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各位开篇有益: 读书时,如果只考了60分,也就是刚过及格线的成绩,我们会是什么反应? 肯定是很庆幸的,当然,也可能会很害怕父母对自己的混合双打。 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的这种情况,于是在我们出社会了以后依然会有一种想法,那就是,什么事情都要尽量做的好一点,觉得60分不保险 至少得在七八十分才行。 但职场并不是学校,职场和学校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应该学会优化自己的思维,否则,可能你在学校里在村子里是天之骄子,在职场里却很可能拼不过一个学历比你低的人! 那么,我们首先需要放弃的就是啥事都要追求做到很好的思维,职场中大部分的事情其实都是只需要你做到60分就可以的。 读书时,我们需要保证自己不偏科才有机会冲击好高中好大学,这时候的我们信奉的是短板理论,也就是发现哪里不足便补哪里。 发现英语分数降的严重了,连忙熬夜的背单词,发现数学有点跟不上了,连忙找人补习…… 但在职场中,大部分时候,短板理论都不适用于普通人,普通人更应该学的是长板理论,也就是发现自己哪里有优势,那就继续加大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二八定律的存在。 比如:百分之二十的人占据了百分之八十的财富,而百分之八十的人只占了百分之二十的财富。 或者:拥有某项天赋,比如美貌或者智商的人,往往也只占百分之二十。 在职场中其实也一样:大部分公司都是百分之二十的人贡献了百分之八十的业绩。 我们需要好好的想想,你到底是那创造了百分之八十业绩的百分之二十还是那浑水摸鱼的百分之八十? 生活上,也是如此。 真正为我们创造价值的其实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事情而已,还有百分之八十基本都被我们消耗了。 当然,消耗掉的时间也创造了价值——情绪价值。 所以,进入职场,最紧要的事情就是找到你真正重要的那百分之二十的事情。 永远记住二八定律,分清楚哪些事情属于二,哪些事情属于八,职场和人生不是学校,偏科是必然的,关键是,偏向哪科才能让你价值最大化? 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边际效用递减。百科的定义可能大部分人会觉得绕,我还是举个例子吧。 网上不是有句话嘛:2.5的可乐,第一口就值2快!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边际效用递减,也就是说,某些东西刚开始的用处是最大的,但越往后可能作用就会慢慢减小。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生病了第一次吃药的效果最明显,越往后的效果一般就越小。 又或者你第一次和对象做某些不可描述的事情,可能你那个小心脏激动的都快要跳出来了,但如果你们以后结婚了,可能你隔个十天半个月都不想碰她一下。 回到读书时也同理:我们如果只是想把分数从二三十分提升到六十分及格,可能不需要费多少时间,但如果你想从六十分提升到八十分,那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就会大大增加,而从八十分提升到九十分,难度又会呈指数级增长。 就好比我们看修仙小说一样,境界越往后,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资源都会成倍的增加。 这时候,你就需要考虑到底值不值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一件事情,只需要你做到60就可以,你却偏偏要做到80分,那你就要思考付出与回报到底值不值。 还有一个问题则是社会要比在学校中复杂太多了。 读书时,你只有一个单一的评判标准,就是分数。 但出了社会,你会发现标准变的多样了。 虽然主流的标准都是钱。 但问题是赚到钱的过程,不确定性变多了。 学生时代,你提高分数的过程无非就是多背书多刷题。 但来到社会,你会发现有的老板喜欢说话直的,因为能增加沟通效率不浪费彼此时间。 但还有一些老板他就喜欢那种说话弯弯绕绕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脑壳有坑。 有一些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允许员工越级汇报工作,如果最后做成了还可能升职加薪。 但有一些公司它就只需要你安安稳稳的做颗螺丝钉别整天胡思乱想的。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书是s的,但人是活的。 所以一定要明白,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方法,在人这件事上,别指望一招鲜,吃遍天。 学会对症下药,是你踏入社会的第一课! 最后: 二八定律让我们学会区分对我们真正重要的百分之二十的事情。 边际效用递减让我们懂得某些事情到了某一个临界点以后,花费的时间精力是大大不一样的,要懂得合理计算资源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去。 价值观多元化,懂得对不同人用不同方法是我们踏入社会需要学会的一课。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现在大家懂了60分的哲学了嘛? 全文完,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这里是婉殇成长笔记,喜欢可以点个关注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