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半农:发明“她”字被怼,收集方言写骂人专辑,预言徐志摩之死

 新用户8926AVU2 2022-06-27 发布于北京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刘半农

作为资深教育学家,刘半农的诗文写作同样是可圈可点,甚至不输给圈内好友——浪漫才子徐志摩。

不过,拥有超群才华的刘半农,似乎至始至终对于挤入新诗派就没有丝毫的兴趣,就连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是为了推广新汉字而有感所发。

如何评价刘半农这个人,我总结为:一个独出心裁的教育家、一个剑走偏锋的文学家,以及一语成谶的预言家。

文章图片1

1891年出生清贫知识分子家庭的刘半农,注定了要和文学打一辈子的交道。

那个年代的书香门第,可能没有万贯家财让你继承,但一定有万卷书宗够你读个一年半载。

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后辈中出个文人秀才,那寒门也能变豪门。

而显然,刘半农就是他们家族清贫百年后,盼来的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大文人!

对于文学,刘半农可谓是天赋异禀,是老天爷追着赏饭吃的那个人。从六岁起,自小耳濡目染的刘半农就能咏诗对联,依葫芦画瓢、有模有样。

1907年,他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念书,成绩优异,领悟力极强。

毕业之后,拥有教育梦想的刘半农如愿以偿,应聘到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同时,还跟志同道合的好友吴研因一起着手《江阴杂志》的编辑。

一直到1912年,年21岁的刘半农都过着文邹邹的日子,整日与教学、文字打着交道,在那个男子血气方刚的年纪,刘半农也渴望走出舒适圈,给自己一个新的环境。

正巧当年辛亥革命如火如荼,刘半农是热血上涌,当即赶赴清江参了军,任文牍一职。

不过,随军路哪里是说走就走般的容易,待了几个月的时间,刘半农就宣布自己无法适应其中,混乱的纪律和融不到一起去的三观,令刘半农很是恼火。

于是,同年三月份,还没有走上正轨的从军生涯便戛然而止,画上了句号。

文章图片2

实际上,这段经历对于刘半农来说,虽然劳心费力了些,但是对刘半农来讲,也是受益匪浅的一件事。

毕竟从此以后,刘半农总算明白,自己从事文学类教育工作,是多么正确且合适自己的选择。

返乡之后的刘半农,明显的眼界与追求都变得更高了,他不再安于一辈子当个乡村教书先生,而是和弟弟一同赴上海谋生,从头来过。

凭借出色的文学功底,1913年春天,抵达上海城的刘半农顺利找到安身立命的工作,在中华书局担任编译员。

这份工作,可能薪资不高,但是附加利益却无法估量,因为刘半农有了大把时间搞创作,还有了机遇混迹文学圈子,结交各色的文人志士。

算起来,刘半农在文学的道路上也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然而上得了台面,亦或是说被人熟知的作品却少之又少。

他就如同一个刚走出贫困山村的“土特产”,需要大力地推广才能得到理想的销量。

为了把自己成功地推销出去,那几年的刘半农奋力写作,忙得昏天黑地,不过取得的成就也足够甘之如饴。

文章图片3

一年时间内,刘半农翻译和创作的小说作品就高达40余篇,皆发表在《小说界》以及《时事新报》等杂志刊物上面。

并且,刘半农当年还是个新式文学的热衷爱好者,安徒生、托尔斯泰、小仲马等等外国学家的作品,都多亏了刘半农的翻译与推广,渐渐成为潮流主向。

1917年,26岁的刘半农任职于《新青年》杂志担任编辑,《新青年》在当年文化人圈子里的地位可见一斑,而刘半农能在其中谋得一职,也可见实力不俗。

那是新旧文化与思想最为冲突的年代,刘半农理智且开明地站在了新文化的河畔,还不忘拉一把河中央溺水的人。

他写一篇文章名为《复王敬轩书》,在其中大肆批判了为封建思想所辩护的人群,加以痛彻心扉的觉悟和倡导。

1917年,他写《我之文学改良观》,对文学变革所面临的局势和内容都提出深刻了见解,也因为这篇包含内容颇多的文章,蔡元培破格将他录用为北京大学的教授。

文章图片4

在北大预科国文当教授,那身份地位与当年的乡村教师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刘半农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证明,走出去、才能站起来。

而从这篇《我之文学改良观》就能大抵看出,刘半农不仅是个有学问的文人,还是个有主见的文人。

在同期大部分文学创作者随波逐流、见机行事,只求安稳的时刻,刘半农显得是天不怕地不怕,硬要到逆流的前面刚一刚。

1920年,为了更好的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刘半农远赴欧洲深造,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后转入法国巴黎大学。

一致的是,刘半农期间一直攻读的是实验语音学,这是当年国内比较薄弱的领域。

文章图片5

文言文在上个世纪,几乎是统领了语言学的半壁江山,不管是写作还是日常交流,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总有其不能被取代的用武之地。

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讲,推崇文学改革的年代里,文言文的高频率出场,就意味着封建还没完全褪去,改革还需加油努力。

所以,白话文、以及简体字,成为了改革的一个重大方向。

1925年,在法国取得国家文学博士学位的刘半农光荣回归,他是近代史上第一个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最高学衔的中国人。

在回国的轮渡上,一直关心着国内文学发展情况的刘半农有感而发,写下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

其中,这个“她”,是刘半农主创发明的新文字,专门用以代称女性。

事到如今,“她”字早就被大众认可且广泛使用,不仅区分开了性别,也使得运用方便多了。

然而,作为发明者的刘半农,在最初发表《教我如何不想她》时,却被吐足了口水,被嘲讽谩骂得实在委屈!

文章图片6

当时,“他”字是早就被普及了的,可是文人们在写文章时,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代名词来称呼女性,所以文章里面往往累赘的充满许多“那女的”。

“那女的”怎么怎么样,“那女的”说了什么什么……看上去既繁琐又不雅观。

刘半农特此,发明“她”字,很好的区别开了性别,也和“他”字相仿好记。

可是,在风气还不开放的当时,刘半农此举却被人认为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是男权的耀武扬威!

因此,刘半农可谓是受到了极大的误解,但是也心甘情愿地收下了别人的唾沫,毕竟,在这些议论与谩骂中,“她”字反而是得到一波免费的宣传不是吗?

胡适曾经评价刘半农说:守常惨死,独秀幽囚,新青年旧伙如今又弱一个;拼命精神,打油风趣,老朋友之中无人不念半农。

的确,刘半农是个拼命三郎的同时,也是个诙谐幽默的风趣学家,他的有趣和可爱,让他结交到众多优秀的好友,也留下后人为之乐道的桩桩往事。

深造语音学的刘半农,有一个不肯放弃且独钟的研究方向,那就是中国的方音,也就是地方方言。

文章图片7

期间,他还独出心裁的想编写一本“骂人专辑”,专门记载各地乡音是怎样骂人、其中精髓何在。

在北大当教授的刘半农可是很会利用眼前的资源,为了编写“骂人专辑”,他先是在北京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

征求各地方的骂人语录,越是有代表性,越是重重有赏!

如此一来,读者们带着猎奇的心情,纷纷买报纸传阅,觉得这刘半农,真是傻的可以,花钱找骂可是头一回见!

北大的同事以及学生们,当然也是知道这个消息的,比起群众们看热闹的态度,这群人显然更乐于助人……

文章图片8

先是语言学家赵元任,闻讯之后立刻放下了手头的工作,马不停蹄地跑到刘半农的宿舍里,没等刘半农回过神来,赵元任开口就操着湖南、四川、安徽等各地的方言,把刘半农从头到尾骂了个遍!

送走了毒舌、好心的赵元任,刘半农此时还觉得,自己的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这么快就有人上门给自己送材料了。

不一会儿,周作人也来到刘半农的宿舍,不由分说地用绍兴话开始骂人。

刘半农兴致勃勃地在纸上记录,听着听着脸上浮起薄汗,想必被人这样理直气壮地大骂,自己还得拍手叫好,也不是一件轻松且愉快的事啊!

到了课堂上,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们,刘半农更是压力山大啊,宁波的、广东的,各地方晦涩难懂的方言齐聚一堂,硬是把刘半农骂得哑口无言。

如果说,单纯的是去翻阅和请教骂人语录,刘半农的心理压力恐怕还没那么大,关键是被人面对面的破口大骂,刘半农也猜不出人家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文章图片9

克服心理压力的刘半农不死心,再去请教拜会章太炎,让章太炎给自己提供些灵感。

章太炎听完一拍大腿,这敢情好,撞上他的优势所在了!

只听章太炎用汉代的、唐朝的经典骂人语录来“骂”刘半农,一边还将这些语录的出处、意思给娓娓道来。

章太炎热心肠啊,拉着刘半农一直从清晨说到晌午,还有滔滔不绝的架势,刘半农再也经不住了,只好主动作揖告辞,下次再会!

如此,刘半农想要编写“骂人专辑”的特别想法,也终于划上句号。

写专辑好啊,但是被人当着面、指着脸骂,实在难受得很。

周星驰曾经听闻这桩趣事,也摇摇头表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奇葩的要求。

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别出心裁、奇思妙想,这恐怕也是文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文人的重要决定因素吧!

刘半农重情重义且好玩,同期的文人自然爱和他打交道,不仅胡适在他离世后时常怀念,就连徐志摩生前,也是刘半农的莫逆之交。

只可惜,当年徐志摩飞机失事,命丧黄泉的悲切之事,刘半农曾一语成谶,这也是刘半农往后十分后悔的一件事。

1931年11月10日,距离徐志摩搭上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飞机还有九天时间。

刘半农邀请了自己数位好友相聚在郑颖孙家中,其中就包括徐志摩。

文章图片10

那次聚会中,刚过不惑之年的刘半农是最年长者,他听闻徐志摩几日后专门要乘飞机去北平,只为和陆小曼一同用餐,就打打趣道:

“飞空之戏,君自好之,我则不敢尝。”

徐志摩答:“为难在所难免,我自甘之。我苟飞死,君当为我作挽联。”

意思是说,如果我当真如你所说飞机失事,你刘半农还当替我写一副挽联。

酒过三旬,好友们渐渐都散去,徐志摩与刘半农饮到最后,等月上中天了,两个人才握手告别。

此时,迷迷糊糊的徐志摩还不忘重提一嘴:“一事费神:我若死,毋忘作挽联。”

此番谈话,完完全全就是两个好友的调侃,可谁知,玩笑话映照现实,同月的19日,在飞往北平的飞机上,徐志摩英年早逝。

得知噩耗以后,刘半农后悔不已,认为自己不该说那些玩笑话,一语成谶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文章图片11

这虽然错不在他,是冥冥之中天注定,但是面对挚友的离世,刘半农始终迈不出心中的坎,填不平心中的疙瘩啊!

幸而妻子朱慧,及时地疏导刘半农看开一点,刘半农才不至于抑郁成疾。

刘半农与妻子朱慧的缘分也是很奇妙,和寻常人的包办婚姻相比,刘半农的这桩包办婚姻就多多少少沾了些幸运的成分。

1910年盛夏,刘半农家中却显得“寒气逼人”,因为母亲病入膏肓,刘家上下老小都陷入一种死寂的低气压中。

为了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长辈们决定给刘半农娶一门婚事,算是冲冲喜,去去晦气,或许刘母就能逢凶化吉了。

和朱慧的婚事,就是寻常的媒人说和,是包办婚姻的典型代表。

文章图片12

不过机灵如刘半农,早在婚事定下来不久后,他就违背了婚俗,偷偷去瞧过未婚妻朱慧的模样。

透过围墙、门窗,刘半农见到朱慧年轻貌美、肤若凝脂,完全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甚至远超自己心目中女神的形象。

这一看,把刘半农的一颗心都看晃了神!

他开始期待与朱慧的婚事,甚至在婚礼举办前一个月,就因为心疼而嘱咐岳母娘提前给朱慧放脚……

可以说,刘半农对妻子朱慧,那是一见钟情的。

这段婚事,虽然没有真的让刘半农的母亲病情有所好转,但是索性没有让刘半农错失掉一段好的姻缘,而是阴差阳错中收获了真爱。

文章图片13

1934年,依旧热衷于方言方音收集的刘半农再次上路,在酷暑的时节里,他背上行囊深至绥远、内蒙等地考察当地语言文化以及习俗。

6月下旬,刘半农和同伴们在蒙古族塞外,就停歇在一件乡村草房中。

为了方便,刘半农行程中都自带了一行军床,随时可取出搭建休息,而他的同伴则卧躺在土炕上面。

此情此景,刘半农又开玩笑说道:我这是停柩中堂啊!

说罢,刘半农装出身体僵硬的状态,引得有人哈哈大笑。

这本是大家都不以为意的一桩小插曲,笑过之后就抛之脑后了,然而,他们再次前行的路上,刘半农却因为被虱子咬,染上回归热。

等回到北京接受治疗时,已经是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刘半农卧床一月有余,最后也未能好转,同年七月中旬,不幸离世。

这仿佛也是再次验证着,刘半农是个一语成谶的预言家,不仅话及别人,在自己身上也同样起效。

文章图片14

所以说,玩笑话不可乱说,尤其是不好的玩笑话!

回归正题,身为中国最早一批的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人物。

从现实的生活,走向理想的世界,刘半农用自己永不服输、永不停歇的态度,从一贫如洗的山村,走向繁华绚丽的欧洲。

他用自己的态度,写下忠肝义胆的劝诫说,写下明知会被嘲讽谩骂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他也用自己的坚持,编著未完成的《骂人专辑》、《方音字典》……

人生在世的43年间,刘半农没有苟活一瞬,什么叫作不苟活?就是时时刻刻做着心之所向的事情。

相比较他的种种趣事带来的片刻欢笑,我们总能更加回味无穷地体会到,关于一个不简单的文人,心中的那簇熊熊燃烧的烈火。

文章图片15

最后附上《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边还有些而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