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的散文,长什么样?

 新用户88065633 2022-06-28 发布于浙江

散文欣赏

这篇文章,是一个初一的男孩写的。我跟随着他的文字,想象那一天,他在幼儿园里等待妈妈的样子。读完,眼里泛起了泪花。这是一篇很成功的散文,不着力,却有情有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灵活的技法。

图片

那些年,妈妈说过的话

         作者:兴宁中学  徐赞

我从小就是个比较乖的孩子。不怎么爱顽皮。小时候妈妈的话记得很牢,大了之后就再也记不住了。

那是我第一天上幼儿园。妈妈一直把我送到了班级里。我们就要分别了,妈妈对我说:“我很快会来接你的。”说完她就走了。

我一点也不悲伤,也不紧张,更不像周围其他孩子,坐在木地板地上,想把哭声和眼泪甩上云霄。因为我相信妈妈的话,她很快会来接我的。就一会儿,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就这样,我安安静静,快快乐乐地度过了一个上午。相比其他大哭特哭的孩子,我仿佛鹤立鸡群,成为那个独特的坚强的孩子。

直到时间来到中午,要睡午觉时,我坐不住了。或许小时候,我对“很快”的定义就是这么久了吧。我坐起来大声叫起来:“我要去校门口找妈妈!”老师也很疑惑,说现在妈妈肯定还没来。可我坚持要去。小嘴不断地嘟囔着:“妈妈说,她很快就会来,她会来接我的。”

老师拗不过我,只好把我带到了校门口。我安静了下来,透过那扇蓝色的铁门向外望。午后的街道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只有风吹过门外的树,绿叶碰在一起发出沙沙的响声,妈妈更是不见踪影。我顿时大哭起来,眼泪吧嗒吧嗒滴在铁门上。我就这样边哭边等。老师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将我带回了教室。

“我很快会来接你的。”这竟是我记得最牢的一句妈妈的话。看似轻轻一句,在我的心里却重如泰山。这句话让我有了信念,一个上午都不因这第一次分别而哭,给了小小的我无比的力量。后来,妈妈迟到了,但我坚信,妈妈没有骗我,只是,我们俩那时候对“很快”这一时间概念的感知不一样罢了。现在,我知道了,那一天,妈妈虽然嘴里说着“很快”,但她心里也一定觉得“那一天”太漫长,也许,比我的感觉,还要漫长。

现在,幼儿园的铁门已经锈迹斑斑,蔚蓝的油漆下翻出了棕色的锈花。至今我还认为必定有其中几点是我的眼泪所致。

图片

 
(作者幼时所画,转载自“小画大作”)

#

言吾徐说

一、朴实的语言

文章从头到尾,没有华丽的语言,也不见太多修辞,更没有那种佶屈聱牙的词汇。读起来,顺畅自然,一气呵成。这样的文风,是我们应该倡导的,也是每一位学生可以企及的。

比如:那是我第一天上幼儿园。妈妈一直把我送到了班级里。我们就要分别了,妈妈对我说:“我很快会来接你的。”说完她就走了。

这一段文字,用的是讲述的语气,几乎没有多余的句子成分。简单的讲述,一如那天简单的叮嘱和毫无仪式感的分别。

二、真实的情感

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的情感抒发是写作的大忌。这篇文章,情感非常真实,作者把自己全然放置在了上幼儿园第一天的场景中,以一个幼儿的视角写下了那天的见闻和心理。

比如:我一点也不悲伤,也不紧张,更不像周围其他孩子,坐在木地板地上,想把哭声和眼泪甩上云霄。因为我相信妈妈的话,她很快会来接我的。就一会儿,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这一段文字,完全吻合一个孩子的心理。可以看出一个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他相信妈妈,相信妈妈的承诺,反而觉得其他孩子的哭闹有点不可思议。

还有文中心理的变化:安静——坐不住——大声叫——被带到校门口——安静——大哭,整个心理变化过程完全符合一个初次离开母亲,又很信任母亲的孩子的心理。这种起伏变化的心理,让文章一波三折,具有了真实性的同时,也更具可读性,读者的心也随着孩子的心大起大落。

三、灵活的技法

作者显然知道有关写作的一些基本技法,并且能灵活自如地运用之。

对比凸显:“我”上午的表现和下午的表现的对比,“我”的安静和其他小朋友的哭闹的对比,轻轻的一句话和重重的信任之间的对比,小时候的“理解”和长大后的“理解”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凸显人物性格和心理,凸显文章的主题。

详略有致:文章在叙述的时候,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妈妈怎么离开“我”的,略写,只凸显一句话:“我很快会来接你的。”妈妈怎么来接“我”的,不写。重点就写“我”离开妈妈后的表现。而且,所有的表现都是围绕妈妈说过的那句话。“我要去校门口找妈妈!”“妈妈说,她很快就会来,她会来接我的。”这是有关“我”的语言描写,其他人,比如老师和同学,都没有直接描写他们的语言。这就不会因为其他人过多过杂的语言描写,而冲淡了母子的语言,毕竟,母子才是这篇文章要写的重点,而且扣题很重要。

细节烘托:细节是一篇文章的生气所在。没有细节的文章就好比死鱼一条,翻不了身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善于运用恰到好处的细节来为文章增添生气。“我安静了下来,透过那扇蓝色的铁门向外望。午后的街道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只有风吹过门外的树,绿叶碰在一起发出沙沙的响声,妈妈更是不见踪影。”这里的环境描写让人如临其境,又很好地烘托了孩子此刻孤独和恐慌的心理。再如“我顿时大哭起来,眼泪吧嗒吧嗒滴在铁门上”,这处细节描写极富有画面感,不禁让人心疼,而且还和结尾形成了呼应:“现在,幼儿园的铁门已经锈迹斑斑,蔚蓝的油漆下翻出棕色的锈花。至今我还认为必定有其中几点是我的眼泪所致。”这样的处理,既是结构上的照应圆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男孩情感的细腻。

议论升华:如果没有倒数第二段的议论,那这篇文章就会显得单薄,感觉只是回忆了一件幼年往事。但是,作者却在记叙描写之后对事件进行了议论:“'我很快会来接你的。’这竟是我记得最牢的一句妈妈的话。看似轻轻一句,在我的心里却重如泰山。这句话让我有了信念,一个上午都不因这第一次分别而哭。给了小小的我无比的力量。后来,妈妈迟到了,但我坚信,妈妈没有骗我,她不是故意的,只是,我们俩那时候对'很快’这一时间概念的感知不一样罢了。现在,我知道了,那一天,妈妈虽然嘴里说着“很快”,但她心里也一定觉得'那一天’太漫长,也许,比我的感觉,还要漫长。”议论的时候,作者的视角从幼儿跳回到了少年。站在当下,审视当年的行为和心理,发现了母亲这句话的带给他的分量,以及这句话背后母亲的善意。而对“善意”的这份解读,何尝又不是一个孩子对母爱的理解呢?这样的母子之情,让人动容。如果没有这段议论,就可惜了这么好的素材了。

通过以上分析,你知道,好的散文,有哪些特质了吗?

#

清风明月浑无事

细雨微雪闲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