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药丸:帝国的最后五十天

 激扬文字 2022-06-28 发布于四川

冷热军事史

金戈铁马、炮声隆隆,权力角逐、文明兴衰。

摘自《书摘》2014年3月,原题《一百年前,大清朝如何脱轨?》

公元1911年8月20日,在中国为大清朝宣统三年闰六月廿六日。

这一天北京虽是盛夏,但并不酷热,生活在这里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如庆亲王奕劻、摄政王载沣,都在忙着赶生日场。

北京城达官贵人太多,他们中每天都有几十上百人要过生日,今日你家,明日我家,真是好不热闹,但却没有一个人想到朝廷就快完蛋了。

▲ 庆亲王奕劻

不止是上层,即使街上也到处是灯红酒绿,胡同里的生意好极了,澡堂里的生意也好极了。

大清朝的最后五十天就在类似这样的浑浑噩噩中度过,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我们当然不认为腐朽的清王朝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正是老大帝国这样在平淡中被「撕毁」,才更能让人反思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 紫禁城

大清垮台前的种种预兆

大清朝垮台之前,出现了很多神秘的预兆,比如老百姓中纷纷传说,有一颗彗星要在中国滑落。「彗星现、朝代变」,中国人真是想象力丰富。

当时原本要举行万寿盛典给慈禧祝寿,但最后没举行成,因为慈禧死了,光绪帝在慈禧之前一天也死了,这对朝廷和中国的震撼是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的。

当时的朝廷命官、地方士绅和普通读书人都还写日记,他们在日记中都写到了他们的震惊:中国怎么一夜之间失去了两个?这太可怕了!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北京城飞到了广州城,人们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 慈禧

接下来怎么办呢?选新君。

慈禧在临死之前24小时已经安排了接班人,一个3岁的还在吃奶的小溥仪。溥仪不愿意,哭哭啼啼的,是溥仪的父亲载沣把他抱进宫的,那真是一次诚惶诚恐的进宫之旅。

小皇帝在太和殿登基的那一刻,大声痛哭,不肯坐上去,说这个龙椅不好玩,不要坐,怎么劝都不行。大臣跪得满地都是,但是皇帝一直在哭闹,所以还没有行礼完毕,太监就把他背走了,背的时候说:「完了,完了,回去吧。」

▲ 电影《末代皇帝》里的溥仪

在中国人看来,这些话是什么?不吉利的话。但这些话进了当事人的日记,也进了当事人后来的一些回忆,相互参证,基本上是可靠的。

这些事传到了民间,大家纷纷议论「大清要完蛋了,要回家了」。还说「宣统」这两个字有问题,「宣」跟「完」很接近,而「统」跟「结」很接近,所以小孩子叫皇帝为「完结皇帝」。1908-11年,短短的两三年间,民间到处传言大清要完了。

天人感应?天灾与人祸的关联

大清朝为何脱轨?第一个因素就是来自这些「神秘预兆」,而这背后是人心的变动。

接下来真正导致大清朝脱轨的一个原因是下雨。整个夏天都是雨,不光是辛亥年的夏天下雨,辛亥的前一年和大前年的夏天也一直在下雨,湖北和湖南因水成灾。可以说,一场雨压垮了一个朝代。

因雨成灾,粮食没有丰收,大米价格急剧攀升,长江流域出现四百万以上的饥民,如果仅仅长江流域有问题,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保证安全,大清王朝仍然固若金汤。

但是1911年的夏天南京城可以划船,武汉城可以划船,同时山东巡抚告急山东缺粮,甚至连东三省也因雨成灾。鱼米之乡、江浙二省此时也出现粮食危机。

少年徐志摩时在杭州府中读书,有一天去看电影,发现有警察在镇压抢粮的民众。他电影没看成,黯然回到宿舍,详细记下了所见所闻。一个年轻学生写在私人日记里面的消息,可信度很高。

▲ 徐志摩

所以,饥荒是大清王朝脱轨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当时,反对辛亥革命的辜鸿铭曾写信给上海的英文报纸,说一定要把这场革命压下去。因为武昌起义者受过教育还比较文明,杀人还能有节制,但是长江流域几百万饥民如果也革命,最后一定会演变成暴动。

这句话固然偏见重重,但是也能看出辜鸿铭洞察到饥荒对于大清朝的严重威胁了。

▲ 辜鸿铭

晚清金融危机的致命性

粮食危机带来金融危机。1911年10月11日,武昌兵变的消息传到北京,王公大臣和内阁们竟然没开会,没作出一个决策,直到10月12日凌晨5点,他们才作出了一个决策———派尹昌去镇压。

尹昌在德国学过军事,也曾作为清朝使节出使德国,但最拿手的却是唱京戏、跳舞。就是一个这样的贵族子弟,竟然被提拔担任陆军大臣到前线去镇压革命党人,所以他首先就打退堂鼓了,说「你们先走,我再留两天等后天的火车出发」,结果他在北京城滞留了三天。

当然,他其实是在运作斡旋,想让袁世凯去打。当他15日登上火车时,朝廷已经下达了另一道命令,重新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

▲ 袁世凯

但他没有想到袁世凯不去。因为袁世凯看不上湖广总督,看上的是总理大臣。所以朝廷先后给袁世凯下了三道诏令,直到内阁总理的诏令下来后,他才愿意去率兵镇压革命党人。

第二天,日本的《顺天时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发布了该消息。这个消息一登出来,老百姓一致都认为清朝没钱了:连袁世凯都不太愿意卖命了,情况还不够明显吗?

所以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也不安全了,大家都去上街排队取钱。最起劲的是那些内阁总理大臣,包括庆亲王奕劻,光他一家就有好几百万的存款,都取出来直接存入英国汇丰银行。只有两天的时间,北京就有好几家银行倒闭了。

▲ 汇丰银行发行的清朝一百镑借款公债

接下来,发生金融危机的是上海。一夜之间,昔日富庶繁华的十里洋场的现金就不够了。上海几家大银行也都关了门,门口贴出告示「因现金告急,暂停营运」。

再接下来,从南到北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包括最稳定的东三省,像奉天、营口、大连等地,都出现了金融危机。

谣言最终变成了事实

有了金融危机,人们就逃,北京人逃到天津租界去,天津租界人满为患。即使像严复这样有地位的,逃到天津后也连房子都租不到,最后只好在小旅馆暂时栖身。

然后,天津全都住满了,房价急剧攀升,一些北京人在天津也待不下了,纷纷逃亡上海。金融危机和逃难的背后是人心恐慌,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谣言。

当时很多人都在日记里讲道,每天都有不同的谣言,但是过了几天,谣言统统都变成了事实。比如说今天写的是「太原沦陷」,明天写的是「西安沦陷」,但一个星期过后就都变成了事实。

一个天朝大国,为什么会到了银行关门、国库没钱的地步?钱到哪里去了?

当然是都去了私人口袋里。每一个亲王、贝勒和大臣的家里都很有钱,皇室更不遑多让,袁世凯后来就曾一次次地逼隆裕太后把私房钱吐出来,最多的一次,一下子吐出了八万两黄金。

▲ 隆裕太后

但是,狡诈的袁世凯拿到巨款后说:「我没钱,你这么一点钱,我这么多人,每人发一天就没了。」

所以,袁世凯始终不肯出兵打仗。为什么清朝最后没有以血流成河告终?为什么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南北战争,只是在武汉、南京、陕西打得比较激烈?其一是袁世凯没打算动真格的,其二,就是钱真不够多。

▲ 武昌起义

节制与妥协:袁世凯、孙中山和隆裕太后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不可能以妥协的方式改朝换代。而这次因为三方的被动而导致三方妥协,大清朝却和平落幕了。

袁世凯固然可恶,但他辛亥年的选择总体上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因为他称帝就否定他在辛亥年的选择。

同时,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以及同盟会与光复会的革命党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用勇气和牺牲换来了亚洲第一共和国,当他们掌握了南京政权的时候,没有与袁世凯决一死战,愿意妥协并交出南京政府,让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隆裕太后也愿意妥协选择宣布退位。

▲《清帝逊位诏书》书影

政权被迫和平交接的背后是时代真的变化了。

虽然三方都不是最满意,但三方都可以勉强接受,而普通的中国人却少牺牲了很多生命。他们三方的妥协,三方都是被动的,但是化被动为主动,中国人民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