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羊小反刍兽疫防控

 学海学无止境 2022-06-28 发布于陕西

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播。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传播方式与特点                             

小反刍兽疫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但该病毒对热、紫外线、干燥环境、强酸强碱等非常敏感,因此不能在常态环境中长时间存活病毒大量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眼鼻分泌物、唾液、咳嗽释放的飞沫、尿液、粪便、甚至在乳液中,污染区域内的水源、料槽、垫料等都会被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污染从而成为传染源,但不会长时间保持传染性,因此病毒的传播距离完全取决于动物迁徙或贸易的活动范围。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多由病羊和含有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皮屑随风和灰尘吸入呼吸道而感染,也有通过损伤的皮肤而感染;饮水也可以导致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6天,最长可达到21天;易感羊群初次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100%。老疫区发病率仍可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动物出现体温上升,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伴烦躁不安、精神不佳、食欲减退、口鼻部干燥等症状后,眼鼻出现大量的浆液性分泌物,并逐渐转变为脓性。如果病畜不死亡,这种症状将持续14天左右。在发热开始第4天可见牙龈充血,口腔内出现糜烂性损伤并伴随着大量的唾液分泌。在稍后的症状中,出现严重的水样带血性腹泻,肺炎、咳嗽以及腹式呼吸,最终因呼吸困难或脱水而死。      

图片

  疾病防控                                    

我国小反刍兽疫应急与防治工作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控群防、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初期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支持性疗法因能有效预防继发性感染而可以降低死亡率。对于小反刍兽疫地方性流行的区域,最常用的防控方法是疫苗接种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