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月亮:闲谈道德与智慧

 繁星1 2022-06-28 发布于河南

道与德是两,不是一。德,是人的事情;道,是天的事情。问道、闻道、证道、殉道成为人最高尚最高级的追求。然而道无言、也无情,对于人们的证殉不表态也没表情。

人们的评说也只是一部分人议论另一部分人的工作。也就是说迄今人们“知道”的道,都是人说出来的,而人是能够说出任何“道”的,于是,又得求救于“德”,德便成了人能否见道、行道的保证。

谁来保证“德”呢?没有谁能够保证。只有人自己来保证,这个保证的工作和传统,叫人文。也就是说,道和德都是人“文”出来的。

道,是在那里,不增不减的在那里,等待着人们拨云见日的去发现它。而喷云吐雾的人们,往往是用遮蔽道的方式来证道、殉道,古往今来也造出了许多盛极一时的“道”。这些真诚的烈士与那些“伪士”不同,他们有“德”、但会被他们造出来的“道”捉弄(其实是被别人的德捉弄),如“无量头颅无量血换来假共和”。

证道、殉道不仅需要达德,尤需要大智,智慧是道与德之间的真正的“精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方是在问道育德。他如见大知微、通简得情,都是由智生德。无智,则无德。尽管少数人的智常常挑衅、挑战多数人的德,但无智难达大道。

因为:道,无言;道,无形;道,无定质。只有智(绝不是小聪明)能逼近之。道,好像是“最好的球是下一个”之那个“下一个”。孔子知道这一点所以说“朝闻道夕可死矣”,他死前也没有说是否闻到道了。老子更滑,来了一个“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然,寻找道德依据的工作还是前赴后继、惊天地泣鬼神,但注定了是悲壮的徒劳。因为道德这一主体哲学的重镇,它的依据就在人自身,人们解构了上帝、结构、存在,一再返回人自身,返回到下半身,越返越不知道道德在哪里了,更别说其依据了。好像没有道德,人们娱乐起来更妩媚。与时俱进的不知道是道德还是本能了。研究“德性之后”,一如研究“德性之前”,是令人尊敬的工作,自然是对愿意尊敬他们的人而言。

图片

 洵栖堂手陶/姜志平

道与德

道与心灵没有直接关系。道与心灵的关系是心灵建立的,于是人建立了各种道。《周易》图演道、《老子》形容道、《论语》敬仰道、《心经》混淆心与道,这些都是与日月同辉的道语,还有许多后浪推前浪的道语,更多邪魔歪道语。因为,关系是无限的。

天道、地道、人道的关系是无限的,可以交织变换成无限的图案,人们只能感知、把握它们之间的“间性”,不能把握道本身。然而从用见体,难免瞎子摸象、堕入柏拉图说的洞穴摹影的徒劳之中。这都因为人心与天道没有“共因”(人心与天道没有共同基础。天人感应是部分人说的。天人相分也是部分人说的)。然而又必须不屈不挠的去发现、验证有限的人与无限的道的关系,因为人心与天道有“公因”:一平二衡三化。

道,是式与能的平衡态。金岳霖的式与能是逻辑的,这里突出平衡态是突出活的动的式能力。说道是无的时候着重了“式”,歌颂大道胜利了的时候,着重了“能”。每一种活物每天验证着的是这个式能力的平衡。这个平衡是相机而在的“在”。

式是理、能是势,理和势的平衡是常态,变革是要建立更新的平衡。平衡是关系合理的关联,不是一方压倒其余。不是永恒不变,是中和着变化着的看不见的各种元素的达成的平衡。

德,是自觉、是心觉。人发现、体证道,从而形成自觉的是智慧。智慧是利器,“身怀利器,杀心顿起”,德是平衡智的,平衡出觉、慧了是福气。这个福气一是平和的心态二是与其它平衡因素汇合的运气。运气偶然,道也不必然。必然了就是“可道”之道了。把道说成必然,是人的需要。人言为伪,偶然与必然是西化的术语。

尽管成功需伤德,德却因成功而显。失败的德具有美学意义。

道与德之间是导窍游虚的运化。

图片

洵栖堂手陶/姜志平

智慧

智慧的中心词是慧。慧,如神韵的韵、美人的态是抽象不出来的,但,它在,而且是在的魂。这个韵、态、魂是“智”出来的,这是从结果上看过去;从发生上看,其实是由于如此慧才有了这般智。慧是土壤、是生命的解悟,智是应机而生的反应。迁就习惯用法,不妨说智是理性,那么慧是非理性。智慧是理性与非理性交错成形的。

智力高,而被情、意损害得智慧全无者,比比也,那叫智而不慧。情急生智、情急无智都是有的,情,属于非理性。意志的核心部分也是非理性。智慧中包含着悲悯情怀。如果理性也有情怀,理性就变成了智慧。再譬如人们常说的神秘直觉,神父用来感知无限、绝对,商人用来感应潜在的商机,尤其是艺术智慧中非理性是冰山水下部分。

智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有生命的,智慧不能编程、不能量化、不能提炼成灵丹妙药的配方。这也是它和知识的区别,知识可以用教科书等大众媒介传播,智慧不能。智慧是具体通几的。几,是微妙的契机、看不见却左右着事态的间性。

在宗教系统内,意义上与绝对者在一起,智慧就是通向绝对的能力。在人间事务里,智慧就是巧妙成功的能力;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智慧不单起,是在法、势、术之内发挥作用的。艺术气质的智慧能够创造出雄强一时的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的奇迹,譬如希特勒。但是,在更高的意义层面,独裁的“奇迹”是反智的。

智慧的意义在于:它是面对未知的、面对可能的、面对不确定之无限的。沈几《智囊叙》:“宇宙一活局耳,执方引经之徒,胶一实以御百虚,知形而不知情,知理而不知数,知用而不知机,成败得失,介在呼吸,弗能转也,咨嗟愤惜而善其后,不既晚乎!”只有直觉到间性之窍,才能入道。智慧的作用和特征就是“导窍游虚”。

所谓“间性”就是这个可以游入虚的窍,俗语中的窍门、道道儿也算一种形容性的揭示。虚,是“虚无”、是看不见的存在。犹如佛教的“空”不是没有。无和空是决定有和色的。智慧就是把握住这个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的肌理的能力,从而能够“察人心之理,明变化之朕”。尤其是要占据先机,“缝祸于渺,迎祥于独”(《智囊·知微卷五》)。朕是征兆;渺是小;独是个别;能够“缝”“迎”明察的要害在具有感应“几”的能力。“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为者,势也。势非至劲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智囊·知微卷五》)。

感应到凡俗不能感应到的信息、感悟到还不能看到的东西,才叫深识、明察。有预见才可能得机、得势、得体。(把握住根本又不蔑视细故,才能做得得体。)“智生识、识生断”,判断力是基本能力。

智慧是感悟(感觉、直观)、思维(智性操作)、反应(行动)能力,是知行合一的意识状态,尤其是种应变能力。这种意识状态的水平基座是思想,形态则具有艺术性化的、不确定的。思想即心思现量;艺术即创意、不确定中建立确定的思维能力。当然,抽象的知识系统、譬如数学中的思想部分也是智慧。好思想是充满智慧的。

就理性层面而言智慧是融合了计算运筹能力的悟性操作。“智者,知也”,必须知“到”,才有相应的判断和反应。这也是人们持续不懈的强调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知势知几的道理之所在。智慧的逻辑化运作是博弈术(在三方互动中做出最佳选择),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等同于谋略(妙算),是个信息、演算(理性)与直觉(非理性)交互运演的过程。

智慧像艺术一样必须做出来,用不出来的或纸上谈兵,就只是高而不切的酸腔。“智者,术所以生也;术者,智所以转也。”(《智囊·术智部总叙》)术,不是简单的思维能力、思维艺术所能概括的,是需要情、意、形、势配伍参革的。

配伍,就是与他者交易。一容他者即需苟化。一有交易就含了“利用”含了苟化。慧是能容的意思。

图片

洵栖堂手陶/姜志平

智无常局

智慧的要义是马克思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思维的最高阶段是具体,是因为1、感性是运思的本体,运思的最后成果是“新感性”。2、现实感是智慧或思想、学说的精髓。抽象继承传统、死搬硬套西方往往不得精华,只得糟柏,因为丢掉了现实感。现实感是客观的整体性的,常说的局面、格局就是这个意思。智无常局,强调的是无成法可模仿,没有不变的永远有效的固定的聪明模式。

因为,所谓智慧是以“内符”应“外摩”,而内外双方都是运动的,互动的方式(应)也是随机的。在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中,往往智愚合体,明暗一源,充满转化、异化、变化,都在“化”之中,掌握住化的“机”才叫智慧。不然只有窝囊等死、劳而无功耗死而已。最“坑得慌”的是与道德的相互纠缠与耗损。

没有常局就是承认变,承认变就是没有确定,不确定就是在苟化中。苟化不是个伦理术语,尽管常常被伦理化。好像中庸,本是道语,一变成伦理术语就是圆滑的别名了。这是人造误解。

道德与智慧

人而无智是行尸,如同人无德是走兽。德生智的说教连篇累牍,古代中国推崇“以恬养智”“无心而合”似石而玉的境界。古代的人格楷模通称君子,君子是生存方式像艺术品一样的人。道德与智慧的关系耗尽了古代哲人的脑筋。其实,由智生的德才是没有负面效应的德,犹如只有美学的征服才是不留遗憾的征服。智慧是可以寻真导善的。

尽管何为真善众说纷纭,智慧还是能够寻真导善的。智慧能够满足“各美其美”诸色人等的需求。小人之智固然可以济其恶,但小人无智其恶会无底、其行会更残暴野蛮。小人改邪归正也靠智,没有无智的觉悟。芸芸众生没有智慧的信仰则会走向黑暗愚昧。

标举“弃圣绝智”的老子、接着做了酣畅淋漓发挥的庄子,都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大智。首先、他们的“绝智”是大智,运用减法的智慧,丰富了智慧的形态。其次,他们的弃圣绝智是追求大善。尽管真理神话已经打破,真相也是迷密交叠,逼近真,还是靠智。真,主要是真实的信息、真正的意义。

老庄二子提议开发语言文字外的智慧----默而识道,因为大道无言、大美无言。老子的智慧之所以千古不磨在于它以“自然”为根本意义。智慧与道德的关系是智慧的意义问题。一部《道德经》就是讲了个用水智慧沟通德与道的关系,凸显出慧的直觉感悟力。

道德如山,智慧如水,山水相依,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没有水的山是穷山。

同样的,愚与庸德相连、暗与俗情相生。愚和暗是非智慧的两种常态。庸德和俗情是人文中国的“水文”部分,高德大情则是其“天文”部分。智被德(情意)所困是我文化帝国的一个特征。


作者系:现代阳明书院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孔学儒术》《王阳明传》《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影视艺术哲学》《水浒智局》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