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白——雾里看花,说说《现汉》中的那些词

 孝义方言词语 2022-06-29 发布于北京

《现汉》中有“明白”,读míng·bai,解释有“(动)知道;了解:明白其中的奥妙”。


这个“明白”会不会是个记音词?

我猜测,这个“明白”可能源自“知知”,是对“知知”的记音。

我们先来看看“”字。

○《说文解字》中有“知”,解释为“陟离切,词也。从口从矢”。

○《康熙字典》中有“知”,解释有“又【玉篇】识也,觉也”。

○《汉语大字典》中有“知”,解释有“知觉;感觉”。

○《现汉》中有“知”,读zhī,解释有“(动)知道”。

我们再来看看“”字。

○《说文解字》中有“明(朙)”,解释为“武兵切,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属皆从朙”。

○《康熙字典》中有“明”,解释有【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汉语大字典》中有“明”,解释有“光明;明亮。与'昏暗’相对

○《现汉》中有“明”,读míng,解释有“明亮”。

我们再来看看“”字。

○《说文解字》中有“白(𦣺)”,解释为“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

○《康熙字典》中有“白”,解释有“【释名】启也。如水启时色也”。

○《汉语大字典》中有“白”,解释有“像霜雪一样的颜色

○《现汉》中有“白”,读bái,解释有“(形)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知知”会读“明白”?

我觉得,有这种可能。

先来看“知(明)”,

其声母之变zh——m:

1.“布”也读“布”。

2.“慌”也读“慌”。

3.“显”可能源自“显”。

4.“寻”也读“寻”。

5.“天理昭昭”可能源自“天理明明”。

6.“上眼,捉乖乖”可能曾读“上眼,捉乖乖”。

7.“亮”也读“亮”。

8.“购”也读“购”。

9.智人儿”可能曾读“白人儿”。

10.“我”可能曾读“我”。

11.“助”可能曾读“帮”。

12.“专”可能曾读“专”。

13.“一婚事”也读“一婚事”。

其韵母之变,hi——ing:

1.“笔”也读“笔”。

2.“赤”可能曾读“赤”。

3.“事”可能曾读“事”。

4.“会客”也读“会客”。

5.“这件事我不知”可能曾读“这件事我不楚”。

6.“笔”也读“笔”。

7.“多”可能曾读“多”。

8.“智人”可能曾读“干人”。

9.“景”可能源自“景”。

10.智人儿”可能曾读“白人儿”。

11.“头脑智”可能曾读“头脑

即“知”可能曾读“明”。

再来看“知(白)”,

其声母之变,zh——b:

1.“弹”可能源自“弹”。

2.“各(zhàn)一方”可能曾读“各一方”。

3.“一个掌拍不响”可能曾读“一个掌拍不响”。

4.“肚子得难受”可能曾读“肚子得难受”。

5.“衣不体”也读“衣不体”。

6.“话说得很直”可能曾读“话说得很直”。

7.“笔”也读“笔”。

8.“智人儿”可能曾读“明人儿”。

9.“放”可能曾读“放”。

10.“我”可能曾读“我”。

11.“夏(zhòng)”也读“夏”。

12.“狂风雨”也读“狂风雨”。

13.“助”可能曾读“助”。

14.“无于事”可能曾读“无于事”。

15.“鱼”也读“鱼”。

16.“笨嘴舌”可能曾读“笨嘴舌”。

其韵母之变,hi——ai:

1.“痴”可能曾读“痴”。

2.“脑”可能曾读“脑”。

3.“逐”也读“逐”。

4.“遗”也读“遗”。

5.“邑”也读“”。

6.“古”可能曾读“古”。

7.“好”也读“好”。

8.“显什么也”可能曾读“显什么呀”。

9.“正确看问题”可能曾读“正确看问题”。

10.“”也读“”。

11.“话说得很直”可能曾读“话说得很直”。

12.“捕”可能曾读“(dài)捕”。

13.“智人儿”可能曾读“明人儿”。

14.“放”可能曾读“放”。

日语里,“”读“”。

即“知”可能曾读“白”。

○《现汉》中有“清楚”,读qīng·chu,解释有“(动)了解:我真不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你清楚不清楚”。

○《现汉》中有“懂得”,读dǒng·de,解释为“(动)知道(意义、做法等):懂得规矩|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

我猜测,上述“清楚,懂得”可能也源自“知知”。

雾里看花,姑妄言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