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 | 百年前,济南圩子城内有多少“新街”

 传递着 2022-06-27 发布于上海

这不是一本只供当下阅读的书,也不是一本游记抑或古建筑调查报告,它是一个记者对老济南变迁的,真实记录和切实反思。只希望,多少年以后,那些在楼房中长大的孩子,能够从这本书看到昔日的祖宅,听到长辈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也希望,多少年以后,那些有兴趣研究济南文化的人,能够从这本书品出历史的底蕴,拼出文化的碎片,释解对昨天的好奇。

清咸丰年间,济南在府城外围又建起圩子墙,自此形成济南外城。外城内开发最晚的是西南角,也就是趵突泉西南方区域。今天,依然能在此找到南新街、上新街等冠名为“新”的街其实,当年这里带“新”字的街巷有很多条,一共多少条?在即将付梓的《济南城记》一书中,阿雍对此事进行了考证梳理。

——在济南圩子墙与府城城墙之间,位于西南关一带的南新街、上新街一带是开发最晚的区域。伴随着1904年济南的开埠,这里则一跃成为社会名流、高官政要扎堆的高档居民区。

在1902年《省城街巷全图》中,这个区域大致还是个空白区,仅能找到很短的一条“半边店”(今上新街北段)。伴随着1904年济南的开埠,广智院、共和医院、山东工艺局先后在这个“空白区”周边建成,空白区内则逐渐形成数条街巷,俗称“新街”。

在1914年《济南城厢图》上,新街片区内街巷格局已大致形成,并标注有“南新街”、“西新街”。此图上,南新街南面的圩子墙尚未标注“新建门”,故“新街”之名源自新建门之说恐不成立。

疑似齐鲁大学校门,待考

在1926年《续修历城县志》所附地图上,新街片区内街巷名被进一步细化,有南新街,中新街,西新一街、二街、三街,东新一、二、三街、上新街等九条街巷。上新街据说因为该街自北向南,一溜儿上坡,所以得名。该街当时很短,只指代今上新街的南段,北段则标为“半边店街”。1980年整顿街牌时,将饮虎池前街(半边店街)并入上新街。

1或许是分得太细令外人眼花缭乱,20世纪30年代,除上新街外,中新,西新、东新、南新等数条街巷统称为“南新街”,此后的南新街,变成一个“一干三岔”街,从街北口到街中间为“一干”,再往南则是“三岔”——东中西三条胡同。这三条胡同南抵南圩子墙(今文化西路),其中东胡同南口即是南圩子墙上的“新建门”,门外正对的是齐鲁大学(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北门。

或许是偏居济南西南关一隅的地理区位,也或许是齐鲁大学、共和医院、广智院、济南道院等促成社会人文氛围,南新街、上新街一带一直是名人扎堆的地方,名人中,有清朝遗老,也有民国新贵,有社会名流,也有文人墨客……

老舍先生在齐鲁大学教学期间,住的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就位于南新街,而他的邻居,是有“甲骨文研究西方第一人”之誉的明义士。济南老一辈名画家中有“关、黑、弭、岳”四家之说。黑伯龙和关友声都曾在南新街久居。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代京剧大师方荣翔,一家几次搬家,都没有离开南新街和上新街。

民国时期曾任山东高等审判厅长的张志、曾任两湖巡阅使的王占元,日伪时期曾任济南市市长的朱桂山,济南道院的创立人之一刘福缘等昔日达官显贵都在上新街、南新街一带置有豪宅。

由于这里大户人家多,20世纪30年代,中共山东地下省委的临时所在地曾设在上新街。1936年,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北方局代表的黎玉曾住在上新街甲3号。后来成为红色书法家的武中奇当年便是在这里结识了黎玉,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山东省领导舒同、晁哲甫、李予昂、谭启龙、栗再温等数人也曾住在南新街……

济南城记

雍坚/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7年9月

正式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