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故事|聂子午:老罗 (纪实文学)

 视觉作家李承骏 2022-06-27 发布于广西

老 罗

聂子午

老罗今年已八十四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他在村里,算是最老的党员了。

我与老罗同村,我比他小两岁,小时候我们是一对要好的朋友。设机关捉麻雀,下河道抓鱼,都是形影不离,“并肩战斗”。而有一点他比我高一筹,那就是下水田摸鲫鱼和抓黄鳝的时候,他比我摸得多、抓得多。原因是他知道鲫鱼与黄鳝的活动规律。经多次实践我才知道,当我们下田抓鲫鱼和黄鳝时,鲫鱼是往浑水地方窜,黄鳝是往清水地方溜。老罗脑子比我灵活,故抓得的鱼比我多。他智商很好,遗憾的是当年因生活困难,他只能读到小学毕业。

后来,我在外工作,他在家务农。我们虽不同行相处,但友谊犹在。他虽然文化水平低,但头脑灵活,为人忠诚老实,做事光明磊落,他的名字罗光真是名副其实。他有一颗热心,村里人一致推举他为村干部。自六十年代起,他历任大队党支部委员、生产队指导员、队长、村民小组长。

他自担任小队干部以来,一心扑在集体上。原先,村里没有碾米机,村民要碾米,必须到几公里外的乡农械厂去碾米,往返既劳累,又耽误农时。他组织群众在村东头水渠落差较大的地方,安上了水泵,套上了碾米机,办起了碾米加工厂,既方便本村村民碾米,又可对外加工,给小队增加了一些收入。

不久,为了解放劳动力,老罗又跟队委研究,举全乡首例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农时用来犁田耙田,农闲则跑城拉货。这样,又给小队社员提高了年终分值(按工分分配,一工分所得金额)。

村东头有一片约一百多亩的农田,曾一度种上田玉米。那片田,尽管用手扶拖拉机犁,植土层依然浅薄,种下的田玉米产量还不够高。为了把田土深翻,以改良土壤,提高玉米产量,老罗又想出了一招,想请中型拖拉机翻地。这办法虽然好,但是似是“异想天开”的事。因为那时未通村公路,本队农小屯与对面的农大屯之间隔一条小河,中型拖拉机只能开到农大,来不了农小。一天,偶然的机会我遇上了他,攀谈间,他偶尔提起这件事,并将他的想法告诉我。他想在小河两岸架一座临时木桥,用四根粗壮而稳固的木柱子作桥柱,然后用粗而长的杉木架于其上,并铺上横木与硬板,全部用钩钉扣稳,筑成一座临时木桥。我听了他的提议后,当即表示赞成,并反复告诫,一定要保证安全。老罗将此事公布于众,很快得到了村民的赞同和支持。是时,正是盛夏时节,河水暴涨,老罗“身先士卒”,赤膊下水,和村民一起临时将跨度约30米长的木桥架上,结果真的请来了县两台中型拖拉机。那一百多亩田,经中型拖拉机翻犁之后,土壤得到了改良,玉米长势良好,得到了空前丰收。

米囤子满了,但钱袋子还空着。这还是摆在老罗面前又一个苦恼的问题。老罗想,要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必须粮钱两手抓。当时附近驻地的硫铁矿正急用建筑石灰,老罗即抓住这有利时机,带领村民烧石灰出售。然而问题又来了,全队十几户人家,劳动力只不过三四十号人,全力以赴去打柴火,砸石头。这样不但丢了农田活,而且因烧窑太小,每次出窑的石灰仅仅两三千斤,很不划算。后来,他几经考虑,决计从人力调配、投工方法、烧窑容量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派少量人砸灰石,尽可能凑集山脚中的浮散片石,减少为砸巨石块而浪费人力与废大功夫;二是派两人在石灰窑前架秤竿,收购烧石灰用之柴草,不兴师动众打柴草;三是扩大和增高窑体,扩大窑之容量,以增多出窑石灰。经做此大改革后,每窑出窑石灰由原来的两三千斤增加到三万多斤,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避免了年终分配出现超支户。

近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契机,老罗带领全屯村民共同富裕奔小康,这个小屯(小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该屯由解放初的六户增加到了二十八户,而且全部起了楼房。人口由原来的三十多人增加到近二百多人(包括已出嫁妇女和在外工作人员),其中有大学生十五人。外出在政府部门工作十四人,任教师八人(其中有三人为大学教师)。

老罗如今虽然年高卸任了,但是他始终不忘初心,依然以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处处以身作则,经常告诫晚辈传承正能量,当好人,做好事,办实事。

【主持人语】在农村,我一直对两种人心怀敬意。一种是低调,务实,能力不大,只能管好自己或者说自家,但是不去妨碍别人,不去哗众取宠——至少不会有事没事去做些于人不利也会损己的事情。这是对个我的一种敬。另一种人,则是敬意里含有感激:因为他同样能力也不是很大,但他有心想要为村里为集体做点什么,也是真真切切地想为村里为大家做点事情,做得好,能改变家乡的面貌。这样的人,如果只是个平民百姓,当然也好;如果还能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够在村主任或村支书的位子上发光发热,那就更好了!聂子午老师笔下的老罗正是后者。他实实在在地一点一点地帮村里做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如果没有我们的作家或者说作者,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除了他们村里或乡里外的人认识他(们)——好在,我们有聂子午老师这样的作家(作者),去为他们立传,去给他们鼓掌。我想,这也是文人应当也能够做到的事情。我自己,也要多向聂老师学习,用笔或者摄像头去观照我们的农村和乡亲。(李承骏)

【长篇连载】大唐矮马营  楔子

李高顺诗歌:失去的岁月

黄钰娇散文:我们都在生死间徘徊

农志坚散文诗:句町古国(外一首)

黄川连散文:养花

识码关注我们一起写作吧


编辑:李高顺 / 主编:李承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