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行政”走向“管理”:权力制衡关系

 阳城书生 2022-06-28 发布于广东

这是包子堂与您相识的第2841

前 言

企业的行政当局和企业的管理当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一个企业想从行政当局走出来,形成企业的管理当局,那么企业的权力结构必须相互制衡。企业必须下大力气培育职业经理人的队伍,同时发育企业的社会机能,形成相关利益者的群体,确保企业成为一个共同体,确保企业当局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能够兼顾到各方利益,尤其是全体员工的利益和顾客的利益。

往期精彩文章请点击#包政企业理论·管理专栏


管理专栏

从“行政”走向“管理”:权力制衡关系
图片

管理当局是一个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权利必须被制衡。权力制衡的目的与方向,是保障企业成为一个相关利益者的共同体,保障一个企业按共同的目标及其根本大法运行。 
图片
离开了这个保障,企业也就去了存在价值和意义,不能最终成为产业社会正常运行的功能性器官。不论这个企业如何标榜,也只能退化为一个挣钱牟利的机构。一个企业的命脉,归根结底掌握在企业当局的手中,取决于企业当局最初的选择,他们是否愿意安排好最高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企业最高权力关系是自然形成的,除非有斯隆这样的人,遇到了通用这样的公司,可以按照企业本来的要求,架构管理当局,发育管理体系。
创业维艰,从小做大的企业,自然会形成以创业者老板为核心的权力中心。创业者老板的权力是打出来的,权力的基础是一批信徒和追随者。无人能够挑战或制衡这种老板的权力及其权力基础或核心利益集团。
这种自然形成的权力中心及其权力合法性基础,并不能受到任何力量的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有人按照权力制衡的要求去设计企业当局。这也是很多企业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而且衰败会来得非常突然,可谓盛极而衰,很像螃蟹,一红就死了。
权力中心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企业做大了,往后的日子是越做越难,遇到了前所未有、无可奈何的麻烦。深究其原因,是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个体解决方案,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没有系统解决方案,没有在企业制度上下功夫,没有在最高权力系统上形成制衡关系。
引进能人,收买能人,也只是打补丁而已。补丁打多了,企业面目全非,关系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每一个人的天赋、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不了,创造价值的全过程,不能像动车一样跑起来,更不可能像一个智能化物种一样,去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很多企业比的是火车头的推进动力,老旧的火车头必然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胜者为王,就看哪个企业敢于换自己的装备,敢于集中资源配置在成败关键上。离开了高层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集中配置资源的结果一定是强化自然形成的权力中心。这样事情也许又回到了原点,源于管理思维的根本大法,激活个性而不是个体的管理初衷,会在复活的行政权力等级体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就是企业的宿命,被历史周期律锁定。摩托罗拉如此,爱立信如此,诺基亚如此,索爱也是如此,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不知道。反正《红楼梦》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图片

有一本书是值得大家看的,迪特里希·德尔纳的《失败的逻辑》。书中说到,失败不是晴天霹雳突然降临的,而是在构建系统的时候,把失败的种子放了进去,没有及时剔除掉。随着系统的发展,失败的种子也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吸收系统的能量,逐渐长大,最后不可逆地把整个系统拖向失败的方向与轨道。系统的瓦解和崩塌,只是时间上的事了。
在这里,权力制衡就是至关重要的命题了。专权、专制、独裁、随意和随性的家长制,早就存在于创业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力结构之中了。福特和杜兰特就是典型的代表,幸运的是随着权力的更迭,斯隆和蓝血十杰自然而然地把这个失败的种子剔除掉了,并使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这两家公司活过了百年。很多企业就没有这样的幸运,在命不该绝的时候夭折了。
德鲁克的解决之道,就是强化企业的社会机能,以制衡企业中的政治机能。也就是防止权力体系的行政性恶化,滋生官僚主义并抑制个性发挥,确保经济机能有效运营,确保整个企业创造价值的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