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灵隐寺一副对联悬挂1700年 短短14字点醒无数人

 书中淘乐 2022-06-28 发布于内蒙古

对联文化与诗词文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简短的文字常常蕴含着人生观或深邃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对联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流行于唐宋、明清时期。在文学文化高度发达的古代,对联常常是文人墨客和才子们的文字游戏。著名的文学大家李白、苏轼、唐伯虎、纪晓岚等都是对对联的高手。

一般来讲,古代对联的呈现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文人随口对出的对联,多流传于民间;一种是镌刻在门、亭、匾额、宣纸上的对联,常有警示或感悟意义。

图片


有这样一副妙联,全联只有短短的14个字,朴实无华,却发人深省,点化了无数世人。这副对联悬挂在杭州灵隐寺,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

知道“活佛济公”的的读者,应该对灵隐寺这个名字不陌生吧。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即公元326年,之所以会被称为灵隐,主要原因就在于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的僧人慧理和尚,在抵达杭州以后,远远看到一座山峰感慨:“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为此,慧理和尚求见梁武帝,这个地方如此山清水秀,理应建立一座寺庙供奉佛像。得到梁武帝的允许和支持以后,灵隐寺由此建成,并一直延续至今。

图片


在梁武帝支持建造完成以后,五代吴越王钱缪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而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到了清朝,不仅顺治皇帝请求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主持灵隐,康熙皇帝南巡时也曾游览灵隐,并赐名“云林禅寺”。

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灵隐寺,主要就是在清末重建的基础上不断地修复再建。整个寺庙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景区总面积2577000平方米,绝对称得上端庄大气、人间仙境。

灵隐寺门前有一副对联,至今已经悬挂了1700年之久,据说曾帮助无数人摆脱了迷茫,走向成功。

图片


这幅对联就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很显然,这副对联是开解世人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而来到灵隐寺的人,大多数是因为世事不称心。这副对联便开解劝导这些人,人生有些不如意,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此上联说:“人生哪能多如意”。

其实,下联更精彩,“半称心”中的“半”字,用得极其精彩,是这副对联最有智慧的地方。

半,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庸,世界上的事情,总有一个度,而这个度,便是“半”,清代坊间流传的《半半歌》中曾言,“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半称心”便是知足常乐,“半称心”绝不是消极懈怠,而是一种豁达开朗。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古语讲: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因此,“半”是传统文明的精华,所谓:识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这幅对联,挂在杭州灵隐寺有千年之久,而那些能够看懂其中真髓的人们,必然会受到其影响,因此这两句话也成了无数中国人的座右铭。

图片


对于“半”的思想,有位哲人说过:“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的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

有着与这幅对联相似思想的,还有《半字禅》:“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欲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

杨绛曾说:“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

杨绛这段话,恰恰是对“半称心”的概括以及总结,富含“半称心”的人生哲理。

其实,这幅对联又何尝不是灵隐寺的写照,千百年来,灵隐寺经历了大起大落才保留到了今日,也正是符合这“半称心”的哲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