福号召整村迁移,老一辈村民却挂念自家土地、房屋、先人的坟地,不希望故土被改造为生态保护基地,不理解的人甚至骂得福“糟蹋先人”,得福后来在家恨恨地抱怨一句:“刁民!”,其父马喊水大怒:“再从嘴里蹦出刁民两字就滚出家!”冷静后老爹带马得福来到马家先人坟头,讲起涌泉村历史:马家先人流亡,别村人撵他们,往深山去只有仁义的李家收留了他们,中华民族向来重恩义情结,水花后来也表示出了搬迁深重内涵:不是为了抛弃故乡,李家给马家提供生存条件,马家现在带李家去更好的地方,算是报答。这引发了我的思考:究竟应该传承什么,摈弃什么:应该传承的是祖辈一无所有打拼的勇气、知恩图报的美德、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应该摈弃的是守旧一方坐享其成的固执。所谓“扶贫先扶志”,带上由家乡食物牵连起的归宿重建信心,乡是由人聚起创造,亦可被推向适应新时代的崭新模式,只要情谊留存,便能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找到新的归属。情谊溢漫于山海,梦想筑造在中国。我们今天提出要弘扬传统文化,要激发民族精神,要促进国家振兴,就必须立足于时代着眼于未来,要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中与时代与未来相适应相合拍的精华,也要摈弃与时代与未来不合拍不适应的糟粕,这样才能真正发扬传统,才能激活传统,才能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弃旧开新,推陈出新,创造属于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山海情》的爆火绝非偶然,类比河南卫视晚会“出圈”走火,可见年轻观众并非对我国文化不感兴趣,要发挥优秀文艺作品本身的魅力,加强主旋律文化对民族自豪感、归属感的承载效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有着近年的经济水平提升,才能让剧中村民吃饱穿暖,向追求生活品质迈进;才能让艺术家有心思钻研拍摄构思这部扶贫电视剧,传播更高质量的文化;才能让观众安心地欣赏、品鉴剧集,接受更优秀文化的熏陶。由此投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高级意义,《山海情》不失为一场优秀电视剧展播。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