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武挥鞭(5)官渡之战

 金色年华554 2022-06-28 发布于江西

 七、十胜十败

今天说一说决定中原命运的关键一战——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这对发小,从讨伐董卓的共襄义举,到扩大地盘的互相扶持,再到迎天子后的渐生裂隙,随着陶谦、吕布、公孙瓒、袁术等北方群雄的逐渐凋零,这对好友终于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拳台。

公元198年10月,就在曹操攻打吕布期间,远在兖州河内郡的张杨在东市起事,声援吕布,曹操无暇抽身,便派人到河内郡,策反张杨的下属。

张杨和吕布以前都是丁原的部将,作为老战友,张杨对吕布够义气,却也跟吕布一样,不是当老板的料,软弱到什么程度,下属造反被抓,张杨也流着眼泪原谅,大家都不拿他当回事。

此时的天下就像个巨型赌场,袁绍与曹操双雄对决,小弟们纷纷下注,公元199年2月,张扬的下属杨丑杀死张杨,宣布投靠曹操。

有人押曹操,就有人押袁绍,杨丑刚杀张杨,张杨的另一个部下眭固又杀了杨丑,派人去拜袁绍的码头。

袁绍自然高兴,仗还没开打,白得一个河内郡,顺便削弱了曹操的实力,简直是天赐之喜。

曹操怒火中烧,河内郡靠近许都,是个要命的地方,如果让袁绍夺去,天子很可能会被抢走。徐州问题解决后,曹操掉转矛头,直捣河内,眭固还没来得及向袁绍求救,便兵败而亡,曹操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就这样,“河内争夺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汉末乱世里,一个郡的争夺算不得什么大事,但这次不同,曹操拿下的不再是张杨的河内,而是袁绍的河内,如果说曹操以前对袁绍表面上还算客气,这次等于正式叫板了,两人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公元199年4月,就在曹操攻打河内时,袁绍也消灭了北方的劲敌——公孙瓒,班师回邺城。

对打了胜仗的袁绍来说,虽失去了一个河内郡,却也得到了攻打曹操的好借口,他也早想会会这位老弟了。

袁绍要消灭曹操,倒不是为了发泄小弟不听话的不满,也不是为谁当大将军而置气,他们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终极利害冲突——袁绍要称帝,而挟天子的曹操已经成为他称帝路上的绊脚石。

袁绍是个民主的人,喜欢开会,出兵前专门召集大伙,就南下讨曹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图片

监军(袁绍集团副总司令)沮授认为,此时不宜南下,首先,曹操的背后是天子,打曹操就等于叫板天子,政治上陷入被动;第二,这些年打公孙瓒,士兵们都极度疲惫,仓库没有积粮,不宜再发动大规模战争。

沮授建议,一面让大军休整,一面遣使到许都,向天子报捷(新破公孙瓒),如果见不到天子,则对外宣称曹操隔我王路,那时我们就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待大军休整完毕,再进驻黎阳,经营黄河一带,并派一支机动兵力,不断骚扰曹操的边境,曹操南受刘表、张绣牵制,必然疲于奔命,我方则以逸待劳。再有三年,等我方粮草充足,再大举南下,则大事可成。

总结起来就是,先休养大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慢慢向前推进,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用持久战拖垮曹操。

这一招务实,也稳妥,袁绍自平公孙瓒后就一家独大,尽可以发展生产,徐徐南扩,而曹操却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北有袁绍,南有张绣、刘表,西有韩遂、马腾,东南还有个孙策,就是内部,许都的反对势力也暗流涌动,如果袁绍听取了沮授的建议,曹操难逃覆亡的命运。

治中别驾(冀州省副省长)审配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北军(袁绍军)的数量五倍于南军(曹操军),兵法云“十围五攻”,此时正该进攻;以袁公的神武,河北之强盛,讨伐曹操,易如反掌,如果不抓住机会,让曹操发展壮大了,将来再想打就难了。

 图片

沮授笑着说,我听说救乱除暴,称为义兵,恃众凭强,称为骄兵,兵法云,义兵无敌,骄兵先灭。曹操如今奉天子以令天下,我们有什么名义去打他?况且,克敌制胜的关键,不在强弱,而在谋略,曹操虽然人少,但是法令严明,士卒精炼,绝非坐守空城的公孙瓒可比。你们不听我稳扎稳打的战术,而兴无名之师,我真替袁公担忧呢。

此时,谋士郭图跳了出来,先是指责沮授畏曹如虎,又把袁绍一通吹捧,说袁绍伐曹操就跟武王伐纣一样,是正义之师,讨伐曹操这种比纣还残暴的家伙,还需要什么名义?正所谓“天赐不予,反受其咎”,这正是春秋时吴国灭亡,越国兴盛的原因,此时兴兵正是时候。

沮授不简单,论谋略,他是三国智囊里能排进前十的人物,论军事,韩馥担任冀州牧时,沮授为骑兵统帅(骑都尉),算得上文武全才。

荀彧投曹操后,曾评价袁绍集团的人物,称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把袁绍帐下的文官武将都批判一番,而沮授却不在其内,可见沮授的能力品行还是得到广泛认可的。

袁绍挤走韩馥、得到冀州后,沮授改为袁绍效力。那时的袁绍浪得关东联军盟主的江湖虚名,实力有限,故对沮授言听计从,在沮授帮助下,袁绍打败了公孙瓒,兼并了青、幽、并三州,统一了黄河以北,但也从这时候起,袁绍变得极度自负,听不见任何人的意见。

与沮授不同,郭图出身低微,论地位见识都远不如沮授,仅是个普通参谋,这样的人想要进步得学会投机取巧,这货要在刘备、诸葛亮手下混绝对没市场,好就好在,他赶上了袁绍膨胀的好时机。

此时的曹操45岁,袁绍的年龄没有史料记载,但肯定比曹操大,也许是因为等不起了,最终,袁绍发表决议,拒绝了沮授的持久战建议,决定南下伐曹、攻取许都。

 图片

此时大约是199年4月,我们且称这次讨论为“四月会议”。

虽早有心理准备,得到袁绍将南下的消息,曹操的将领们感到压力很大。曹操安慰大家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他志向远大却智谋短浅,外表勇武而内心胆怯,猜忌刻薄却缺少威信,人马虽多却调度无方,将领骄横却政令不一,虽然他的土地广大、粮食丰足,正好是为我们准备的。

曹操这话不全是原创,是在郭嘉“十胜十败论”基础上的再创作。

早在征吕布前,曹操就与众人谈起对付袁绍的事,双方实力的悬殊让他深感忧虑,郭嘉发表了一番见解,为曹操打气。

 图片

郭嘉说,依我看,袁绍有十败,您有十胜,袁绍之兵虽多,不足为虑:

第一,袁绍拘泥于繁琐的礼节,您简单自然,不拘小节,这是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

第二,袁绍兴无名逆师,您以天子的名义讨伐他,这是义胜。(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

第三,汉末因朝政失于宽松,袁绍治军宽松,没有威信,而您治军严明,威信极高,这是治胜。(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

第四,袁绍对下属,外表宽容而内心猜忌,又重用亲戚,而您不论亲疏,用人唯才,这是度胜。(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

第五,袁绍喜欢讨论却不做决断,贻误战机,而您果断决策,坚决执行,这是谋胜。(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

第六,袁绍世代公卿,好高谈阔论博得名誉,溜须拍马的人得到重用;您不好虚荣奢华,以至诚待人,带头厉行节约,赏赐下属却从不吝惜,因此凡忠诚、正直、有远见、有才干的人都愿意投奔您,这是德胜。(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

第七,袁绍见到身边饥寒的人一副同情的样子,远处的人挨饿受冻他就想不到了,这是妇人之仁;您对于眼前小事或有忽略,心里装的却是四海苍生,对百姓的恩泽超过了他们的期望,这是仁胜。(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

第八,袁绍的下属山头林立,争权夺势,而您以道义引领下属,制止歪风邪气,这是明胜。(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袁绍是非不分,赏罚不公,而您明辨是非,赏罚分明,这是文胜。(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

第十,袁绍喜做表面文章,不懂军事;而您以少克众,用兵如神,这是武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

以上就是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虽有一点抬高老板的嫌疑,从袁绍的实际表现来看,大体还是中肯的。至于说袁绍“繁礼多仪”,曹操“体任自然”,袁绍“以宽济宽”,曹操“纠之以猛”,等,这倒不全是袁绍的问题,袁绍和曹操虽是发小,却属于两个不同阶级,袁绍出身士族,也就是贵族,处处受礼法羁绊,许多事身不由己,而寒族出身的曹操完全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没有那么多礼法约束,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徐州多次屠城,擅杀名士边让、设置“摸金校尉”掘人坟墓,后来火烧乌巢还割了袁军俘虏的鼻子,没什么顾忌,从务实的角度出发,这一点袁绍是吃亏的。

别的事可以理想主义,打仗这种事不现实不行的。

春秋时期,宋国与楚国在泓水作战,宋军早已排好阵势,楚军还在渡河,有人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渡河发起攻击,宋襄公却说,我军是仁义之师,怎能趁人之危?  待楚军过河,尚未进入作战状态,又有人建议宋襄公发起攻击,宋襄公又以同样的理由拒绝,待楚军整好队伍主动发起攻击,宋军一败涂地,宋襄公也受了重伤,次年死去。在打仗这种现实问题上,贵族精神往往是无形的枷锁,从商周时代往后,战争就是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残酷,直到原子弹的出现,要完蛋一起完蛋,大家才意识到不能这么玩了。

“十胜十败论”虽然给曹操一定信心,但双方实力差距还是很大的:经济上,曹操虽然拥有兖、豫、司、徐四州,但连年战乱,百姓流亡,粮食产量十分有限;而袁绍所拥有的冀、青、幽、并四州受破坏程度小,人丁兴旺,粮草充足。兵力上,袁绍四州的兵力约二十余万,而曹操的兵力不足十万,当时的舆论,也普遍认为袁绍是强于曹操的。

199年8月,袁绍对外扬言“起兵十万,骑万匹,诛曹操、清君侧”。

面对袁军压力,曹操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派兵突袭河北黎阳,捣毁了袁绍的在黎阳的营垒,构筑第一道防线,争取了战略上的主动;又遣于禁进驻黄河延津渡口,协助白马太守刘延强化黄河防御,阻止袁绍大军渡河,这是第二道防线。

需要说明的是,汉末时延津的位置是在黄河以南,后来黄河改道,今天延津已在黄河以北。

图片

同时,派泰山将领臧霸驻守徐州北部,牵制袁绍在青州的军队;又派卫觊前往关中,协助钟繇安抚韩遂、马腾等西凉势力,防止他们倒向袁绍一边。

到了9月,各方面部署完毕,曹操亲率主力把守许都北面的门户——官渡(今河南中牟北),这是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前期由于各方派遣,曹操可用之兵已经不多了,步骑兵加在一起也就万余人。

 图片

官渡原是一个渡口,因靠近官渡水(渠水)而得名,这地方东、西、北三面环水,唯有南面开阔,且靠近许都,有利于补给和防守,是曹操精心挑选的据点。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曹操在官渡摆开的阵势,袁绍有没有可能选择绕开官渡,从其他方向进攻许都?

理论上是可行的,真要那样曹操也没办法,但曹操估计袁绍不会,袁绍既然发动战争,就是有充分的把握打赢,不怕你打,就怕你跑。

事实上袁绍也是这么想的,他发动这场战争有两个目的,一是打败曹操,彻底消灭曹操军的有生力量;二是攻入许都,劫走天子,所谓“天无二日”,他要为称帝扫平所有障碍。袁绍的具体计划是,出邺城——进黎阳——渡黄河——取白马——破延津——下阳武——与曹操决战——攻许都,这是最短也最省事的线路。

现在曹操把兵力集中在官渡,对袁绍来说求之不得,正好聚而歼之,等歼灭了曹操的主力,再进攻许都也就毫无顾忌了。

对曹操来讲,能把袁军阻挡在黄河以北最好,官渡是他最后的防线,没办法的办法,真让袁军过了黄河,官渡地利又如何?自己一万兵力未必能挡住袁绍十一万大军。

曹操没想到,他还有大麻烦。

八、外交战

为对付袁绍,曹操东起徐州、西至关中进行了全线部署,又亲在官渡驻守,看上去似乎万无一失了,但他把一个人给忘了。

话说刘备阻击袁术后,留在徐州帮车胄治理省务,半年来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让车省长很是感激。

 图片

相比于车胄这只纯洁的小白兔,刘备则是一个老练的猎手,这半年他一直在等待机会,当他得知袁绍即将南下的消息,估计曹操大敌当前、不敢分身,果断杀了车胄,正式竖起反曹大旗,第二次当上了徐州省长,又留关羽守下邳(徐州省会),自己屯小沛,以成掎角之势。

刘备杀车胄的同时,许都这边,董承衣带诏事件败露,曹操大怒,杀死董承、王子服、种辑、吴子兰等主要成员,连董承之女、献帝之妻董贵人也未能幸免,审问中曹操得到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刘备也参与了。

紧接着,刘备杀车胄、占徐州的消息也传到了官渡前线,曹操深恨刘备忘恩负义,悔自己纵虎归山。

刘备占徐州还不是最可怕的,他打起反曹大旗可不得了,韩遂、马腾、孙策、刘表等人可能会争相效仿,在袁绍即将南下的节骨眼上,这很要命,必须狠狠打。

前线吃紧,曹操不敢脱身,派刘岱、王忠去攻打刘备。

这两个将领的水平同他们的知名度一样低,完全不是刘备的对手,被打得鼻青脸肿。刘备在小沛城楼上对二人说,快滚吧,别说是你们两个,就是曹操亲来,我也不怕!

说这话时,刘备腿有点抖,他当然知道自己在吹牛,可他认为曹操此时不可能抽身照顾他,也就趁着打胜仗过过口瘾。

二人面面相觑,爬起来拍拍灰就走。

吹完牛没几天,只见西面满天尘土,刘备心想怎么又来了,便派人去探查,探马回报,来了数千骑兵。

刘备心里一咯噔,这画风有点熟啊,又问,领头的是谁?

探子回,曹操本人。

刘备傻了。

原来曹操得知刘岱、王忠打了败仗,打算亲自会会刘备,众部下认为强敌在北,此时应坚守官渡,岂能兼顾徐州?

说是强敌在北,其实袁绍此时仍在邺城按兵未动,离官渡还远的很,这也是曹操敢抽身的原因:袁绍既然喜欢按兵不动,也不多这一会儿。

曹操在南边积极布防的同时,北边的袁绍在干什么呢?

什么也没干。

我前面说过,沮授“打持久战”的建议靠谱,但话说回来,凭袁绍兵力、经济上的强大,非要南下,打败曹操也是可能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曹操来不及应对,更没机会把脚伸到黎阳。

总之,要么打持久战,要么打闪电战,都可以把曹操打败。

可袁绍的问题就是光说不练,自“四月会议”以来,嘴上说着“南下” “南下”,行动上却迟疑观望,给足了曹操准备的时间,直到次年(200年)2月才正式起兵,将近一年之久无任何军事行动,正如郭嘉说的“多谋少决,失在后机”。

言归正传,面对部下的疑问,曹操解释道,刘备是人中豪杰,今不消灭,必为后患,我将坐卧不宁(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袁绍见事迟、行动慢,我速战速决,不会有事的。

前不久还青梅煮酒,当面评价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此时,又称刘备为“人杰”,曹操赤壁兵败后,又说了一句,刘备,算得上我的对手(刘备,吾俦也)。以上都发生在刘备借荆州前,一个人尚未成气候,却能得到曹操三次高度评价,汉末三国里找不出第二个。

保命要紧,得知曹操亲来,刘备赶紧骑马逃跑,老婆孩子都没带,这也是刘备第三次丢妻弃子,前两次是丢给吕布,后面还有第四次,在当阳长坂。

关羽还在下邳,应该知会他一声,算了,逃命要紧。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就是这么来的,曹操对《孙子兵法》烂熟于胸,行军速度“其疾如风”,往往有出其不意之效。这一招后来被司马懿学到,魏将孟达密谋降蜀,司马懿一面写信稳住,一面加速行军,八日内行军千里,上演了一出“克日擒孟达”,也是司马懿的军事成名作。

信息灵、逃命快是刘备的一项特殊技能,这次他侥幸没有被曹操抓住,但关羽就没那么幸运了。

关羽和曹操早就认识,在徐州一起打过吕布,期间吕布派部将秦宜禄向袁术求救,结果袁术扣留了秦宜禄,还为他娶妻,这波操作让人看不明白,推测可能是秦宜禄不想跟吕布陪葬,主动跳槽到袁术处,不管怎样,客观上造成了秦的旧妻杜氏在徐州守活寡。关羽以其妻不能生育为由,向曹操请求,待下邳城破后娶杜氏为妻(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曹操答应了。关羽怕曹操忘记,后来又多次提起,这让曹操产生了好奇,后来你懂的,杜氏最终被曹操占有,关羽的愿望落了空。

关羽是刘备的下级,按说有什么事该托刘备去求,而关羽却能对曹操开口,可见二人关系很好。而且关羽自跟刘备混,一直没有正式的官职,还是跟刘备投曹操后,被曹操以天子名义封了个中郎将,算是有知遇之恩。

如今曹操兵临城下,大哥又跑了,关羽孤立无援,便投降了旧老板曹操。

 图片

收降关羽后,曹操立即赶回官渡前线。

就在曹操徐州出差期间,袁绍帐下谋士、冀州第二副省长田丰发现了战机,果断建议袁绍出轻骑兵拿下许都,袁绍却以幼子生病为由,拒绝了田丰的建议,田丰气得直拿手杖杵地。

袁绍虽然患有严重的拖延症,可“偷袭许都”的想法也过于理想化,许都的重要性难道只有袁绍、田丰知道?对曹操来说,这场战争就是许都保卫战,纵使兵力有限,在许都的投入也不会弱,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拿下来,袁绍的行动慢归慢,也是有章法的,不至于为曹操脱岗就做没把握的事。

逃出徐州后,刘备北上投袁绍,袁绍派长子袁谭接应,又出邺城200里迎接,礼数到了夸张的程度,袁绍这样做,一面是出于对刘备的尊敬,一面也是对外做广告,吸引更多人来投。

除了广招人才,袁绍也注重外交工作,为了拉拢马腾、韩遂、刘表、孙策和张绣,袁绍派出了许多使者,分别前往关中、南阳、荆州和江东。

使者到了关中,马腾、韩遂受曹操安抚在先,表示观望,谁也不帮。

使者到了南阳,张绣想答应,而贾诩告诉使者,上使请回吧,袁绍连自家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又怎能容得下我们这样的外人?

自上次打败曹操,张绣对贾诩便言听计从,对贾诩驱赶使者也没有反驳,但使者走后,张绣焦急的问,我们跟曹操是死对头,肯定得跟袁绍啊,再说袁绍八成能打败曹操,我们干嘛要拒绝人家?

贾诩说,袁绍手下人才济济,你去投奔他不会受重用的,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依我之见还是投曹公更好。

张绣惊问,你疯啦,他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还有将军典韦都死在我们手里,去投曹操不是送死吗?

贾诩说,曹公奉天子征讨天下,我们投靠曹操等于归顺天子,这是政治正确;曹公现在大敌当前,急需援军,我们这时去投他等于救他的命,他一定会接受的;虽然我们跟曹公有过节,但个人恩怨和国家大事孰轻孰重,相信他能分清楚的。

张绣投靠袁绍顶多不受重用,却很安全;而投降曹操,搞不好就是上断头台,这项决定是有点冒险的,但贾诩也有自己的考虑,以他的聪明才智,跟随张绣是大材小用,曹操显然是更好的老板,从曹操杀吕布、收张辽看,即便曹操记仇,自己比张绣总是要安全一些。

在贾诩劝说下,忐忑不安的张绣去见曹操,曹操惊讶之后便是狂喜,心腹大患成为得力干将,哪找这么好的事?曹操立刻以天子之名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列侯,并结为儿女亲家,将张绣的军队补充至官渡前线,后来张绣在与袁绍作战中,果然“力战有功”。

对曹操来说,张绣的归降还有一个利好,那就是刘表基本也不足为虑了,失去张绣的刘表掀不起大风浪。

如果说曹操再有一个惊喜,就是得到了贾诩,前番几场败仗都是败在贾诩计下,这样可怕的谋士无论跟谁都是噩梦,投奔自己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美事,曹操立即封贾诩为都亭侯、执金吾、冀州牧,级别比张绣更高,贾诩从此就跟了曹操。

袁绍的使者来到荆州,此时已经传来曹操善待张绣的消息,刘表帐下官员纷纷建议站曹操的队,刘表却不肯表态,在他看来,这场战斗谁输谁赢还很难说,他想保持中立。再说,此时的刘表后院起火,管不了外面的事。

就在去年(198年),刘表手下的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三郡叛变自立,刘表派兵戡乱,一直没成功,身为一省之长,他需要先把这件事摆平。

架不住官员们苦劝,刘表只好以探虚实为名,派下属韩嵩去见曹操,结果韩嵩受到了曹操的热情招待,还加官进爵;韩回荆州后,当着刘表和众官员的面对曹操大加赞扬,并建议刘表结好曹操,最好送质子到许都以示诚意。

刘表派韩嵩去见曹操就是做做样子的,没想到韩嵩当着众人面让自己下不来台,当即想找个借口杀韩嵩,问韩的随行人员也就是眼线,韩在外的言行是否有失当,眼线答并无不妥,刘表气狠狠的将韩嵩下狱。

韩嵩是忠诚的,也是无辜的,遇到了刘表这样的领导实在是倒霉。后来曹操平荆州,放了韩嵩出来,并授予他大鸿胪之职。

最终,刘表面上答应袁绍结成同盟,却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动作,继续保持中立。

除了张绣和刘表,袁绍还派使者前往豫州汝南郡,拉拢当地豪强李通,想挖曹操的墙角,李通不啰嗦,砍了使者的头送给曹操。

接下来说说江东的孙策。

得益于中原群雄的互掐,孙策这些年在江东势力越来越大,先后占据了扬州丹阳郡、吴郡、会稽郡、甚至发展到了江北的庐江、庐陵郡,曹操得知后,叹息着说,难与这小子争锋了!(猘儿,谓难与争锋)

曹操忙着对付袁绍,便封给官职稳住孙策,孙策欣然接受,还遣使到许都进贡,表示对朝廷的尊敬。

孙策做的最漂亮的一件事,是及时跟僭越称帝的袁术划清界限,这让曹操很欣慰,觉得孙策是个好孩子。

时间到了公元200年春,袁曹厉兵秣马,大战一触即发,“好孩子”说变脸就变脸,大造舟船,准备进攻许都,把天子抢到自己手中。

消息传到了官渡前线,曹营乱成一团,孙策要北上,袁绍又要南下,这仗怎么打?

郭嘉冷笑着说,孙策轻而无备,如果有刺客想杀他,他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依我看,将来必死于匹夫之手!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郭嘉所说的“轻而无备”,是指孙策习惯于单身出行,身边没有护卫,容易被刺客偷袭。这就奇了,身在曹营的郭嘉是怎么知道这些重要信息的?

也不奇怪,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部《孙子兵法》处处体现着以“知”为核心的情报思想,在古代,各诸侯都有自己的情报系统,而郭嘉很可能就是曹操集团情报系统的负责人。

没想到,郭嘉一语成谶,公元200年4月初,孙策果然在一次简服出行时被人刺成重伤,不久身死,年仅26岁,北上袭许的计划就此流产。

刺客自称是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因许贡曾写密信给曹操,建议他除掉孙策,后来东窗事发,许贡被孙策所杀。

门客为主报仇,然后玉碎,看上去太像一个春秋时代的,慷慨悲歌的故事,但到了汉末三国,这种事就很少了,毕竟时代不同,细细分析里面似有蹊跷,门客敢行刺孙策,自是视死如归,为什么会老老实实供出主人姓名?为什么孙策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袁曹对峙的节骨眼上,在筹划北上的关键时候死?郭嘉能预言孙策之死已是神算,为什么连细节(轻而无备,刺客伏起)都说的这么清楚?

无论是雍正的粘杆处还是国民党的军统,情报系统都有暗杀功能,所以那几个刺客,或许另有主人,还记得曹操说过“猘儿,谓难与争锋”吗?

当然这只是笔者关于孙策之死的一种猜测,也许确是许贡门客所为。有一些腹黑论者说可能是孙权干的,因为孙策死前把位子让给弟弟孙权,这就离谱到没边了,孙策对孙权的评价是“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权纵使比不上刘备,却是当得起这个阳光评价的。

前番曹操到徐州出差,田丰建议袁绍趁机偷袭许都,袁绍不听;如今曹操已回防官渡,袁绍却准备发兵南下了。田丰见时机已逝,改劝袁绍打持久战,发展农耕,积蓄实力,另找时机南下骚扰,曹操在东就打西,曹操在西就打东,让他疲于奔命——见解跟沮授完全相同。

但袁绍的南下部署已是箭在弦上,又一次拒绝了田丰的建议,田丰仍然坚持劝谏,这让袁绍怀疑田丰是沮授同党,连台词都一模一样,毫不客气的以“扰乱军心”为由将田丰下狱。

郭图见“反战派”势单力孤,心想升官的机会来了,对袁绍说,沮授反对南下又拥有兵权,军中影响又大,如果还有人跟着他唱反战论调,我们还怎么打下去?

 图片

袁绍虽然信任沮授,但目前征讨曹操是第一要务,军中不允许有任何不同声音,沮授身为副总司令,却发布“反战”言论,连田丰都站他那边,影响确实不好,便将沮授的兵权一分为三,让他和郭图、淳于琼各领一军。郭图也由普通参谋摇身一变,当了军长。

讨曹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除了军事上的排兵布阵,后勤上的粮草军械,还需意识形态上的大造舆论,袁绍特命大笔杆子陈琳写了一篇《讨曹檄文》,大意如下:

开头颇为不俗——我听说,圣明的君主面临危局制定大略来平定变乱,忠诚的臣子面临危难寻求对策以巩固权力,所以先有不凡的人,然后有不凡的事;有不凡的事,然后能立不凡的功勋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

按:这段开头很有气势,一下就把读者抓住,吸引人读下去。

接着,檄文又举了秦朝赵高、汉朝吕后作威作福、祸国殃民的例子,打算把曹操归为此类,然后开始写曹操身世,有道是“骂人不揭短”,而陈琳专拿曹操的伤痛——“宦官之后”说事,说曹操的祖父、大宦官曹腾,与左悺、徐璜(也是当时有名的宦官)等人并作妖孽,败坏风化,残害百姓;曹操的父亲曹嵩,无耻的拜曹腾为干爹,靠行贿买了太尉之职,妄想倾覆国家,曹操身为阉人之后,没有好的德行,好乱乐祸…… 总之一家三代都不是好鸟。

    按:曹嵩喜欢贿赂不假,但要说想倾覆国家就太过了,曹嵩当的太尉,是花钱买来的虚职,没有一兵一卒,哪有机会颠覆国家?而曹腾完全是个好宦官,在宫中三十多年未有过失,并能推荐贤人,有人弹劾他,他却称弹劾之人为能吏,朝野对其评价颇高。因此这一段未免有泼妇骂街之嫌,但宣传需要,顾不得许多,从爷爷骂起,再到老子、儿子,要的就是个爽。

檄文接着说,关东联军盟主袁绍为国讨贼,需要广招人才,他看到曹操有跑腿打杂的用处,宽怀大度,不介意他的缺点而用他,谁知曹操烂泥扶不上墙,草率出兵,总打败仗,袁绍多次帮他脱困,希望他将功折罪,没想到曹操飞扬跋扈,不但不遵从袁公号令,还欺凌天子,勾结公孙瓒,罢免太尉杨彪,擅杀名士边让,甚至秘设摸金校尉,大军所过处,坟墓都被扒开,尸骨都露在外面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按:曹操成为盗墓界的祖师爷、“摸金”派的鼻祖,出处就是这篇檄文。汉朝一些地方有厚葬之风,兵荒马乱的年月,坟里刨点军饷的事可能是有的,但要干肯定不止曹操一人,拜陈琳所赐,曹操背了这个锅。

最后,檄文号召天下人共同讨伐曹操,凡得到曹操首级的,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完)

这篇檄文后世称为《为袁绍檄豫州文》,因文笔绝佳、气势如虹被选入《昭明文选》,与唐骆宾王《讨武曌檄》堪称讨贼檄文双壁。

 图片

袁绍看后很满意,将檄文誊抄百余份,传至各州郡,当时曹操正患头风病,头痛难忍,在床上听人读檄文,听得怒火攻心,听完还出了一身汗,结果头风也愈了,袁绍意料之外的帮了曹操。

九、白马解围

拖延症患者袁绍观望了快一年,总算在公元200年2月开始行动:挑选步兵十万、骑兵一万,共十一万大军正式南下,又命颜良为先锋,与淳于琼、郭图一起进兵黎阳。

 图片

在黎阳,曹操的第一道防线被攻破,颜良、淳于琼、郭图顺利入城,袁绍的大军紧跟其后。

颜良又率军渡过黄河,围住白马,守将刘延撑不住,向曹操求救。

在荀攸建议下,曹操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先引兵到延津,扬言要渡河抄袁军后路,包颜良的饺子,袁绍听说后立即分兵西上,在黄河对岸阻拦,袁绍的目的倒不是要救颜良,他听说曹操亲自带队,这对他来讲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能抓住曹操,后面就省事了。

颜良见曹操往西边去了,低头玩起了手机。等到袁绍往西派兵,曹操又率轻骑飞驰白马,到离白马只有十几里的时候,颜良才发觉,忙收起手机仓促应战。

白马城下,曹操命张辽和关羽迎战颜良,张辽自是打仗的好手,但他把机会让给了关羽。

惜字如金的《关羽传》记载了这一幕,关羽远远望着颜良的豪华遮阳伞,单枪匹马闯入大军中,冲向颜良,一枪透心,又不慌不忙的下马,抽刀,砍了颜良的头回来,袁绍的将领没人能拦住他,白马之围就这么解了。(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图片

这是曹操和袁绍的第一次交锋,战斗顺利得出乎意料,关羽斩颜良如此轻松,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关羽不按套路出牌。假想一下,如果关羽带领骑兵一起发起攻击,袁军即使反应慢半拍,面对铺天盖地的敌人杀过来,也一定会本能的回击,颜良未必就死;而关羽竟敢一人一骑前往,袁军只道是来谈判或送信的,直到关羽提着人头回营,许多袁军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将死了;颜良更没想到,世上竟有这样的二杆子,敢单枪匹马闯入营中杀他,毕竟他是河北名将、军中骄子,说到底还是吃了“促狭”的亏。 其二是颜良军来不及准备。曹操用了声东击西之计,袁绍、颜良都上了当,特别是颜良,曹军骑兵离自己十几里才发觉,来不及做战斗部署。其三就是关羽神勇,郭嘉程昱称为“万人敌”,周瑜称其为“熊虎之将”,都不是白叫的。

袁绍率军刚抵达延津北岸,正准备亲手抓住曹操,河对岸却传来颜良被杀、白马解围的消息,袁绍强忍怒气,凭着兵多,不打算改变计划,仍坚持渡河抓曹操。

颜良虽死,曹操还没有走远,袁绍命文丑率六千骑兵渡河,追击曹操,刘备也主动请缨,跟文丑一起追击。

刘备是无奈的,袁绍以那么高的规格接纳他,就是要让他打头阵、当炮灰,他兄弟关羽斩颜良的事已经天下皆知,再不主动请缨,便有通敌之嫌,可如果遇见关羽,打也不是,逃也不是,想到这,刘备放慢了行军速度,让文丑走在前面。

白马解围后,曹操领六百骑兵,带着白马百姓和辎重匆匆向延津撤离,没多久,听到了身后传来袁军的马蹄声,曹操令部队将辎重丢弃在路边,就近埋伏到山后,又派人登高瞭望。

不一会,文丑率领六千骑兵到来,诸将领忙催曹操上马迎战,曹操没有答应,继续观望。

文丑的骑兵见满地粮食和锅碗瓢盆,以为曹军仓皇逃走,来不及带走这些东西,便下马抢夺,待抢得差不多了,曹操下令出击,曹军上马一齐从山后冲出,袁军忙扔下辎重,却来不及上马,一个个成为刀下之鬼,六千骑兵全军覆没,文丑也死于乱军之中(颜良是关羽杀的,至于谁杀的文丑,史料没有记载,可能是个无名骑兵,但肯定不是关羽)。

听到前方人仰马翻的惨叫,刘备停住了脚步,料文丑已败,立即调转马头,撤回袁绍大营。

打了两场胜仗的曹操没有在延津停留,而是带兵撤回官渡,他的后勤撑不起这么长的补给线,第二道防线也不得不放弃。

回官渡后,曹操以天子名义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表彰他斩良之功,又多赏他金银物品,希望关羽能留下来。

曹操是人精,早看出关羽的投降只是权宜之计,曾派张辽去摸底,顺便做做关羽的工作。

关羽在曹营期间交了两个朋友,一个是张辽,一个是徐晃,可能因三人都是降将,比较容易有共同语言,张辽还是关羽的老乡。

关羽告诉张辽,我知曹公待我恩厚,但我与左将军刘备誓同生死,将来如探得刘备下落,还是要去找他。但我会立了功再去,以报答曹公。

跟着曹操当然更有前途,即使不跟曹操也还不要紧,可再转投刘备,那就不是丢前途的事了,很可能要丢脑袋,关羽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可他即使掉脑袋仍然要追随大哥,因为这个,关羽被称为“义”的化身,千百年来受后世敬仰。

但这话让张辽很为难,不知该怎么回复曹操。如果如实相告,保不齐曹操会杀了关羽,那样对不起朋友;可如果不如实报告,又不合君臣之道,一边是朋友,一边是老板,张辽左右为难。

曹操是个现实的人,不管以前贡献多大,凡跟他对着干的都难逃一死,随便举两个例子,帮曹操扭转官渡局势的许攸,只因口出狂言,便被曹操收斩;被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最终也被曹操杀害。

关羽决定投敌,这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张辽不敢隐瞒,犹豫再三,还是把关羽的话如实告诉了曹操。

也许是关羽的忠义打动了曹操,曹操遗憾中带着敬佩,默许了关羽的表态。

如今关羽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算是报答了曹操的恩情,曹操知道,离别的日子不远了。

大战伊始,便连败两阵,还折了颜良、文丑,袁绍怒火中烧,决定全军渡河,加快战争步伐,变被动为主动。

忠诚的沮授再次向袁绍进谏,大军不可冒进,万一战事不利,我军将没有退路。

袁绍的耐心终于用完了,下令将沮授仅存的一点兵权全部交给郭图,继续执行计划。

心灰意冷的沮授在黄河边叹道,主公骄傲自负,属下又贪功逐利,悠悠黄河,你告诉我,我们还回得了家吗?

袁绍命令十万大军全部渡河,将大军推进至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东南),此时的曹操,只剩下官渡最后一道防线。

关羽听说了刘备在阳武的消息,便给曹操留书一封,只身离开官渡大营,众将建议曹操追回,但曹操事先已许过关羽,说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图片

关羽立功报效,不忘故主,曹操力排众议,执意放人,将来战场上或成敌人,但此刻我们是朋友,在那个“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的残酷年月,这无疑是个浪漫的故事。

汉末三国离先秦不太远,那时的中国人还有先秦古人的君子之风,讲究“忠“和”“信”“,但五胡乱华后就很少了,到明清皇权进一步集中,就更不用说了。

从官渡到阳武不到百里,骑马一日即可到达,因此并没有发生“千里走单骑”的故事,也没有“过五关斩六将”,都是小说家言。至于刘备妻儿的下落,史料没有记载,只能脑补,有观点认为关羽既对刘备忠义,一定会妥善安置她们,曹操厚爱关羽,也会让她们随关羽而去,希望如此吧。

在阳武大营,刘备见到了他的好兄弟关羽,这让他喜出望外。

好事成双,刘备在袁绍营中,还得到另一员虎将、人气天王——赵云。

赵云本是公孙瓒手下,曾奉命跟刘备一起赴青州执行任务,与刘备情投意合。后来赵云因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假回家,临别时与刘备执手泪眼,刘备恐赵云不复回,赵云答“终不相负”。待赵云料理完丧事,公孙瓒已被袁绍所灭,赵云随即去找刘备。

 图片

久别重逢的好基友无话不谈,常一起聊到深夜,聊累了就同床共眠。刘备让赵云负责征兵任务,对外宣传为袁绍征兵,暗地里告诉他们是刘将军在征兵,很快招募了数百士兵,袁绍对此毫不知情。

豫州汝南郡是袁氏老家,也是曹操治理相对薄弱的地方,虽然有良将李通驻守(前文提过),但力量有限,当地有一支黄巾军余部,就叫汝南贼吧,曾依附袁术,常年与曹操为敌,后来曹操进兵汝南,把这窝山贼打服了,暂时消停了一阵。

这次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汝南贼首领刘辟本不服曹操,趁机给袁绍写信,表达投诚之意,并愿协助袁绍破曹。

袁绍得信大喜,汝南位于官渡和许都的大后方,派他们去偷袭许都再好没有,考虑到黄巾军都是流民出身,打仗不专业,需要一个得力干将去领导他们,而刘备以前跟黄巾军打过交道,难得又是豫州牧,名正言顺的父母官,再合适不过。袁绍特派刘备去汝南指导敌后工作,并分给刘备一些士兵。

这是趟好差事,也是远差事,因为一路要绕开官渡、许都,不能被曹操发觉。最后刘备率军到达汝南,成功与刘辟会合。

在刘备带领下,联合军自南向北攻击许都,前锋一度到达濦(yin一声)、强二县,离许都只有60里不到,汝南郡是袁绍的老家,袁氏门生故吏遍布,而且他们大都拥有武装,乘机起兵响应,遥为袁绍声援,总之形势一片大好。

刘备领导汝南起义的事很快传到官渡前线,在曹操看来,成了气候的刘备比袁绍更可怕,但这次袁绍已经打到阳武了,肯定不能像上次一样亲征,便命堂弟曹仁带领虎豹骑南下,剿灭刘备。

 图片

所谓虎豹骑,是曹操挑选骑兵中的精锐组成的特种部队,总数约五六千人,如伤亡减员一人,便从百余骑兵里挑一个补充(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百里挑一的标准,骁勇可想而知。

 虎豹骑的统帅,先后由曹仁、曹纯、曹真、曹休担任,曹操喜欢任用亲族,不能简单的认为亲戚上位就一定能力平庸,譬如曹仁就是不亚于张辽、徐晃的猛将,他年少时喜好弓马,任性游侠,跟曹操起兵后却奉法守令,在破袁术、攻陶谦、擒吕布期间多立大功,赤壁之战后留守江陵,因勇救部署,得到了“天人”的美誉。

上次占徐州时袁绍还未南下,这次曹操可是被袁绍死死卡住脖子,刘备认为汝南肯定安全,带领关、张、赵当起了“汝南王”,可他万没想到这个节骨眼,曹操还能派曹仁和虎豹骑前来照应他,看来刘备低估了曹操对自己的重视程度。

曹仁和虎豹骑战斗力惊人,黄巾贼不中用,一打就跑,刘备的兵不多,袁绍给的兵又不肯用力,这一仗输的很惨,刘辟也被曹仁所杀,刘备只好逃回袁绍军中。

汝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刘备的心理有了微妙的变化,他觉得另起炉灶比寄人篱下的感觉好多了,曾经以为袁绍能消灭曹操,可从最近的战事看,结果很难预料;退一步说,就算袁绍打赢曹操又怎样,袁绍只会把地盘分给儿子,与其给袁绍打工,不如自己单干,想到这,刘备决定脱离袁绍。

逃亡归来,刘备向袁绍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他认为此次失利,主要还是刘辟兵少,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如果想要牵制曹操,还是要找荆州省长刘表。

说到刘表袁绍就有气,答应了一起抗曹的,这么久啥行动没有。

刘备当即表示,愿意去趟荆州,说服刘表出兵。

刘备又特意强调,此行只带所属人马即可,不用袁绍给自己拨兵,毕竟前线吃紧。

袁绍对刘表本不抱幻想,但想到刘备自从投奔自己,打了两仗都败了,留在这里也没什么用,既然他这么有把握说服刘表,不如让他去碰碰运气,再说还不用自己分兵,便同意了。

于是刘备率领关羽、张飞、赵云,再次前往汝南。

曹操照例是要关照的,上次刘备败得太快,让曹操觉得派曹仁是大材小用,这次便派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蔡阳。

结果可想而知,蔡阳完全不是刘备的对手,一到汝南就被揍趴下了。

打了胜仗的刘备照例要发表获奖感言,他对蔡阳说,别看我人少,你们纵使来百万人,也奈何不了我!(吾势虽不便,汝等百万来,未如吾何)

刘备顿一顿,又补充道,(但)要是曹操来,哪怕只有一辆车,我也会逃走。(曹孟德单车来,吾自去)

是的,刘备就是这么怕曹操。

在中原地界,认识到曹操的可怕是一件好事,就像刘慈欣在《三体》里说的,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袁术就是死在傲慢上。

蔡阳的死讯传到了官渡,但此时曹操已经没有更多精力去照顾刘备了,因为袁绍已经打上门来了。

刘备走后,袁绍大军从阳武拔营而起,大军如黄河水一般向官渡涌来。

袁绍依着沙丘(可能是个小山,在官渡北)筑营,从东至西长达数十里,曹操无奈,也只得跟着袁绍筑营,袁绍筑到哪曹操也筑到哪,但稀稀落落,因此时曹操的兵已不到一万,且近三分之一受伤,不能战斗不说,每天还要消耗粮食。

 图片

袁绍虽然输了两场,但没有伤筋动骨,如今以十倍的兵力与曹操对峙,优势逐渐体现出来了,曹操最怕的就是这个。

曹操试着与袁军打了几仗,结果吃了兵少的亏,都输了,曹操不得不挂起免战牌。

袁绍在营前筑起一座座土山,在山上盖起箭楼,向曹营放箭,箭向雨点一样泼下来,曹军士兵只好顶着盾牌走路,时刻提心吊胆。

袁绍的居高临下战术给曹军极大的心理压力,谋士刘晔发明了一种新装备,叫“霹雳车”,也就是改良后的抛石车,士兵们将大石头装到车中,对准袁绍的箭楼拉动机关,石头便向炮弹一样朝山头飞去,山上的箭楼被摧毁,袁军多被砸死,袁绍只好让士兵撤下,算是勉强打了个平手。

 图片

袁绍又想了个办法,命令士兵向曹营方向挖掘地道,想通过地道直接攻入曹操营中,这是对付公孙瓒的宝贵经验,但很快被曹操识破,曹操命人在营前挖了一条又长又深的沟堑,袁军无法继续向前挖,因为挖通就是送死,袁绍只得作罢。

袁绍虽然没有实质进展,但曹操也快撑不住了,他粮草不够。

九月的一天,发生了日食(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古代人看来发生日食是不吉利的,古希腊曾有过发生日食两军停止交战的故事,但曹操管不了这么多,他想早点结束这场战争,便率兵主动出击,但袁军防守严密,曹操一无所获。

战事持久,粮草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从兖州腹地运来的粮食,既要面临袁军的骚扰,又要提防沿路的山贼,再加上一路损耗,送到官渡前线的已经不多。

为解决粮草问题,曹操下令,进一步向豫州、兖州当地的百姓征粮,不堪重负的百姓纷纷跑到袁绍的地盘,袁绍辖区税少,颇得民心。

此时,曹操这边已有许多官员偷偷给袁绍写信,信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写信这个举动就很说明问题,曹操也许蒙在鼓里,也许知道一点,但知道又能如何?

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曹营已经开始有士兵因吃不饱逃到袁绍营中,将官不能制止,再这么下去,军队哗变,甚至把曹操绑起来送给袁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自开战以来,曹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焦虑过,几场胜仗改变不了什么,自己比袁绍差的还是太多,他想,与其等大军哗变,不如撤回许都,起码不至于死在自己人手里。

曹操心情烦闷,给驻守许都的荀彧写信,告诉他撤回许都的想法。

很快,曹操收到了荀彧的回信。信里说,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相对峙,刘邦、项羽都不肯先退,谁先退谁就输了气势,眼下局势虽然艰难,毕竟还没有到当年刘、项的程度,如今您以一当十,却能扼守要冲,使袁绍不能前进达半年之久,说明袁绍不过如此。相信转机就在眼前,请您一定坚持下去!

 图片

荀彧这封信与其说让曹操树立信心,不如说是一种慰藉,荀彧没有预测未来的本事,最现实的粮草问题他一时也解决不了,但他必须提醒曹操,官渡是曹操的命门,守住官渡,袁绍无计可施;如官渡失守,袁军将一鼓作气,长驱直入,许都失陷是早晚的事,那时曹操也就真完了,相比之下,坚守尚有一线希望,所以荀彧必须给曹操打气。

曹操又问贾诩的意见,贾诩说,曹公您的贤明胜过袁绍,勇武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决断也胜过袁绍,您有此四胜而半年不能打败袁绍,是因为您考虑问题过于全面所致,我们应该寻找机会,给予袁绍致命一击。

贾诩的话跟荀彧意思差不多,都是让曹操等待“机会”,可崩溃就在眼前,天知道有没有“机会”,不过二人的态度相同,都不同意曹操后撤,建议曹操咬牙坚持。

又一批粮食运来了,很不容易,躲过了袁军的破坏和山贼的截胡,望着运粮兵疲惫虚脱的样子,曹操心情复杂,对他们说,十五天,最多十五天,我将为你们击破袁绍,不再让你们这么劳累了。

这句话跟“望梅止渴”一个套路,曹操说时心里没底,可眼下大家吃不饱肚子,又见不到胜利的曙光,士气已经开始动摇,只能先稳住大家,真到十五日后还没有转机,不管荀彧、贾诩怎么鼓气,只有撤回许都,把官渡让出来了。

外交战、骑兵战、箭石战、地道战都打过了,剩下能打的似乎只有一个——粮草战。

袁绍多次派出小股军队抄掠曹军的补给线,让曹军不饱满的肚子雪上加霜,要打赢粮草战,首先要防袁军劫自己的粮车,曹操强打精神,令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将十路粮车纵队编为一部,集中防卫力量;缩短运粮队的前后距离,可以互相照应;采取两路纵队并排前进,形成掎角之势。

保护好自己的基础上,就要想方设法截击袁绍的军粮了。

恰好这时探马来报,袁绍部将韩猛押运数千辆粮车到达官渡北的故市(今河南延津小潭、十里铺一带),在荀攸建议下,曹操派徐晃、史涣前往截击,把韩猛押送的粮车全部烧毁。

到了十月,袁绍命淳于琼率一万余士兵,押送上万辆粮车,驻扎在袁军大营东北40里的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

沮授为确保这支粮队的安全,建议袁绍派一支军队协助守卫,以防曹操再次偷袭,但袁绍认为没有必要。

袁绍此时已经是“对人不对事”了,沮授因发布“反战”言论,袁绍已对他全盘否定。

谋士许攸又向袁绍建议,曹操的主力都集中在官渡,许都防务必然空虚,可遣精骑绕开官渡,直攻许都,等拿下许都,曹操退无可退,必会投降。

许攸与袁绍、曹操都是发小曹操弃东郡太守回家时,许攸曾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人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并劝说曹操一起参加,被曹操拒绝,后来事情败露,王芬自杀,许攸逃到了袁绍帐下。

偷袭许都的事袁绍不是没考虑过,可刘备已经干过一次了,被曹仁打得满地找牙,还折了许多兵,再干一次有何意义,袁绍也就没有采纳许攸的建议。

一向喜欢民主讨论的袁绍,这回倒自己看清了形势,自官渡对峙以来,他终于占了上风,曹营的官员给自己写信,士兵向自己投诚,就连“曹统区”的百姓也纷纷投奔,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军一天天好起来,这么好的局势,岂有不赢的道理?

许攸垂头丧气的回到帐中,侍从告诉他一个坏消息,他在邺城的家属,因贪污罪被审配抓了,密报已经呈给袁公了。

许攸心里如重锤击了一下,瘫在地上。

他与审配的关系像老鼠和猫,水火不容。许攸贪财成性,见利忘义,而审配正人君子,嫉恶如仇,而如今沮授、田丰失势,审配已成袁绍的大红人,如今抓了自己的把柄,一定会在密报里添油加醋,建议袁公彻查“保护伞”,袁公真要追究起来,免职都算是轻的,搞不好一家人都得发配辽东。

怎么办?许攸又气又怕,都快哭出来了。

忽然,一个报复袁绍,不,确切的说是报复审配的想法,在许攸脑海里慢慢浮现。

官渡之战的结果似乎已经注定,作为“必胜”方的指挥官,袁绍早早的睡下了,他没想到,历史将因一个小人物而彻底改变。

十、火烧乌巢

曹操刚刚睡下,侍卫进帐禀告,说对面有人来投。

曹操想不明白这时候还有哪个不开眼的来投奔他,官渡失守已经是大概率事件,对方要派卧底也没必要这时候来。

曹操本不想接待,考虑到已经跌入谷底,再坏能坏到哪去,便问来者是谁。

侍卫说叫许攸,曹操惊讶了一下,旋即大喜过望,鞋都来不及穿便出帐相迎。

曹操紧紧握着许攸的手,高兴的说,子远(许攸的字)来了,我的大事要成了!

到了曹操帐中,许攸开门见山就问,曹公,你有什么把握战胜袁绍呢?

 图片

曹操还想跟许攸叙叙旧,酝酿一下感情,没想到许攸竟如此直接,便诚恳的说,正犯愁呢,还要请你教我!

许攸又问,你军中还有多少粮食?

曹操犹豫了一下,告知:尚可支一年。

许攸笑道,恐怕没这么多吧?

曹操说的不是真话,倒也不能怪他使诈,这本就是不该问的问题,岂能轻易托底?

曹操也笑了,尴尬的说,实不相瞒,其实只有半年。

许攸摇摇头说,也没有那么多,请重新回答。

曹操见许攸态度诚恳,再瞒下去就没意思了,便直言相告:其实只有这个月的粮食了。

许攸点点头,算是认可了,他对曹营的粮库情况是有大概了解的,这次也不是真要问底细,而是想试试曹操的态度,我倾心来投,你也必须真心实意,接下来的谈话才有意义。

接下来,许攸建议曹操偷袭袁绍的粮道。

曹操不是没想过这一招,可谈何容易?别的不说,粮库在哪都不知道。

许攸心笑,不然我来干什么?  接下来,他告诉了曹操一件至关重要的情报:袁军粮食尽屯于袁绍大营东北40里的乌巢,驻防军队有一万余人,守将也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在洛阳,与曹操同为“西园军八校尉”的淳于琼。

这一消息让曹操大为振奋,他不禁摩拳擦掌,随即又陷入疑虑,乌巢既然这样重要,袁绍一定会派援军在其附近,贸然去偷袭能成功吗?

许攸说,确实有人建议他安排援军,以防乌巢有失,但袁绍不听。

曹操坐不住了,站起来边兜圈子,边思考方案。

乌巢位于袁军大营以北,这就意味着要绕开袁军大营,孤军深入敌后,风险极大,无论偷袭成与不成,脱身都极为困难。

事关重大,曹操拿不定主意,召集众将商议。

大多数人都反对,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会不会是个圈套?

唯贾诩认为此事可行,他对曹操说,想打败袁绍,这是唯一的机会,必须抓住!

不但要抓住机会,还要快速行动,许攸连夜来投,袁绍并不知情,一旦让袁绍发觉,必会增加乌巢的驻防兵力,到时就不是去偷袭,而是送死了。

曹操当即决定,连夜偷袭乌巢!

考虑到这一战干系重大,不但要偷袭成功,还要全身而退,难度系数极高,曹操决定亲自带队前往。

曹操命荀攸协助曹洪负责看守大营,带领张辽、徐晃部人马,又在虎豹骑中挑选了一部分精锐,组成五千骑兵,此外,又命所有士兵嘴衔木棍,用布包裹马蹄,以防路上发出声响暴露行踪,准备好袁军旗帜,每人带上一捆干柴,连夜奔乌巢而去。

进入袁绍地盘后,曹操的偷袭队遇到了巡夜的袁军,领头的照例要问话,曹操答“袁将军恐乌巢有失,特派我们增援”,借口合理,口令也对得上,巡夜队也就放行过去了。

能对得上口令,是因为曹操带了许攸同行,袁绍的地盘情况复杂,需要许攸当向导。

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偷袭队终于在天快亮时赶到了乌巢大营,曹操下令攻击,骑兵们冲破营门,像潮水一样冲进营中。

大多数袁军此时还在睡梦中,少数目击者看着从天而降的敌人呆若木鸡,骑兵们将干柴点燃,一捆捆扔到帐篷里、粮仓上,乌巢瞬间成为一片火海,淳于琼总算从梦中惊醒,好半天才反应过来。

淳于琼走出帐外,火光照得整个大营如同白昼,只见曹军骑兵狼奔豸突,放火杀人,袁军士兵个个鬼狐狼嚎,哀鸿遍野。

 图片

他以为乌巢在大营背后,远离战场,战火怎么也烧不到这里来,可怎么也没有想到,活生生的曹军竟在眼前,莫非前线的袁军已经溃败了?

淳于琼毕竟是老将,很快回过神来,动静虽然大,来偷袭的曹军似乎并不多,淳于琼立即组织人马,成立临时指挥部,对曹操发起反攻。

乌巢被烧的消息很快传到袁绍大营,袁绍慌了,召集众人商讨对策。

郭图觉得,曹操敢来偷袭乌巢,派的一定是主力,官渡大营势必空虚,此时派人攻取官渡大营必唾手可得,曹操这支军队即使成功袭击乌巢,也将成为无家可归的孤儿,到时候我们再专心对付乌巢的曹军,就好办得多了。

张郃认为,曹操既然敢来偷袭乌巢,一定做好了充分准备,官渡大营不是一时可以攻下来的,而乌巢若有失,军心必乱,此时应该去救乌巢,曹操的偷袭队正在我军地盘,我军凭兵力和地理上的优势一定可以全歼他们。

袁绍更倾向于郭图的建议,派张郃带主力去攻打曹营,此时他并不知道偷袭乌巢的是曹操本人,否则一定会先救乌巢。

军令如山,张郃郁闷的领命去了;淳于琼那里,袁绍象征性的派了一支轻骑兵去救。

袁绍这个方案明显是有问题的,问题不在分兵上,而在用人上,张郃是主张救乌巢的,而袁绍偏偏派张郃去攻打曹营,你让张郃是出力还是不出力?不出力就是违抗军令;出力,难道张郃拼了老命把大营攻下来,然后证明自己的主张错了,郭图才是正确的吗?

张郃不是小心眼,仍然拼命攻打曹营,但曹洪、荀攸早做好准备,一时根本拿不下来。

乌巢这边,淳于琼组织的反扑失败,曹操的骑兵正全力攻打淳于琼指挥部,曹操的偷袭队深入敌后,此时已是背水一战,面对死亡个个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淳于琼暗暗叫苦,袁绍的兵一年半未打过仗,这场毫无准备之仗,一万多人居然被曹操五千人打得节节败退。

此时探马飞报曹操,袁绍的救援队过来了,请分一半兵去迎敌!

 图片

曹操吼道,等到了再说!

曹操正抓紧攻打指挥部,到了关键时刻,一旦分兵将前功尽弃。

过了一阵,袁绍的救兵终于到了,但此时乌巢大营异常安静,只听见噼噼啪啪的炸裂声从粮仓传来,熊熊火光之下全是扭曲的尸体,曹操已拿下淳于琼指挥部。

大火映出曹军一张张狰狞的面孔,袁绍救火队看着这些恶鬼一样的骑兵,不由得往后退了退。

曹操又一次打破了沉默,他下令向救火队发起攻击。

救火队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旋即逃走。

救火队的任务是和淳于琼一起夹击曹军,但眼下淳于琼已败,夹击已成泡影;再说乌巢失守并不是他们的责任,没必要为别人的失误搭上自己的性命。

“偷袭乌巢”算得上是三国史上难度系数最高的一战,曹操凭着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指挥和顽强的意志深入敌后,打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打退了敌人的援军,俘虏了包括淳于琼在内的袁军一千余人,大获全胜。

虽然许攸的情报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偷袭乌巢”的任务绝不是普通将领能够完成的,吕布、刘备、张绣都做不到,曹操的军事水平不容置疑。

援军退走后,曹操下了一道命令:割掉所有俘虏的鼻子。

粮草战打赢了,接下来是心理战,割掉俘虏的鼻子,能有效对敌人形成心理震慑,不过曹操忘了他的老战友也在里面。

直到血流满面的淳于琼被带到曹操面前,已经没了鼻子,曹操方才想起来,有些尴尬的说,仲简(淳于琼的字),怎么搞成这样了!

淳于琼倒也硬气,回答:胜负自有天意,有啥好问的!

念战友之情,曹操有意放淳于琼一马,许攸在边上说了一句,曹公,你今天放他走,等他明天照镜子,还是会想起你。

许攸此时已是叛徒身份,新老板的胜利固然解气,可老同事鄙夷的眼神也让他如芒在背,他巴不得老单位的人都死光光,这样就没人叫他叛徒了。

许攸的话听上去膈应,曹操于是下令杀掉淳于琼。

乌巢救援失败了,曹操大营又迟迟拿不下,袁绍心急如焚,他开始反思决策的合理性,是不是如张郃的救乌巢方案才是对的,郭图一看形势不对,便对袁绍说,曹操大营不是拿不下来,是张郃将军不肯用力,他就想显得自己是对的,听说他得知救援乌巢失败后,还笑起来了呢。

不知怎么回事,袁绍就是信郭图,当即大骂张郃,还派人给张郃下死命令,攻不下来军法从事!

张郃与副将高览正在前线用命,得知袁绍责骂的消息,不禁心灰意冷,二人商量,攻营肯定攻不下来,回去就是死,咱又何必为这糊涂鬼卖命?

二人直接烧毁攻城装备,命令士兵扔下武器,向曹洪投降。

在确认张郃是真降后,曹洪接受了张郃、高览的投降,后来张郃在曹营成长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高览则没有记载,可能不久病死了。

乌巢的俘虏们回来了,一个个都没有鼻子,形象怪异而恐怖,袁军士兵还是头一回见到如此骇人的画面,都在脑补曹操大魔王恐怖的样子。

袁绍也被吓到了,看着这些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的家伙,不禁寒毛倒竖,他是有名的帅哥,爱美爱打扮,一想到自己将来可能会变成他们这样子,袁绍惊恐万分。

紧接着,传来了张郃、高览投降曹操的消息,这成为压垮袁军士气的最后一根稻草。颜良、文丑已死,北军能打的就是张郃、高览了,他俩还是带着主力投降,粮库也被烧了,这仗还怎么打?

袁绍感到大势已去,与儿子袁谭连夜带着八百骑兵向北逃亡,大军就这么扔在了官渡前线。

曹操乘势追击,失去统帅的袁军一触即溃,全部投降,除去逃走的和阵亡的,降卒共有八万人。

仗打赢了,怎样处理这八万降卒,曹操有些犯难,乌巢粮仓已烧成白地,八万张嘴等着吃饭,自己人都不够吃,哪里还能供应他们?

放他们回去?更不可能,那就等于还给了袁绍,他们回去以后吃饱肚子、拿起武器又成了敌人。

留也不是,放也不是,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

可杀降是不人道的,何况曹操代表着朝廷形象,曹操也有办法,他认定八万降卒是诈降,然后将他们全部坑杀,对社会、对历史算是有了个交代。

挖坑的时候,有一个人大喊着“沮授不投降”,押送士兵这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沮授,袁绍集团二把手,重量级人物,连忙绑送给曹操请功。

曹操大喜过望,亲自为沮授解绑,并表达仰慕之意,但沮授可能因家人还在袁绍手里,坚决不肯投降,这让曹操愈发尊敬,曹操想先好吃好喝招待着,慢慢做他的思想工作,结果沮授趁看守不注意偷跑出来,想逃回河北,结果没跑多远就被抓回来,曹操无奈,只好下令杀掉。

清理战场时,发现了一堆书信,粗略一看,都是曹操的人写给袁绍的,有人建议将书信一一检视,揪出队伍里的“两面人”,曹操想了想说,不怪他们,当袁绍强盛之时,我尚且不能自保,何况他人呢?

 图片

曹操下令,将书信全部烧毁。

曹操不是没动过好奇心,可如果一一检视,揪出那些写信的人,处理不处理?处理,打击面太大,强大的袁绍还没有消灭,这么做无异自断臂膀;不处理,那些写信的人虽保住了脑袋,但会一直惴惴不安,担心哪一天曹操算总账,还怎么安心工作?与其检视让大伙人人自危,还不如付之一炬更得人心。连曹操都不相信能打赢,下属们想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也不必苛责。《潜伏》里的吴站长说,没有人性的政治是短命的。

 图片

7年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经复盘这场战争:“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认为曹操打败袁绍的关键在于“人谋”,即荀攸、荀彧、贾诩、郭嘉、许攸等人的计策,说的有理,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气,导致袁绍失败的,既不是颜良文丑之死,也不是袁绍不纳忠言,跟曹操背后的天子加持也没有关系,导致袁绍失败的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许攸叛逃,确切的说,许攸在关键时刻,带着重要情报叛逃,否则,曹操是败定了的,原因前文都分析了。

官渡之战打赢了,但曹操并没有继续向北追击,一是他还没有做好大规模北上的准备,二是他背后还有一个敌人需要解决——刘备。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