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港湾|最美长安街征文选登|孙现富|长安街 长安情

 剑钧文学图书馆 2022-06-28 发布于河北

最美长安街 · 征文选登

长安街

长安情

                             文|孙现富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一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课文,文章虽然不长,却让人垂泪三尺、荡气回肠,也让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娃娃体味到,北京不仅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还有宽阔厚重的长安街。

       直到今天,再次读起那篇文章,仍让人热泪盈眶:“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如泣如诉的文字,把人们对总理的爱戴、敬仰,还有心中的悲痛描写的淋漓尽致。从那个时候,周总理永远铭记在了我的心里,长安街也成了我心中的一个向往。

      1992年12月,我从鲁西南应征入伍来到北京。那一年,我刚满17岁。虽然部队驻地在卢沟桥畔,但是心理上感觉距离长安街近了很多,总是期盼着能早一天走上长安街,看看天安门。

       也就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更加关注长安街,还专门跑到部队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对它有了更多了解,才知道古时候的长安街只有3.7公里,是十里长街,在北京历史上也被称为“天街”。

       当年,从长安左门至东单牌楼,被称为东长安街;从长安右门至西单牌楼,叫作西长安街。1940年,内城墙中东西两侧的建国门与复兴门被打开后,成了今天长安街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长安街作为体现首都政治、文化和外事功能的国家大道,成了北京乃至中国政治的代名词

       了解的越多,心里愈加感觉神秘、渴望感更强。终于有一天,我们可以请假外出了。我和几位刚刚下连的新战友一起坐公交、换地铁,来到了长安街。现在还能恍惚记得第一次站在长安街上的感觉。

       记得刚走出西单地铁站,就听到了悠扬的钟声《东方红》。不用说,这是从电报大楼传来的。我在做长安街的功课时对它有所了解,电报大楼不仅是新中国、新北京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北京的一个文化符号。其营业厅曾为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钟声响彻,再看看宽敞的长安街,我们几个家伙竟然不知道该怎么走啦。东瞧瞧,西看看,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好奇:这就是“神州第一街”吗?平坦的马路,干净的街面,挺拔的路灯,川流的人群,还有一趟趟疾驰而过的小轿车、大公交。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又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思绪中,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努力追寻着文章中与长安街有关的每一个细节。在我心里,长安街早已不再是一条街道,一个地标,而是首都的重要文化符号,更是我心中的精神高地。它历经沧桑,印证着共和国的成长;它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成长……

       回到部队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把家安在了长安街上。醒来后,感觉很好笑,没好意思告诉任何人,怕老乡们知道了嘲笑我痴人说梦,也怕被老兵戏弄。要知道,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兵龄不到半年的“新兵蛋子”。

       不知是为了圆“长安梦”,还是为了追寻“将军梦”,从军的日子,我一直很刻苦很努力。当时,我在师政治部宣传科当放映员,我们电影组一共4名战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许班长的绘画、郭班长的书法、赵班长的表演,都是堪称一绝。

       而我,业余时间一直都在坚持新闻写作。不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白天有时间就跑研究室、实验室、训练场,找各种题目和素材,晚上就挤在不足三平米的库房里潜心写作。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一条条“萝卜干”,也码起了一个个“豆腐块”。时间久了,我也成了小有名气的“兵记者”。

       命运有时也很会考验人。1996年8月,也就是我当兵的第四个年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了河南洛阳。说实话,从繁华的首都到贫瘠的豫西,从宽阔的长安街到狭长的龙门沟,心里还是有一些失落。但是,“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道理我还是懂得。

       随着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心里也是越来越不舍。临行前两天,总部机关的几个战友给我送行。我们的机关在复兴路上,是长安街的延长线,平时因工作需要也经常来这里。但是,那一天却显得格外凝重,心情一点都快乐不起来。

       当我走出地铁站,沿着长安街一步步向东,步履很是艰难,心情也越发慌乱。想到自此一别,还能不能再回到北京城,再想到曾经的“长安梦”真的成了一个梦。一种难以言状的离别感、失落感涌上心头,眼泪瞬间模糊了视线。那顿饭,吃的很伤感,战友们都流下了不舍的泪水,我更是哭的一塌糊涂。

       调离北京的几年间,我努力工作,笔耕不辍,先后实现了军校梦、提干梦,还多次被选送到专业院校进修学习,文字水平得到提升,业务能力得到锤炼,所负责的新闻宣传工作也多次受到总部机关和首长的高度肯定。

       2005年8月,一纸调令,我又正式被调回了北京。当年离别时,我还是独身一人。那时候,自己还是一名战士。这一次,举家北迁,我也成了一名营职干部;当年,我所在的部队在郊区,这一次工作和生活都在长安街上,距离祖国的心脏---天安门只有三公里。

       家住长安街,魂绕长安情。没想到,当年一个新兵的奇怪梦真的变成了现实。那一刻,我倒感觉自己好像真的是在做梦。此时的长安街早已今非昔比,除了东、西马路早已展宽外,沿途也是高楼耸立、华灯如林、绿树成荫、百花飘香,其变化之大,足以使人诧为奇观。

       现在,还能依稀记起住到长安街上第一个晚上的情景。站在阳台上,俯瞰长安街,宽阔的街面上,华灯高照,流光溢彩,在灯光的装点下,长安街显得格外美丽、格外璀璨。虽然街上车流不息,人来人往,却一点也不感觉喧闹。夜深时刻,即使有车辆疾驰而过,留下的也是一片宁静与祥和。

       向东望去,复兴门桥上的霓虹灯闪烁着梦幻般的光彩,给长安街的夜晚又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成了最幸福的一个人,一股无形的力量也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要把幸福感化作强动力,好好工作,回报组织。

       这份激动和感恩也一直鞭策着我,让我在工作中不敢有一丝懈怠,即便有时加班到很晚,站起身看看长安街上的灯光,心中也会增添无穷的力量。有时,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不顺和挫折,就端一杯清茶,站到阳台上极目远眺。看到长安街上驶过的车辆、骑行的人群,总感觉自己是那么幸福、那么幸运,还有什么委屈可言。顿时,又是热血满满。

       就这样,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朝霞黎明,一篇篇注满心血的新闻通讯、文学作品、时政评论在夜色中构思,在晨曦中收笔,登上了各大中央媒体的大雅之堂。我也从部队写到了地方,写进了中央国家机关。

       时光如梭,如今我已在长安街工作、生活了整整17年。在这期间,我参与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后勤保障。当我们的大国重器穿行长安街,驶过天安门,满满的自豪感激荡着我的胸膛;在这期间,我站在家里阳台上,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盛大庆典。当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在直升机护旗梯队的护卫下呼啸穿过头顶,对党的深情热爱一次次油然而生........

       而今,当我居在长安街的家里慢慢回忆这段往事,心里更多充满的是感激。感谢岁月不居,让我从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了成熟大叔;感谢部队培养,让我从普通一兵成长为正团职干部,还转业进了中央国家机关;更要感谢老首长王学礼,当年要不是他的鼓励和培养,我所有的梦想也只能是南柯一梦。

        厚重长安街,不舍长安情。每当提起“长安街”这三个字,总是感觉充满力量和温暖。在我心里,长安街早已浸入骨髓,融入血脉,它陪伴着我成长,我见证着它辉煌,我们早已融在了一起。

      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睡觉从来不拉窗帘。每当夜深人静,长安街上的灯光都会照进房间,枕着它,我会睡得很香、很甜。 

孙现富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曾在部队科研机构、院校和军种机关服役25年,现转业至某中央国家机关。文学作品和时政评论散见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刊。出版文集《心灵的感动》等。

       点击下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