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武挥鞭(7)荆襄易主

 金色年华554 2022-06-28 发布于江西

 十四、隆中对

公元208年初,经过六年血战,孙权终于攻破夏口,杀黄祖为父报仇,吞并江夏郡大部,又收得大将甘宁。

与此同时,荆州牧刘表病倒了,可能是被孙权吓的,也可能是岁数不饶人,六十七了。

这两件事让曹操既震惊又忧虑,它意味着荆州的东大门从此敞开,如今刘表就剩下一口气,孙权很可能会一鼓作气,吞下整个荆州,荆、扬二州从此成为联合体,拥有与北方对抗的力量。

考虑到河北已平,没有后顾之忧,曹操有了南征荆州之意。

曹操下令在漳河附近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该池位于今河南临漳县西南,后来因长年不疏浚,加上中原一带连年干旱,今天已经变成陆地了。

六月,曹操进行了一项制度改革,废掉了三公,自任丞相。

 图片

“相”的概念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叫相国或相邦,楚国又叫令尹,丞相是相国、相邦的副手,分左、右两名。秦并六国后,秦二世又专为赵高增加设置中丞相一职,此时左、中、右三位丞相同时存在。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丞相,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副手。

顺便说一说“丞相”跟“宰相”的区别,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以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丞相是一种官职,而宰相是一种制度,你可以说“张丞相” “刘丞相”,但说成“张宰相” “刘宰相”就不对了。

西汉哀帝时,外戚势力进一步强大,丞相渐渐成为一种摆设,汉哀帝正式废除丞相一职,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共为“三公”,全部由外戚担任。

至东汉时,“三公”又改成了司空、司徒和太尉,又常设大将军、大司马统领外官,这些都不是权力核心。真正的权力核心在尚书台,由尚书令统领,如果没有合适的尚书令,便命一名官员“录尚书事”,也就是负责尚书台工作。三公如果没有“录尚书事”“的名义,实际上是没有太大实权的。

三公既已成为摆设,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又已经消灭了,曹操认为,是时候重新恢复丞相制了,大冀州牧没当成,当个大汉丞相也不错,将来以天子的名义征讨将更加名正言顺。

连年战乱造成粮食紧张,为节约粮食,曹操又下了禁酒令。

有个人偏跟曹操过不去,高调反对禁酒。

不是别人,正是前不久反对恢复古九州制的孔融,他对曹操的傲慢无礼不是一天两天了。

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孔融给曹操写了封信表示祝贺,信里提到一个新鲜的典故——武王伐纣,俘获了妲己,将她赐给周公。

曹操不解,他也是读书人,不记得哪本书里写过这段,还以为是自己见识短浅,便谦虚的向孔融请教。

孔融回信说,书里是没写,不过以现在的事来看,推断应该是有的。

曹操顿时明白了,他这是暗讽曹丕趁邺城之破,私纳袁熙的妻子甄氏。

屠城的事洗不白,但“曹丕纳甄氏”并不算多大个事,曹操以天子名义征讨妄图称帝的袁绍,这是正当合法的;袁绍死后,他儿子袁熙又联合乌桓侵扰汉人,剿灭也是理所应当。甄氏作为罪人家属,按律也该受株连,而曹操厚待袁氏家属,归还房屋和财产,甄氏被曹丕娶为正室,宠爱有加,后来还做了皇后,算是个好的归宿。

剿吕布期间,关羽也曾记挂着吕布手下秦宜禄之妻杜氏,向曹操请求城破后将杜氏赏给他,后人也没拿这个黑关二爷,以曹操平定北方的功劳,给儿子娶个媳妇能算多大事?孔融如果觉得曹操父子做的不厚道,那么怎样才叫合适?让她终身守寡?或者嫁一个军士,或者干脆嫁给孔融?

用现在的话说,孔融就是个大V,他是孔子的十九世孙,年少时就很有名气,自被袁谭赶出青州后,先后在朝中担任将作大匠(主官宫殿修建)、太中大夫(副省级巡视员),朝中当意见领袖,家中常宾客满门,这显然已经发展成一股势力,曹操不打算再忍下去了。

在曹操授意下,一些官员开始出面弹劾孔融,不久,曹操以诽谤朝廷、不遵礼仪等罪名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

图片

话说刘备到荆州后,荆州士人竞相归附,刘备自己也四方走动,广罗人才。

公元207年,在徐庶推荐下,刘备亲自前往襄阳隆中,三顾茅庐,幸运的请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天下奇才诸葛亮。

这是风和日丽的一天,历史在这一刻光芒万丈,对步入老年的刘备来说,他的春天终于来了。

简陋的草庐里,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制定了集团发展战略规划——《隆中对》,大意如下:

第一、北方的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咱们碰都别碰(诚不可与之争锋)

第二、东边的孙权有长江之险,又任用贤能,咱们别打他们的主意,可以做盟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第三、荆州交通便利,是“用武之地”,益州民殷国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都是好地方,他们的主人一个“不能守”(刘表),一个“暗弱”(昏庸懦弱,指刘璋),咱们争取都拿下来;

        第四、等您拿下荆州、益州后,凭汉江、山川之险可以固守。再凭您“帝室之胄”的身份和“信义著于四海”之名广招人才。西、南两面搞好少数民族团结(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外结好孙权,对内好好治理。

        第五、一旦北方出现变故,则命一位上将率荆州之兵北攻宛城、洛阳;您亲自率益州之众出秦岭、攻长安,百姓一定会夹道欢迎。

 图片

《隆中对》又名《草庐对》,因诸葛亮躬耕地向有争论,隆中在湖北襄阳城西,而河南南阳人以《出师表》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由,认为三顾茅庐的事发生在南阳,不承认襄阳隆中说,这论点其实站不住脚,今天的河南南阳在当时南阳郡的宛城,公元197年曹操与张绣在这里打了一仗,曹操在这里折了大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现在早已是妥妥的“曹统区”,刘备不可能到宛城去见诸葛亮。至于“躬耕于南阳”,指的是南阳郡,包括襄阳在内,所以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襄阳隆中更靠谱些。

后世有人以为《隆中对》不过尔尔,说那时天下大局都定了,只剩下曹操、孙权两个大佬,以及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两个不成器的老板,至于西凉马腾韩遂、汉中张鲁等人,要么太远,要么太弱,都不在考虑范围,刘备“跨有荆益,联吴抗曹”都是显而易见的,不用诸葛亮说。

后人带着上帝视角,容易觉得自己比古人更聪明,让我们看看“不过尔尔”的《隆中对》是怎样的。

首先,《隆中对》能判断强弱,举两个例子,诸葛亮说“不可与曹操争锋”,这个刘备最有体会,后来马超不服,偏要与曹操叫板,结果潼关之战输得血本无归;诸葛亮又说“孙权不可图”,而曹操非要顺江而下,被周瑜打得满地找牙,败走华容。除了曹操、孙权,诸葛亮对刘表的判断(不能守),对刘璋的评价(暗弱),也都准确无误。

其次,《隆中对》能够预测走向,当时天下局势并不明朗———东面的孙权击杀黄祖、谋图荆州;中部的刘表病入膏肓,继承人未定;西边的刘璋闭门自守,北边曹操即将南下,谁也无法预料局势往何处发展,而诸葛亮未出茅庐,便预测了天下将分成曹、孙、刘三家,与历史发展完全相同,这显然是极高的洞察力。

《隆中对》的贡献不止停留在判断和预测上,它还为刘备量身打造了一套战略规划。以前的刘备给各诸侯当雇佣兵,满世界救火,尽管积累了一定人脉和口碑,可始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曹操已经扫除群雄,中原已平,剩下的玩家寥寥无几,这时候就不能乱跑了,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才是上策。

《隆中对》规划的后半段,诸葛亮强调了刘备“帝室之胄”的特殊身份,先取四通八达的荆州建立基业,再取“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益州,然后攻取关中(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诸葛亮接下来说,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所谓“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不能从字面理解为“百姓夹道欢迎王师”的鸡汤话,而是指“获得天下响应“,事实证明这个预测也是准确的。

刘备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关羽率军攻打樊城,水淹七军,一时间“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诸葛亮一出祁山,也造成“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可见“箪食壶浆以迎将军”绝不是一句鸡汤。

至于拿下关中后怎么办,不用诸葛亮点破,稍懂一点历史的人都明白——东向以争天下,这不是什么新路数,正是汉高帝刘邦走过的路,也是大秦帝国崛起、东出、统一之路,两次成功的经验在前,刘备没有理由不重振信心。

《隆中对》的最后,诸葛亮总结道,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注意诸葛亮的用词,“帝室” “高祖” “帝业” “霸业”,他建议刘备的,于公而言是““兴复汉室”,于私而言则是“成就帝业”。

有人会问,怂恿刘备称帝?这不妥吧,是否跟袁术一样是僭越之举?

未必,历史已有先例。

东汉末年的情况跟西汉末年相似,曹操类似王莽,而刘备类似刘秀。

公元8年,王莽废除孺子婴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23年,王莽被更始军绿林军领导者王匡王凤等人拥立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建立的更始政权,自称玄汉,2年后被农民起义军消灭)所杀;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后来刘秀一统天下,他建立的王朝被史家称为“东汉”,绵延二百余年。

当前曹操虽未篡汉,其罢三公、任丞相之举已是在走权臣之路了,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七年还有个鲁肃的《榻上策》,鲁肃在榻上提醒孙权“汉室不可复兴”,赤壁之战前,周瑜也对孙权说“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可见汉室衰微、走向灭亡已是天下人的共识。

而刘备与刘秀有着多处共同点,论血统,二人都是皇室后裔,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论身份,二人都是寒族平民,刘备不必说了,贩履织席为业;刘秀祖上因遵行“推恩令”(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下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只当了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刘秀9岁时因父亲去世成了孤儿,与兄妹一起被叔父抚养,成了彻底的平民。

同是刘邦之后,同是出身低微,又同样面对汉室衰落,刘秀凭着雄才伟略,任用人才,最终成就帝业,既然刘秀可以,他刘备为什么不行?

当然,情怀归情怀,就能力而言,刘备与刘秀还是不能比,刘秀几乎是一个完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曹植曾经评价刘邦和刘秀,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如张良、韩信、陈平等,而刘秀手下却寂寂无名,得出结论是刘秀的手下不行。诸葛亮特别写了一篇《论光武》反驳道,刘邦的手下之所以有名,那是因为刘邦本人不会打仗,经常决策失误,陷于被动,这就让文官武将出尽了风头;而刘秀深谋远虑,洞察先机,手下的人反而没机会露脸。

刘秀除了会打仗,还善于治国,其在位时期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又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精简官员,以致国运昌隆,其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幸运的是,刘备治国的短板都被诸葛亮补齐了。后来诸葛亮治理蜀国,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前无古人自不必说,后世也只有唐代“贞观之治”做到了。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了诸葛亮的功绩,感慨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刘备临终举国托付给诸葛亮,可见知人之明。

拜访诸葛亮之前,刘备是迷茫的,他已经四十七岁了,当时来说已属老年,可仍然干着看大门的老本行,荆州看门的七年里,刘备常常想起曹操那句带劲的评价——“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这话令他浮想联翩,可现实冷若冰霜,你不是跟曹操并称双雄吗?曹操已经称霸中原,你刘备却还寄人篱下。

刘备有一次与刘表喝酒,中间上了一次厕所,回来脸上挂着泪痕,刘表惊问其故,刘备解释道,我以前由于常年骑马,腿上的肉很结实;刚才上厕所,却看到腿上长了很多肥肉,这才想起已经多年没有骑马了。时光蹉跎,人转眼就老了,而功名尚未建成,因此悲从中来。

 图片

就在这黯淡的时候,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刘备做梦也没想到,他这个弹丸之地的新野县长,到了这个岁数,竟还有机会实现兴复汉室、成就帝业的伟大梦想。

当然《隆中对》也有未尽处。比如“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实际上是一个矛盾,荆州的好不是只有刘备能看到,孙权也能看到。怎样处理好“跨有”和“结好”的关系尤为重要,由于刘备、诸葛亮没有处理好这个矛盾,加上鲁肃病故,导致了孙权背盟,关羽毁败。

《隆中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机密性,史书写明“因屏人曰”,可知二人这次对话,是在密室中进行的,谈话后,也必是绝密文件。

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第36集《庞统授连环》里有个bug ,庞统被蒋干引见给曹操,在曹营高谈阔论,编剧为了凸显庞统的才华,竟然让庞统提到了《隆中对》,这是非常荒谬的,刘备得有多缺心眼才会让外人知道《隆中对》,还拿它在曹营当段子说?让益州牧刘璋知道了还会邀刘备入川吗?

 图片

在玄武池训练了半年的水军后,曹操不想等了,调集二十万大军,于公元208年7月正式南征。

曹操此次南下的军队数量,史书记载不详,《周瑜传》称“数十万”,《诸葛恪传》称“三十万”,无论是哪个,肯定没有曹操给孙权写的信里的“八十万”那么多,史学家推测在二十万左右。

出发前,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建议曹操兵分两路,一路由曹操亲自带队,经宛城、叶县徐徐前进,好稳住刘表,一路走小路快速南下,打刘表一个出其不意。

计是好计,但后来局势的发展出乎曹操和荀彧预料,刘表很快病死,没几天刘琮又送来降书,二十万大军南下,好似一拳打到了空气上,所谓“出其不意”也就没有必要了。

十五、江陵赛跑

刘备到荆州后,一直不受蔡瑁等当地豪族的待见,因为刘备跟刘表的长子刘琦走得近。

刘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琦和小儿子刘琮。刘表觉得更刘琦像自己,本想立刘琦为嗣,到荆州以后,刘表为巩固与蔡瑁家族的同盟,娶了蔡瑁的姐姐蔡氏,刘琮又娶了蔡氏的侄女。

对蔡家来说,刘琮接班显然更符合他们的利益,为了让刘琮顺利上位,蔡氏经常在刘表身边说刘琦的坏话,刘表耳根软,对刘琦也没有以前那么宠爱了。

图片

黄祖死后,江夏太守的位子空了出来,为防蔡氏加害,刘琦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向刘表要了江夏太守的职务,到江夏避祸去了。

刘琦屯江夏也为后来逃亡的刘备提供了避难所,可以说诸葛亮这个建议,已经是《隆中对》第一步“取荆州”的具体实践了。

这里说一说刘琦和刘备的关系,刘备有名望、有才略、有队伍,但缺名分,毕竟是荆州的客将;刘琦虽然没有名气,才干一般,但作为刘表长子,有着荆州合法继承人的身份,两人正好形成互补。

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印象,是孙权、刘备打败了曹操,把关键人物刘琦给漏了,或干脆把刘琦当刘备的下属,这是不对的。所谓“孙刘联军”,是指孙权和刘备、刘琦三方力量。诸葛亮游说孙权时,重点强调了“刘琦在江夏,兵力不下万人”,孙权才决定联合抗曹。要不是有刘琦这个重要盟友,刘备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就在曹操南征荆州的路上,刘表病死了。

在蔡瑁、蒯越等人的扶持下,刘琮继任了荆州省长。

有一种说法,刘表临死前,曾经想效仿陶谦,把荆州省长的位子让给刘备,有人说刘表一直都防着刘备,怎么可能不传儿子传给外人?其实这也是有可能的,刘表应该想过,两个儿子都没什么才干,无论谁接班,都像孩童拿着金块招摇过市,眼下曹操大兵压境,与其把荆州交给不成器的儿子,还不如交给刘备这个能征惯战的老将,他对曹操知根知底,最近还在博望坡打败过夏侯惇,有保全荆州的可能。以刘备的仁厚,想来会善待两个儿子。

问题是,即使刘表肯让贤,刘备也难接手。

刘表的权力是有限的,虽然他名义上是荆州之主,但与蔡瑁、蒯越等地方豪强之间是一种同盟关系,刘表是朝廷任命的荆州牧,蔡瑁、蒯越招兵买马需要刘表提供政治上的合法性,刘表发号施令也需要蔡瑁、蒯越等人提供支持,大家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刘表病重期间,权力完全被豪族们架空,谁来接班,他说了不算。

得到刘表的死讯时,曹操和他的军队已经到达宛城。

蔡瑁、蒯越都是曹操的旧友,见曹操势大,身后又有天子加持,极力劝说刘琮开门投降。

刘琮不甘心大好河山白手送人,黄祖虽死,可刘备还在,他想借助刘备的力量与曹操抵抗。

一个叫傅巽(xun四声)的官员问,您觉得您比刘备如何?

刘琮回答,不如他。

傅巽又问,那您觉得刘备能打过曹公吗?

刘琮想了想,摇摇头。

傅巽说,刘备打不过曹公,您最后还是要投降曹公;刘备如果打得过曹公,又怎么会屈居您之下?曹公代表朝廷而来,咱们抵抗曹公就是跟朝廷为敌,这不是人臣之道。

刘琮此时的处境跟后来的孙权很像,自己想抗争,无奈被群臣绑架。孙权运气不错,有鲁肃和周瑜的支持;刘琮就没那么幸运了,在一边倒的意见下,刘琮最终妥协了。

降表很快送到宛城曹营,见到降表的曹操目瞪口呆,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还以为是诈降,经询问使者,又与众人仔细分析,这才相信刘琮是真降。

大喜过望的曹操接受了刘琮的投降,名义上占领了荆州。

为什么说名义上,因为他只是受了降表,还没占领地盘,荆州地界上还有刘备、刘琦,充满各种变数。

就这样,刘琮在荆州牧的位子上屁股还没坐热便下来了,作为安抚,曹操以朝廷名义封刘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青州刺史也是省长级别,一方诸侯,算是曹操对刘琮的一个补偿。

但刘琮觉得青州偏远,不肯赴任,为曹操省下一个肥缺,曹操又写信把刘琮一顿夸,称刘琮“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蔑万里之业......虽封列侯一州之位,犹恨此宠未副其人”,改封为谏议大夫的闲职,到许都上班,上不上都行,总之不能留在荆州。

六年后,曹操在濡须口感慨道,生儿子就得生孙权这样的,刘表的儿子们蠢的像猪狗一样(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才是曹操对刘琮的真实评价。

 图片

刘琮心知刘备此刻正在积极备战,降表送出去后,觉得没脸见刘备,可又怕刘备稀里糊涂送命,犹豫再三还是派人去樊城通知刘备。

就在曹操开凿玄武池期间,刘表命刘备就近屯于跟襄阳一江之隔的樊城,以强化襄阳防护。刘表死后,刘备已察觉到危机,加快了樊城的防御部署。

听到刘琮投降的消息,刘备大惊,正是“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他不是不知道曹操南下,有荆州的兵力和物资,刘备还打算干一场的,结果刘琮却要投降!就算荆州是他家的私产,非要投降也不是不可以,早点通知他也行,结果是刘琮的降表都送出去几天,这才慢悠悠的通知他,再晚些得到消息他就被曹操给捉住了。

怎么办?投降是不可能的,当初穷途末路投了曹操,曹操给了极高的待遇,而自己参与衣带诏事件,又斩车胄、夺徐州,还多次偷袭许都,投降必死无疑。张绣也曾背叛过曹操,曹操不念旧恶,因那时曹操实力不济,对付袁绍需要帮手。现在不一样,曹操已经没有对手了。

打发走送信人后,刘备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有人建议刘备尽快拿下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这显然是在加快执行《隆中对》计划。

匆忙中,刘备做出决定,第一,关羽率领水军(刘备在荆州自己建了一支水军),沿汉江去江陵,那里有刘表新建的江陵水军,还有大量的军需物资;第二,自己带领人马走陆路去江陵,与关羽会合,得到江陵的水军和物资;第三,派人与夏口刘琦联系,部署长江防线。

曹操的大军此时还在宛城一带,刘备这一做法的目的,就是占据从江陵到夏口的长江防线,依靠天险与曹操对抗。如果刘备成功,会给曹操带来不小的麻烦,他的水军是在池子里练的,到了长江上根本没有战斗力。

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刘备急吼吼去江陵有没有用,刘备是荆州的客将,江陵守军会不会听他的,不好说。攻下江陵?更不可能,赤壁之战后,周瑜带领五万孙刘联军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才拿下江陵,刘备这点人马根本办不到,何况曹操还在后面。

也许,刘备是想说服江陵驻军一同抗曹。他在荆州组建水军,应该与水军大本营江陵有一些业务上、人事上的联系,在江陵有一定的威望。但即使这样,想要说服守军抗曹也很难,毕竟连省长刘琮都降了。刘备匆忙之中下的决策虽有气魄,却不现实。

刘备带领人马渡过汉江,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趁机攻打刘琮,拿下襄阳,甚至有人劝刘备挟持刘琮一起去江陵,刘备以不忍夺同宗基业为由拒绝了。

 图片

这些建议好不好?从功利的角度是好的,荆州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最值钱,这三郡里头,襄阳、江陵和夏口又最值钱。特别是襄阳,扼守汉江要塞,南北都是一马平川,历朝历代无论是北方势力南下还是南方集团北上,都必须过襄阳这一关。《隆中对》里说的“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走的就是襄阳路线。对晚年的曹操来讲,汉中丢了也就丢了;襄阳丢了,肚皮就敞开给敌人了,襄阳往北直通宛城、许都。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差点拿下襄阳,把曹操惊得够呛。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真拿下襄阳,麻烦也不少:首先刘备就要和曹操硬碰硬了,孙权就躲在后面吃瓜看戏了。其次,下一步取益州也没有那么乐观了,夺取刘表儿子地盘,自己“弘雅有信义”的人设就崩了,刘璋会不会邀请自己进蜀,张松、法正、孟达会不会主动做内应,都成了未知数。从长远看,刘备不急着拿下襄阳的决定是对的。

襄阳城下,刘备想见刘琮一面,可能想劝刘琮不要跟曹操,刘琮没脸见刘备,又害怕被刘备俘虏,不敢出来。

 图片

刘琮不出来,可刘琮身边的官员却纷纷离开刘琮,跑到刘备身边,可见荆州许多士族仍然是向着刘备的。

匆匆祭过刘表墓后,刘备继续南下,向江陵进发。

听说刘备去了江陵,刚到襄阳的曹操大惊,来不及召开荆州干部座谈会了,他亲率五千虎豹骑南下,要抢在刘备前面占据江陵。

其实取江陵也好、打刘备也好,曹仁去就够了,且轮不到曹操,可曹操坚持亲自追击,看得出对老对手的重视程度。

虎豹骑的速度有多快,史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这速度,即使是青壮年也未必扛得住,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三岁,这股拼劲,在三国的老板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曹操此举也是很冒险的,前面刚说过,曹操只是名义上占领了荆州,地盘还不是他的,这片广袤而又陌生的土地上危机四伏。

果然,曹操追赶刘备期间,刘琮手下有个叫王威的人偷偷建议,曹操认为我们投降了,放松了戒备,现在他冒险南下,我们可以在路上埋伏人马,把曹操抓住,那么整个中原还有天子,都是我们的了。

这王威绝对是个狠角色,真要这么干历史就另有一番看头了,可刘琮一个富家子弟,生长在和平环境里,哪有这个胆气,也就没了下文。

刘备逃亡江陵走得很慢,沿途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到刘备的队伍中,到后来竟有十余万之多,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

 图片

百姓为什么不好好在家呆着,跟着刘备瞎跑?曹操屠城的战绩呗,百姓当然要逃,抛弃家业也要也要跟随刘备。

就这样,一支小股急行军活生生变成了一支庞大的逃亡大军。

曾经有人劝刘备,曹兵就在身后,咱还是逃命要紧。刘备说“成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大家自愿追随我,我怎能忍心抛弃?”

刘备这句话获得后世高度评价,这里固然体现了刘备“仁”的形象,另一方面,刘备也有自己的想法。

曹操有一次想考考曹丕,问他,当初刘备带那么多百姓,是为了保护他们吗?曹丕回答,不是,刘备只是让百姓掩护自己撤退。

曹丕说的没错,携带百姓固然走的慢,但是有它的好处,刘备带领手下及家属打扮成普通百姓,蓬头垢面藏身在十万人中间,即使曹军追上,也无法分辨,只能去追击那些相对不重要的士兵。

没几天,曹军追上了刘备,地点在当阳长坂。

没日没夜的追赶,曹军已相当疲惫,用后来诸葛亮的话说已是“强弩之末”,但刘备的队伍也好不到哪去,被虎豹骑一冲即溃,丢下辎重如鸟兽散,这已经是刘备第三次败给曹操(第一次在徐州败给曹操,第二次在叶县败给曹仁)

“保命第一”是刘备的生存法则,混乱中他带领诸葛亮、张飞、赵云及少数人马逃走,丢下了妻子甘氏和儿子阿斗。

曹兵很快追上来了,刘备命张飞率二十名骑兵负责断后,接下来便是张飞一生的高光时刻。

当阳一条不知名的河边,张飞横刀立马,与前来追击的曹军隔河对峙,张飞纵马上桥,大喝道,我是张益德,有种的过来决一死战!

 图片

曹军见张飞威武雄壮,又这么有底气,担心河对面有埋伏,加上几天没睡影响发挥,一时竟无人敢过河。

此时张飞面对的只是一小股曹军,因刘备的军队如鸟兽散,其他曹军还在追击其他部队,曹操也应该在别处,不然史书一定会记载曹操的反应。

不敢过河的曹军撤了,张飞从容而退,为刘备逃亡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赵云拼死保护下,刘备的妻子甘氏和2岁的儿子阿斗回到了刘备身边。

刘备逃走后,曹操没有继续追击,继续率军向江陵进发。

曹操到江陵后,正式驻扎了下来,后续部队也源源不断到来。刘表时期的荆州的政治中心是襄阳,而现在已改为江陵。

 图片

曹操召开了干部会议,对投降的刘琮等荆州旧人进行了安置,除任命刘琮为谏议大夫外,又封蒯越等十五人为列侯,还任命了一个叫李立的人为荆州刺史。现南阳郡、南郡均已到手,长沙、零陵、贵阳、武陵四郡望风归降,荆州七郡拿下了六郡,江夏郡仍在刘琦手里,老兵油子刘备在逃。

下一步该怎么走,曹操一时拿不定主意。

刘备自然是要追的,最好一鼓作气,把孙权也解决掉,曹操想。

曹操把想法告诉贾诩,贾诩对曹操说,荆州虽然拿下,民心尚未归附,我们不如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这样孙权自会屈服。

贾诩的潜台词是,白得一个荆州,咱见好就收吧,暂时不要动刘备和孙权,静观动静就好。

曹操没有采纳贾诩的建议。

上一章说过,曹操打败乌桓人后,袁尚、袁熙投靠了公孙康,诸将都想乘胜追杀,曹操却做出了回师的决定。结果公孙康与二袁互相猜忌,最终公孙康杀了二袁并献头给曹操。

现在刘表已死,刘备能投靠的也只有孙权,与彼时二袁投公孙康何其相似,可现在,曹操自己都忘了这个宝贵经验。

袁绍起初也对沮授言听计从,可自从打败公孙瓒、统一四州后,袁绍就有些飘了,不再听得见他人意见,此时的曹操也是一样。

曹操兵不血刃占领荆州,给西边的益州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益州省长刘璋有归降曹操之意,派使者去江陵向曹操示好,算是投石问路,曹操心情好,表扬了刘璋在益州的工作,又封刘璋为震威将军。

 图片

尝到甜头的刘璋进一步回应,又派别驾从事(副省长)张肃给曹操送了三百士兵及许多物资,支持曹操的南征事业。曹操看刘璋这么懂事,又封张肃为广汉太守。

刘璋正式决定归降曹操,又派了张肃的弟弟张松去见曹操,想正式表白,可能曹操有些不耐烦了,这次没有做好接待工作。

张松是个倔脾气,归顺,归个毬,回去跟刘璋说曹操靠不住。

历史走到某些特定节点,容易被张松这样的小人物推动,曹操也许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就这样白白丢了益州。

刘备逃脱后,派人四处召集旧部,那些被曹军打散的士兵们陆陆续续回来了。

刘备也不打江陵的主意了,召回部队后,他决定去找关羽,然后与刘琦会合。

正在这时,一个儒生模样的人走到刘备面前,自称江东鲁肃。

 图片

原来孙权也一直在关注荆州的动向,刘表死后,孙权特意将自己的办公场移到靠近荆州的柴桑(今江西九江),便于观察动静。

鲁肃对孙权说,刘备是个英雄,可惜在刘表手下不得志;如今刘表新死,两个儿子不成器,荆州内部也分成两派,曹操选择这时候南下,我看荆州会有大麻烦,荆州有失则江东危矣。请让我去荆州了解情况,名为吊丧,实为代表您慰问刘表的部署,说服大家一同抗曹,刘备也一定会支持我们的。如果去晚了,让曹操先占领荆州,我们就被动了。

荆州在江东上游,保荆州也是保江东,孙权同意了。

可惜鲁肃还是晚了,他刚到夏口,看到的满是神色慌张的百姓,这才得知曹操已经南下,星夜兼程赶到南郡,又听说刘琮投降、刘备南逃,鲁肃按着刘备的轨迹赶到当阳,这才见到了一脸疲惫的刘备。

鲁肃问,刘豫州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刘备说,我与苍梧太守吴巨是旧交,打算去投奔他。

刘备的真实想法是去夏口与刘琦会合,但不知鲁肃来意,哪能直说。

鲁肃劝刘备说,吴巨不成气候,早晚会被人拿下,眼下曹操大敌当前,你不如与我东吴联合,我们一起对付曹操。

刘备正发愁,现得一大援,当然同意。

在刘备这里,鲁肃见到了同事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二人聊的很投缘。

接下来,刘备带领残部,同鲁肃就近寻找汉江,不久走到了汉津渡口,在这里碰到了沿江而下的关羽。

刘备与关羽合兵一处,沿汉江南下,又遇到了带兵北上的刘琦的船。

刘琦北上干嘛来了?回襄阳奔丧。

奔丧也只是借口,刘琦是想借奔丧之机推翻刘琮,夺回荆州之主的位置。

古代信息不发达,这阵子襄阳、江陵、当阳发生的事,在夏口的刘琦全不知道。

刘备告诉他刘琮投降、自己在逃,荆州姓曹的事,刘琦也就放弃了北上送死的念头。

大家商议先回夏口,再做对策。

 图片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