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三和”:天至中和,地至平和,人至清和

 儒风大家 2022-06-21 发布于山东

作者 :儒风君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

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

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二十四节气解》说:“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

这一天之后,太阳就会从北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阳气逐渐减弱。

所以,古人称之为夏至。

1

天至中和

古人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夏至之前,太阳高度角直线攀升,像是一条孤高向上的龙。

但是亢龙有悔。

龙不可能无限攀升,阳气也不可能无限升高。

凡事都有一个度。

《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没有过度也没有不及就是和。

中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达到中与和的境界,万物就可以和谐共生了。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再黑暗的夜里,也会透出光亮,再明亮的白昼,也会有夜幕降下。

得意的时候,戒骄戒躁,警惕突然到来的逆境。

失意的时候,不必丧气,准备迎接人生的光亮。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世界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得意莫嚣张,失意莫沮丧。

2

地至平和

人法地,地法天。

天时发生变化,物候自然也随之响应,发生改变。

不再一味呈现盛阳之态,趋于平和。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古人认为鹿角向前而生,在方位上属于阳,夏至之后,阳气不再攀升,阴气开始显现,所以象征着“阳”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这便是“鹿角解”。

夏至之后,蝉鸣的声音开始增加,蝉感受到阴气显现,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抓紧鸣叫求偶,来为自己繁衍后代。

背阴的湿地里,半夏等植物反而会开始萌芽,这便是“半夏生”。

少则补,过则缺,这才是阴阳轮转的道理。

无论如何变动,阴阳始终保持了一份动态平衡。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严寒会过去,酷暑也不会一直持续。

这样的自然法则,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明白了什么是循环往复,什么是生生不息。

《尚书》里讲,满招损,谦受益。

凡是不走极端,尽量保持平和。

一旦走向一个极端,就容易遭受祸患,所以“月未全满,花半开”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

3

人至清和

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之后,就是三伏。

随着太阳能量的持续注入,地面温度依然会持续攀升。

人们会迎来最难熬的三伏天。

炎热首先影响的是人的食欲。

很多人会在夏季湿热的情况下,胃口欠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苦夏。

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

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

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切勿吃过辣、过油腻的食物。

适当补充瘦肉蛋白,水果维生素。

少吃冰激凌等冷饮,防止寒气入侵。

除了身体之外,炎热还会影响人的精神。

人会变得比往常更暴躁,更烦乱。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听听音乐、散散步,读读书,都是很好的法门。

儒风君说:

夏至之后,三伏就要到来。漫漫长夏,心清杂念,身清暑热,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