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你的衣服穿好

 廻峰山樵夫 2022-06-28 发布于江苏

      约好去见老杨,当我们到的时候,老杨已经坐在客厅许久。他一身白色衬衣,皮鞋煞亮,正襟危坐。我们看这架势,好像他正准备出门。问:你准备出门吗?他热情地迎上来,给我们让座,倒茶,笑呵呵地说:“没有啊,不在等你们吗。”“那为什么这身打扮啊”,“不是迎接你们吗”。没有想到,老杨这样细心,这样有仪式感。
      其实对别人的尊重并不是说要用多么华丽的语言,多么恭敬的态度,而是体现在每个细小的过程之中,这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休养。以我一个粗人的想法,别人到我家里来,我可以穿着随便一点,毕竟在自己家。反观自己,有时来人,我就一件随便的衣服往身上一套,一者这个年纪,无所谓好坏,二者在自己家,也不是出门拜访客人。总以为没关系,这样看来这真是一个误区。
      每次出门,妻再三嘱咐:穿一件正式一点的衣服,不要像叫花子。她的意思我明白,越是年纪往上越是要整洁干净,不要邋里邋遢,再说衣着严谨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古人对于衣着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弟子规》就有这样的话“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就是说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穿戴整齐了,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显得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郑重。现代服饰尽管不同于古代,但穿衣得体、整洁、庄重、大方的要求,却是一致的。
      穿着不一定说非要那么豪华,也无须那样。我想有两样要做到,干净整洁和满足基本的审美标准。干净整洁这个不难理解,我们总以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没有人在意细节,只讲大概。记得以前理发特别讲究,一丝不乱,一丝不苟,几乎看不到一根头发支出来。随着社会的多元,大概头型出来也就罢了。衣服两只裤管、两只鞋子、两只袖子可以不同颜色,这是平常事,要是以前如此装扮,出门那还不让人围观啊,吐沫也要淹死你。
      因此,风格可以多元,但一定干净整洁,不要满身污渍,一股异味。有人穿衣并不新潮,也就半新旧,但给人清爽利索或风韵依依。我每次出门到自己单位或到别人单位,总是被门卫呵止,再新的衣服不是这里一块斑点就是那里一个皱纹,甚至几次发现屁股上有坐在地上沾上的泥巴,一看是上f或找人的。这说明衣着对于别人对你的看法和第一印象有多么重要。当然那些大师们不一样,他们的声望名气在那,就是邋遢也是洒脱,当着弟子面放一个响屁是笑谈,作为我们一般的平民还得干净清爽为要。自己也有精神,人家也看着清爽,也不影响市容,免得有人把你我看成上f的。
       至于符合大众审美习惯。这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搭配合谐,为什么有的人穿得花里胡哨,浓妆艳抹,衣服价格也不菲,你看着就是不舒服不顺眼,一个字:俗。这几年拆迁多了,经济发展了,女士也有精力和金钱为自己打扮了,但有时美不是钱能堆出来的。一些中年妇女手戴几个戒指,颈项围几圈项链,花不铃铛的衣服,加上富态有余,走路摇摇摆摆,俨然一只老母鸡,甚至她们自己也自嘲“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年轻人好一些,毕竟有文化,有知识,基本的审美还是具备的,因此,衣服的搭配,长短的选择,宽窄的组合基本说得过去。
      另外一个就是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工作场合讲求严谨,休闲场合讲究随意,公共场合则不能有伤风化,要顾及大众感受。
      比基尼和暴露装总不能在工作场合穿,记得有次一个检查组来检查,检查组是市里由各部门组成的队伍。不知道是哪个部门的一位女士,穿着暴露,两只肩膀露在外面,又是低胸,大家先检查后汇报,你想,大家想看又不能看,又不能不看,还是不自觉地看,搞得会场大家难受,这就是不适合。有的单位一些女士上班期间穿着暴露装,固然吸引大家眼球,但穿错了地方。在沙滩上你长衣长袖反而觉得不合时宜。总之一点就是要和谐,与周围环境和谐,与周围的人群合谐。
      原来我总不习惯有男士把皮带系得松垮垮的,皮带就挂 在两边的胯骨上,显得懒散、油气。我每次把裤子提得高高的以为好。那天正好走到某单位入门的正衣镜(也叫形象镜)前,突然发现,裤子提高之后,自己就像一个吊颈鬼,老态、干瘪、失神,就像二五鬼。问题出在哪,一时没有找到。见四下无人,就把裤子往下拉拉,仅此一动,立马好了许多。这时才知道,那些男士为何把裤子每次都吊在胯骨上。当然有的也太夸张,小腹大半露在外面,似又太过。这于我又想,穿衣有时不能不注重一点小细节,装嫩时还是要装一些,于人畜无害又何乐而不为。
      至于那些痞气十足、低俗之所为,当然要抵制。新潮固然反映人的精神面貌,但也要适度,要分场合,得体大方,合谐融合为要。不要污染孩子,不要为难老人,不伤风化就行。但还是要有些美感,穿戴得体是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这需要一个修炼的过程,学习文化接受知识是一个渠道,道德的涵养也是一个途径,否则,你就可能花里胡哨,甚至于他人不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