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台山(二)龙泉寺、殊像寺

 hsgzlgg 2022-06-28 发布于山东

乘4路公交,下车前行。

    龙泉寺, 俗称九龙岗, 位于台怀镇西南10 余里的小车沟村的九龙岗山麓,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寺东有泉,清澈见底, 甜似甘露, 谓之龙泉。寺依泉名, 故称。传说,昔有九龙作恶,文殊菩萨施行佛法把它们压在了山下,在清澈的泉水底部还可看到九条小龙的影子。龙泉寺因此而得名。龙泉寺处在中台顶脚下,由九道山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象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龙泉”,因此,人们也把这里叫做九龙岗。 

    龙泉寺始建于宋代,原为杨家将的家庙。明朝时重修,民国年间,普济和尚的弟子在此为其修筑墓地, 进行扩建, 历时14 年之久, 创立了豪华庞大的龙泉寺。寺内建筑均为清朝和民国时期的遗物。 
    寺宇坐北向南, 依山建造, 占地15950 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5 间。寺前为大影壁和108层石阶, 平台上矗立着汉白玉牌坊、石狮、石旗杆、玉带桥。在平面布局中不同于五台山其它寺庙处,就是寺前并排建有三座山门,各自独立,各通一院,而每一院落,横向又有券洞沟通,可以互相往来,其布局结构极得地形之妙。东院中轴线上建有三重殿宇,为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中院中轴线上建有献亭、普济和尚墓塔和祖师殿。西院为四合院, 院内建岫净文公和尚墓塔。以上建筑, 皆为民国初年营造。 
    “石雕艺术,精妙绝伦” :龙泉寺的石雕建筑最多、最繁、最佳, 世所罕见。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

沿阶梯上山。

    影壁和牌坊与东院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由108级石板台阶相连。寺前的青砖照壁, 面宽三间, 一高二低, 呈八字形。中间的照壁, 宽11.4 米, 高7米, 厚1.2米,两旁的照壁宽5.8 米, 高6米, 厚1.2 米。照壁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顶为五脊庑殿式, 砖磨斗拱, 盖着青色通板瓦, 壁身中央镶嵌石雕, 下有石雕须弥座。束腰雕刻人物、花草、琴棋书画等。

     中间的照壁中央, 镶嵌着一块汉白玉镂空石雕, 可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庙石雕示意图”。中间雕一棵苍老的大松树,树下有一宝葫芦形石塔,标志环围舍利大白塔的台怀中心区庙群:中下端,雕有立体的大殿,殿额竖匾题“演教寺”三字,标志中台顶建有演教寺;龙泉寺位于台脚下,故在石壁上该寺作立体镂空雕法理;西北角雕有盘曲山径,通到一座殿上,殿内有扁形石窟,殿外石阶上有一人跪着叩头,标志着“佛母洞”;东南侧雕有一个山洞,洞内有一从像,标志着“观音洞”;“观音洞”右旁,雕有下层为三眼旋洞上层为木构建筑的楼阁,阁内供有弥勒佛,标志着栖贤寺,相传杨家将曾被禁闭在这里,后遇赦,栖贤寺俗称“大赦”,此寺现在仅留有遗址。照壁上的石雕,刻工精湛,构图巧妙,在五台山也属一绝。

照壁对面, 是民国十三年(1924) 用青石铺成的108 级石台阶。这气势真能吓退意志薄弱者。

    台阶两边有一副楹联:“是君子非君子到此便现  有天良无天良临阶可知”

  

    龙泉寺的胜景,是山门前精致壮观的石牌楼,寺僧介绍说:“这座牌坊建于民国15—20 年, 历时6 年,是由定襄宏道镇贾庄村的胡明珠设计图案、杨永生等石匠建造的, 匠役人员共计200 多人,花费银元47000块”。

    一色的汉白玉。石牌楼四柱三门,上盖三个楼头,分上下两层,居中的楼头既高且大,两个耳楼头下傍,四根方柱插入四方礅,每根方柱又有前后两根圆柱斜顶,结构紧凑而稳固。石牌楼形制刚健挺拔,通体精雕细刻,堪称石雕建筑艺术珍宝。石牌楼的前后垂檐和三门的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圆柱底及顶端,斜圆柱的顶端、牌楼的瘠领两端、出檐翘角、横伏两端和立面两处、也都雕以龙头或整条的龙,牌楼统体刻着大小八十多条龙。


    中门的拱券上雕有二龙戏珠,两条龙飞腾在团团白云之中,张着大嘴,睁着圆目,很有气势。龙头、龙角、龙牙、龙舌、龙须、龙鳞、龙爪和云头等,雕得恰到好处,富有质感,雕工纷繁而脉络清晰。牌楼正中檐下雕一竖匾,刻“峻凌霄汉”四字,中间嵌板上镌刻“佛光普照”四字。


    两个耳门的拱券上雕有花、桃、柿子、笔、尘弹、纸扇、宝镜、书、壶等,十分逼真。左右耳门的横嵌板上题有“共登玻岸”、“赴会龙华”。

  

    牌楼上的各种图案不但精美,而且刻工细致。花蕊、草叶,细如发丝,薄如轻纱;走兽、飞鸟,生动活泼,呼之欲出。刀工精细之处,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看了真有“张口怕惊鸟,伸手恐断枝”的感觉。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背面牌楼正中檐下雕一竖匾,刻“妙道玄机”四字。

中间嵌板上镌刻“法界无边”四字。   

左右耳门的横嵌板上题有“同入玄门”。

“人天同归”。四根方柱前后抵顶的八根斜圆柱,柱上都雕盘龙,称绞龙柱。

左边柱子上的龙头,文革被砸,后来补的。

    插有四根方柱的四个石礅一字排列,外边的两个顶端为下卷莲瓣形,内里的两个顶端各雕有二十多个石狮,四个石礅的四个侧面,都雕有龙纹图案。

石狮在四周围着,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龙泉寺石牌楼后蹲着的大石狮,造型也很生动。石狮颈上的圈带系有响玲,胸前挂有穗缨,毛发卷曲,双目圆睁。右侧的石狮,左前爪按着一头小狮,小狮侧躺着,嘴咬大狮胸前的穗缨,四个小爪和大狮的大爪相搭,一副活生生的样子。


中间有小拱桥可以进入天王殿。

    石牌楼两侧的石幡杆,插在石方台上,共五节高,未端套着铜顶,石牌楼、石狮、石幡杆和牌楼背后的石拱桥,一色皆白,和谐肃穆。石拱桥通东院山门天王殿。

    在平面布局中不同于五台山其它寺庙处,就是寺前并排建有三座山门,各自独立,各通一院,而每一院落,横向又有券洞沟通,可以互相往来,其布局结构极得地形之妙。东院中轴线上建有三重殿宇,为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中院中轴线上建有献亭、普济和尚墓塔和祖师殿。西院为四合院, 院内建岫净文公和尚墓塔。以上建筑, 皆为民国初年营造。

一字排开的中院和西院的山门。


    东院山门天王殿, 面宽3 间, 高11.8 米, 进深10.2 米,单檐硬山顶。正面是汉白玉雕砌成的拱形殿门, 镌刻的人物、菊花、风竹、梅花、兰草, 生动优美。

    殿内正中佛台上, 前供弥勒佛,后供韦驮菩萨。
    两壁立有四大天王、“哼、哈”二将, 还有两尊伴有苍龙和伴有猛虎的神像, 称为降龙、伏虎。佛教将降龙、伏虎也视为护法神。还多了小白龙和孙悟空?

下面两位?沙和尚?

    前院是观音殿,和通常寺庙观音殿位于大雄宝殿之后不同。观音殿面宽三间, 14.3 米, 进深10.2 米, 单檐歇山顶, 四出廊。匾额:“慈云普渡”,楹联:“”。


    殿内佛坛上, 正中塑着观音菩萨, 左面塑着文殊菩萨, 右面塑着普贤菩萨。

    两壁塑着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在山涧、石洞内塑着十二圆觉菩萨。圆觉, 有“圆满觉性”之含义, 即所谓“功德圆满, 彻底觉悟”。达到了自觉觉他的最高境界。十二圆觉菩萨的名称分别是: 文殊、普眼、弥勒、威德自在、净诸业障、圆觉、普贤、金刚藏、清净慧、辨音、普觉、贤善首。十二圆觉菩萨中有著名的三大士: 文殊、普贤和观音, 第四位金刚藏。《佛学大辞典》载: “现忿怒身, 或持金刚杵以伏恶魔, 谓之金刚藏王。”第五位是弥勒, 传说释迦牟尼圆寂后, 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弥勒才能接班, 下生人间广传佛法, 故称弥勒为未来世佛。清净慧已脱离烦恼, 六根清净, 从而获得佛门智慧。威德自在, 有大威势, 足以折伏恶魔; 有大慈德, 堪可救助众生。辨音是擅长以音声宣传佛理, 教益众生。净诸业障, 能够除掉种种阻碍自己“解脱”的恶障。普觉已看透了生死苦乐, 请佛指出修行之路。圆觉是努力使自己觉行圆满, 永断无明, 即能成就佛果。贤善首是按着佛的指示修行, 既贤且善, 成为上首菩萨, 离成佛已近在咫尺了。


    大雄宝殿位于东院的后面。面宽5间, 17米, 进深11米, 单檐硬山顶, 前出廊。


    内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三佛前还塑有阿难、迦叶、帝释天王、大梵天王。两侧塑十八罗汉。

    中院前院是地藏殿,匾额:“宏发利生”。楹联曰:“悲行坚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愿力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正是地藏菩萨发的大愿。

内供地藏菩萨


    中院后院中间是普济和尚墓塔。普济和尚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 , 五台山的著名高僧。在他三十七年的僧涯中, 修筑了大小寺院一十八座,功德昭著, 身名显赫。民国元年(1912) 六月望日, 普济禅师圆寂。民国九年(1920) ,他的弟子于龙泉寺为其建造墓塔, 以资纪念。该塔建造别致,雕刻精细,大方美观, 是五台山石塔中的代表。这座塔是河北省曲阳县的石匠于民国九年(1920) 始造, 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 , 历时四年多。

    墓塔为纯汉白玉建筑,坐落在一个束腰石砌方台上,方台1.5米高,6.7见方,方以四个侧面雕上卷莲瓣,上、下卷莲瓣中间的内槽雕坐小像一百一十尊。方台的四个侧角雕四尊四力士肩扛大塔。

方台四周, 装有石栏杆, 中间砌塔, 高10米。

塔座八角形, 每角雕力士一尊。


    塔身为圆肚形,上刻《心经》一部。东西南北四面,各刻一尊弥勒佛像。普济自称弥勒佛转世,故在墓塔上刻有此像。    
    塔的圆腹之上,雕八角楼檐,状如伞盖。八角飞檐上, 又为十三级浮屠。塔尖细高,顶覆似圆盘,饰以铜顶。


    中院正面是祖堂殿, 匾额:“道证圆通”,楹联:“教自西天妙在言成正觉 法传东土须知无相见如来”。


内供达摩祖师和宗喀巴大师。

祖堂殿对面是献亭。


    西院为文殊院, 正面有文殊殿三间。楹联:“我此道场亿万菩萨长围绕  愿尔来哲五台圣境秉至诚”。


内供文殊菩萨佛像,


墙上留有500 罗汉过江的壁画。

    西院内也有石结构之塔, 高5 米,规模比普济塔略小。这是南山寺第二代住持岫净文公的墓塔。塔的圆腹上,刻着“庄严极乐堂上第二代岫净文公大和尚”塔名,落款为民国庚申年(民国九年,即1920 年) 菊月(阴历九月)。        

    龙泉在寺东侧,一座小平台上修建了一间小庙,平台护栏下有两只龙头张着嘴,从龙嘴里流出来的就是龙泉水。 




道旁有一棵长寿树。

    龙泉寺西北里许的山岗上,建有扬令公塔一座。塔为砖砌,三级六角,通高约十五米。塔旁有杨令公墓碑记。相传,宋代爱国将领杨业为国捐躯后,在五台山剃度为僧的杨五郎建此塔,将父亲的忠骨葬在里面。太远没去。

关于龙泉寺石牌楼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环基250公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过去有360座寺庙,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有25处,菩萨顶寺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处,为五台山黄庙之首。现存寺庙40余处,在这些寺庙中,龙泉寺是十分知名的,其山门外的汉白玉石牌楼,可谓我国石雕艺术的杰作,它的雕刻者就是胡明珠。
胡明珠,公元1895年―1968年,今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贾庄村人,耕读小康之家出身。其父胡国山,精通“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终生以私塾先生为业。胡公(以下胡明珠简称胡公)从小聪明伶俐、头角峥嵘、过目不忘、敏捷脱颖、大胆泼辣、敢作敢为、气度豪爽、不拘小节、光明磊落、极有正义感和爱国心;胡公知欲甚盛,爱好广泛,特别喜欢书法与绘画,凡出其手者,辄有开拓创新、独辟蹊径之处,得到师长及同行的欣赏与赞誉,惊而伸擘焉,几年就让同学们刮目相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刚届12岁的胡公奔波颠沛、趔趄求索中便拜沟北里一位唤刘元成的能人为启蒙开窍师傅,且随其赴五台山庙群寺林从事石工营生。期间,胡公认真从教、洗耳恭听、脚踏实地、勤学好问、锲而不舍、孜孜持恒、掌握理论、勇于实践,莫及旬年便能自我构思、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施工、身先士卒、作出表率,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令刘元成扼腕而叹也。 
民国十年(1921年),龙泉寺拟定要为高僧普济和尚修建一座舍己利墓塔。为庄严慎重、保时保量、上档到位起见,采用了类似我们今天的招标、投标的方法,众起登临,纷纷竞争。胡公力排群雄,独领风骚,出人意料,达标投中。当住持维恕(今山东掖县人)亲自接见胡公时,面测他虽然长得浓眉大眼、精明强干、老练稳重、风采仪绰、饶有帅气,但年纪轻、资历浅、经验少、旁无证,不免产生了疑虑之心,惟恐底事难果,于是搁置,存而不论,将工程揽给了由河北省曲阳县而来的一班匠人。不料,工程难度渐大、要求更严、雕琢也最关键的时刻,河北匠人由于水平有限,竟半途而废、弃之而去了。左右为难、筹谋抱歉中,维恕聘请来胡公切磋商榷,决定兴废。胡公不计前嫌,主动请缨;当机立断,负重扛鼎,臻善修剔,扬长避短,去粗取精,拔节提高;率领徒子,积极投入;分片划域,指定任务;井然有序,各司其职;一切就绪,全面铺开;锤錾起落,交响叮当,寒暑无阻;搞得轰轰烈烈,告竣完工。墓塔崔嵬,涧水潺潺,突兀逾群,举世瞩目。万钟神仰,风光旖旎,无不惊叹者也。 
民国十一年(1922年),龙泉寺又要修建一座汉白玉牌楼,与墓塔争妍匹配、相映成趣。措施如前:投票选取。一时间,四方工匠,展示亮相。胡公照例卓荦不凡,蟾宫折桂,独占鳌头。他移植我国传统的木质结构特点、风格、类型与长处,融于石雕技艺之中,彼此渗透,各取其宜,又加上苦心孤旨的不断探索与追求,紧紧围绕该牌楼坐落于九龙见风使舵之位的“九龙之首”,为内含自然之灵气奕祺者,用黄蜡作始料,绘制出轮廓图式,搭架起微型雏样,摆放于稠人广坐目前,让同行评断,辨识高低,维恕仔细审视、反复端详以后,惊讶不已,拍案叫绝,曰:“夫珠者,乃宝珠矣,人才耶!”    
民国十二年(1923年),龙泉寺牌楼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在胡公从始至终亲自组织与指挥下全面启动,紧张地展开了。定襄、崞县一带的50余名能工巧匠参加了雕建,历经六年(1930年)后的金秋时节终于完工。据统计,这座牌楼上有蟠龙八十九条,柱础石墩上有狮子二十只。牌楼上的各种图案不但精美,而且刻工细致。花蕊、草叶,细如发丝,薄如轻纱;走兽、飞鸟,生动活泼,呼之欲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许多年过去了,今天的龙泉寺牌楼还是那么闪光晶莹而典雅秀逸;还是那么容雍花簇而精美荟萃;还是那么巧夺天工;还是那么缤纷绚丽;还是那么挺拔岿然而耸入九天。作为五台山一景,令人神往而不得错过。胡公的名字,忻州境内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肃然起敬,乃至不胫而走、蜚声四海而与时弥烈。


 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台怀镇南的凤林谷口,北距塔院寺仅0.5公里左右。这里南面梵仙山,北靠菩萨顶,地势优越,风光秀丽,寺旁还有般若泉,是一处风水宝地。该寺创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目侯寺并称为五台山的“五大禅处”,昔为“十大青庙”之一。这座全国重点汉传佛教寺庙中的明建明塑具有极高的价值。文殊菩萨骑狻猊像和五百罗汉悬塑最为响声,是名扬海内外的“文殊祖庭”。

殊像寺牌楼

       穿过牌楼往前,路边有一股清澈见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结冰,水中冒热气;夏天水冰凉,食之清甜可口,沁人心脾。这便是“般若泉”,般若,是梵语增加智慧的意思。传闻,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煮饭喝茶,非般若泉不饮,所以这泉也叫“万岁泉”。

    五台山遍地是传说,关于般若泉也有一个,传说唐朝的时候,山上缺水,庙里和尚喝水都要去很远的地方挑,也有僧人在这里念经求水,但是因为猛虎的恐吓山神的威胁最后不了了之,后来有个叫慧潜的和尚也来念经求水,风吹日晒霜打雨淋都挺住了,一直念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天,这时候,来了一个白须白眉的老人对慧潜说:“再有半个时辰,《金刚经》就诵完了,你也会圆寂。法师修炼多年、无果而寂要掂掂轻重啊!”说完,拄着拐杖走了。但慧潜算着九千九百九十九天都念下来了,要是放弃,这二十七、八年全浪费了呀!所以他仍继续不停地念。结果不多时,只见一股清澈的泉水从石缝中涌了出来,慧潜高兴得“哈哈”大笑。可是,笑着笑着就坐化在那里不能动了。这便是般若泉的来历。甘甜的泉水一直流了很多很多年,直到现在仍无枯竭。 

    过马路就是殊像寺,路边有块影壁,正面赵朴初题写“殊像寺”。

 

 
通往殊像寺门口的台阶。

    上面有一面影壁,是康熙皇帝所题“瑞相天然”。这是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的匾。

        沿石阶上去,平台一角有个六角亭,仿明木构,古朴典雅,名曰望佛亭,据说早晚在这里远望贡布山起伏的峰峦,就犹如一尊静卧着的大佛。

    亭里立着一通石碑,一面刻着毛泽东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鉴别赠言。


     另一面是纪念毛泽东主席,当年从延安到西柏坡,途经五台山时,到殊像寺进香算卦的事。碑文虽然没说此事,但民间传的沸沸扬扬。

  殊像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6420平方米,寺院布局以矗立寺院正中的文殊殿为轴心(明台上下列有明清石碑七通),前有天王殿(与山门合二而一)和钟鼓楼,后有雄踞高台的藏经阁(不设大雄宝殿,故为文殊祖庭),东有伽蓝殿、五观堂,西有祖师殿、客堂、佛椽楼等,是一座古朴雄浑、文化积淀深厚的寺院。

    殊像寺的山门,也是天王殿,面阔三楹,单檐歇山顶,外墙两侧分别是“法轮常转”和“护国佑民”四个字。殿内供大肚弥勒和四大天王。两侧为钟鼓楼,殿前置石狮旗杆,与其他寺庙并无二样。

     殊像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山门中哼哈二将塑像,是外八庙中仅存的历史文物。

 
天王殿供奉弥勒佛。

四大天王



    入院便是宏伟壮观的大文殊殿,殿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九脊八架椽,重脊戗角均雕琢吻兽,雄踞于台基上。

    其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殿檐用铁质勾头滴水剪边,平面用檐柱,一周16根,金柱12根,柱头施平板坊,置斗拱、搁单、双步挑尖梁;下檐为五踩出三昂重拱造镏金斗拱,上檐为七踩出三昂重拱造镏金斗拱,内槽用七踩品字斗拱装饰,承托天花、藻井,使大殿的重量由斗拱转向柱头;整个平面结构纵横相交,十字联结,形成各自矩形框架等等。其梁架、柱网、斗拱构作明显沿用了宋代的营造作法。1983年大殿落架大修,构架由13700件大小部件构成,大者重达几吨,小者仅有一斤。如果在殿内外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其木构既宏大而又精致,既敦实而又华繁,简直是一件古朴华美的艺术作品,为五台山不可多得的古建杰作。 


据说是江泽民捐款30万的大香炉。


   大文殊殿内的文殊一会五百罗汉悬塑,是五台山的又一稀有瑰宝,闪射着古文化的灿烂光华。这一彩色悬塑迄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是被康熙誉为“哲匠”的保定府祁州白罗村王章、王义、王汉忠等塑料的真正明塑作品。其阵容浩大,气势磅礴,令人目不暇接,构思、工艺和规模在全国亦属衡有,可从一个侧面读到僧家的宗教情志和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是一座了不起的艺术丰碑。

    殿内所供文殊骑狻猊像,高约9.3米,造型生动传神,名皤遐迩。仔细观瞧,通身蓝底白点,围青绿色颈毛,脖子挂红色缨穗,背披锦垫,狻猊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大有抖擞威风、腾云而起的气势,充满灵性和动感,在五台山所有文殊的座骑中,数这一只塑得最鲜活传神。
    端坐狻猊背的文殊菩萨,面容安详,双目平视,右手微举胸前,文殊头戴五智冠,身着褴裆衣,手执如意,低眉垂目,一腿弯曲,一腿下垂,安逸座于莲花宝座之上。身后一片黄亮,好似菩萨身上放出的灵光。内蒙、西藏、青海的许多佛教信徒都知道五台山有一尊养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这尊塑像。相传,在建造这座寺庙时,狻猊和文殊的身子均已塑好,就差文殊的头部了,这时工匠们犯了难,由于谁也没见过文殊的面容,所以不知如何去塑,大伙七嘴八舌,众说不一。争论声惊动了做饭的伙夫,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造的,你们再吵也无用。正在此时,突然院内金光照耀,文殊菩萨显出真容。这时寻找画匠描摹已来不及了,伙夫急中生智,将面案上和好的养面拿起,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刚把头部捏好,文殊菩萨便在空中隐去了。匠人们急忙把养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人们就称此像为“养面头菩萨”,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佛教造像中,文殊菩萨常为童子形象,顶结五髻,表示五种佛智具足,手执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无比,坐骑青狮,表示智慧威猛无比。背设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和二万五千菩萨。文殊法相的内涵可谓深广。殊像寺的这尊文殊骑狻猊像,容光焕发,神采怡然,则较为成功地展现了文殊菩萨的内在精神特质和风采神韵。然而,据说这尊五台山独一无二的文殊像的头部,是用荞面文殊头的后部,被老鼠掏开一个拳头大的洞,后来才用泥灰补平。这就更证实了这是一个荞面文殊头。


    整个塑像,狻猊昂首瞪眼,蹬地欲奔;文殊怡然端坐,宝相庄严,这一动一静,神态自然,逼真传神,故有人说:“宝相巍巍,俨然生气,瞻之仰之,虽顽夫稚子,莫不为之倾倒。”因此,清圣祖玄烨在康熙二十八年八月来此瞻仰后,遂作《殊象寺法像最异》诗,高度赞扬了这一真如自在形象,题匾为“瑞相天然”。
    此御匾就悬挂在塑像上方,下面紧挨着还有乾隆题写的“大圆镜智”。


    文殊身后两侧,塑有四尊素面如玉、体态丰盈的胁侍菩萨,文殊右面为善财童子,左为修罗天,两旁还塑有佛陀波利和圣老人、于阗王。在这组文殊十二尊像中,最为有趣的是于阗王和修罗天,于阗国王甘心作奴,他十分虔诚地为文殊菩萨牵引着狻猊,可勇猛的修罗天却当仁不让,他从于阗王手里接过了牵绳。


    殊像寺在五台山的众寺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它与乾隆帝的关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历陪皇太后到殊像寺进香,见文殊妙相庄严,令人起敬,“默识其像以归”。佛经中释迦有“东方主尊菩萨是文殊,有时现比丘像,有时现国王像”预言。而“文殊”又译“曼殊”,“曼殊”与“满洲”音近,所以达赖喇嘛进丹书时,称清朝皇帝为“曼殊师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于承德狮子沟的传言,进而有人就附会说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乾隆和太后对此不加可否,任说其说。回到京师,太后就令人按五台山文殊模样雕刻石像供于香山宝相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弘历特命内务府仿五台山殊像寺规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庙。该庙喇嘛皆为满族,故清廷称此庙为家庙。

武将装束的护法韦驮。

穿铠戴胄的多罗天王。

巨大的千佛塔和经幡。


殿内还供奉普贤菩萨。

    文殊像背面,塑的是倒坐观音,两边是善财龙女,顶上是观音“救八难”。救八难两边还塑有达摩并六祖禅师慧能。在殿的东、西次间正面,分别塑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有学者认为,这两佛与南禅寺唐塑相仿佛,极具研究价值。

    文殊大殿两壁及后壁的“文殊一会五百罗汉”悬塑,是五台山最大的悬塑。这幅巨型悬塑总长48米,高6.8米,总面积326.4平方米,展现的是五百罗汉跋山涉水到文殊菩萨的故乡舍卫国多罗聚落,聆听文殊讲解大乘宗义这一情节。悬塑上方悬崖倒挂,峭壁横生,山涧石洞遮掩错落,殿堂棚舍嵌于其间,罗汉们或驾龙骑虎,或撼山探海,各呈姿态。悬塑下部为海域,波涛汹涌的漩涡激流中,罗汉们有的脚踩水兽,有的端坐云头,各显身手。综观这组悬塑,山、云、水、路、洞,纵横亿万里,气势磅礴壮观,意境深远隽永。在每个小的局部,或刻画人物,或展示故事,又独自成章。

    东壁正中那个黑脸罗汉,一臂直升天际,一臂探入地下,展示的就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救度犯罪生母的故事。东北角下方的一组悬塑,描述的是文殊的东海龙宫说法之后,由龙族护送出海的一个场面。其中文殊端然坐于船中,四个龙子精神拌擞,卖力地拉着牵绳,大家虔诚地簇拥着菩萨离海出航,岸上驻足观看的人侧首耳语,恋恋不舍地目送着文殊远去。这组悬塑人物夸张,四龙子俯身卖命的情态,刻画得诙谐有趣,惹人发笑。


  在东山墙得胜楼左侧,还塑着一个“断臂求道”的故事。上方面正襟趺坐着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目光炯炯有神的黑脸僧人,就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达摩下面跪着一个断臂和尚,就是禅宗的二祖慧可。苦修禅宗义理三年的慧可,这一天来到达摩面前,请求师父给他授记,达摩睁开眼说:“现在还不到时候,需再修几年。”说完便面壁入定去了。慧可听了师父的话后,敛心刻意修禅,眨眼又是三年。这一日他又来到达摩面前,恳求师父给他授记。达摩再次睁开眼说:“你虽虔诚修学,却是未通禅理,离开悟还有些时日。”说毕又去坐禅。慧可见师父不肯授记,一气之下,挥拳向达摩打去,这一拳头出去,打掉了师父的两颗门牙,此时达摩心想,若把这两颗牙吐到地上,不要说慧可的修行前功尽弃,普天下也会三年寸草不生,连累众生遭受磨难于是,达摩就把两颗牙咽到肚里,然后告诉慧可说:“你若要授记,可去河南少林寺找一位黑面和尚。”慧可授记心切,便跋山涉水,来到少林寺,当他见到黑面和尚时,竟是大吃一惊。原来,这黑面和尚不是别人,正是达摩。慧可此时愧悔基及,立即跪拜在地,哀求师父救度自己。达摩看一眼慧可,一言未发,索性面壁而坐,再不回头。当达摩再次转过身来,慧可已在他身后整整跪了12年。达摩此时告诉慧可,你若要授记,除非天上降下红雪。这年冬天,慧可凝视着漫天飘飘雪花,忽然开悟,遂手持一把利斧,毅然照准自己左臂砍去,顿时鲜血四溅,天上下地一片飞红,一条臂膊也掉落地上。慧可此时大声叫道:“师傅,天上下红血了!”达摩转过身对他说:“阿弥陀佛,你终于了悟!”于是亲自给他授记,传以衣钵赐他为二祖禅师。

  大殿的西南角,还塑有建殿塑像的铁林果禅师(后朝廷授西番教钦差、提督五台山,兼管番汉僧众)。
再放大看看!


    换个角度拍,更精彩!这一巨型彩色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亿万里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划逼真的山水画。


    穿过大文殊殿,绕到后面。众多的功德碑。


    后面有一面照壁,上有伏虎罗汉(弥勒尊者)彩绘,两侧写有:“问观音为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头”。说的就是观音菩萨早已成佛,但它发愿度不尽众生永不坐佛位,故因此倒坐。据说画的是杨五郎。

    旁边有一间小屋,大有来头。明天启六年,在寺后西北角一个僻静的地方修建了一间客堂。相传清顺治年间,三公主出家来到五台山,就住在殊像寺的这间客堂,并把它改为“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后来与一年轻和尚一起研讨禅理,引起了一场祸事,但最终证明他们是真正的佛家之徒。原来此客堂被后来的清庭三公主看中了,把它改为“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三公主为那拉氏所生,清世祖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相传,清室定鼎后,为羁縻有力的汉大臣,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当地人讲是吴应龙)。因吴三桂叛清,康熙勒令将吴应熊及其子世霖绞死,那时候,由于受“妇女要守节”的封建道德信条约束,三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于是来五台山殊象寺。当时殊象寺被誉为“瑞象天然”,是五台山很有名气的寺院。当时寺内有一青年和尚,因遭失恋的打击,心灵受到重创,怀着一颗灰冷的心,来到这里削发为僧。由于这位青年和尚仪容非凡,精通内典,所以常和三公主在“善静室”研讨以文。久而久之,流言四起,说他们之间有了“爱恋”。这话传到京师康熙的耳朵里,认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专人来到五台山殊象寺放火焚寺,策谋将她俩和寺院同归于烬。但出人意料,大火燃烧三天,全寺片瓦无存,唯三公主和那位年青和尚“坐静”的“善静室”却巍然独存。“善静室”之所以独存,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无“爱恋”一说,甚为欢喜,即用巨款重建殊像寺。

善静室门上有对联“心如朗月连天净;性似寒潭彻底清”。


伽蓝殿。楹联:“赤面赤心扶日月  青龙青史镇乾坤”


大殿门前有木鱼和铁钟。

木鱼

大钟

殿内供奉关二爷。

祖师殿。楹联:“面壁九年归觉路?芦一渡脱迷津”。

    殿内供奉着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六祖慧能,还有六祖的三传弟子百丈怀海(唐代禅宗高僧,曾制定禅门“百丈清规”)。这几尊面目明朗的塑像,表明了殊像寺为一座禅宗道场的寺庙特色。达摩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于南北朝大通元年(527)来华传法,诚信佛教的“皇帝菩萨”梁武帝曾迎至金陵,他见达摩高鼻深目,目光炯炯,睿智夺人,初时十分喜欢,便问他:“我平生建殿供养和布施,能有什么功德?”耿直的达摩却说:“没有什么功德。”梁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要义?”达摩竟说:“不认识。”达摩这些深蕴大乘义理和禅机的话语,虔诚奉佛的梁武帝竟不能识,弄得他一时漠然失望,半天才又问道:“佛经里最要紧的是什么?”达摩说:“不要老想着自身成佛。”一语掷地,话不投机,梁武帝便将达摩遣出梁地,他以后就在变乱中亡国丧身,达摩却运动神通力以“一苇叶渡江”北上,至嵩山少林寺后的一个天然石洞中,“九年面壁而坐”,开创了中国佛教的禅宗,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禅宗历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经过不断充实发展,竟形成了中国的一个最大的佛教宗派,特别是其“顿悟”说和空灵机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看看这个“佛”字是门。
    换一个角度看,才发现原来是门内的一座山墙造成的视觉误差。进去后,后院地势升高,便是后高殿了。

从这个小门进去有一个小院。


后高殿门口挂着藏经阁的牌子。


    里面供奉释迦和他的两弟子。下面有一尊沐浴文殊(出称出山文殊)像。这尊像把文殊塑制成了一个满脸皱纹,胡髭拉茬的老人,他一腿盘坐,一腿支起,坐于浴盆,头部下巴和双手均撑在膝头,俯首低头沉思。有人把这尊像说成是山中修炼得道时的形象。其实,这尊像的微妙之处就在于,他刚刚洗去了满身的劳顿风尘,却在歇息的空隙间,又思考下一步如何救度众生。沉思的炯炯双目,炽燃着强烈的火焰,展示了入世救苦菩萨的艰辛,表达了救度众生任重道远的意蕴,看去感人至深。显然这尊像的构思,取自于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洗澡后觉悟成佛的情节。不同的是,它更着意表现俗世菩萨的崇高情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近代佛教渐趋于“人间佛教”的演变轨迹。这么一来,如果说“文殊骑狻猊像”是一个世出世间的菩萨形象的话,那么,沐浴文殊则就是 一个世间菩萨的形象了。两尊文殊在这个寺中互相辉映,而沐浴文殊却陡然把文殊形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形成了殊像寺的一个亮点,这或许说这就是这尊像招人喜爱的价值所在。

从后高殿两侧穿堂过去还有一座新修的建筑。


下一站菩萨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