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怀明:重读启功《读〈红楼梦〉札记》(红学经典重读之十五)

 古代小说网 2022-06-29 发布于江苏


阅读欣赏《红楼梦》会遇到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一方面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诸多社会文化活动及现象,其中还有很多风俗、建筑、服饰、饮食等物质及精神生活的详细描绘,而且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可感,如在眼前,《红楼梦》因此获得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另一方面,曹雪芹又明确告诉读者,该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来敷演故事,“朝代年纪,地域邦国”“失落无考”,不能将作品里的描写与现实生活对应起来。

《启功给你讲红楼》

这是《红楼梦》与其他小说的一个很大不同,也是其独特之处,其他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虽然人物情节有很多是虚构的,但是涉及到历史、地理、职官等问题,往往会如实描写,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红楼梦》虽然也是使用写实笔法,看起来写得极为真实,但其中很多是作者有意的虚构,正如书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因此阅读欣赏《红楼梦》,一定要了解作品的这一特点,不可过于较真,否则信以为真,将作品里的描写作为史料和线索,去考究作者的家世生平等,往往会误入歧途。事实上已有不少人在这样做。

曹雪芹为何要使用这样的笔法,作品中大量社会文化生活的展示与描写,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应该如何对待?启功先生此文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写。

全文结合作品丰富的例证,从年代与地方、官职、服装、称呼、其他五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真假问题进行考辨。其结论是:

启功先生

在年代与地方方面,曹雪芹“首先提出'年代无考’、'真事隐去’,但从书中的人物形象中却十足鲜明地表现了时代特征”,也就是说,曹雪芹虽然在年代问题上刻意含糊,避免直接指向清朝,但所写人物故事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仍隐隐透露了具体的朝代。至于书中所写地点,“常是真假参半。有些著名地方,并不止清代特有的,常用真名”。

在官职方面,“有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也有完全信手虚构的。即以历史上曾经真有的官名来说,却常常不是同一朝代的,或者那个官职,在古代并不管辖那种事务。也有清代的官名,但那些往往是清代沿用前代的官名,并非清代所特有的”。因此从官职名称的混乱使用看不出与清朝的任何关联。

在服饰方面,“有实写的,有虚写的。大体看来,是男子的多虚写,女子的多实写。女子中又是少女、少妇多实写,老年、长年妇女多虚写。女的官服礼服更多虚写,实写的只是些便服”,这些做的目的在于将“清代特有的服装”彻底回避。

《红楼梦》校注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在称呼方面,全书“都很通俗,也是北方普通的习惯”,“只有对于直系尊亲属的称呼,始终含糊”。但有一个特殊情况,古人家庭中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许用'官称’”,但《红楼梦》中“却一律用'官称’”,作者推测这“必定关涉到清代制度、习惯的特点问题”。

在其他方面,书中的礼节也多虚写,虽然写了很多行礼的地方,但“从没详写过贾家妇女行礼的形式”。此外,“全书中绝不露满语词汇”。

启功先生不仅是著名学者,而且还是文物鉴定专家,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对《红楼梦》的民俗、名物等有着精深的研究,他的结论是可信的。

总的来看,“全书中所写的是什么年代、什么地方,以及具体的官职、服装、称呼,甚至足以表现清代特有的器物等等,却没有一处正面写出的”,曹雪芹在“将真事隐去”方面做得十分用心,他严格按照“运真实于虚构”的创作手法,这种刻意回避的描写在作品中“随处俱有,屡见不鲜”,只是在无名氏所写的后四十回里,才露出一些破绽。

启功题红楼梦诗

显然,曹雪芹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读者看出作品具体的时代和地点,不让读者将作品与现实直接对应起来,因而在真假问题上做足了文章,《红楼梦》一书的特殊性正体现在这里。

曹雪芹何以如此?作者在文章最后做出解释,提出了四个原因,那就是曹雪芹“以他自己的家族、亲戚的生活为主要模型来创作这部小说”,作品带有很强的写实性,“官僚贵族的生活,完全写出,已经要遭忌,何况本书又有若干揭露、批判和谴责,那么祸患必然是会招致的”,《红楼梦》写了“妇女生活,更要被骂为'议人闺阃’、'应下拔舌地狱’,何况又是以自己家人亲戚作模型”,为了避免文字狱与其他指责,曹雪芹“不愿十分露出模型中的真人真事”,于是只能采取这种“运真实于虚构”的特殊手法,作品呈现出虚实相生的奇特效果。

《启功全集》

这是一个奇妙的逻辑,因为太真,所以要作假。曹雪芹将自己的家世及个人经历作为素材写成小说,又采用写实的手法,如此真实的描绘势必会让读者对号入座,招致麻烦或灾祸,为了避免这种行为,只能在时间、地方、官职等方面刻意含糊,以假乱真。

但这种假不过是一种遮掩,并不能湮灭内容的真,只是将“真事情隐去”而已,这也许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本意吧。

了解这一点才能更准确的理解欣赏《红楼梦》,不能简单依据作品中的描写去与现实一一对应,以此为证据考索作者的家世生平,也不能因为作品的虚构而走向过度阐释,刻意探求作者隐含其中的所谓微言大义,在探讨《红楼梦》的史料价值时,要分清情况,区别对待。

《红楼梦》启功注释程乙本纪念版

创作《红楼梦》难,阅读《红楼梦》也同样不容易。欣赏这部作品,要更多的从“事体情理”的角度来理解,从文学艺术的层面来着眼,充分领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才情之美与语言之美,否则胶柱鼓瑟,不解风情,陷入牛角尖中,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辜负了曹雪芹的一片苦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