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艺术的极致之美

 荣纳堂 2022-06-29 发布于天津

國人對於王羲之,早已耳熟能詳。這位山東臨沂人,在西晋末隨父南渡,他嚮往道家,喜愛山水,書風富有詩意和性靈的特質,正代表了藝術家所尋求的自我解放。此三帖雖是唐代以前的雙鉤摹本,但筆劃的使轉勾挑仍可看出充滿速度和方向的變化,書法線條彷佛有了獨立的生命。它打破了隸書方正莊嚴的特質,把書法帶入能自由而豐富地表達個人性情的境地,忠實呈現了王羲之的書法體勢之美。

徽宗趙佶瘦金體題款

三帖中的第一則為平安帖,是一件行書兼草書的作品,內容是向友人報平安,表達思念之情。平安帖運筆提按頓挫的變化較多,鉤挑轉折間,鋒穎秀發。許多的帶筆及草書筆法,自然而巧麗,也是這三貼中變化最多的一貼。

平安帖

第二則”何如帖“和第三則”奉橘帖“都是用行書書寫。三帖中,”平安帖“的運筆提按頓挫變化較多,一些牽絲引帶的草書筆法,十分靈巧;”奉橘帖“的字形大小偃仰,也很富變化;相形之下,”何如帖“就比較端整。

何如帖

何如帖,內容為問候友人,並告知近况。其中“複”字三次出現,加上平安帖中一“複”字,四字寫法各不相同,靈動而鮮活。

四個“複”字

第三則奉橘帖,是贈送友人橘子的便簽。字形大小偃仰,富有變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輕描淡寫卻又飽滿深情。

奉橘帖

這件書迹採用雙鉤廓填的方法,即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紙覆於原作上,先雙鉤字的輪廓,再逐筆填墨摹寫在硬黃紙上。整部作品點畫間充滿速度與方向的變化,尤其重視筆劃之間的牽絲映帶,書法線條仿佛有了獨立的生命。

NO.2元·趙孟頫丨鵲華秋色圖

尺寸:縱28.4公分,橫90.2公分

請右轉手機觀看


《鵲華秋色圖》是元代畫家趙孟頫於元貞元年(1295年)回到故鄉浙江時為好友周密所作的紙本水墨設色山水畫。該作描繪的是濟南東北華不注山和鵲山一帶秋景,畫境清曠恬淡,表現出恬靜而悠閒的田園風味。作品採用平遠構圖,再以多種色彩調合渲染,虛實相生,筆法瀟酒,極富節奏感。

華不注山

鵲山

畫中是一片遼闊的澤地和河水,從近景直伸展到遠處的地平線。在這好像無際的平遠景上,最重要的是兩座山:右方突立的是三角形,雙峰筆直的華不注山;盤踞在左面的是鵲山,形如麵包,又如水牛的脊背。畫題就是由這兩座山而起的。

畫迹右部

汀渚、蘆葦與樹交相呼應

鵲華二山與近景之間,樹木緊多,疏落散佈,有楊樹、稚松及其他各類。畫的左方,可見山羊四五只,在幾所簡陋的茅舍簡齧食。水邊輕舟數葉,舟中漁叟正安靜地工作。其時正是秋天一片寧靜,有的樹葉已脫落了,有的亦赤黃相間。然而村人對這些美景混然不覺,只埋頭於他們日常的生計。

畫迹左部

著以黃色的山羊

工作中的漁夫

這幅畫作的特點是畫中的筆法。趙孟頫與大多數同一時代或後世的畫家不同。他並不是只用一支筆來完成整幅畫的。學者們在這其中辨認出他曾用三、四支不同的筆:最粗的筆來畫鵲華二山、汀渚的皴紋和稚松。中鋒來畫大部分樹木和茅舍,最後再用幼鋒勾勒精細的蘆葦、扁舟和人物。

屋舍中的桌幾

依稀可見的人影

倚門而立的女子

撐船而行

元貞元年(1295年)冬。趙孟頫在任滿濟南路總管府事,奉召進京又稱病辭官回到故鄉吳興。與此同時,祖籍濟南的南宋文學家周密自曾祖父隨宋高宗南渡客居吳興後,從未回過故鄉,聽歸隱山林後的作者時常讚美濟南的優美風光,勾起了思鄉之情,於是請他詳細介紹故鄉的風土人情。趙孟頫被周密深深的家鄉情結所打動,覺得把濟南風光畫出來贈與友人,比口頭講述更加直觀形象,便揮毫潑墨,作下此畫。

趙孟頫小楷題款

《鵲華秋色圖》上存在收藏者的眾多題跋和印鑒。乾隆皇帝用御筆將“鵲華秋色”四個字題寫於引首,並且加有“神品”“乾隆御覽之寶”“古稀天子”“太上皇帝”等多枚璽印,上面還有“嘉慶御覽之寶”“宣統鑒賞”等璽章。整個畫面上加蓋大小、形狀各异的印章57枚,畫面之右側前隔水處有印章16枚,畫面左側後隔水處有印章95枚。

NO.3 宋·夏圭丨溪山清遠圖

尺寸:縱46.5公分;橫889.1公分

請右轉手機觀看

群峰、山岩、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山石用禿筆中鋒勾廓,凝重而爽利,順勢以側鋒皴以大、小斧劈皴,間以刮鐵皴、釘頭鼠尾皴等,再加點,筆雖簡而變化多端。

《溪山清遠圖》局部

夏圭非常擅長運用墨色的變化,在慣用的層層加皴、加染的“積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後在筆尖蘸濃墨,依次畫去,墨色由濃漸淡,由濕漸枯,變化無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濃破淡,以淡破濃,使墨色蒼潤,靈動而鮮活。空曠的構圖,簡括的用筆,淡雅的墨色,極其優美地營造了一幅清淨曠遠的湖光山色。

《溪山清遠圖》局部

夏圭(生卒年不詳),一作夏珪,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家,與李唐、劉松年、馬遠並稱“南宋四大家”寧宗時任畫院待詔,賜金帶。善畫山水,屬水墨蒼勁一派,喜用禿筆,下筆凝重,繼承發展了李唐的大斧劈皴。取景簡練,常以半邊景物表現空間,與馬遠有異曲同工之妙,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

NO.4 宋·蕭照丨山腰樓觀圖

尺寸:縱179.3公分;橫112.7公分

五代至北宋初期,是山水畫成熟的階段,全景式的山水構圖在當時頗為流行。轉入南宋,山水畫的發展朝向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山石的透視縮小,背景山水朦朧,筆墨多用渲染,具有南方氤氳氛圍滋養下的風格。而蕭照的《山腰樓觀圖》,則突顯了兩種畫風過渡時期的特點。

山石、老樹與清泉

此圖右側,僅畫江水、淺灘、遠渚、烟樹,山間一條小路迂回盤旋,經前峰山腰渡口直抵後峰山巔,臨近山巔處有一片樓臺亭閣,一登山行人已走近。右下臨水山岩上兩人指看遠方美景;左側最高峰畫得半壁實半壁虛,虛處乃為江上水氣所迷,上升成嵐,後面還添上幾座淡淡峭峰,啟人高遠不可測的“仰止”之歎。山際徑路盤曲,有兩人策杖而上,而樓觀卻深深埋藏在山坳幽谷中。該圖近山濃重,遠山清淡,又形成虛實對比。

淡墨一抹,猶如剪影

一左一右,一實一虛;忽隱忽現,忽暗忽明。南北宋的戰亂時期,又有多少人和蕭照及他這幅作品一樣:眼前是實,遠方虛彌;他鄉是真,故鄉已遠。仿佛近在咫尺,卻又似隔江河,觸碰不及。   

蕭照(生卒年不詳,活動於1130-1160年),濩澤(今山西陽城)人。生平際遇特殊,頗富傳奇色彩。據《續畫史會要》載1126年(靖康)中流入太行山為盜,一日掠至李唐,檢其行囊,不過粉奩畫筆而已。照因雅聞唐名,即隨其南渡,唐則盡以所能授之。紹興中補迪功郎,畫院待詔。畫山水、人物、舟車、屋宇等,風格酷似李唐,幾於亂真,系李之嫡傳。

NO.5 宋·陳居中丨文姬歸漢圖

尺寸:縱29公分;橫129公分

“文姬歸漢”的故事是東漢末年,蔡文姬被匈奴左賢王擄走,並生下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遣使臣將其從匈奴那裡贖回,但此次歸漢,已是十二年之後,大漢不再是那個文姬熟悉的大漢,曹魏逐漸取代了劉漢,控制了北方地區;而經過黃巾起義、群雄涿鹿後的中原,民生凋敝,富庶不再,對遠赴匈奴的蔡文姬來講,確是

兩宋之際,許多畫家都曾以“文姬歸漢”為題材進行創作,迄今存世的李唐和陳居中二人的作品,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次展出的則是陳居中的《文姬歸漢圖》。

畫面之中,一派荒凉蕭索的塞外景象:土坡黃沙,枯樹短草……畫面中心,蔡文姬正與左賢王對坐餞別。賢王側身飲酒,但仍轉眸回視文姬,依戀不舍。文姬則盤膝而坐,面向賢王。文姬身後是她的一對子女,年幼者緊抱母親腰際放聲啼哭,年長者似乎正規勸其弟回到另一婦人(或是乳母)處。

實際上此幅“文姬歸漢”帶有很强的時代感!1127年的“靖康之難”,金人俘北宋徽宗、欽宗二帝北上,皇室貴族大多被“一網打盡”。只有康王趙構倖免於難,並建立了南宋政權與金國各占半壁江山。在一系列的戰爭、動盪後,金與南宋分庭抗禮。此時安定下來的南宋臣民,也無比懷念過往,於是紛紛向金國提出“遣返人質”的要求,正是在這一情況下,宋高宗的生母韋太後得以南歸。為此,時代的藝術家們也創造出了一系列這一題材的作品。

此幅畫中,漢朝兵衛卻身著宋式衣冠,而左賢王頭戴的幅巾、文姬的襜衣和馬匹配備等,亦多參攷金人制度。這些“穿越”中的弦外之音大概也是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是畫中人物的縮影,是作家感情的縮影,也是歷史時代的縮影。

NO.6 宋·易元吉丨猴猫圖

尺寸:縱31.9公分;橫57.2公分


《宣和畫譜》記載的宋代畫家易元吉作品有245件,其中猿猴畫40件,是該書所列作品最多的畫家之一,可惜大部分畫作已經失傳。易元吉(約活動於十一世紀後半葉),湖南長沙人,字慶之。自幼聰穎,很早就因善畫得名。他到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帶,搜奇訪古,並且深入萬守山區,對猿猴獐鹿等動物作近距離的觀察。另外他也在長沙住所後方,開闢假山假水,蓄養水禽山獸,藉著小洞窺看它們的動靜作息。如此經過長期努力,終能將眼中所見,藉畫筆全然表現,同時呈現出盎然的生趣。关注公众号:藏家群

易元吉早年專攻花果,略有小成,但又不滿於現狀,認為“世未乏人,要須擺脫舊習,超逸古人之所未到,則可以謂名家。”於是,他選擇了前人幾乎未涉足的猿猴作為自己的主攻目標,他用“寫生法”畫出的猿猴,呈現出一種“天然野逸之姿”,生活逼真,呼之欲出。

此作展現了畫家敏銳的觀察,不但鉤畫出二猫一猴間生動的神情,也將合於本性、出乎自然的瞬息動態,鋪陳出一幕富有戲劇效果的畫面。精謹的筆墨、纖巧的刻劃,作者傳神體物的繪畫表現,足為宋人寫生寫實的藝事風格代表。

NO.7 宋人丨冬日嬰戲圖

尺寸:縱196.2公分;橫107.1公分

看過那些高山流水,詩酒風流,我們古代還有一類畫作,畫家們將眼光投向那些活潑可愛的兒童,將世俗風情和天真爛漫盡情展現。這類專門表現兒童生活題材的繪畫作品,被稱作“嬰戲圖”或“戲嬰圖”。

這源自一個基本的社會認知:在古代以農耕為主的社會結構中,人口的增長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巨大標誌!特別是經歷了大規模戰亂後的時代,人民無不渴望安定的環境,發展農業生產,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富足。由此“嬰戲”題材的藝術品屢見不鮮,從宋代伊始,宋、明、清三代,特別是新王朝建立初期,“嬰戲”主題的作品便十分流行。

畫面中,姐姐手持一面彩色小旗,弟弟則拿著一支用紅線綁著的孔雀羽毛,逗引小猫。小猫雖與人隔有一段距離,可是眼瞳望向姐弟倆手裡的玩具,舉爪欲撲。弟弟看起來似乎還有點害怕的躲在姐姐身後,十分可愛。

左側則是奇石,梅,竹與山茶,暗示著冬令時節。但女孩髮髻上的帶珠紅絲,男孩紅、黃色系的服飾,色彩斑斕的旗子以及毛絨絨的猫咪,使人不覺有冬日的寒意,反而增添幾分溫暖的情調。

這幅畫的筆墨與去年國寶展覽中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十分相似,山石的皴法,孩童的面容,衣紋的描法,都極神似。一寫秋景,一寫冬景,孩童都是一男一女的組合,均呈現了天真童趣,手足融洽的氛圍。

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NO.8 唐·閻立本丨蕭翼賺蘭亭圖(此為南宋摹本)

尺寸:橫65公分;縱28公分

請右轉手機觀看


《蕭翼賺蘭亭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創作的繪畫,原本已佚。現存兩本宋代摹本,北宋摹本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南宋摹本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唐太宗李世民愛王羲之的書法愛到癡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遍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當知道自己心心念念的《蘭亭序》在辯才和尚那裡,就派大臣重金相求。

辯才和尚是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的弟子,他推說不知真迹下落,唐太宗於是讓禦史蕭翼化妝作書生模樣,博得辯才和尚的好感,最終“騙”《蘭亭序》。據傳唐太宗極其珍愛王羲之的《蘭亭序》,遂與其並葬入昭陵。但迄今為止,唐太宗的昭陵並未發掘,因而這始終是一樁歷史懸案。

臺北故宮所藏的《蕭翼賺蘭亭圖》無款印。該畫後面有宋代紹興進士沈揆、清代金農的觀款,還有明代成化進士沈翰的跋文。老僧辯才約八十高齡,面目清秀,手持拂塵。前傾之身坐於禪榻之上。辯才和尚的位置處於畫面的正前方,與對面的蕭翼正侃侃而談。蕭翼恭恭敬敬袖手躬身坐於長方木凳之上,似正凝神傾聽辯才和尚的話語。一侍僧立於兩者之間。畫面的左下角為烹茶的老者與侍童,形象明顯小於其他三人。右下角有方茶几,上面放著茶碾、茶罐等器物。

NO.9 唐玄宗丨鶺鴒頌

尺寸:縱26公分;橫192公分

此貼共計337字,是唐玄宗書法墨蹟傳世的唯一孤本,幅末有草書“敕”字和玄宗禦押。《鶺鴒頌》其起筆與收筆少藏鋒,挺拔別致。書風雄秀,結體豐麗,用筆遒厚。從整幅觀之,書法遒緊健勁,豐潤渾茂,具有唐典型風格,書出“二王”之間,而漸趨肥腴,法襲傳統家學,師承歷代宸翰之風。

鈐有“宣和”、“政和”、“內府圖書之印”、“部曲將印”、“晋府圖書”、“吳廷”、“石渠寶笈、“嘉慶”、“宣統御覽之寶”等鑒藏印。曾經宋宣和內府、明晋王府、吳廷、清內府等收藏,更有蔡京、蔡卞以及清人王文治等人跋!我們不妨來細細欣賞~关注公众号:藏家群

蔡京跋

蔡卞跋

王文治跋

NO.10宋高宗丨賜嶽飛手敕

尺寸: 縱36.7公分;橫67.5公分


此書17行,每行字數不一,共99字。後署“付嶽飛”三字,上鈐禦前之寶,下有高宗禦押二印。

約書於紹興四年(西元1134年)前後,為高宗早年所書。無論從整體的佈局上,還是從筆法的意態上,均具王羲之《蘭亭序》的神韻和智永的特色,並能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家的風貌,顯示出“秀异而獨立”、精彩潤朗的藝術風格。

字中的撇與捺挺健有力,秀色可人,絕無劍拔駑張之態。結字妍媚多姿,清和俊秀,字體在行與真之間,從中可窺其鐵畫銀鉤,又時以側鋒取勢之主觀追求。全篇豎成行橫無列,行間參差,錯落有致;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朗寬穩,雖字字不相連屬,然以氣貫通,頗有書卷之氣。成為有宋一代皇帝書家之精萃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