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诗词人物 萧郎点评第五集

 杏坛归客 2022-06-28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套马杆

图片

作者简介

萧郎,老男人,有点书生呆腐气,传统文化传播普及志愿者。

图片

璞玉雕瑕

照镜

闲对菱花抹黛眉,萧萧双鬓渐成丝。

窗前鸣啭惊回首,羁鸟三年怆欲悲。

萧郎评:

    诗友发来此诗,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此诗写的平平,没有什么特色。

    诗重在立意。要琢磨出一句有点深刻的东西。其余的围绕他写即可。

    此诗前面两句做铺垫,先点题,定下一个基调,总体是因为年华渐去,因而是悲伤的情绪。但是后二联转的不好,三句听到鸟叫,想起这三年的疫情被困,这就有些脱离了主题。且仅仅陈述一下伤悲的心情,并无什么深刻的内容,也不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考虑修改一下,因为主题是照镜,就围绕照镜见发白人老之景产生的感情来写,以二句的鬓成丝做引子。

    语句方面做一些调整,闲字不妥,有闲情闲心的舒适含义,改成愁,更合乎心情。渐成丝,青丝霜丝,黑发白发,都是丝的形状,表达不到位,用霜丝锁定范围。

     立意从看到生白发入手,白发则光阴渐去,用反写的方式,不但不嫌弃白发生长的多,还嫌少,还嫌慢,想要更多来绑定时光。前面这样先铺垫一个与绑定相关的蛛丝,使得气脉能够贯通。

    试改如下,供参考:

愁对菱花抹黛眉,霜毛疯长似蛛丝。

却求更密更加速,能缚光阴不再移。

图片

观《文明唐山》视频

文明冠市美容颜,烤店女孩腥血斑。

请出曹寅徒费力,而今谁敢往唐山。

    [注]唐山为曹雪芹祖居。

萧郎评:

     如此写法过于直白,即使是批评的诗句,也会有老干体的痕迹。曹寅拉出来也觉得勉强了些。在大清朝他身为贵族子弟都自身难保,何况是现在?请他出来有什么用呢?唐山还是宜居的,只要能真的清除那些败类。

    修改一下,供参考:

文明称号已无颜,娇女街头惨血斑。

吓得猫儿不寻食,太多恶犬在唐山。

图片

图片

端午有思

半入江风半入云,汨罗桴鼓到而今。

世人尽赞龙舟美,谁解离骚况味深?

士弘毅 点评:

     首句,把杜甫原句,直接拿来并不太合适。

三四句,比兴手法不太合理。

    润色如下:

故国龙舟何处寻,江头依旧怒涛侵。

多情兰芷年年馥,犹是当年屈子心。

西风评

    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而学识也未必能增强想象力。评者把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套用进来,形成了漂亮的诗语,却只是在别人的巢窠里面打转转。

     如果说起承改动可以理解地话,对转结的修改,就跟改后的承句“撞意”了—— 依旧“怒涛侵”,已经暗含着依旧“屈子心”,一明一暗的象征,才是诗法。原作的转结,想套用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却也不想想:屈子的悲情、怨恨乃世人皆知,常识是也;离骚是“牢骚”,上过高中的也无人不晓,你还在那儿假清高沉吟离骚、恨他人不懂屈子。这叫“放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生搬硬套,以苏轼的话来讲,这叫“人俗不可医”。

     我碰到这种作品,往往以“棒喝”的方式,试图惊醒作者,冀其迷途知返,归于本真。真俗人必勃然而走,到别处去找知音;迷途而惑者,往往豁然见日:知此路不通,另寻蹊径。

萧郎续评:

    把作品改动的面目全非,几乎所有字都换了,韵脚也变了,这跟重写又有什么区别?这就不是所谓的改诗,而是两首诗的比较。如此并无意义,用自己写的对比,还不如直接拿李杜东坡的来,更有说服力。

    不过前面评论发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绝句就四句,还要抄袭了首句,就大大失去韵味。就如美女炫照片,先亮出西施的,再拿自己的,能有好效果?

     用仍是那江和那云,保留作者喜欢的重复句式。三句尽赞龙舟美,本身做对比句,是不够的。难得要说不能都点赞,还要有说不美的?龙舟美,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这里仅仅需要改一个字,空赞,即可把赞美局限在仅仅是口头空虚的点赞,暗喻并不做实际的事情。四句谁解离骚,确实如前面评者说的,离骚的意思大家都明白,暗中自我标榜能解,也过了。而且赞美和理解屈原,其实也仅仅是停留在思想上,真不如用无行动来做对比,更有强烈的效果。世人多半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试改如下,供参考:

仍是那江和那云,汨罗桴鼓到而今。

世人空赞龙舟美,谁敢谏君投水深?

图片

吊浔阳古城湓浦江

湓浦川流埋土深,琵琶诗咏迹难寻。

江州司马可曾料,一寸江河换万金?

萧郎评:

      按诗意,是要表达原来琵琶行描述的美景古迹现在都找不到了,变成地产开发了,所以川埋土,迹难寻。诗句表达的还欠推敲。

     从字面上看,川流江河,加上重复的一个江,在短短的绝句里面,重复的太多次,觉得很重复拖沓。江州司马虽是白居易的代称,也不一定局限这个称呼,或者江河处斟酌一下,带河字的词语甚多。

     从内容上看,前面二句铺垫的还嫌不够,宜用较为强烈的美好景物,来与后面要表达的行程对比,反差才会更强烈。

     四句的江河换钱,表述的隔了个层次,也会引起一些歧义,觉得寸土万金,开发的价值很大,有必要性。这样就会违背原意。

     临屏随手修改一下,思路这样:

前面不用重复湓浦犯题。秋江川流意思差不多,秋江更具有一点美感,也更合白居易诗句。把诗里的内容摘取一些加强渲染效果。用琵琶声的美妙与勾机的嘈杂做对比,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如果批评的口吻强烈一些,也可以说,换得奸商赚万金之类的。

    供参考:

吊浔阳古城湓浦江

谁把秋江埋土深,荻花枫叶迹难寻。

琵琶声绝勾机响,司马重来泪满襟。

图片

图片

茶(新韵)

神农辨草点仙葩,建盏铜炉煮雪芽。

一啜余香清瞽目,三分新翠饮流霞。

枯肠潜润生诗色,俗气冰消入释家。

自笑常贫不爱酒,有君何苦弹冯铗。

萧郎评:

     此诗借助写茶,表达出安贫乐道的情怀。尤其是引用冯谖弹铗的典故,却反过来说,有茶则不必那样做作。构思和立意都较好,只是在对典故的理解和运用上,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有些不足。

     从句子上说,起句写神农,并无必要。这不是要列茶史,茶的来源,制作过程,都不是重点。重点要归引到自己的心性品格方面,且建盏历史短,与神农就衔接不够。  

    首二联第五字,点、煮、清、饮,都是动词,后面接名词词组,因而构成摞眼,显得句法呆滞。颔联因对仗不能改,那就需要在一二句中改至少一处。考虑到写茶,煮饮这两词,都属于茶事用语,偏直白了,可考虑调换。从茶事来看,除了像普洱之类烂叶子沤的压紧茶要煮,青绿茶多不宜久煮久泡,煮字最宜改。

     颈联单独看,立意尚可。潜算动词,也带一点形容词的性质,与冰的名词对仗不工。释家,是佛门了,作者可能还没出家,用的不甚妥当。

     尾联是本诗的精华所在,通过与冯谖的对比,突出茶的作用,也暗衬出作者的风骨。只是前面缺少铺垫,且对典故的认识不够深刻。冯谖索要鱼、车、家,其实是在作秀,有他深刻的用意。索要鱼吃,是为了与其他门客饮食平等、待遇平等。要求出有车,并不是自己占有车,而是想要获得礼仪尊重。抱怨无以为家,是为了照顾老母。为啥他不要求酒啊,美女啊之类的待遇呢?这些属于奢侈享受,不是他追求的。所以此处用酒,就与冯谖的本意不够吻合。且贫困而不爱酒,不足为奇,反而正常。贫困却要爱酒,一般都是要被人指责的。

     八句弹字,此处是击打的意思。《康熙字典》列此意在寒韵,举例恰好就是这个典故:“又击也。《史记·孟尝君传》冯驩弹其剑而歌。”弹字此时平声无疑。八句就形成三平尾,乃律诗大忌,出律。

    揣测作者的立意,并考虑了上述问题,拟延续总体风格,从茶的清高之气入手,用鹤云风竹等与茶之雅韵融洽的物象互相映衬,用苏东坡、陶渊明这样令人倾慕的高人逸士来提升境界,逐渐铺垫冯谖的相关物象,以较为自然地引到尾联点题。

    试做修改,供参考:

茶(新韵)

涤烦怡性啜仙葩,建盏铜炉白雪芽。

喜少鱼腥沾鹤袖,欣多春气纳云霞。

竹风常弄东坡影,车马不喧陶令家。

我与冯谖贫一似,有君却可弃长铗。

图片

【七律】宿漠河怀古

冰封肃慎黑龙河,极夜幽光暗月波。

一怒红颜三桂北,千重紫禁满清娥!

盈虚果向佳人考?成败先从槐树科。

借问八旗何处在?金鱼胡同凤阳歌。

萧郎评:

    此诗意在由古地而起怀古教今。首联自漠河所在的黑龙江开始起兴,二句根据其地有极夜现象,写景也是抒情,铺垫出忧伤哀怨的气氛。从构思上是可取的。但黑龙江为凑韵,改为河,专有地名改动未免有些牵强。

     颔联转入怀古,但立论的史料有问题。吴三桂与漠河有什么关系?吴三桂的反叛,作用力在关内,辽东以及其他北疆那时候早已是满清归属。且用此史料,整个东北乃至整个中国都可用,就缺乏了针对性。用在山海关、北京等地,更为合宜。

     盈虚一般用月,向着佳人考是什么意思呢?槐树科,更不明白。对仗也不工。满清的八旗,相当于现在的入党,是很顶级的。入旗是很难的。那个地方,还没资格算八旗,也从来没有驻扎八旗,最多抓点人去当旗丁。若是呼唤有八旗子弟去戍边,更觉得很是荒唐了。

     从格律上看,这诗应是按平水韵的,首句黑字可证。新韵就三平尾了。但胡同新韵同仄声,平水韵仄声。

胡同是音译词,源于蒙古语,元代占据北京后用来称呼里巷,与满清没关系。尾句就缺乏了力度。以前在咬文嚼字之类的书刊上看过胡同的来源。查一下明清时候写胡同的诗还是不少。

再访左卿居九条胡同门临石井

明·王彦泓

欢筵散后剩无聊,淡日庭阴雪未消。

买笑敢云非措大,送愁无奈是茶娇。

萧疏客从才三骑,曲折胡同到九条。

望见井床私怅望,莫应愁减丽华腰。

花烛辞调张子和比部纳姬姬静海人

清·孙原湘

五更紞鼓听鼕鼕,熏罢朝衣宿火红。

独抱云窝贪美睡,卖花声过小胡同。

    这两首都是标准的律诗。按同字所在位置推定,胡同是平声无疑。

     因而,该诗整体的构思、立意、造句、用词,都需要重新调整。

     步韵也写了一首,尽量基于原诗的格调,供参考:

【七律】漠河怀古

同题步韵**诗友

文/萧郎

已割母河成界河,幽光极夜水悲波。

谁将乐土飨罗刹,应念先民亦汉娥!

吾国虽名常任国,前科难纠莫斯科。

江南江北同声泣,泣血更过长恨歌。

图片

图片

初夏

卉蕊式微青正丰,蛙声鼓破小荷丛。

携身秀色归来晚,又踏星河走一通。

萧郎评:

     此诗尾句颇为清丽可喜。但式微、破,一幅萧疏凋零之貌,与秀色不合。简单改一下即可。可能作者初学了式微一词觉得更文绉绉?明白如话也是一种挺好的风格,用古词还需要搞明白词义为妥。

     改动一下,用香飘补充嗅觉,用配乐补充听觉,加上舞动的动感,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更为生动。

    试改如下,供参考:

卉蕊香飘青正丰,蛙声配乐舞荷丛。

携身秀色归来晚,又踏星河走一通。

图片

明 城 墙 下

块块灰砖生绿苔,条条基石落尘埃。

墙高纵有三千尺,怎被清军攻进来。

萧郎评:

     此诗前二句写城墙破败之貌,用假设城墙高度能达三千尺寸来转折,发出为啥城破国亡的疑问。立意在于城坚不如人心坚吧,再坚固的城墙也无用。

    但语句表达的很不够。二句落尘埃,有歧义,以为基石都倒塌了散落在尘埃。落字动作的性质不甚稳妥,用落满之意更顺。

    三句的假设,与四句的搭配,道理上不通,因为城高没有三千尺,所以被清军攻进来?攻字也不符合历史,南明那帮软骨头不等清军攻城就投降了。基本历史有硬伤这诗也就大为逊色。

    转折句要形容反差,城墙高,对应的是难于攻陷,反差就是君臣轻易地投降,如同大英国在新加坡,大法国在巴黎。

    试改如下,供参考:

块块灰砖生绿苔,条条基石满尘埃。

墙高纵有三千尺,无奈君臣跪下来。

图片

图片

有感过山车似的温差

冬夏驰高铁,春秋不站台。

罗裙脱貂褐,一任好风来。

萧郎评:

     此诗作者应是初学者,表达多有不当之处。

前二句可能是想来用高铁之快,来比拟温差之变化,但语言的基本功不过关。按字面解,高铁冬夏开,春秋两季没有。若按互文来解释春秋冬夏,高铁一年四季都在开,这不是废话么?且一年都不停在站台?这必定是控制系统出问题发神经了,连带的乘客吓得神经错乱,高铁几个小时就到站,不停的话都会被质疑,这整年不停太吓人了。

     不站台,语句也有病。应当说没有站台,用无字。站台又可做动宾性的词组,为某某站台,容易引起歧义。语文基本功还要加强。

     罗裙脱貂褐,这是什么老师教出来的主宾搭配,想说是脱了貂褐换罗裙吧?为了凑平仄就生硬地搞成不通不顺之句。

     尾句就是败笔,好风来,说明温度刚好,十分适宜怡人,这跟温差过大带来的难受完全相悖。

题目说是过山车,文句内却是高铁,这两个是一回事么?

    试改如下,供参考:

有感高铁似的温差

冬夏瞬间变,换乘无站台。

罗裙配貂褐,上热下凉来。

图片

早春

瑟瑟长风积雪消,晴空雁阵写逍遥。

烟岚漫起绕村落,嫩柳轻扬荡板桥。

何处黄鹂枝上唱,谁家白鹤水中飘。

怜农最是夜来雨,晨早田畴笑靥邀。

萧郎点评: 

     这诗最大的问题是构思不够深入细化,由春景到农事,可能是一句句分开写的,缺乏呼应。

     首句写风来雪消,但用词颇为不当。瑟瑟,是寒冷、萧索的样子,长风,要搭配浩浩更妥。但这里不是要写大景,长风万里送秋雁,可能是首联化用的根基,这里要写天气已经暖和,为后文看到的农村景象做个时令的铺垫。描写风的词语甚多,我选煦暖的蕙风。积雪,不够贴切,三冬雪化,非一日之曝。用残雪更合适。

     二句僵化,非因前有长风,后必须跟着雁。这逍遥的雁,以及后面烟岚、嫩柳、黄鹂、白鹤,铺陈的是春日游玩之景,且各个物象之间,并无联系与互动,如同走马观花,看到啥就写啥。建议这五句,作者可以珍藏起来,凡是写春的题目时候,就直接用上,不管主题思想何在,不管立意构架是啥。

     而且,在景物的描写中,还多有冲突之处。烟岚漫起,一片迷蒙,后面还写啥?能看见啥?还能那么听话去绕,不改是封、照、迷、弥、隐、失、掩等词语,更加贴切么?炼字的功夫,还远未到家。

     白鹤水中飘,还搭配谁家,你觉得农夫是这样?如玩物丧志的卫懿公,没事儿养着鹤玩耍?鹤有长腿,如何在水中飘?鸭子养大的天鹅,也不会去学鸭子呆在草窝,迟早飞走。那么谁家养的仙鹤学鸭子水上飘?我估计是裘千仞,江湖人称“铁掌水上飘”,铁都能飘,何况白鹤?

很可能作者眼中看到是鸭子,但觉得鸭子不如白鹤有诗意。这就是学习不够的缘故。世间不是缺少美,缺失诗意,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提炼诗意的智慧。

      稍回忆一下,李白有“遥看汉水鸭头绿”,苏轼有“春江水暖鸭先知”。杜甫有:“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大诗人也觉得鸭子有诗意。俗客估计是不行的。

     尾联是此诗的立意基础,也是写的比较好的。但是结句与出句联系不够紧密,仍有可提升的空间。七句写雨水是夜来的,那么晨早来的是谁?笑靥是谁的?农夫还是春雨?可能作者想表达雨声如笑声?只是这雨,晚上已经下了,就不用表达现在的声。作者想改润字,是说此时候写雨,重点不在于雨的样子声音,重点在于作用。

      但是,“潜入田畴润麦苗”,也并未尽然。可能作者学了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是老杜用潜入,是对应着无声,一个强调动作,一个强调声音,相互照应。阉割掉一半,就失去气质。如同东厂高手,武功再高也内气不足。只感觉这潜入的样子,很滑稽。

     作者特别构思了“邀”字,我觉得是诗眼所在。春雨不邀自来,为的是怜农。这个拟人的手法特别棒。用不必邀,觉得偏生硬,用不待邀,春雨急着来帮忙农夫耕田,所以等不了接到邀请就主动来了,更加生动。至于润还是滋还是浇灌,不是重点,春雨能做啥,大家都清楚。

     重新理清了立意后,就可以再把雁、桥等前面提到景物给联系起来,围绕着“怜农”这个中心。

     首句写了季节,有残雪,则雪显示人走过痕迹,“人迹板桥霜”,把农夫暗藏进去,用晓经桥,表示农夫早上就出发了。与题目的早字对应。

     用雁排队,与耕作的人排队类比,用柳弯腰,与劳作的动作类比,物象为情感服务,为人之勤劳而感染。

      黄莺唱,水鸟游,也仅仅是平常之景。不妨也用拟人手法,与劳作的农夫形成关联关系。用口语化的词汇,较新颖的句法,来写寻常之景,这样诗句就显得灵动而不流于凡俗平庸。自在黄莺恰恰啼,恰恰是象声词,入声,发音有点类似歇歇。用这个意思来进行联想。用三字句使得句型更灵活。

    综合以上意见,试改如下,供参考:

早春

煦煦蕙风残雪消,依稀人迹晓经桥。

雁听号令跟排队,柳学耕耘也曲腰。

歇歇吧黄鹂在唤,悠悠哉白鸭闲飘。

怜农最是夜来雨,急助田畴不待邀。

图片



图片

【七律】练习书法一周年感怀

昔日涂鸦字帖无,临摩一载练功夫。

挥毫泼墨为成器,效古求师愿学徒。

未识红梅凌雪冷,何疑宝剑炼炉孤。

方家指路书山近,砚纸丹青永伴儒。

萧郎点评:

     学书法的,首二句不明显矛盾么?没字帖你临摹谁啊。临摹的字也错了。炼炉孤,永伴儒,挺凑的。

     写这种正面的费劲。很容易满篇老干。非要想点招数不可。

     前面保留未得法的过程,后面接跟了老师之后的变化。保留颈联的比拟,字句稍作调整。

     尾联要有力度,根据王献之练书法用掉几缸水的故事,加以活用。因为作者是湖南人,因用湘江。

     试改如下,供参考:

【七律】练习书法一周年感怀

昔日涂鸦字帖无,任凭己意练功夫。

方家指路应临帖,效古求师愿做徒。

未识红梅凌冷雪,何疑宝剑出真炉。

精研悟透三分诀,蘸尽湘江始为儒。

图片
图片

编辑部

主      编:宋丽萍
副 主 编:晨风  安妮  李永梅
视觉设计:
孙昭苏

本期编辑:安妮
编      委:
尹海茹  潇剑  糊涂   吴宇  王凤儿
王国军   赵丽春   天籁   飘雪  韩征
宇安   孔令琳  安妮
诵读嘉宾:郝铭   艾玲   观云听涛
顾      问:景国亮   柯羽   董文海

刊头题字:尹子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