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去看爱朵露的脸--那是数据节点《虚拟偶像爱朵露》:瞥见新媒体与数字未来的“节点” | 机核 GCORES

 看见就非常 2022-06-28 发布于江西
引言:作为威廉.吉布森的忠实读者,阅读《虚拟偶像爱朵露》(Idoru,1996)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你会发现这位在“蔓生都会”三部曲中冷峻、悲观的大师,在这部小说中变得“温柔”、“可爱”。更重要的是小说中对于未来图景的描绘与当今现实高度贴近,甚至其中一些描述比当代人的描述更加精准,巧妙,生动。本文我会结合一些理论,在不剧透的情况下品读这本“预言书”,感受、审视那个我们正在无限加速逼近的未来。
《我,机器人》最后一幕的大桥(PS:金门大桥与海湾大桥是旧金山最富盛名的两座跨海大桥)
《虚拟偶像爱朵露》(后文称为《Idoru》)是威廉.吉布森的“桥梁”三部曲之一。这个“桥梁”取自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在另外两部小说《虚拟之光》(Virtual Light,1993)和《明日之星》(All Tomorrow's Panrties,1999)的设定中该大桥在地震中被遗弃变成了一个棚户区,是两部小说的关键地点。
而《Idoru》中这个地点并没有出现,但“桥”这个意象却贯穿小说被反复讨论——这座无形的桥便是“媒体”(为更好的理解,在正式进入内容前容我赘述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这篇文章的讨论核心)。拉丁语中,媒体(medium)意为“两者之间”,被借来说明信息传播中的一切中介,又被从称为“媒介”、“传媒”,它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指具备承载信息传递功能的物质或实体,譬如语言、符号、图像、声音等;第二种是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譬如电视台、报社、广播等被称作“大众传媒”(mass media)
新星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印刷 中文版《虚拟偶像爱朵露》
《Idoru》的故事并不复杂: 赛博朋克未来,有一位著名到不讲道理、行为异于常人的歌手雷兹,宣布决定与一位日本的虚拟偶像东英零结婚,这件事震惊世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位主角双线叙事,一个14岁小姑娘琪雅,作为乐队罗/雷兹的歌迷在朋友的怂恿下展开了一段离家出走的调查冒险;一个能感知信息“节点”的天才数据分析师莱尼,因一件异常棘手的事从新闻媒体公司“犀利视”辞职,为新工作动身参加一场神秘的面试;他们的目的地都是大地震后重建的东京。
本篇从几个角度对《Idoru》进行解读与思考
  1. 设定背景——大数据社会的预言
  2. 莱尼的“超能力”——媒介对思维方式影响
  3. 琪雅的“乐趣”——后现代文化与罗/雷兹
  4. 媒体的终极形态——“犀利视”还是“东英零”?

01设定背景——大数据社会的预言

而琪雅的“现在”却是数字化的、安逸且富有弹性的。有全球数据系统的协助,她可以在瞬间找到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永远不必耗费脑筋去理解。 ——第1章 罗/雷兹的天际线
琪雅的这段内心独白精准描述“大数据社会”的直观感受。“大数据社会”意味着万物数字化,随着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科技手段的无尽延伸细化,传统意义上原子状态的信息变成了比特,带来了海量信息与数据库,世界被分为原子与比特,现实与虚拟。小说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主角琪雅是罗/雷兹歌友会成员——这是围绕罗/雷兹数字资料建立的全球歌迷俱乐部。莱尼在老东家“犀利视”干的也是监视名人生活产生的数据、搜集八卦新闻的脏活。而关键人物“虚拟偶像东英零”不仅仅只是一个虚拟AI人格、合成演员(synthespian),她更是无边数据的具象化符号。看看主角莱尼这位驰骋在数据海洋里的天才见到她时心中的嘀咕:
他告诉自己别再去看那个爱朵露的脸。她不是真人,而是一组数据。他只是冰山一角,不,不是冰山,是由数据构成的南极大陆的一角。只要瞧见她的脸,就会再次触发“节点”:她蕴含的信息含量难以想象,她以史无前例的叙事方式道出了“节点”的全貌。 ——第25章 爱朵露
《黑暗之城》(City of darkness 1993)详细介绍了九龙城寨的内容,该书也被威廉.吉布森在致谢中提及
小说中另一关键的场景也颇有韵味——虚拟网络空间中的九龙城寨“Hak Nam”。哪怕是在虚拟网络空间与现实往返如同喝口水般容易的琪雅,联网进入城寨时也被它的诡谲深深震撼。而有人向琪雅解释这座城寨的来源时,这个隐喻才慢慢展露出头绪。
我得和你说明白,这些故事都是道听途说,并不一定是真事:最开始,网络曾经非常自由,大家随心所欲、各行其是。后来大公司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想要决定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创建暗之城的那群人对此很不满,所以他们想办法分解了一个什么东西,那是一小块地方,就像一块小布条。他们做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杀手文件,囊括了一切他们不喜欢的东西,然后把这个文件进行里外翻转。 ——第32章 不速之客
虽然现今新媒体技术呈现为网络、宽带、数字云和服务器无处不在,甚至有一天会真实出现小说中的虚拟网络空间。但它所蕴含的“乌托邦意识”、“平等与共同分享”的理念和对“私有版权”观念的挑战却是人类走向大同世界的终极梦想。
就像伊本.莫格勒(Eben Moglen)借着马克思的口吻,发表的《网络共产宣言》(Tht dot Communist Manifesto)中所说:“一个幽灵,自由信息的幽灵,在跨国资本主义间游荡。'全球主义’的一切势力:美国微软公司和迪士尼、世贸组织(WTO)、美国国会和欧盟委员会,都为驱除这个幽灵结成了并非圣神的同盟......”而威廉.吉布斯却点出或许这个“自由乌托邦”并不那么光明,反而是像城寨一般混乱、黑暗。
10月18日智利圣地亚哥示威者将共享单车丢向装甲车。被网友解读为用“共享”对抗“垄断”

02莱尼的“超能力”——媒介对思维方式影响

主角之一莱尼,面对海量数据拥有一项“超能力”——识别“节点”,小说中解释道:他在使用数据收集架构方面天赋异禀,并患有注意力缺乏症。在一定情况下他能将这种病症转化成一种病态的高度专注行为。关于如何发现节点,他自己也无法解释自己是如何工作的。
当男女个体在数字社会中四处奔走时,已经在无意中建立起带有个人特征的信息模式。莱尼的注意力缺乏症,从某种尺度上看,是非常轻微,难以观察到的。这令他成为天生的调频高手,他能以一种直觉的方式,从一个程序转到另一个程序,从一个数据库转到另一个数据库,从一个平台调转到另一个平台。 ——第3章 几近庶民
威廉.吉布斯在1999年解释道:“莱尼能识别'节点’的能力实际上是我作的一个小隐喻,对现在来说这有一些字面上的未来。我不能告诉你它具体是怎么样做的,这是一个非理性的过程。虽然描述十分抽象,但我能提取得到莱尼思维方式的关键词:注意力缺乏、非理性、碎片化”。
假如我们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代表未来且超前的,这就与《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对媒介影响思维方式的理论不谋而合。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书中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波兹曼指出:媒介即隐喻,媒介环境的变化影响了不同时代人类的思维模式,也创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内容。例如,文字媒介的功能是表达意义,而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因此理解其意义需要阐释和思考。文字的形式是线性的,使得其可以表达连续的逻辑思维推理。文字能够把语言凝固下来,重视传承和历史,并使得思想能够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续而严格的批判。因此文字时代决定的文化倾向是理性的。而图片(摄影)媒介是指描述特例的语言,是具体的,无法直接再现抽象概念。语言需要连续的语境才有意义,而照片不需要语境,是割裂的、分离的事实的堆砌。因此,“读图时代”人类的思维模式必定是非线性的,零散的、拼贴的“后现代文化”。而电视媒介的出现,则使无意义、破碎、瞬间、非理性成为“电子时代”的重要特征。
理查德.汉密尔(Richard Hamilton)的《到底是什么使得如今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图片拼贴艺术生动的表达了新媒介下信息的碎片化
现实中你也不难发现,面对允许读者调节自己的阅读速度,给读者思考余地的文字媒介变得不那么受到欢迎。而强烈情绪化、戏剧化的短视频、图片,虽然只是一闪而过却让更多的人留恋其中并被病毒式传播。而这种新媒介形式无疑让我们的认知以及行为方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注意力缺乏”“非理性”靠近。而现实中又有几个人能像莱尼般幸运,有这般能力在无尽碎片化的浓烟花镜中找到关键的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节点”呢?

03琪雅的“乐趣”——罗/雷兹和后现代文化

故事中琪雅的情感十分克制且细腻,她是一个看上去随和,底色却很坚硬,有时你都会忘了她只是个14岁的少女,独自前往异国他乡,卷入一场意料不到的冒险中。兜兜转转,却一直有伙伴站在她一旁,这像是《伴我同行》那样——少年因为一个傻气的理由,离家出走展开一段冒险,一路旅途中领悟成长的故事的赛博朋克翻版。
Stand by Me (1986)
毫无疑问她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弄潮儿,她穿梭于虚拟网络空间与现实中。阅读小说的很多时候一个不经意,你会发现自己就像是做梦不知道梦是如何开始的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随琪雅来到了虚拟网络空间,你也感受得到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已经模糊了。她所热爱的“cool stuff”或许正是她酷劲的来源——她的偶像,乐队“罗/雷兹”。随着剧情,莱尼想了解罗/雷兹,并开始看他们的纪录片时他不由地感叹:
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种东西?没有情节、没有结构,相同的片段以不同的速度反复播放,贯穿全片... 谁能看得进去?莱尼曾揣测过这种视频片段的剪接逻辑,做出这么一段视频可以报复媒体。或许这就和踩水一样,一个简单重复的动作可以让人暂时产生对抗大海的错觉。可对于莱尼——一个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在媒体世界最底层资料海洋遨游的人,这玩意看起来简直不可救药。片子单调乏味,虽然他认为这种乏味是故意的,这或许是对外界的一种反抗。 ——第13章 进入角色
怎么样?是不是读出一些与当今在互联网流行的视频、音乐里相似的感觉。从“鬼畜”视频到新复古浪潮中的“chillwave”“蒸汽波(vaporwave)”再到“故障艺术 (Glitch Art)” 连这些当今先锋文化趋向,也恰好被威廉·吉布森在一部小说的细节中预言。
来自Instagran 艺术家ozanozcelik的故障艺术
其实这也应证了后现代文化的趋势。随着媒体技术,数据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推广。“数据库”与“叙事”天生处于敌对状态,二者的差别就像玩一款强调交互与多途径的电子游戏与读一本故事书的差距。叙事需要一个主角、需要文本脉路、故事情节以及因果关系,而数据库局拒绝世界的实际运行状态。所以通过“非线性”或“数据库”呈现的世界具有多重、全新的含义。
新媒体技术特征导致的“碎片文化”渐渐显露出模样,有人这样总结:在上帝死了(尼采),启蒙的宏大叙事终结(俩奥塔)和网络来临(蒂姆.博纳斯-李)之后,世界呈现出一个图像、文本和其他数据记录的无限的褐解构的集合。似乎这个世界只适合用数据来模式化,这种基于数据的美学观与“碎片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1 / 5
匈牙利媒体艺术家大卫.苏桑德(David Szauder)的《失败的记忆》,通过数字“碎片化”老照片,象征着在后现代社会人民文化和历史记忆的缺失
不仅仅是文化形式上先锋,雷兹在人人醉生梦死的赛博朋克世界里,还保持着作为人古老而优良的品性,这种“正常”反倒成了怪异,成了极大的魅力。这点上,莱尼在小报“犀利视”工作时的顶头上司凯西对雷兹十分厌恶。或许这也是他能如此有名,能与与“虚拟偶像爱朵露”恋爱的原因。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足以登上“犀利视”的头条。雷兹的品性光辉闪耀,或许有些沉闷,但踏实稳固,令凯西·托伦斯抓不住把柄。莱尼时常猜测,说不定这才是凯西讨厌他的真正原因。 ——第一章 死亡魔方K

媒体的终极形态——“犀利视”还是“东英零”?

小说中花了一部分篇幅描述“犀利视”这家网络小报,一家赛博朋克世界观下的“无良媒体”。通过搜集信息,“检查”人们每天产生的数据,搜集把柄。打着“真实报道”的旗号,在节目中“搞”名人,同时,依靠续集与周边商品不断延展利益范围。每一种产品都有意识地将观众引导至制作方推崇的核心内容上,这是一个的常见而真实的鲜血祭坛......(这句话出自小说原文,品读两遍会不会联想到某个电影宇宙。)“犀利视”理念的代言人就是莱尼曾经的上司凯西.托伦斯,她总是金句频频:
你最好把那些受众当初一群恶毒、懒惰、极度愚昧、永远饥饿、不断渴求救世主温软血肉的生物。在我个人想象中他妈的体态大概有幼儿河马那么大,颜色和煮了一星期的土豆一样,独自生活在托皮卡郊外阴暗双层拖车里。他们的身上布满了眼睛...他们只能通过使用遥控器不断换台,来无声地表达他们幼稚的欲望和残暴的愤怒这两种极端情绪,或是通过总统大选的投票来表达。 ——第3章 几近庶民
这番论调照进了现实,也颇有几分《美丽新世界》的意味——人类放弃了经历痛苦和严肃思考的愿望和生活,所有的思想、话语和生活方式完全被消费主义所替代。人人沉溺于一个永恒不变的快了社会。或许泛滥的技术的确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而本质上掩饰着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这点在观察现代人面对都市生活产生的存在主义危机和“终极关怀”问题也能体察一二。
《美丽新世界》(英语:Brave New World)与与《一九八四》和《我们》并列为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假如说这是媒体最终极形态反乌托邦的一面,那么对于我来说小说中的“虚拟偶像 东英零”正是人性化媒体的美好象征。当东英零的创造者桑山来寻求莱尼帮助时,说出了我认为整本书最高潮的对白。
保罗·莱文森提出过“人性化媒体”理论。他在论文《人类历史回放:媒介进化理论》中提到“人类发展了媒体,所以媒介越来越像人类。媒介并不是随意地演化,而是越来越具有人类传播的形态”。他的理论认为,随着媒介的进化,每个媒体能做得将会越来越多,知道所有设备都融合一体,就像人脑一样。媒介的进化趋势是越来越智能化,也就是越来越朝向模仿人类的方向发展。
用这个理论看东英零,你会发现的契合得吓人,她不是一个技术堆砌供人制造消费的“偶像”,她如此地智能、如此地像人类。她与雷兹的结合正是媒介与人,虚拟数字信息与大众文化的结合统一这是是充满希望的一面!这就是人类未来延伸的方向!

写在最后

仔细阅读,坚持读到最后读者,对,就是你,你 太 强 了!
这篇文章花费了我很多精力,也算我个人对《虚拟偶像爱朵露》这本小说的解读与思考组织起来的读书笔记。书中的全部理论出自——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教材《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的一二章,文章中有大量的文字来源这本书,比较惭愧出现的很多名著《娱乐至死》《美丽新世界》......其实我自己也没读过,就直接拿过来用了。(也是安利小说的同时,带着大家读教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但比起我的解构,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人读读这本《虚拟偶像爱朵露》,根本没有什么认知台阶或者门槛,感受这个阅读的过程就是最酷的一件事。两年前42的一篇机核文章《虚拟偶像爱朵露〉:温暖的赛博朋克曾经列了一份问题清单,我这篇文章中进行一些回答,但我想把最后一个问题传递下去: 这是一个happy end吗?
(PS:文章之前因为我个人原因校对不够认真,给很多读者带来了糟糕的阅读体验,我已作改正,抱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