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了《亮剑》原著,才懂李云龙宁可举枪自尽也不去东北避难的隐情

 武汉鸿 2022-06-27 发布于湖北

代号为“泰山”的师部,被邹明为首的武装力量偷袭,不到半小时时间,泰山师部就被占领。

泰山师部的军火弹药和绝密文件怎么办?

李云龙来不及细想,作为野战军军长,他当下发出命令集结部队将泰山师部实施包围,并向上级请示,得到的口头回复是极其不明确的“可以采取强制”、“可以反击”,而李云龙原意只是想让这些民众缴械投降,却遭到对方率先开枪反击,李云龙再无顾忌地展开攻击,一举消灭了对方。

文章图片1

而“泰山”事件,成为李云龙人生的转折点。

尽管事件之后整个局势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内里酝酿巨浪,而在整个过程之中,李云龙其实是有两次机会可以“活着”的。

一次是孔捷出手。事件发生后不久,远在东北的孔捷派出精干的手下,欲带李云龙一家前往东北,但李云龙只让来人带走了他的2个孩子和赵刚留下的4个孩子;一次是马天生阻止。李云龙被梁山分队段鹏、林汉和梁军成功劫走后,李云龙却回了家,一直与他作对的马天生赶到了,在李云龙举枪自尽前,马天生是有冒死上前抢枪且阻止李云龙的“你不要开枪…..我们好好谈谈”。

前有战友孔捷出手相救,后有对手马天生冒死阻拦,面对可以,或者看似可以活下去的机会,李云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举枪自尽。

文章图片2

明明可以按照孔捷的安排去东北暂避灾祸远离是非,为什么李云龙就是不愿意,甚至如此坚决地走了绝路?看了《亮剑》原著,才懂李云龙宁可举枪自尽也不愿意去东北的真实隐情。

性格之源

李云龙,原是大别山的一名篾匠,参加黄麻起义加入第四方面军后,就开启了李云龙传奇的一生,而他的一生,是浴血奋战与艰难岁月里熬过来的一生,虽一身战功,亦犯过多次“错”。

长征过草地时,因部队粮食吃紧,藏民又不愿意卖粮,他纵兵抢了藏民的粮食;山本特工队突袭赵家峪,不仅抢了李云龙新婚的妻子秀芹,还屠了赵家峪所有的百姓和烧毁了整个村庄,李云龙在来不及请示上级时,当晚就带他的一个团攻打平安县城;楚云飞设下鸿门宴,不顾赵刚阻拦,绑着一身炸药去安化县城赴约;被师长安排进军事学院学习,不仅带头在课堂上以淮海战役引发班级“群战”,还因受中将军衔不满带头不穿新军装闹事……

文章图片3

犯了“错”,结果却意想不到。

过草地时,他的团没有一个饿死的;以平安县城为中心的大混战,几乎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不顾性命赴鸿门宴,全了与楚云飞的惺惺相惜之情,也维护了八路军敢为的胆气;军事学院带头闹事,被师长严肃批评后认识到不足,李云龙写出了有关特种部队的毕业论文,并在之后组建了108人的梁山特种分队,特种分队在金门岛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结局是好的,甚至是有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有的功绩里,几乎都藏着他性格里最显著的两个特点:一是不受约束的灵活;二是不顾后果的敢为。

“灵活”给了他战斗的方式,“敢为”给了他战斗的勇气,让他既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作战思路,也有敢为人先不怕死的斗志,而这种性格,让他成为战争年代里的一把好手,而战争年代也需要他这种能打仗、会打仗的人才,所以尽管犯了错,但他可以功过相抵,可以在明明因灭了黑云寨由团长降为了营长却依旧被认可为独立团团长并行团长之实。

文章图片4

但不可否认的是,灵活和敢为的另一面,是纪律意识的淡薄,不请示、不告知、故意挑事等等。

所以,明知泰山事件没有得到明确指示,明知道不能做,但在面对被武装力量抢夺军火弹药的危害和对方率先反击的情况之下,李云龙选择了攻击,他做了他认为该做的、必须做的,这是他性格的使然。

既然做了,他就已经下了承担所有恶果的决心,哪怕是付出生命,这就是李云龙,去了东北,或许能“活着”,但活下来的已经不是李云龙了,“真正活得是李云龙”才是他一生的夙愿。

一再被打击

军事学院毕业后,李云龙回到了老部队任军长,孔捷回驻东北边境线上某野战军任军长,丁伟被调到了某大军区任参谋长,临走时最后的一场聚餐,丁伟似有预料般地对战友们说“今后弟兄们天南海北哪儿都有,我丁伟要是有一天上门讨饭,弟兄们还得给口犯吃”,这句话在李云龙心里埋下了不安的种子,此后,李云龙经受了四次“打击”,逐渐崩溃而明确了死志。

文章图片5

第一次:丁伟出事。

丁伟出事的消息是孔捷打电话告诉李云龙的,丁伟因不当言论被逮捕,后被下放到大别山种地,再无消息,正如当初毕业酒上丁伟说的:军人生而为战场,不打仗,要我丁伟何用?二亩薄地、一间草房了此残生,知足矣!

而得知丁伟出事,李云龙脸色铁青,他拿出就喝得酩酊大醉,他吼道:

丁伟呀,好兄弟……你是条汉子…..我李云龙不如你……是……是他N的孬种,软骨头……

丁伟的遭遇和下落不明,给了李云龙当头一棒,让他内心生出失望与悲痛之感,更为他的崩溃之路打开了一个口子。

文章图片6

第二次:赵刚出事。

李云龙正在主持一个会议的时候,突然接到妻子田雨让他赶紧回家的消息,一进家门,就看到了赵刚家的四个孩子,田雨满脸是泪痕地告诉李云龙“赵刚和冯楠都……都没了,这是他们的四个孩子,从北京投奔咱们来了……”。

李云龙像突然遭到雷击,脸色变得惨白,身子晃了晃就颓然地倒在了沙发上,而后他的眼睛里渗出两滴黄豆粒打得勒住,再一瞬,泪水成串地滚落下来,李云龙在哭,可却一点声音都没有,把孩子都安顿好之后,他又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卧室,拿出了和赵刚曾经拍下的几张合影,眼泪再次不停地滚落,他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声音越来越大。

赵刚啊,你别走啊,我求求你啦,你知道不知道?我这里疼啊,疼死我啦……他疯似地扯开衣服,在自己赤裸的胸膛上撕挠着、捶打着……他挣扎着、咆哮着,用拳头向写字台桌面上狠命地砸,桌面上的玻璃板在他的重拳下被砸得粉碎,他的手上全是鲜血……

从无声到有声地哭,赵刚的死,给了李云龙最极致的痛苦,两人从风风雨雨,各种大小战事一路而来,凝结出的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想比拟的情与义,可以说,赵刚是李云龙心底的某种精神寄托,是曾经岁月的见证与陪伴,诚如田雨看到满脸泪痕的丈夫,她深感“李云龙心中那座精神殿堂在崩塌……”。

文章图片7

第三次:老奶奶的质问。

李云龙镇压了偷袭泰山师部的武装力量,造成对方死亡48人,军队死亡13人的后果,而后,李云龙遭到了死亡家属的刁难。

一个老奶奶,她家的老头子因给八路军送信被日本人活活砍死,两个儿子死在了解放战争中,最后仅剩的一个儿子死在了泰山师部李云龙手中,她带着两个七八岁大的孩子质骂李云龙,她说叫她们怎么活。

李云龙本身就很是不忍看这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因为只要看到这样的老人,他都会想起去世多年且在艰难岁月里一直护着他的母亲,再看到这一家人的事迹和家破人亡的凄惨,李云龙任凭老奶奶在他脸上、胸前吐满唾沫,在他脸上抓出道道挠痕甚至渗出了血。

老百姓的责骂就像一把刀一般凌迟着他的心,他不后悔,但愧疚无比。

文章图片8

第四次:田雨狱中鼓励。

田雨以劝服李云龙从马天生手中得到了探望李云龙的机会,看到李云龙一瘸一拐和极尽消瘦的身躯,田雨心疼至极,但对于丈夫的坚守,田雨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老李,你是个有尊严的将军,士可杀不可辱!为什么了不起,要硬就硬到底,我们绝不屈服,这才是我的丈夫。老李,要是有一天你不在了,我绝不苟活在这世上。云龙啊,你是龙,我是云,龙和云是分不开的,我们生是夫妻,死也是夫妻,谁也不可能拆散我们……

田雨狱中的鼓励和深情表白,给了李云龙最后“一击”,让李云龙心里震撼的同时,更加义无反顾地坚守他作为军人和将军的最后的尊严和荣誉,田雨,这个最亲密的爱人,在最后一刻,懂李云龙,更成全了李云龙。

文章图片9

三次受创,让李云龙的心经受了一次次的精神折磨,他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当田雨在狱中给了他鼓励之后,更坚定了李云龙或许早就做好抵抗,抑或是死亡的准备。

不去东北,是他的反抗,举枪自尽,是他最后的尊严。

正如李云龙在悲痛赵刚的死时,恍惚中听到赵刚的声音“老李,你不懂,死亡也是抗争,一个有尊严的生命才有存在的价值,失去了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了”,这何尝不是李云龙的心声,他都懂,甚至临了,他做了与赵刚同样的选择,两人不愧是最好的“搭档”,生为伴,死亦相伴。

最后的亮剑

李云龙因泰山师部事件被抓后,从始至终,他都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尤其是他做的这三件事。

文章图片10

一是不折腰。会上,尽管被抓下了带着血淋淋头皮的一把头发,尽管胳膊被使劲按着,甚至左臂已经在挣扎中被折断了,可李云龙依旧想挺直了腰;二是不逃跑。梁山分队段鹏、林汉、梁军三人好不容易将李云龙从囚车劫出后,原本打算送李云龙到码头再去往东北,但李云龙“把我送回家!”;三是举枪自尽。命令段鹏三人离开,在对手马天生到来之后,尽管马天生有意抢夺他手中的枪,但李云龙还是坚决地开了枪“我这条命得由我自己摆布,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法……军人的死法应该是用子弹”。

三种境遇,李云龙都做了最“硬”的选择。

文章图片11

对于这颗要了他性命的子弹,他临死前告诉马天生如果他要,可以给他留作纪念,如果不稀罕,就让子弹留在墙里,将来不管谁得到,都是一种缘分,说完这些,李云龙还不忘揶揄地说了一句:

这颗子弹可能有些变形,因为我的颅骨比较硬。

当李云龙倒在血泊之中后,马天生毫不犹豫地从墙里挖出了弹头,他仔细地看着,他发现弹头确实变了形,他才深深明白,李云龙没有说谎,随后,他将子弹装进了自己的口袋,眼中带着一丝泪光,或许此刻,他才真正懂了一些李云龙,他的泪,是惭愧、更是敬佩。

文章图片12

而一个“硬”字,是李云龙的一生,骨头硬、打仗硬、脾气硬……是面对任何境遇,都有敢为之一拼,甚至为之付出生命的觉悟,而这,是充盈在李云龙心目中,抑或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气节与精神,亦可称之为“亮剑”。

李云龙,一辈子都在亮剑,而举枪自尽,是他最后的一次亮剑,诚如当初他与赵刚因冬季缺粮缺衣打算抢日军物资时,他俩的这一段对话:

李云龙: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

赵 刚: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

李云龙: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份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你以后还能在江湖上混吗?

这就是亮剑:明知是死,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对于一个军人来说,逃跑与求饶都是耻辱,即使活下来,也无法在“江湖上混”,亮剑是灵魂,即使死了,灵魂与气魄也能在世间长存。

李云龙,他一直都是李云龙,从未变过,而正因为有了以他一生坚守的“亮剑”,才真正铸就了《亮剑》,他虽死,亦永生。

文章图片13

李云龙死后30年,一群中年男女军人,一个少将,其他都是大校和上校来到被台湾商人购买的李云龙家,他们请求主人给他们故地重游的机会,主人热情邀请,但他们:

这些穿着笔挺的毛料军服的军官竟齐刷刷地跪在院墙前,抚摸着墙面上的点点斑痕,正哭得像一群孩子…..

“墙面上的点点斑痕”,是少时他们与李云龙一起开枪训练的回忆,也是李云龙生命定格的最后印记,是回忆,是悲痛,更是无尽的思念。

千帆尽过,再回首,其实,何止他们哭得像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