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情是什么?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22-06-27 发布于四川
历史炒来炒往,想记就记


图片
A comme amour
一个有趣的吊桥实验是这样的:当一个实验对象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时(此时难免都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心理学家称之为生理唤起),如果旁边有一位迷人异性相伴,他就会倾向于把这种生理唤起与异性的存在联系起来,以为自己陷入了情网。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两人在飞机上相遇,谈到如果飞机出事,可能的死法。当取好行李,通过海关检查时,他们已经彼此相爱了。

由此可见,爱情来的毫无道理。尽管如此,心理学家仍然努力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爱情发生的线索,比如我们会被外表的魅力迷惑,被熟悉感吸引,被喜欢自己的人吸引,被得不到的人吸引,我们的大脑还经常错将危险信号当作爱情。

还有一种“依恋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成年后拥有什么样的爱情,与婴儿时代与母亲的情感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的研究将母婴之间的情感模式分为三种倾向: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焦虑型。

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感到安全,通常是温暖而有爱心的人;焦虑型的人渴望亲密,但过于投入,总是担心对方能否回报同样的爱;逃避型的人将亲密视为自我独立性的丧失,总是试图与对方划清某种界限。

图片
▲电影《泰坦尼克号》剧照


▌爱情是一个故事

在所有关于爱情的答案中,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的答案大概是最简单的:“爱情是一个故事”。

和所有的心理学家一样,斯滕伯格曾经追问爱情的本质,而且给出了非常精确可靠的心理学模型—爱情三角理论。

图片

在这个模型中,爱情由三个元素构成:亲密、激情与承诺。

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指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 指自己愿意投身于并且主动维持与所爱之人的这种感情。斯坦伯格用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暖”,而承诺则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斯坦伯格认为,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爱情关系,而完整的爱情必须是三者的组合。他还归纳了爱情的八种类型:

一、喜欢,只有亲密成分;

二、迷恋,只存在激情成分;

三、空爱,只有承诺的成分;

图片
▲电影《人鬼情未了》剧照

四、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五、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六、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七、无爱,三种成分俱无;

八、完整的爱,三种成分集于一个关系当中。

但是,这个模型并没有回答一些更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使一个人爱上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是什么决定了他 / 她爱的方式?为什么有些情侣可以白头到老,另外一些却如流星闪过?为什么我们在感情中一次次犯同样的错误,就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却遵循相同的剧本,就好像爱情的命运,从求爱到终结, 从一开始就已经写好了?

最后,他放弃了心理学上的概念与分析,说,爱情在本质上不是分析性的,而是叙事性的。所以,理解一对情侣的思想和行为的最佳方法,是看他 / 她如何讲述关于爱情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于爱情理想的描绘。

图片
▲电影《大话西游》即展现了一种对爱情理想的描绘

有人相信亲密关系是合股关系。这是商业故事。

有人喜欢吓唬自己的伴侣,或者被自己的伴侣吓到。这是恐怖故事。

如果我的伴侣离我而去,我的生活将是一片空白。这是成瘾故事。

爱情是一场游戏,输赢的不确定性才是游戏的好玩之处。这是游戏故事。

还有人觉得伴侣就像外星人一样不可思议,难以理解。这是科幻故事。

爱情是一个故事,只不过作者不是莎士比亚、马尔克斯,而是我们自己。


▌关于爱情的预设

从故事的理论看,你之所以爱上某人,只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你的故事对爱情的预设。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关于爱情的预设,它不仅内化了我们对于爱情的理想,并受到我们的个性特征、成长背景,与父母、朋友、兄弟姐妹的相处方式,青春期的交往经历等的影响。

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主题,往往是那些最个人的体验(通常是痛苦的经历)。如果你曾经有过被拒绝的历史,对于拒绝就会特别敏感,即使对方并无拒绝的意思。于是,拒绝就成为你的爱情故事中的一个主旋律,并被编织到每一个情节之中。或者,你曾经遭遇过感情的背叛,即使在一段新的情感中,你也会不自觉地寻找对方不忠的迹象—欺骗已经成为你的故事的一个主题。

在感情的语境中,事实与虚构之间不可能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所以,我们的爱情故事不是历史学家的严谨之作,更像是虚实难辨的小说,其中既引用了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又加入了个人诠释,以强化戏剧效果。

图片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正如康德所说,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质都是不可知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现实的表象。在爱情中,这个表象就是故事。你的故事不仅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而且很可能是你了解自己最重要的工具。

可是,我们大部分人对此一无所知。常常有人抱怨自己在情场不走运,总是遇到同样类型的坏男人/ 女人,却没有意识到,是他 / 她自己下意识地寻找相同类型的角色来演绎他 / 她一直以来所预设的爱情故事。时间久了,故事经常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初相识的爱情都是幻觉或误会—你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成真,所以,当你遇到一个在某种程度上与故事相符合的人,故事本身就会变成一个玫瑰色的滤镜。在滤镜映照下,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你的爱情理想。
 
斯滕伯格的病人丽莎总是被强大而沉默的男人吸引。当她第一次遇到拉里,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猜测他在想什么。拉里不经常恭维女性,所以每一次小小的赞美都能令她陷入狂喜。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对丽莎来说,理想的爱情故事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平淡外表下隐含无限深情。但结婚3年后,丽莎才突然意识到,在拉里的沉默后面,不是神秘,而是空白。

我们在爱情的选择上经常让外人大跌眼镜,因为是故事而不是事实在影响我们的选择。更确切地说,我们不是爱上一个人,而是爱上一个关于这个人的故事。直到幻象散去,激情消失,你才发现自己原来活在一个自以为是的故事里,或者你不再喜欢自己正在演绎的故事。然后,我们开始创造种种分手的理由,诸如对方脾气不好、要求太多、交流不畅等等,就像我们一开始创造种种相爱的理由。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因为一个人的爱情故事不止一个。

你可能同时想要做王子和警察,而且无法分清到底哪个角色对你来说更有满足感。

所以,爱情永远面对考验和诱惑,不仅因为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而且我们永远都有可能遇到一个更符合故事的人,或者前方可能有更好的故事在等待。在人生的某个点上,你必须决定, 到底是继续寻找最完美的故事或伴侣,还是满足并珍惜当下已经拥有的情感。


图片
▲电影《远离尘嚣》剧照

在这一点上,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听起来就是一个园艺故事。一段爱情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找到那个完美的另一半,而在于长久不断的浇灌与抚育。这与弗洛姆的观点是一致的,爱情首先是 “给”而非“得”。这种“给”不是以交换为条件,更不是“自我牺牲的美德”,而是一种丰沛的生命力的展现。“给予”最重要的不是在物质财富的范围内,而是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即把他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赋予别人。


▌了解自己的故事

故事理论给世间情侣最大的启发在于,一段感情是否幸福,能否维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男女双方关于爱情的故事是否相匹配。

同一个故事中的互补角色最容易相处,比如童话故事中的公主与王子。或者,两人的故事足够相似,可以融合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故事。比如一个童话故事与一个园艺故事可以结合,一方渴望被白马王子拯救,而另一方希望照顾一个人、精心培育一段感情。

一对恋人,彼此的故事不兼容,就像两个角色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不同的剧目,表面看起来也许很相配,但一方渴望灰姑娘式的拯救,另一方在投资回报率上纠结,爱情不可能走太远。相反,一对《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式争吵不休的夫妻可能在外人看来难以长久,却因为对于战斗的共同需求而保持爱情历久弥新,白头到老。

所以,你想有一段幸福的感情,就要从理解自己的故事开始。
 
图片
▲电影《乱世佳人》剧照

你到底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在过去所有的感情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样的人?那些你最终失去兴趣的人是什么样的特质?……然后,寻找那些与我们的故事相符合的人。当然,你也可以修改自己的故事,毕竟你是自己故事的作者。

但是,心理学上有一种叫“确认偏差”的认知偏见——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与自己确信的事物相符的信息,而尽量避开可能与之抵触的信息。爱情也一样。我们总是尽量避免对已经预设好的爱情故事加以变动。

改变故事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情。它涉及重新组织大量的信息,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对感情的不确定,重新评估对另一半的感觉和信任。

比如一个丈夫有了外遇,被妻子发现后,很快承认并结束了外遇,从此没有再犯。但对妻子而言,他们的感情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她的爱情故事变化了:他曾经是罗密欧, 如今却成了唐璜,他的一个正常举动在她眼里也可能变成对别的女人的勾引。除非这位妻子改编一个更可行的故事,否则只能陷在唐璜的故事里痛苦。

事实上,很多试图改变感情的努力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只想改变认知、感觉或者行为,而不触及影响这些所有体验的根基——故事。

图片

亲密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而最大的孤独,是明明自己已经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却感受到最陌生的距离。与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人对怎么经营亲密关系,一无所知。

很多人从来没有学习和了解过“科学心理学”里的亲密关系。他们不知道,除了一遍遍重复让他们痛苦的方式,原来他们也可以换个方式相处,一个让彼此都获得滋养的方式。

为此,小炒记诚挚推荐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著名心理学教授米勒和珀尔曼合著的《亲密关系》。本书整合了多个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每一句话都有来历,让我们更“理性科学”地学习爱。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充满感情。

心理学巨擘津巴多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无论从单本销量还是从业界好评来看,本书都可以称之为此专题的奠基之作。

来源 | 本文编选自书籍《幸福的出路:亲密关系的幻想、真相与抉择》,王星、王珊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