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说三国:二三四 身后之事

 秦时汉唐 2022-06-27 发布于重庆

蜀国各路大军返回成都,刘禅身着镐素,下诏举国哀悼三天,又大赦天下,赐诸葛亮谥号为忠武侯,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安葬在汉中定军山。

蜀后主刘禅下诏祭奠诸葛亮说:“你天生兼备文、武的才干,英明睿智忠厚诚实,受先帝托孤遗命,尽心力辅佐寡人,使衰微待绝的汉室复兴,立志平定天下战乱,整治六军,岁岁出战,英武盖世,威镇天下,将为蜀汉建成伟大功业,所取勋绩有如伊尹、周公。为何有此不幸,大业即将功成,你却染疾归天?朕痛悼你的逝世,心肝欲裂。推崇你的德行,论评你的功勋,根据你生前事迹追封谥号,让你的精神传扬天下,英名永垂史册。现在特派持使节左中郎将杜琼,赠给你丞相武乡侯印绶,追谥你为忠武侯。英魂有知,对此亦感宠荣。悲痛至极!悲痛至极!”

当初,诸葛亮曾向刘禅表明自己心愿,说:“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额外的花费安排,随身衣服饮食全有国家供应,无需再治其他产业,来增添家财。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有多余衣物,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

及至去世,果如前言。

诸葛亮留下遗言,命令部下安葬自己时,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需容纳得下棺材即可,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丞相长史张裔常常称赞诸葛亮,说:“他行赏不遗忘疏远的人,处罚不宽恕亲近的人,封爵不允许无功者取得,刑责不因为是权贵而免除。这就是贤能者和一般人都能够忘身报国的原因。”

诸葛亮天生擅长巧思,曾构思并指导改进弓弩,使之能够连射,制造木牛流马作为运输工具,及推演兵法,设计八卦阵图等,无不深得要领。

诸葛亮留世的议论、教令、书信、奏疏等,编成《诸葛氏集》,都很值得一读。

先前为马谡求情,被诸葛亮遣回成都的丞相参军李邈得知诸葛亮病逝,自以为翻案的机会来了,上疏说:“吕禄、霍禹未必有想要反叛国家之心,汉宣帝也并不想成为杀害大臣的君主。只是大臣惧怕君王逼迫,君王畏惧大臣的功高震主,所以君王和大臣之间才会相互猜忌。诸葛亮依仗着精锐的军队,狼顾虎视。古人有云:'五大不在边’。对此,我常常为国家的安危感到担忧。如今,诸葛亮已经去世,宗族得以保全,西部边疆的战事可以停止,人们也因此而庆祝。”

刘禅看到奏折,十分气愤,将李邈关进牢中,诛杀。

所谓“五大不在边”见于《左传·昭公十一年》。

孔颖达《疏》引贾逵说:“五大,谓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

这五种人有权有势,居边则易反叛,故云:“五大不在边。”

这个李邈,自恃学识渊博,好掉书袋,拿历史典故为喻。

为马谡求情时,引用春秋秦穆公与孟明视、楚成王与芈子玉的典故,惹得诸葛亮不高兴。

这次,又引用西汉少帝刘弘与吕禄、昭帝与霍禹、宣帝与外戚霍氏的历史事件,想要诋毁诸葛亮,发泄往日的不满,结果更惨,身首异处。

要知对典故的理解,因人而异。

理解相同时,心领神会,几个字就传递了太多信息,但理解不相同时,角度相反,搞不好反而引起误会,适得其反。

蜀地百姓感念诸葛亮恩情,纷纷请求刘禅,要在本地为诸葛亮建立祭庙。

秦汉以来的礼制,只有天子可以立庙,绝无大臣立庙的规矩,如萧何、张良等开国功臣,都不可能立庙。

无论贡献多大的臣子,都只能配享皇帝的太庙,那已是莫大的荣幸。

刘禅不敢违背祖上礼制,没有同意。

百姓仍然在逢年过节之时,就在路上祭祀诸葛亮。

这种习俗持续了二十多年,直至蜀景耀六年(263年),中书郎向充、步兵校尉习隆等共同上书,建议刘禅顺应民意,在靠近诸葛亮墓地的沔阳,建立一个祭庙,以断绝各地的私祭。

虽然此时礼制依旧,但刘禅顶着压力,同意为诸葛亮修建祭庙。

诸葛亮庙成为西汉以来,第一个为帝王之外设立的祭庙。

丞相一职,本非东汉常设官职,因刘备对诸葛亮的信重而特别设置。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之,也是让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至始至终的唯一丞相,有其他任何人皆不配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之意。

这也可以看出,蜀国两代皇帝对诸葛亮的信任、倚重和敬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